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道拍手稱讚,言辭懇切:“所言極是,大同乃朝廷之根本,藩庫空虛非一家之過,理應由全城百姓及商賈縉紳共襄盛舉,魏大人,您說是也不是?”
魏大本麵露難色,終是點頭應允:“誠然如此,此理不可違。”
沈槯猛然起身,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魏大人,請轉告代王與張公公,我沈槯願挺身而出,暫領大同鎮總兵之職,王家亦將傾囊相助,提供必要的糧餉。但請明確,王家之貢獻,僅限於其應盡之責,超支部分,恕難從命!”
言罷,沈槯轉身步入屏風之後,留下魏大本一臉錯愕,欲言又止。甄士道適時補上一句,語帶威脅:“魏大人,時間緊迫,流賊不等人,望您速作決斷。”
魏大本心中一凜,匆匆告別而去,背影顯得格外匆忙。
待魏大本遠去,甄士道低聲向屏風後問道:“將軍,您以為代王與張公公會否真心出資?”
沈槯的身影再次顯現,眼神冷冽:“他們若不想家破人亡,自會識趣行事。”
甄士道進一步追問:“若他們執意不從呢?”
沈槯冷笑一聲,語氣中滿是不容置疑的決絕:“那便讓他們親眼見證流賊鐵蹄之下的大同,到那時,看他們還能否坐視不理。”
甄士道沉思片刻,輕聲提議:“將軍,未雨綢繆,我們或可提前布局。畢竟,一旦流賊逼近,再調兵遣將、疏散百姓便為時已晚。”
沈槯沉吟片刻,終是點頭:“你言之有理,魏大本與張子安非愚鈍之輩,應能明辨是非。但為防萬一,你即刻著手,向二人透露緊迫形勢,令張子安即刻集結邊軍,魏大本則負責將城外百姓安全遷入城內。”
“遵命。”甄士道應聲而退,心中已有了計較,準備實施這一關乎大同命運的重大計劃。
正如沈槯所預見的,張子安與魏大本皆是智謀之士,對局勢的敏銳洞察無可置疑。然而,他們的應對之策,卻如同寒冰利刃,深深刺痛了沈槯的心,也顛覆了他對二人底線的認知。
沈槯原本精心籌劃,欲在三日之內將大同府百姓及其家畜、存糧悉數遷入城中,以此斷絕流賊的後援之路。然而,魏大本與張子安非但未遵循此道,反而背道而馳,竟下令邊軍對自家百姓實施劫掠,其行徑之惡劣,無異於將無辜民眾視為待宰羔羊,令人發指。
從軍事策略上看,此舉或許能迅速補充軍糧,減輕城內負擔,並迫使流賊因糧草不繼而提前撤離。但沈槯深知,此乃飲鴆止渴,無異於自毀長城。大同府若失民心,即便城池暫保,亦難逃長久之禍。
沈槯誓要將大同打造為堅固的根據地,豈能容忍此等暴行?當他得知消息時,已是午後時分,城北大營內,趙六斤正趾高氣揚地部署著搶劫計劃,四千將士摩拳擦掌,準備將屠刀揮向無辜百姓。
趙六斤,這位大同鎮副將,心中並無絲毫愧疚,反以“奉命行事”為由,為自己的暴行披上正義外衣。在他看來,搶劫百姓乃理所當然,是為即將到來的戰鬥所做的“必要準備”。然而,他未曾料到,自己的狂妄之言,即將引來一場風暴。
正當趙六斤一聲令下,準備讓將士們出發之際,沈槯如天神降臨般出現在校場邊緣,其威嚴之勢,令全場嘩然。趙六斤見狀,心中大駭,連忙下台迎接,滿臉堆笑,卻不知自己已踏入生死邊緣。
沈槯目光如炬,直逼趙六斤,語氣冰冷:“你可知,你所下之令,已將你及所有參與之將士推向了叛國之淵?”甄士道在一旁厲聲附和,字字如刀,直指要害。
趙六斤愕然失色,他未曾料到,自己的一時貪念,竟會引來如此嚴重的後果。他顫抖著聲音問道:“將軍,此言何意?”
沈槯怒不可遏:“公然搶劫大明百姓,便是與朝廷為敵,與萬民為敵!你趙六斤,難道真要背負千古罵名,成為大明的罪人嗎?”
此言一出,全場寂靜無聲,所有將士皆麵露懼色。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站在了曆史的十字路口,一步之差,便是萬劫不複。而沈槯的及時出現,無疑為他們敲響了警鍾,也為大同府的未來,留下了一線生機。
趙六斤聞言,臉色驟變,聲音中帶著幾分慌亂與不解:“甄先生此言差矣,卑職實乃奉命行事,豈敢擅作主張?”
