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二叔說的對啊,除了順應民意放開海禁以後,咱們已經沒別的路能走了。”
朱瞻基此時也湊上來勸道。
朱棣掃了眾人一眼,終於開口了。“既然你們都這麽想,老頭子我也沒什麽好說的了。”
這話的聲音並不大,但是落在三人的耳中,卻是令他們齊齊鬆了一口氣。
朱高熾朱瞻基異口同聲道。“皇上(爺爺)聖明!”
朱高煦剛想也跟上吹一番,隻見朱棣瞥了他一眼。“老二你瞅瞅這事該怎麽辦,回頭遞個折子上來。”
“哈?”
朱高煦愣了一愣。
但隨即一抹喜色湧上眉梢!
“兒子遵旨!”
好家夥!
老爺子是要把這事交給我來辦啊!
朱高煦心頭頓時狂喜!
按照天幕中所說的那樣,如果能順利的話,不出三年,這海外貿易勢必會成為整個大明朝最掙錢的生意!
如此大的恩典,竟然讓我來負責?
朱高煦立時被這天大的驚喜給砸的找不著北了!
一旁,朱瞻基愕然。
他很懵,他還以為這事能落在自己頭上呢!
“爺爺...”
他沒忍住,還想說些什麽,朱高熾眼疾手快,立刻就給了他一腳,同時使了個眼色。
臭小子沒點眼力見!
這擺明是老爺子要給老二點補償呢!至於為什麽補償?這不是明擺著的嗎!
大明位麵,洪武時代。
相較於朱棣的不多糾結,順利同意。
朱元璋倒是有些進退兩難,躊躇難定。
海外掙錢嗎?當然掙錢!
可是要放開嗎?
這就有點......
老朱看著天幕。心中思緒萬千。
片刻之後,他歎了口氣。“古人雲,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咱這次算是真的明白了。”
“天下最動人心者,無過於財帛。”
“哎。”
朱標知道老爹此時也在猶豫。
斟酌片刻之後,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父皇,兒臣以為,今日過後,開通海洋,經營海外,勢必會成為天下臣民的共同訴求。”
“開海禁,行貿易,已然不是我們願與不願的問題了。”
“而是必行之事!”
“因此兒臣覺得,與其等民間自行出海,成了氣候之後倒逼朝廷介入,倒不如先做籌謀,定個章程才是要緊。”
朱元璋又何嚐不懂這個道理?
隻是,他考慮的並不是這些。
“標兒你說的這些咱不是不懂。”
“隻是你想過沒有?”
“一旦放開海禁之後,天下之民都往海上跑......”
“種地一年才不過能得一家溫飽,可是海上跑一圈,卻可能掙得十倍百倍的利潤!”
“如此下去,天下又有誰能夠安心在家裏種地?”
“如此下去,咱的大明豈不是十室九空?”
朱元璋是個農民出身,在他看來,農民、土地,才是這天下的根本!
後世人在談論到古代時,總繞不過一個詞——重農抑商。
在後人看來,古人都極其愚昧。
種地能掙多少錢?
經商又能掙多少錢?
一個商稅所能帶來的財政收益,豈止是農稅的數倍?
可是,跳脫曆史背景站在後世的視角,以此來評判封建時代的思想、舉措、政令無疑是在耍流氓。
在封建時代的最高統治者看來。
國家、天下、家產,是三位一體的存在。
天下雖然是天下之民的天下。
但歸根結底還是皇帝私人的天下!
漢高祖年輕時不務正業。
劉老太公總說他不如二哥劉仲。
後來做了皇帝之後,劉邦就問劉老太公道。您總說我不如二哥,那麽我現在打下的這份家業,比二哥又如何?
這句話本質上就代表了封建皇帝對於國家的認知。
對於皇帝而言,家業穩定,才是最重要的。
商人斂財,有著遠遠超乎於農民的成長性。
這是影響自己家產穩定的最大不穩定因素。
就好比德川家康所說的那樣,讓百姓半死不活,是治國的秘訣。
聞言,朱標沉默了片刻。
但很快,他就抬起頭,笑道。“父皇多慮了。”
“縱使海外能掙得千倍萬倍的利潤,可是這地,它也是荒不了的。”
朱元璋一聽,頓時好奇。“哦?”
