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場上靜悄悄的,辦公室裏生著爐子,巴赤眼爺和冷毅坐在爐子旁喝茶。孫英拿來一小筐癟花生,剝花生米放在爐子上,邊烤邊分著吃。


    “爺,你就認定養豬了?”冷毅問,“我的意見是,你都八十多歲了,在窯場看門,頤養天年多好,不比養豬忙裏忙外的輕鬆?”


    “莊稼人呐,一閑下來就生病,天生遭罪的命運。不多養,一兩頭還行,不算累。過日子不養豬就吃虧了,煮麵條煮餃子,鍋裏的熱湯熱水,拌點玉米麵地瓜麵就是豬食,不用煮不用蒸,省事不說,豬還愛吃,長膘快。以前,你奶身體不行,豬喂得不好。現在有英子幫襯著,肯定行。秋天的地瓜筋筋,地瓜蔓,花生糠,不給豬吃就丟了。養豬,就是多費點工夫,不用買料,省錢,年底賣豬還掙錢。一出一進,這個賬老百姓都會算。”


    “是這樣,爺,城關鎮現在發現特色產業,鼓勵養豬,鎮上要求各村出台獎勵措施。據確切消息說,鎮上的鼓勵措施是,抓一頭小母豬,養到今年年底,扣下二十五斤的底兒,長一斤,公社補貼一斤地瓜幹兒,但是不能賣。母豬不讓賣,目的是多產小豬仔,鼓勵農民多養豬,這個道理好理解。克拉豬(方言,閹割的公豬的意思)育肥後可以賣,賣的錢歸自己,鎮上不補貼地瓜幹兒。”


    “這要是抓小母豬,從頭養,養到年底兒,能長到一百來斤。還要等到明年開春才能下小豬,不合算不合算!”巴赤眼爺頭搖得撥浪鼓一樣。


    “那要是抓大母豬養呢?一百斤以上的。”冷毅說。


    “抓大的鎮上能給補貼地瓜幹?”


    “鼓勵措施裏光說抓小母豬,養大後,扣除二十五斤的底兒,長一斤補貼一斤地瓜幹兒。沒說抓多少斤以下的算小母豬,具體是五十斤以下的算小母豬,還是八十斤以下的算?既然沒具體說,一百斤的母豬,和一百五十斤的母豬相比,還是小母豬。一百五十斤的和二百斤的比,也算是小的。文件的本義是抓小母豬,三四十斤的算數,五六十斤的也算數,甚至六七十斤的都算數,但是沒具體說出標準來,這就是個漏洞。”


    “抓太大母豬的話,估計不算數。”


    “爺,文件上沒具體寫,它就是個漏洞!咱要鑽的,就是這個漏洞!”


    “能行嗎,還是小心點兒好。怕就怕大母豬抓回來了,小豬仔也產下了,就是不補貼地瓜幹兒。”


    孫英附和著說:“是啊,冷老板,還是小心點,不吃虧。”


    冷毅想了一會兒說:“走一步說一步吧,專抓大母豬,即使不補貼地瓜幹,下了小豬,養到二十多斤,能賣錢,不賣小豬自己養的話,利潤更大。”


    “是這麽個理兒。”巴赤眼爺點頭,沒再說什麽。


    “這樣吧爺,我給你五百塊錢,明天你就到各村走一圈,最好到外鎮去,買頭大母豬,買回來就能抱豬的那種,再買幾頭小豬回來。養它三個月,保準小豬能長成大豬,母豬也能抱上豬!最好的結果就是,咱一賺母豬補貼的地瓜幹錢,二賺賣肥豬的錢,三賺來年賣小豬仔的錢。”


    “行,我明天天亮就出去抓豬。不過,得叫上振文和青山,他倆幫俺。振文有拖拉機,買了豬得往家拉。”


    “行,他倆的工錢按一天二十塊錢算,振文再加十塊錢,是雇他的拖拉機錢。咱倆各忙各的,我明天找人壘豬圈,窖上停工了,咱從養豬上忙起來,算是彌補一下經濟損失吧。”


    “行,還是你小子有種!”