沈槯目光如炬,語氣不容置疑:“既已知悉本將軍即將接掌兵權,此刻起,一切行動聽我號令!”
趙六斤聞言,心中雖有不甘,卻也知大局已定,連忙挺直了腰板,高聲應承:“是!將軍!”
沈槯躍上戰馬,身姿挺拔,瞬間成為校場上萬眾矚目的焦點。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將影響這數千將士的心誌。曾經的大同總兵身份,加之近期對蒙古用兵的輝煌戰績,早已讓這些將士對他心生敬畏。
沈槯環視四周,目光如電,沉聲問道:“大同百姓,我等同袍之父母兄弟,豈能搶劫?”
初時,部分將士因慣性思維,竟不假思索地回應了一個“該”字,但隨即在沈槯淩厲的目光下,這聲回應迅速消散於無形。
沈槯怒火中燒,猛然抽出腰間長刀,重重擲於閱兵台上,刀鋒入木三分,僅留鑲嵌寶石的黃金刀柄在夕陽下熠熠生輝,全場頓時鴉雀無聲,隻聞刀柄輕搖之聲,與沈槯胸中翻滾的怒意遙相呼應。
“混賬!”沈槯怒喝,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百姓何辜?爾等父母兄弟皆在其中!今日搶大同百姓,明日他人便可搶爾等至親!天理何在?倫理何存?爾等若連家人都不顧,與禽獸何異?”
此言一出,四千將士無不低頭垂首,麵露羞愧之色。沈槯深知,對這些樸實的士兵而言,直接而強烈的情感共鳴遠勝於空洞的說教。他這一番怒斥,直擊心靈,讓這些將士瞬間明白了何為忠孝仁義,何為家國情懷。
“聽令!”沈槯深吸一口氣,平複情緒,高聲喝道,“此次行動,非為搶劫,而為保護百姓,助其遷入城中避難。違令者,休怪我刀下無情!”
此言一出,四千將士無不精神一振,眼中重燃鬥誌。他們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也感受到了沈槯身上那股不容置疑的領袖氣質。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們將跟隨沈槯,共同守護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生命。
沈槯擅自接管城北大營並更改軍令的消息,如同疾風驟雨般迅速傳遍了整個大同府,最終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張子安的耳中。張子安,這位素來行事謹慎的官員,深知沈槯的剛烈與不羈,心中雖有不滿,卻也明白直接對抗絕非上策。於是,他迅速與魏大本商議,一致認為唯有請出代王朱傳齊,方能平息這場風波。
代王朱傳齊,對於沈槯的所作所為,尤其是將大同百姓遷入城內的計劃,早已心生不滿。這不僅僅是因為糧餉的考量,更在於他內心深處對百姓福祉的漠視與自私。在他看來,那些平民百姓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存在,為了大局,犧牲他們是在所難免的。
當一行人匆匆趕往城北大營,卻意外在北門內與沈槯不期而遇。沈槯騎於馬上,英姿颯爽,對朱傳齊的到來僅以抱拳一揖作為禮節,而對張子安與魏大本則完全視而不見。這一幕,無疑是對在場眾人身份與地位的微妙挑釁。
“沈槯,你可知你此行已越界?”朱傳齊強壓怒火,沉聲質問。沈槯淡然一笑,反問道:“王爺此言差矣,我乃受張公公與魏大人之托,接掌大同兵權,何來越界之說?”
關於百姓遷入城內的議題,兩人針鋒相對,各執一詞。沈槯堅持認為,唯有如此方能確保百姓安全,免受流賊侵擾;而朱傳齊則擔憂此舉將耗盡城內本就緊張的糧草資源,更不願承擔由此帶來的經濟負擔。
“王爺,您可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理?”沈槯語氣漸重,目光如炬,“若置百姓生死於不顧,試問這大同城,乃至整個大明江山,又能穩固幾何?”
王詹事在一旁聽得怒火中燒,忍不住出言訓斥沈槯無禮。然而,沈槯非但沒有退縮,反而以更加淩厲的言辭反擊,直指其身份與立場之失當。
麵對沈槯的步步緊逼,朱傳齊終於按捺不住,怒斥沈槯過分無禮。然而,沈槯並未因此退縮,反而更加堅定地追問起城外百姓的生計問題。他的話語如利劍般穿透朱傳齊的防線,直指其內心最深處的自私與冷漠。
“王爺,您口中的‘賤民’,實則是大明的根基,是萬歲的衣食父母!”沈槯的聲音響徹雲霄,“若無他們辛勤耕耘,何來您今日的錦衣玉食?若無他們默默奉獻,大明何以繁榮昌盛?”
