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重生以後,我把婆家搬空了 作者:佚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什麽?”
禦書房中,孝明帝怒而拍案。
“幽王竟敢抗旨不遵?”
領了差事前往潭州的官員,還未返回京城,不過他的密函已經快馬加鞭,從潭州送了回來。
正呈在孝明帝案頭。
官員在密函中說道,因著晚到一步,趕到潭州的時候幽王已經自潭州出發,帶著人手與錢糧,前往受災最嚴重的濟、定兩州。
禦書房內,除了孝明帝外,還有幾位內閣大臣。
看著孝明帝越發陰沉的麵色,互相看了看,誰也沒敢率先開口。
孝明帝也並不需要他們說什麽,拿起那封密函,向下一甩,便陰沉著臉道:“都看看吧。”
禦書房中幾位大臣互相傳閱,看完了這封密函。
無不震驚。
“幽王竟然前往災情最嚴重的兩州救災去了。”
要知道,這次天災來的突然,受災最嚴重的地方幾乎被龍擺尾毀了個徹底。
朝中目前還在就救災的問題展開爭議,實在是騰不出人手,也騰不出錢糧去救。
按照這幾日朝中討論的結果,最後最大的可能便是,放棄受災最嚴重的兩州,先救濟那些災情影響較小,得以盡快恢複農事產出的州域。
幽王在這個節骨眼上,帶著錢糧與人手趕去受災最重的地方救災。
不管出於什麽目的,都足以令人欽佩。
當然,做官做到這個位置,誰也不是傻的。
孝明帝此刻想從他們口中聽到的,絕不會是“欽佩”二字。
前陣子險些被卷入受賄案的吏部尚書孫如海,眉頭一凝,慎重道:“無論幽王離開封地的目的是何,無召亦未向陛下請示,便擅自離開封地,實屬不該。”
“且幽王此行,還帶了三千兵力……未經朝廷允許,便擅自調兵,已犯大忌,理應嚴懲。”
這番話屬實說到了孝明帝的心坎裏。
看向孫如海的目光,都不禁多了幾分讚許。
身為兩朝元老的羅大人,眉頭微不可見的皺了下,麵上沒顯出異樣,心底卻是一聲歎息。
如今的陛下真是越發昏庸。
不去想著如何救災,隻將注意力放在提防太子殿下上麵。
簡直糊塗!
太子殿下所行的,明明是為國為民之事,在他眼中卻隻能看到忌憚。
甚至為了抹除這份忌憚,不惜犧牲百姓的利益,也要打壓太子殿下。
這樣的人,怎堪為一國君主?
心底歎息的同時,羅大人也忍不住慶幸。
幸好太子早早離開京城,前往封地經營自己的勢力。
如今遠離京城,近一年過去,太子羽翼漸豐,已經逐漸有了能與孝明帝分庭抗禮的能力。
遲早有一日,這天下會如先皇所願,交到太子殿下手中。
到時他這副老骨頭,也總算能夠安心合眼,去地下與先皇有個交代了!
…
孝明帝當然不可能就這麽放任幽王齊詡,這個他最不喜的兒子,脫離自己的掌控。
但畢竟是打著“救災”的名頭去的。
他也不好明麵上強硬將人抓回京中。
畢竟如今正是民心動蕩之際,哪怕他身為帝王,也不得不顧忌收斂一些。
孝明帝一時陷入兩難的境地,最後還是羅大人向他提議,可先效仿幽王,打著“賑災”的旗號,派遣人手前王幽王的目的地,濟、定兩州。
這樣一來,一能安撫民心。
二能派遣人手盯住幽王,等到濟、定兩州的災情稍有好轉,派去的人手,剛好可以將幽王“請”回京中。
“還是羅愛卿的法子好!”孝明帝眼前一亮。
要麽說薑還是老的辣呢,羅大人出的主意,簡直再好不過!
既能不落世人話柄,又能緊緊盯住齊詡那廝,不讓他脫離自己的掌控。
就是……
賑災當然不能空著手去。
就連齊詡,還從潭州帶了上萬石糧食過去。
也不知那小子究竟如何從潭、黔、夷那三個苦寒的州域,騰出來這麽多糧食。
“陛下,朝廷賑災,總不好比幽王個人出的糧食少。”
孝明帝皺起眉頭。
他又何嚐不知道這個道理。
隻是讓他再出這筆本可以不用出的賑災糧,著實是肉痛啊!