    四天後,巴赤眼爺抓回三頭小豬,都過一百斤了,還有一頭不到二百斤的母豬,都養在窖場新蓋的豬圈裏。為了方便養豬,巴赤眼爺和巴赤眼奶搬到門衛住。


    巴赤眼奶體質不行,做飯喂豬這些營生主要靠孫英,巴赤眼奶打下手。


    孫英喂豬舍得下力氣。因為養了豬,她就三天五頭地煮麵條吃,麥子有限,她就變著花樣地把黑麵,或者地瓜麵混合在麥子麵裏。煮麵條一般是在晚上,煮完麵條後,顧不得開鹵子,趕緊把豬食挖進鍋裏,再添把火煮熟,挖出來放在豬食桶裏涼著,這才有工夫涮鍋開鹵子。鹵子盛好後,再涮一遍鍋,涮鍋水裏有油有菜,就舀出來倒進豬食桶裏盛著,然後打發孩子叫巴赤眼爺來吃麵條。


    幹完這些活兒,豬食涼得差不多了,巴赤眼爺也吃飽了,倆人便一起抬著豬食桶去喂豬。豬早已趴在豬圈牆上哼哼,見主人提了熱乎乎的豬食過來,趕緊退回圈裏等待。孫英挖一勺豬食,豬吃一勺,挖兩勺吃兩勺,直到吃到九分飽了,放下豬食勺子。這時,巴赤眼爺把涮鍋水提過來,倒進豬食槽子,豬便叭唧叭唧地喝起湯來。吃飽喝足,豬就悠閑地躺在鋪好棒米秸子的圈裏,舒服得時不時地哼幾聲。


    養了不到兩個月,三頭公豬都長到一百八十斤以上,最大的一頭長到二百三十多斤。大母豬也懷了孕,肚子一天比一天大。


    最大的一頭公豬長到了二百三十多斤後,巴赤眼爺就找到老羊毛,張羅著賣豬。


    不幾天,就有一個豬販子來到窯場,一進窩棚就驚叫起來:“哎喲,這麽肥!我收豬這麽多年沒見過這麽肥的。”豬販子直誇巴赤眼的豬養得好。


    “可不是,伺候得好,熱湯熱食的。窩棚裏也暖和,晚上俺還在窩棚裏生爐子呢,提溫。吃得好,又暖和,豬能不長膘嗎?”巴赤眼爺對豬販子介紹養豬心得體會。


    豬販子一聽,哈哈大笑起來:“你這個老哥真會說,也真會養豬。”


    “大實話嘛,人吃了喝了就是花錢,豬吃了喝了就能長肉賣錢。閑話少說,給個價吧。”


    “嗯,我收豬都是一斤六毛。前幾年是六毛二,現在養得多了,價就落了。這樣吧,老哥,你的豬不比別家的,我還給你六毛二,怎麽樣?”


    “行,你再晚過來一個月,我的豬還賣給你,別人來貴賤不談。”


    “你這個老哥真會算賬。”豬販子大聲說,“行的話,你去推磅來稱豬。”


    “不用稱了,我的豬我有數,早晨喂過了,現在是半頭晌兒,豬食也消化差不多有一半了。我的豬,憑良心講,膘厚油多,骨架大,要是稱的話,有二百三十五斤,我刨去十斤,算二百二十五斤怎麽樣?”


    豬販子不說話,跳進圈裏,用大拇指和食指量豬的身長,又用手掌壓了壓豬的前肩和後腰。


    “還是稱稱吧,兩家都不吃虧,你說呢,老哥?”巴赤眼爺心想也對,沒再說話,便到庫房裏推磅秤去了。不大一會兒,傳來推磅秤的“吭哧”“吭哧”的響聲。


    巴赤眼爺拿來一塊木板,放在磅秤上,稱了稱重量,記下來。然後就要抓豬。振文、山子,還有老羊毛早就等得不耐煩了。大夥兒都跳進豬圈,按住那頭最大的,扯豬腿的扯豬腿,按豬頭的按豬頭,捆繩子的捆繩子。一時間,豬叫聲,人的喊聲充盈著整個窖場。


    豬捆好後,人們吆喝著往外抬,大夥兒一齊用力,把豬抬到磅秤上的門扇上。


    豬販子拍了拍手,就要撥磅砣稱豬。豬不老實,孫英便一手撓豬耳朵,一手撓肚子,豬便老實了。孫英見巴赤眼爺在拔磅砣,便鬆開手,豬又不老實,隻得再撓,再鬆手,再不老實,再撓,幾次之後,豬老實了。瞅準時機,豬販子趕緊調整磅砣,直至秤杆懸在半空中。


    “刨去六斤半的木板重量,二百二十七斤!”豬販子佩服地說, “真準,老哥,你估計得真準!”


    “巴赤眼爺估分量真準!以後村裏賣豬不用稱了,就叫巴赤眼爺去估分量,省多少事。”眾人都豎大拇指,邊說邊笑,窯場熱鬧起來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八卦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下荷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下荷鋤並收藏八卦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