“這話怎麽說?你講給咱聽聽。”
朱標頓了頓,斟酌了一番措辭之後,侃侃而談。“父皇,您可曾還記得那英吉利有多少百姓?”
朱元璋回憶了一下。“天幕所說,後世之英吉利百姓六千餘萬,和我大明差不多。”
朱標點頭。“正是。”
“而且這還是後世之英吉利。”
“再往前推,推至其大航海之前,恐怕當時之民不過後世一半,甚至還不至一半。”
“然而,如此小國寡民之邦,在航海開啟之後,本國卻未崩潰,而是越來越強,直至稱霸世界,創下日不落之威名。”
聽到這,朱元璋瞬間心中一動。
對啊!
英吉利不過一個小國,那才多少人?
可是在大力發展航海之時,本國卻未崩潰,國民散落世界。
而是反而強盛起來了?這是什麽道理?
朱元章剛想問。
朱標先回答了。“雖然兒臣不知那英吉利當時發生了什麽。”
“但是從其行事風格來看,國民逐利,或許就是其原因。”
“父皇您想,當國人都向往海外,種地之人減少之後,國內糧食必定稀缺。”
“而這糧食稀缺,種糧販糧就變得有利可圖了。”
“或許種糧之收益,也許也並不弱於航海行商。”
“所以土地荒蕪,無人種糧之事,大可不必擔憂。”
朱標沒讀過市場經濟,但是不難想到市場經濟中,供需失衡後的自我調節作用。
果然,當聽到這番解釋之後,朱元璋有些被說服了。
朱標繼續說道。“而且對於我大明來說,百姓向外,不種地了,或許反而也是一件好事。”
“大片的土地空出來,或者地方鄉紳賣掉土地換取錢財籌措資金出海,朝廷正好可以借著這個機會,大批收攏土地。
“屆時,這些土地由朝廷統一管理,雇人耕種。”
“有田有糧在手,以後若是再遇到那大災之年,朝廷也就不怕有人囤積居奇,哄抬糧價了。”
朱瞻基此時也湊上來勸道。
朱棣掃了眾人一眼,終於開口了。“既然你們都這麽想,老頭子我也沒什麽好說的了。”
這話的聲音並不大,但是落在三人的耳中,卻是令他們齊齊鬆了一口氣。
朱高熾朱瞻基異口同聲道。“皇上(爺爺)聖明!”
朱高煦剛想也跟上吹一番,隻見朱棣瞥了他一眼。“老二你瞅瞅這事該怎麽辦,回頭遞個折子上來。”
“哈?”
朱高煦愣了一愣。
但隨即一抹喜色湧上眉梢!
“兒子遵旨!”
好家夥!
老爺子是要把這事交給我來辦啊!
朱高煦心頭頓時狂喜!
按照天幕中所說的那樣,如果能順利的話,不出三年,這海外貿易勢必會成為整個大明朝最掙錢的生意!
如此大的恩典,竟然讓我來負責?
朱高煦立時被這天大的驚喜給砸的找不著北了!
一旁,朱瞻基愕然。
他很懵,他還以為這事能落在自己頭上呢!
“爺爺...”
他沒忍住,還想說些什麽,朱高熾眼疾手快,立刻就給了他一腳,同時使了個眼色。
臭小子沒點眼力見!
這擺明是老爺子要給老二點補償呢!至於為什麽補償?這不是明擺著的嗎!
大明位麵,洪武時代。
相較於朱棣的不多糾結,順利同意。
朱元璋倒是有些進退兩難,躊躇難定。
海外掙錢嗎?當然掙錢!
可是要放開嗎?
這就有點......
老朱看著天幕。心中思緒萬千。
片刻之後,他歎了口氣。“古人雲,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咱這次算是真的明白了。”
“天下最動人心者,無過於財帛。”
“哎。”
朱標知道老爹此時也在猶豫。
斟酌片刻之後,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父皇,兒臣以為,今日過後,開通海洋,經營海外,勢必會成為天下臣民的共同訴求。”
“開海禁,行貿易,已然不是我們願與不願的問題了。”
“而是必行之事!”