朱傳齊被沈槯的話語震得啞口無言,他深知自己理虧,卻又不願在眾人麵前顏麵盡失。於是,他隻能憤然離去,留下一地尷尬與沉思。而沈槯,則繼續堅守著自己的信念與立場,誓要保護那些無辜的百姓免受戰火之苦。
魏大本麵露難色,終是點頭應允:“誠然如此,此理不可違。”
沈槯猛然起身,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魏大人,請轉告代王與張公公,我沈槯願挺身而出,暫領大同鎮總兵之職,王家亦將傾囊相助,提供必要的糧餉。但請明確,王家之貢獻,僅限於其應盡之責,超支部分,恕難從命!”
言罷,沈槯轉身步入屏風之後,留下魏大本一臉錯愕,欲言又止。甄士道適時補上一句,語帶威脅:“魏大人,時間緊迫,流賊不等人,望您速作決斷。”
魏大本心中一凜,匆匆告別而去,背影顯得格外匆忙。
待魏大本遠去,甄士道低聲向屏風後問道:“將軍,您以為代王與張公公會否真心出資?”
沈槯的身影再次顯現,眼神冷冽:“他們若不想家破人亡,自會識趣行事。”
甄士道進一步追問:“若他們執意不從呢?”
沈槯冷笑一聲,語氣中滿是不容置疑的決絕:“那便讓他們親眼見證流賊鐵蹄之下的大同,到那時,看他們還能否坐視不理。”
甄士道沉思片刻,輕聲提議:“將軍,未雨綢繆,我們或可提前布局。畢竟,一旦流賊逼近,再調兵遣將、疏散百姓便為時已晚。”
沈槯沉吟片刻,終是點頭:“你言之有理,魏大本與張子安非愚鈍之輩,應能明辨是非。但為防萬一,你即刻著手,向二人透露緊迫形勢,令張子安即刻集結邊軍,魏大本則負責將城外百姓安全遷入城內。”
“遵命。”甄士道應聲而退,心中已有了計較,準備實施這一關乎大同命運的重大計劃。
正如沈槯所預見的,張子安與魏大本皆是智謀之士,對局勢的敏銳洞察無可置疑。然而,他們的應對之策,卻如同寒冰利刃,深深刺痛了沈槯的心,也顛覆了他對二人底線的認知。
沈槯原本精心籌劃,欲在三日之內將大同府百姓及其家畜、存糧悉數遷入城中,以此斷絕流賊的後援之路。然而,魏大本與張子安非但未遵循此道,反而背道而馳,竟下令邊軍對自家百姓實施劫掠,其行徑之惡劣,無異於將無辜民眾視為待宰羔羊,令人發指。
從軍事策略上看,此舉或許能迅速補充軍糧,減輕城內負擔,並迫使流賊因糧草不繼而提前撤離。但沈槯深知,此乃飲鴆止渴,無異於自毀長城。大同府若失民心,即便城池暫保,亦難逃長久之禍。
沈槯誓要將大同打造為堅固的根據地,豈能容忍此等暴行?當他得知消息時,已是午後時分,城北大營內,趙六斤正趾高氣揚地部署著搶劫計劃,四千將士摩拳擦掌,準備將屠刀揮向無辜百姓。
趙六斤,這位大同鎮副將,心中並無絲毫愧疚,反以“奉命行事”為由,為自己的暴行披上正義外衣。在他看來,搶劫百姓乃理所當然,是為即將到來的戰鬥所做的“必要準備”。然而,他未曾料到,自己的狂妄之言,即將引來一場風暴。
正當趙六斤一聲令下,準備讓將士們出發之際,沈槯如天神降臨般出現在校場邊緣,其威嚴之勢,令全場嘩然。趙六斤見狀,心中大駭,連忙下台迎接,滿臉堆笑,卻不知自己已踏入生死邊緣。
沈槯目光如炬,直逼趙六斤,語氣冰冷:“你可知,你所下之令,已將你及所有參與之將士推向了叛國之淵?”甄士道在一旁厲聲附和,字字如刀,直指要害。
趙六斤愕然失色,他未曾料到,自己的一時貪念,竟會引來如此嚴重的後果。他顫抖著聲音問道:“將軍,此言何意?”
沈槯怒不可遏:“公然搶劫大明百姓,便是與朝廷為敵,與萬民為敵!你趙六斤,難道真要背負千古罵名,成為大明的罪人嗎?”
此言一出,全場寂靜無聲,所有將士皆麵露懼色。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站在了曆史的十字路口,一步之差,便是萬劫不複。而沈槯的及時出現,無疑為他們敲響了警鍾,也為大同府的未來,留下了一線生機。
趙六斤聞言,臉色驟變,聲音中帶著幾分慌亂與不解:“甄先生此言差矣,卑職實乃奉命行事,豈敢擅作主張?”
沈槯目光如炬,語氣不容置疑:“既已知悉本將軍即將接掌兵權,此刻起,一切行動聽我號令!”