眼見孝明帝遲遲沒有開口,羅大人心底冷笑,麵上卻做出一副為君分憂的模樣。
“陛下,如今糧食吃緊,存糧還要可著西、北邊境先用,哪有餘糧分去濟、定兩州。”
“愛卿說的是啊!”這番話再次說進孝明帝的心坎。
孝明帝兩眼放光地看向羅大人,等著這位老臣是否還能再說出什麽有用的建議。
“老臣倒是有個辦法……”
羅大人剛一開口,孝明帝便迫不及待地道:“愛卿快快請講!”
“老臣也是受了幽王這事的啟發,幽王能夠拿出萬石糧食,京中一些積累深厚的勳貴、大臣府上,就算拿不出萬石糧食,拿出個百石、千石糧食,想來還是不難做到的。”
“如今各地糧食吃緊,許多受災州域都等著京中撥去賑災糧食,陛下倒不如借此機會,呼籲大家一同捐糧,就算拿不出百石、千石,一家隻出幾石糧食,朝中這麽多大臣,一家捐上一點,也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額。”
“怎麽也定是比幽王那萬石糧食,多出許多的!”
羅大人說完,孝明帝摸著下巴,陷入深思。
這倒真是個好辦法。
隻要費些口舌,就能攏來大批糧食。
京中那些個勳貴、大臣府上有多富庶,他心底還是有些數的。
就算捐不出糧食,捐銀子也行。
就像羅大人說的,一家捐上一點,這送去濟、定兩州的賑災錢糧不就出來了?
他隻需要多派些人手,護送這批賑災糧食。
等到將糧食送到,讓百姓記住他這位帝王的“仁心”,就可以順勢將身在濟、定兩州的幽王捉拿歸案,押送回京。
一舉數得!
“羅大人真是妙計啊!”
為今之計,隻剩下最後一個問題。
如何能讓這些勳貴,大臣,乖乖地捐錢捐糧。
“這個好辦。”
羅大人胸有成竹地回答,“陛下隻需先找幾個人帶頭,再獎些好處便是。”
“到時大家有了參照,自會源源不斷自發參與捐贈。”
禦書房中,孝明帝怒而拍案。
“幽王竟敢抗旨不遵?”
領了差事前往潭州的官員,還未返回京城,不過他的密函已經快馬加鞭,從潭州送了回來。
正呈在孝明帝案頭。
官員在密函中說道,因著晚到一步,趕到潭州的時候幽王已經自潭州出發,帶著人手與錢糧,前往受災最嚴重的濟、定兩州。
禦書房內,除了孝明帝外,還有幾位內閣大臣。
看著孝明帝越發陰沉的麵色,互相看了看,誰也沒敢率先開口。
孝明帝也並不需要他們說什麽,拿起那封密函,向下一甩,便陰沉著臉道:“都看看吧。”
禦書房中幾位大臣互相傳閱,看完了這封密函。
無不震驚。
“幽王竟然前往災情最嚴重的兩州救災去了。”
要知道,這次天災來的突然,受災最嚴重的地方幾乎被龍擺尾毀了個徹底。
朝中目前還在就救災的問題展開爭議,實在是騰不出人手,也騰不出錢糧去救。
按照這幾日朝中討論的結果,最後最大的可能便是,放棄受災最嚴重的兩州,先救濟那些災情影響較小,得以盡快恢複農事產出的州域。
幽王在這個節骨眼上,帶著錢糧與人手趕去受災最重的地方救災。
不管出於什麽目的,都足以令人欽佩。
當然,做官做到這個位置,誰也不是傻的。
孝明帝此刻想從他們口中聽到的,絕不會是“欽佩”二字。
前陣子險些被卷入受賄案的吏部尚書孫如海,眉頭一凝,慎重道:“無論幽王離開封地的目的是何,無召亦未向陛下請示,便擅自離開封地,實屬不該。”
“且幽王此行,還帶了三千兵力……未經朝廷允許,便擅自調兵,已犯大忌,理應嚴懲。”
這番話屬實說到了孝明帝的心坎裏。
看向孫如海的目光,都不禁多了幾分讚許。
身為兩朝元老的羅大人,眉頭微不可見的皺了下,麵上沒顯出異樣,心底卻是一聲歎息。
如今的陛下真是越發昏庸。
不去想著如何救災,隻將注意力放在提防太子殿下上麵。
簡直糊塗!
