日子就這麽一天天過去,很快,就到了貞觀十七年的夏天。


    “大王,江南八州的夏收情況已經整理成冊了,您需不需要過目?”楊虞拿著一本厚厚的冊子過來道。


    “說說大概情況吧。”李恪邊批閱公文邊隨口道。


    “目前江南八州已經耕地有六百七十二萬畝,其中棉田十八萬畝,麻田三萬畝,桑田七千畝,其餘皆為稻田。此次夏收,扣除開支,糧食入庫二百四十六萬石,棉花入庫三十六萬石,絹帛四萬匹,麻布三萬匹。”


    聽了楊虞的回答,李恪有點不可置信地抬頭道:“糧食入庫有這麽多?”


    楊虞點頭道:“是的,大王。”


    “是扣除了租庸調的?”李恪還是有點不可置信。


    “殿下,這是已經扣除了上繳朝廷的租庸調,軍隊的糧食消耗,八州官員的俸祿發放後的數字了。”楊虞道。


    “本王麾下現在可是有步軍接近兩萬,水軍一萬,糧食還能有兩百多萬石的結餘?”李恪還是不敢相信。


    楊虞很無語,我的大王,你忘了嗎,你發餉基本都不怎麽發糧食啊,基本是能用銅錢解決,就不發糧帛。


    不相信自己還能留這麽多的李恪將賬冊拿過來,粗粗翻閱了一番後一臉呆滯道:“還真的有這麽多!”然後李恪抓狂了,“本王好像沒有可以長久存糧的大糧倉啊!”


    楊虞毫不猶豫地潑冷水道:“大王,江南八州的糧倉目前可以儲糧四百萬石,但能儲糧一年以上的糧倉,儲糧加起來不過才五十萬石而已。”


    李恪做夢都沒想到,今年糧食生產會來個大爆發。要知道,江南八州這些地,一大半都是剛開墾出來的生地。而且,江南多紅壤,土地肥力也差。李恪估計,應該要到貞觀二十年以後,江南八州的糧食產量才會開始爆發。


    結果,提前三年了。提前三年的結果是,李恪壓根就沒有足夠多可以長期儲糧的倉庫。


    楊虞卻很是清楚原因。


    首先,李恪重視水利,基本上開墾出來的土地都能保證灌溉;其次,李恪很重視施肥,每一個屯營都有專門的堆肥田,人畜糞便和枯枝落葉都是堆肥田的原料來源;最後,李恪還重視海外肥料的引進,比如一些海島上的鳥糞石。


    隻是,楊虞也沒想到糧食產量會爆的這麽猛。


    現在麻煩來了,能夠長期儲糧的大糧倉,不夠。


    可偏偏能夠長時間儲糧的大糧倉,建造速度和需要的時間那都是相當感人。


    “大舅兄,咋辦?”李恪真的麻爪了。


    “大王,上書朝廷吧,就說江南產糧頗豐,要不要額外調運一批送抵洛陽。”楊虞道。


    洛陽有好幾個大糧倉,是大唐重要的糧食中轉地。


    “上書吧,不然,這些稻子要是發黴了,那是真的要天打雷劈的。”李恪趕緊一邊寫奏章一邊道。


    寫好了奏章,李恪一封,交給楊虞:“八百裏加急,如果有千裏加急就更好!”


    楊虞臉皮子抽了抽,千裏加急,妹夫你是真敢想。


    ……


    十二天後,長安,太極殿。


    看著一臉欣喜的李世民,殿裏的朝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是怎麽回事?


    一會兒,岑文本忍不住起身道:“陛下,如今河北蝗災,十八州歉收,該如何調撥糧草救濟?”


    這些天為了河北蝗災,朝堂上一直在爭吵。


    救災是一定要救的,這很快達成了共識,但是,要調撥多少糧食,從哪裏調糧卻是個問題。關中河東今年也有三州遭遇蝗災,川蜀江漢今年隻是小豐,兩淮則是輕旱。可以說,朝廷要調糧,一時半會還想不到從哪裏調好,因為從今年各地上報的災情來看,恐怕還會有災。


    更何況,河北十八州雖然欠收,但是卻不是真的缺糧。河北那些世家隻要打開他們自己的糧倉,壓根就不需要朝廷調糧。而且,朝廷也不是沒有接觸過那些世家,隻要他們放糧,朝廷願意用正常糧價的兩倍來補償給他們。結果除了崔、盧兩家放了二十萬石糧食外,就隻有巨鹿魏家、曆城房家等一些小世家了。


    可是,根據戶部官員計算,要想讓災民們安然到明年糧收,一共需要賑災糧五十萬石。也就是說,還有三十萬石的缺口。


    朝廷倒不是沒有這三十萬石,而是調撥了這三十萬石後,萬一哪個地方又來個大災,那就真讓人頭疼了。


    “景仁,糧食的問題已經解決了。”李世民笑嗬嗬地坐下,“吳王李恪送來加急奏章,說他有兩百萬石糧食沒有足夠的倉庫存放,找朝廷要倉庫來了。這不,就讓吳王李恪運糧去河北賑災吧。”


    “陛下,江南八州今年所繳賦稅是多少?”褚遂良突然開口道。


    李世民看向了戶部尚書李瑋,李瑋起身道:“根據吳王殿下去年送來的戶籍,江南如今有丁兩百一十三萬,繳納田租當是四百二十六萬石。至於庸和調,因為陛下許吳王殿下可以用銀錢代繳,戶部估計是不低於四十萬貫。”


    “吳王此書,解了朝廷大急。傳旨,餘杭郡王李仁晉轉封為平陽郡王。”


    群臣頓時一驚,驚得不是沒有賞賜李恪而是賞賜了李恪的兒子李仁,這個賑災的功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對於李恪來說,要麽就是加食邑要麽就是賞賜絹帛。可李恪既不缺食邑也不缺絹帛,賞賜的意義不大,那就賞李恪的兒子也很好。


    讓群臣驚的是,平陽郡王這個封號!要知道,大唐可是有個平陽昭公主!


    封平陽郡王……


    眾臣不禁想起了李恪帶著李仁回長安時,發現李仁弓馬嫻熟李世民的那種欣喜,那種欣喜和見到李象(李承乾長子)、李欣(李泰長子)這兩孫子的欣喜是不一樣的。


    那是一種真正後繼有人的欣喜。


    李象和李欣確實很得李世民和長孫皇後的歡心,尤其是李欣的懂事,讓李世民一提起這個孫子就很開心。但是,李世民現在一提起李仁,那就是眉飛色舞,直誇不愧是自己的孫子,繼承了自己的文才武略。


    大夥心裏都吐槽,不是繼承陛下您的文才武略,而是繼承了陛下您的弓馬嫻熟。誰不知道,陛下您對射箭有一種別樣的瘋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行大唐之吾為世宗威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影雲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影雲影並收藏平行大唐之吾為世宗威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