“因此兒臣覺得,與其等民間自行出海,成了氣候之後倒逼朝廷介入,倒不如先做籌謀,定個章程才是要緊。”
朱元璋又何嚐不懂這個道理?
隻是,他考慮的並不是這些。
“標兒你說的這些咱不是不懂。”
“隻是你想過沒有?”
“一旦放開海禁之後,天下之民都往海上跑......”
“種地一年才不過能得一家溫飽,可是海上跑一圈,卻可能掙得十倍百倍的利潤!”
“如此下去,天下又有誰能夠安心在家裏種地?”
“如此下去,咱的大明豈不是十室九空?”
朱元璋是個農民出身,在他看來,農民、土地,才是這天下的根本!
後世人在談論到古代時,總繞不過一個詞——重農抑商。
在後人看來,古人都極其愚昧。
種地能掙多少錢?
經商又能掙多少錢?
一個商稅所能帶來的財政收益,豈止是農稅的數倍?
可是,跳脫曆史背景站在後世的視角,以此來評判封建時代的思想、舉措、政令無疑是在耍流氓。
在封建時代的最高統治者看來。
國家、天下、家產,是三位一體的存在。
天下雖然是天下之民的天下。
但歸根結底還是皇帝私人的天下!
漢高祖年輕時不務正業。
劉老太公總說他不如二哥劉仲。
後來做了皇帝之後,劉邦就問劉老太公道。您總說我不如二哥,那麽我現在打下的這份家業,比二哥又如何?
這句話本質上就代表了封建皇帝對於國家的認知。
對於皇帝而言,家業穩定,才是最重要的。
商人斂財,有著遠遠超乎於農民的成長性。
這是影響自己家產穩定的最大不穩定因素。
就好比德川家康所說的那樣,讓百姓半死不活,是治國的秘訣。
聞言,朱標沉默了片刻。
但很快,他就抬起頭,笑道。“父皇多慮了。”
“縱使海外能掙得千倍萬倍的利潤,可是這地,它也是荒不了的。”
朱元璋一聽,頓時好奇。“哦?”
“這話怎麽說?你講給咱聽聽。”
朱標頓了頓,斟酌了一番措辭之後,侃侃而談。“父皇,您可曾還記得那英吉利有多少百姓?”
朱元璋回憶了一下。“天幕所說,後世之英吉利百姓六千餘萬,和我大明差不多。”
朱標點頭。“正是。”
“而且這還是後世之英吉利。”
“再往前推,推至其大航海之前,恐怕當時之民不過後世一半,甚至還不至一半。”
“然而,如此小國寡民之邦,在航海開啟之後,本國卻未崩潰,而是越來越強,直至稱霸世界,創下日不落之威名。”
聽到這,朱元璋瞬間心中一動。
對啊!
英吉利不過一個小國,那才多少人?
可是在大力發展航海之時,本國卻未崩潰,國民散落世界。
而是反而強盛起來了?這是什麽道理?
朱元章剛想問。
朱標先回答了。“雖然兒臣不知那英吉利當時發生了什麽。”
“但是從其行事風格來看,國民逐利,或許就是其原因。”
“父皇您想,當國人都向往海外,種地之人減少之後,國內糧食必定稀缺。”
“而這糧食稀缺,種糧販糧就變得有利可圖了。”
“或許種糧之收益,也許也並不弱於航海行商。”
“所以土地荒蕪,無人種糧之事,大可不必擔憂。”
朱標沒讀過市場經濟,但是不難想到市場經濟中,供需失衡後的自我調節作用。
果然,當聽到這番解釋之後,朱元璋有些被說服了。
朱標繼續說道。“而且對於我大明來說,百姓向外,不種地了,或許反而也是一件好事。”
“大片的土地空出來,或者地方鄉紳賣掉土地換取錢財籌措資金出海,朝廷正好可以借著這個機會,大批收攏土地。
“屆時,這些土地由朝廷統一管理,雇人耕種。”
“有田有糧在手,以後若是再遇到那大災之年,朝廷也就不怕有人囤積居奇,哄抬糧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