太子殿下所行的,明明是為國為民之事,在他眼中卻隻能看到忌憚。
甚至為了抹除這份忌憚,不惜犧牲百姓的利益,也要打壓太子殿下。
這樣的人,怎堪為一國君主?
心底歎息的同時,羅大人也忍不住慶幸。
幸好太子早早離開京城,前往封地經營自己的勢力。
如今遠離京城,近一年過去,太子羽翼漸豐,已經逐漸有了能與孝明帝分庭抗禮的能力。
遲早有一日,這天下會如先皇所願,交到太子殿下手中。
到時他這副老骨頭,也總算能夠安心合眼,去地下與先皇有個交代了!
…
孝明帝當然不可能就這麽放任幽王齊詡,這個他最不喜的兒子,脫離自己的掌控。
但畢竟是打著“救災”的名頭去的。
他也不好明麵上強硬將人抓回京中。
畢竟如今正是民心動蕩之際,哪怕他身為帝王,也不得不顧忌收斂一些。
孝明帝一時陷入兩難的境地,最後還是羅大人向他提議,可先效仿幽王,打著“賑災”的旗號,派遣人手前王幽王的目的地,濟、定兩州。
這樣一來,一能安撫民心。
二能派遣人手盯住幽王,等到濟、定兩州的災情稍有好轉,派去的人手,剛好可以將幽王“請”回京中。
“還是羅愛卿的法子好!”孝明帝眼前一亮。
要麽說薑還是老的辣呢,羅大人出的主意,簡直再好不過!
既能不落世人話柄,又能緊緊盯住齊詡那廝,不讓他脫離自己的掌控。
就是……
賑災當然不能空著手去。
就連齊詡,還從潭州帶了上萬石糧食過去。
也不知那小子究竟如何從潭、黔、夷那三個苦寒的州域,騰出來這麽多糧食。
“陛下,朝廷賑災,總不好比幽王個人出的糧食少。”
孝明帝皺起眉頭。
他又何嚐不知道這個道理。
隻是讓他再出這筆本可以不用出的賑災糧,著實是肉痛啊!
眼見孝明帝遲遲沒有開口,羅大人心底冷笑,麵上卻做出一副為君分憂的模樣。
“陛下,如今糧食吃緊,存糧還要可著西、北邊境先用,哪有餘糧分去濟、定兩州。”
“愛卿說的是啊!”這番話再次說進孝明帝的心坎。
孝明帝兩眼放光地看向羅大人,等著這位老臣是否還能再說出什麽有用的建議。
“老臣倒是有個辦法……”
羅大人剛一開口,孝明帝便迫不及待地道:“愛卿快快請講!”
“老臣也是受了幽王這事的啟發,幽王能夠拿出萬石糧食,京中一些積累深厚的勳貴、大臣府上,就算拿不出萬石糧食,拿出個百石、千石糧食,想來還是不難做到的。”
“如今各地糧食吃緊,許多受災州域都等著京中撥去賑災糧食,陛下倒不如借此機會,呼籲大家一同捐糧,就算拿不出百石、千石,一家隻出幾石糧食,朝中這麽多大臣,一家捐上一點,也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額。”
“怎麽也定是比幽王那萬石糧食,多出許多的!”
羅大人說完,孝明帝摸著下巴,陷入深思。
這倒真是個好辦法。
隻要費些口舌,就能攏來大批糧食。
京中那些個勳貴、大臣府上有多富庶,他心底還是有些數的。
就算捐不出糧食,捐銀子也行。
就像羅大人說的,一家捐上一點,這送去濟、定兩州的賑災錢糧不就出來了?
他隻需要多派些人手,護送這批賑災糧食。
等到將糧食送到,讓百姓記住他這位帝王的“仁心”,就可以順勢將身在濟、定兩州的幽王捉拿歸案,押送回京。
一舉數得!
“羅大人真是妙計啊!”
為今之計,隻剩下最後一個問題。
如何能讓這些勳貴,大臣,乖乖地捐錢捐糧。
“這個好辦。”
羅大人胸有成竹地回答,“陛下隻需先找幾個人帶頭,再獎些好處便是。”
“到時大家有了參照,自會源源不斷自發參與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