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許久,洪承疇終於從震驚中恢複過來,他深吸一口氣,對唐士傑下達了指令:“速去,將諸位總兵大人請至書房,我們需共商大計。”
唐士傑迅速領命,轉身離去。
約莫半個時辰後,鬆山城外各鎮的將領們陸續抵達。薊州總兵白廣恩一馬當先,緊隨其後的是寧遠總兵吳三桂、寧前總兵王廷臣、山海關總兵馬鳴蕭,以及遠道而來的密雲總兵唐通和宣府總兵李輔明。加上沈槯與李立峰,洪承疇麾下的八大總兵齊聚一堂,書房內氣氛凝重而壓抑。
每位總兵的臉上都寫滿了對筆架山失守的震驚與憂慮,他們沉默不語,各自心中盤算著接下來的對策。洪承疇環視一圈,緩緩開口,聲音雖低沉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堅定:“筆架山之變,糧草盡失,形勢嚴峻,本督師想聽聽諸位的見解,我們該如何應對?”
李立峰率先打破沉默,他年輕卻沉穩,眼神中閃爍著不屈的光芒:“糧草雖失,我軍尚有七日之糧,若能在此期間痛擊建奴,局勢尚可挽回。”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過往戰績的自信,以及作為洪承疇心腹的堅定立場。
白廣恩緊隨其後,表示讚同:“李總兵所言極是,唯有決戰,方能彰顯我大明軍威!”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同意這一激進的做法。密雲總兵唐通忍不住提出了異議:“洪督師,兵法有雲,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如今糧草不濟,應先考慮撤退,待籌備充足再圖反擊,方為上策。”
宣府總兵李輔明點頭附和,同時以眼神示意沈槯,期望得到他的支持。但沈槯卻故意避開了他的目光,他深知此刻的退縮無異於將國家命運置於更加危險的境地。
李立峰對撤退的提議表示強烈反對:“撤退?那將是自亂陣腳,若建奴趁機追擊,後果不堪設想。再者,錦州城危在旦夕,我等豈能棄之不顧?”
唐通冷笑一聲,不再爭辯,但心中的不滿顯而易見。
洪承疇的目光最終落在了吳三桂身上,這位年輕的將領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聞名,他的意見至關重要:“吳總兵,你如何看待此事?”
吳三桂沉吟片刻,目光堅定地說道:“督師,撤退或許能保全一時,但長遠來看,將動搖軍心士氣,更可能讓建奴趁機擴大戰果。我軍應利用現有兵力,尋找戰機,與建奴一決雌雄。同時,需立即派遣使者向朝廷求援,內外夾擊,方有望逆轉戰局。”
吳三桂的提議得到了部分將領的認可,書房內的氣氛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洪承疇點頭表示讚許,他深知,在這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抉擇中,他們必須團結一致,迎難而上。
“好,既然大家意見不一,但核心在於如何戰勝建奴,保全大局。”洪承疇總結道,“本督師決定,即刻加強鬆山城防,同時派遣精銳部隊探查敵情,尋找反擊之機。同時,向朝廷緊急求援,並籌備後續糧草補給。諸位,此戰關乎國家興亡,我等需齊心協力,共克時艱!”
吳三桂,這位年輕卻聲名顯赫的將領,不僅以驍勇善戰著稱,其背後的吳氏家族更是遼西地區不可小覷的勢力。家族根係深厚,錦州總兵祖大壽作為他的舅舅,更是為他增添了幾分威嚴與底氣。而山海關總兵馬鳴蕭與寧前總兵王廷臣,與吳三桂情同手足,生死與共,他們的支持無疑是吳三桂在軍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因此,當吳三桂表態支持決戰時,馬鳴蕭與王廷臣自然緊隨其後,使得唐通與李輔明即便心存疑慮,也難以撼動主流意見。
“末將願遵督師大人之命,誓死奮戰。”吳三桂抱拳行禮,眼神中既有決絕也有無奈。他深知,這場決戰凶多吉少,但大局為重,個人榮辱已置之度外。
洪承疇聞言,麵露欣慰之色:“好!諸位總兵速回駐地,整頓軍馬,明日與建奴決一死戰,誓守我大明疆土!”
八位總兵齊聲應諾,紛紛離去,各回營地準備即將到來的大戰。
行至偏僻處,馬鳴蕭與王廷臣緊拉吳三桂,低聲詢問:“長伯,你我心知肚明,我軍勝算渺茫,為何還要力主決戰?”
吳三桂苦笑搖頭:“二位兄長,大局已定,洪督師心意已決,我等反對又有何用?況且,大軍若撤,洪督師難逃其咎,他又怎會輕易言退?”
王廷臣歎道:“如此說來,我等隻能以命相搏了?”
吳三桂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未必。依我之見,唐通、李輔明二人必會尋機逃脫,屆時我等可借追捕之名,亦行撤退之實。如此,即便朝廷追究,也有說辭可辯。”
馬鳴蕭猶疑:“但洪督師若回京,豈會輕易放過我們?”
吳三桂冷笑:“二哥莫忘了,遼東戰事連連失利,朝廷嚴懲不貸。洪督師若敗,能否生還尚是未知。即便他僥幸逃脫,又有何顏麵指責我等?”