趙六斤聞言,心中雖有不甘,卻也知大局已定,連忙挺直了腰板,高聲應承:“是!將軍!”
沈槯躍上戰馬,身姿挺拔,瞬間成為校場上萬眾矚目的焦點。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將影響這數千將士的心誌。曾經的大同總兵身份,加之近期對蒙古用兵的輝煌戰績,早已讓這些將士對他心生敬畏。
沈槯環視四周,目光如電,沉聲問道:“大同百姓,我等同袍之父母兄弟,豈能搶劫?”
初時,部分將士因慣性思維,竟不假思索地回應了一個“該”字,但隨即在沈槯淩厲的目光下,這聲回應迅速消散於無形。
沈槯怒火中燒,猛然抽出腰間長刀,重重擲於閱兵台上,刀鋒入木三分,僅留鑲嵌寶石的黃金刀柄在夕陽下熠熠生輝,全場頓時鴉雀無聲,隻聞刀柄輕搖之聲,與沈槯胸中翻滾的怒意遙相呼應。
“混賬!”沈槯怒喝,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百姓何辜?爾等父母兄弟皆在其中!今日搶大同百姓,明日他人便可搶爾等至親!天理何在?倫理何存?爾等若連家人都不顧,與禽獸何異?”
此言一出,四千將士無不低頭垂首,麵露羞愧之色。沈槯深知,對這些樸實的士兵而言,直接而強烈的情感共鳴遠勝於空洞的說教。他這一番怒斥,直擊心靈,讓這些將士瞬間明白了何為忠孝仁義,何為家國情懷。
“聽令!”沈槯深吸一口氣,平複情緒,高聲喝道,“此次行動,非為搶劫,而為保護百姓,助其遷入城中避難。違令者,休怪我刀下無情!”
此言一出,四千將士無不精神一振,眼中重燃鬥誌。他們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也感受到了沈槯身上那股不容置疑的領袖氣質。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們將跟隨沈槯,共同守護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生命。
沈槯擅自接管城北大營並更改軍令的消息,如同疾風驟雨般迅速傳遍了整個大同府,最終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張子安的耳中。張子安,這位素來行事謹慎的官員,深知沈槯的剛烈與不羈,心中雖有不滿,卻也明白直接對抗絕非上策。於是,他迅速與魏大本商議,一致認為唯有請出代王朱傳齊,方能平息這場風波。
代王朱傳齊,對於沈槯的所作所為,尤其是將大同百姓遷入城內的計劃,早已心生不滿。這不僅僅是因為糧餉的考量,更在於他內心深處對百姓福祉的漠視與自私。在他看來,那些平民百姓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存在,為了大局,犧牲他們是在所難免的。
當一行人匆匆趕往城北大營,卻意外在北門內與沈槯不期而遇。沈槯騎於馬上,英姿颯爽,對朱傳齊的到來僅以抱拳一揖作為禮節,而對張子安與魏大本則完全視而不見。這一幕,無疑是對在場眾人身份與地位的微妙挑釁。
“沈槯,你可知你此行已越界?”朱傳齊強壓怒火,沉聲質問。沈槯淡然一笑,反問道:“王爺此言差矣,我乃受張公公與魏大人之托,接掌大同兵權,何來越界之說?”
關於百姓遷入城內的議題,兩人針鋒相對,各執一詞。沈槯堅持認為,唯有如此方能確保百姓安全,免受流賊侵擾;而朱傳齊則擔憂此舉將耗盡城內本就緊張的糧草資源,更不願承擔由此帶來的經濟負擔。
“王爺,您可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理?”沈槯語氣漸重,目光如炬,“若置百姓生死於不顧,試問這大同城,乃至整個大明江山,又能穩固幾何?”
王詹事在一旁聽得怒火中燒,忍不住出言訓斥沈槯無禮。然而,沈槯非但沒有退縮,反而以更加淩厲的言辭反擊,直指其身份與立場之失當。
麵對沈槯的步步緊逼,朱傳齊終於按捺不住,怒斥沈槯過分無禮。然而,沈槯並未因此退縮,反而更加堅定地追問起城外百姓的生計問題。他的話語如利劍般穿透朱傳齊的防線,直指其內心最深處的自私與冷漠。
“王爺,您口中的‘賤民’,實則是大明的根基,是萬歲的衣食父母!”沈槯的聲音響徹雲霄,“若無他們辛勤耕耘,何來您今日的錦衣玉食?若無他們默默奉獻,大明何以繁榮昌盛?”
朱傳齊被沈槯的話語震得啞口無言,他深知自己理虧,卻又不願在眾人麵前顏麵盡失。於是,他隻能憤然離去,留下一地尷尬與沉思。而沈槯,則繼續堅守著自己的信念與立場,誓要保護那些無辜的百姓免受戰火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