此言一出,馬鳴蕭與王廷臣恍然大悟,心中暗自盤算。
而另一邊,沈槯心中亦是五味雜陳。他幾次欲開口提醒洪承疇提防內部異動,但終因缺乏確鑿證據而作罷。他深知,在這亂世之中,信任與猜疑並存,一步錯便可能萬劫不複。於是,沈槯隻能默默祈禱,願明日之戰能有一絲轉機,讓大明將士少受些無謂的犧牲。
唐士傑迅速領命,轉身離去。
約莫半個時辰後,鬆山城外各鎮的將領們陸續抵達。薊州總兵白廣恩一馬當先,緊隨其後的是寧遠總兵吳三桂、寧前總兵王廷臣、山海關總兵馬鳴蕭,以及遠道而來的密雲總兵唐通和宣府總兵李輔明。加上沈槯與李立峰,洪承疇麾下的八大總兵齊聚一堂,書房內氣氛凝重而壓抑。
每位總兵的臉上都寫滿了對筆架山失守的震驚與憂慮,他們沉默不語,各自心中盤算著接下來的對策。洪承疇環視一圈,緩緩開口,聲音雖低沉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堅定:“筆架山之變,糧草盡失,形勢嚴峻,本督師想聽聽諸位的見解,我們該如何應對?”
李立峰率先打破沉默,他年輕卻沉穩,眼神中閃爍著不屈的光芒:“糧草雖失,我軍尚有七日之糧,若能在此期間痛擊建奴,局勢尚可挽回。”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過往戰績的自信,以及作為洪承疇心腹的堅定立場。
白廣恩緊隨其後,表示讚同:“李總兵所言極是,唯有決戰,方能彰顯我大明軍威!”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同意這一激進的做法。密雲總兵唐通忍不住提出了異議:“洪督師,兵法有雲,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如今糧草不濟,應先考慮撤退,待籌備充足再圖反擊,方為上策。”
宣府總兵李輔明點頭附和,同時以眼神示意沈槯,期望得到他的支持。但沈槯卻故意避開了他的目光,他深知此刻的退縮無異於將國家命運置於更加危險的境地。
李立峰對撤退的提議表示強烈反對:“撤退?那將是自亂陣腳,若建奴趁機追擊,後果不堪設想。再者,錦州城危在旦夕,我等豈能棄之不顧?”
唐通冷笑一聲,不再爭辯,但心中的不滿顯而易見。
洪承疇的目光最終落在了吳三桂身上,這位年輕的將領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聞名,他的意見至關重要:“吳總兵,你如何看待此事?”
吳三桂沉吟片刻,目光堅定地說道:“督師,撤退或許能保全一時,但長遠來看,將動搖軍心士氣,更可能讓建奴趁機擴大戰果。我軍應利用現有兵力,尋找戰機,與建奴一決雌雄。同時,需立即派遣使者向朝廷求援,內外夾擊,方有望逆轉戰局。”
吳三桂的提議得到了部分將領的認可,書房內的氣氛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洪承疇點頭表示讚許,他深知,在這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抉擇中,他們必須團結一致,迎難而上。
“好,既然大家意見不一,但核心在於如何戰勝建奴,保全大局。”洪承疇總結道,“本督師決定,即刻加強鬆山城防,同時派遣精銳部隊探查敵情,尋找反擊之機。同時,向朝廷緊急求援,並籌備後續糧草補給。諸位,此戰關乎國家興亡,我等需齊心協力,共克時艱!”
吳三桂,這位年輕卻聲名顯赫的將領,不僅以驍勇善戰著稱,其背後的吳氏家族更是遼西地區不可小覷的勢力。家族根係深厚,錦州總兵祖大壽作為他的舅舅,更是為他增添了幾分威嚴與底氣。而山海關總兵馬鳴蕭與寧前總兵王廷臣,與吳三桂情同手足,生死與共,他們的支持無疑是吳三桂在軍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因此,當吳三桂表態支持決戰時,馬鳴蕭與王廷臣自然緊隨其後,使得唐通與李輔明即便心存疑慮,也難以撼動主流意見。
“末將願遵督師大人之命,誓死奮戰。”吳三桂抱拳行禮,眼神中既有決絕也有無奈。他深知,這場決戰凶多吉少,但大局為重,個人榮辱已置之度外。
洪承疇聞言,麵露欣慰之色:“好!諸位總兵速回駐地,整頓軍馬,明日與建奴決一死戰,誓守我大明疆土!”
八位總兵齊聲應諾,紛紛離去,各回營地準備即將到來的大戰。
行至偏僻處,馬鳴蕭與王廷臣緊拉吳三桂,低聲詢問:“長伯,你我心知肚明,我軍勝算渺茫,為何還要力主決戰?”
吳三桂苦笑搖頭:“二位兄長,大局已定,洪督師心意已決,我等反對又有何用?況且,大軍若撤,洪督師難逃其咎,他又怎會輕易言退?”
王廷臣歎道:“如此說來,我等隻能以命相搏了?”
吳三桂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未必。依我之見,唐通、李輔明二人必會尋機逃脫,屆時我等可借追捕之名,亦行撤退之實。如此,即便朝廷追究,也有說辭可辯。”
馬鳴蕭猶疑:“但洪督師若回京,豈會輕易放過我們?”
吳三桂冷笑:“二哥莫忘了,遼東戰事連連失利,朝廷嚴懲不貸。洪督師若敗,能否生還尚是未知。即便他僥幸逃脫,又有何顏麵指責我等?”
此言一出,馬鳴蕭與王廷臣恍然大悟,心中暗自盤算。
而另一邊,沈槯心中亦是五味雜陳。他幾次欲開口提醒洪承疇提防內部異動,但終因缺乏確鑿證據而作罷。他深知,在這亂世之中,信任與猜疑並存,一步錯便可能萬劫不複。於是,沈槯隻能默默祈禱,願明日之戰能有一絲轉機,讓大明將士少受些無謂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