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外,小山之巔,多爾袞及其麾下將領被這突如其來的巨大爆炸聲震得心頭一顫,紛紛抬眼望去,隻見缺口處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漢軍八旗的勇士們竟在這突如其來的災難中哀嚎連連,血肉之軀在爆炸的餘波中支離破碎,幾麵沉重的櫓盾如同斷翅的風箏,在空中無助地翻滾,最終無力地墜落在塵埃之中,這一幕震撼人心,足以證明那爆炸之力的恐怖絕倫。
“這……這是何物所致?”阿濟格驚愕之餘,聲音中帶著幾分顫抖,他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紅夷大炮那毀滅性的威力,但隨即又自我否定,“難道是大同城中藏有我們未知的紅夷大炮?可這距離,這角度,怎麽可能!”
多爾袞聞言,眉頭緊鎖,目光如炬般射向身旁的佟養姓,那眼神中既有質問也有不解。“佟大人,你可曾見過此等景象?莫非是你的炮營失手?”
佟養姓連忙躬身,誠惶誠恐地答道:“王爺明鑒,奴才的炮營雖裝備精良,但紅夷大炮即便五炮齊發,亦難有此等震撼之效。此等威力,絕非紅夷大炮所能及。”
正當眾人疑惑不解之際,和碩卓哩克圖親王班克圖挺身而出,他的聲音在喧囂的風中顯得格外堅定:“攝政王,臣下曾親眼目睹過沈槯火器營龍王炮的威力。一顆龍王炮或許微不足道,但若是數百、乃至上千顆同時引爆,其威力足以撼天動地。三不剌川之戰,臣下便是敗在了這龍王炮之下,至今記憶猶新。”
“轟轟轟……”話音未落,缺口處再次傳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仿佛是天神之怒,將大地都震顫了。滾滾煙塵中,漢軍八旗的將士們四散奔逃,哭喊聲、求救聲交織成一片,令人心悸。張廷柱與李永芳見狀,不得不忍痛下令撤退,原本四千人的隊伍,此刻已折損近半,傷者更是不計其數,戰場上留下一片狼藉。
多爾袞望著這一幕,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今日之敗,非戰之罪,而是敵我雙方在火器上的巨大差距所致。龍王炮的出現,無疑給這場攻城戰增添了太多的變數,也讓他對沈槯這個對手,有了更深一層的忌憚與敬畏。
深夜,總兵行轅內燈火通明,沈槯與甄士道對坐案前,氛圍凝重而沉重。盡管白日裏連獲兩捷,他們的臉上卻絲毫不見勝利的喜悅,反而被憂慮的陰雲籠罩。案上那張薄薄的紙張,記載著今日戰役的殘酷代價——彈藥消耗殆盡的緊迫現實。
甄士道細細核算著,手指間流露出幾分無奈:“兩戰之下,我軍雖英勇,卻也耗去了一萬五千發紙殼彈與一千五百顆龍王炮,而建奴傷亡,頂多不過五千。如此算來,每五發子彈、每顆炮彈方能換取一敵之命,實是令人痛心。”
沈槯的眼神深邃,沉聲問道:“庫中儲備如何?”
甄士道歎息道:“紙殼彈尚餘十萬,龍王炮約有一萬五千餘顆。以今日之消耗估算,不過支撐七日,殺傷建奴三萬五千而已。七日之後,我軍便隻能倚仗血肉之軀,與敵硬碰硬矣。”
沈槯眉頭緊鎖,追問:“火藥呢?有無庫存可支?”
甄士道麵露苦色:“木炭、硫磺尚算充足,唯硝土已盡。原派工匠外出采購,不料流賊突至,建奴亦隨之而至,工匠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沈槯沉思片刻,提出策略:“若能讓建奴集中兵力猛攻缺口,龍王炮與火槍之威必將倍增。”
甄士道點頭,卻又憂慮:“理雖如此,但若建奴分散兵力,多麵進攻,則彈藥不日即盡,殺傷亦有限。”
沈槯搖頭,目光堅定:“建奴必不會分兵。城牆高聳,乃其攻堅之難,既已破缺,自當全力利用,不會輕言放棄。兵法有雲,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而建奴之思維定勢,短期內難以改變。”
言及此處,沈槯語氣轉厲:“我等不可久拖,需速戰速決。需設一計,激怒建奴,迫其全力猛攻缺口,方能一戰而定乾坤。”
甄士道聞言,眼中閃過一抹狡黠:“激怒建奴,易如反掌。將軍可命人將建奴屍體懸於城頭,施以鞭笞、剝皮之辱,甚至潑灑汙穢之物。建奴崇尚勇武,對戰死之族人格外敬重,此等行徑,必令其怒不可遏。”
沈槯雖覺此法殘忍,卻也認同其效:“多爾袞非輕率之人,此舉能否奏效?”
甄士道冷笑:“將軍有所不知,建奴軍製複雜,多爾袞雖為攝政,亦難獨斷。軍中勇士眾多,一旦被激怒,多爾袞亦難壓眾怒。我等隻需挑動群情,大局自定。”
沈槯點頭,眼神中閃過決絕:“既如此,便依計行事。速戰速決,方能保我大同安寧。”
在那一場未得許可便擅自撤退的風波之後,石廷柱與李永芳的名字如同寒風中搖曳的燭火,幾乎被建奴貴族的憤怒之火吞噬。若非多爾袞以雷霆之勢出麵力挺,二人恐怕早已步上耿忠明等人的後塵,成為權力鬥爭下無辜的犧牲品。這場風波,雖在多爾袞的安撫下逐漸平息,卻如同陰霾般,悄然在二人心間投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多爾袞深知人心易變,尤其是經曆了如此變故的將領,更需小心安撫。於是,他召集了智囊團中的範文程與寧完我,共商對策,以穩軍心。
範文程,以其敏銳的洞察力,首先開口:“主子,石廷柱、李永芳二人,雖因驚弓之鳥而心生畏懼,然其忠誠之心,猶如磐石,不可輕疑。他們深知,背叛之路,無異於自掘墳墓。”
寧完我亦點頭讚同,言辭懇切:“奴才亦深信,此二人對大清國忠心耿耿,絕無二心。望主子明察秋毫,勿讓讒言蒙蔽聖聽。”
多爾袞聞言,眉頭稍展,心中疑慮略減,輕歎道:“看來是本王過於謹慎了。”
然而,話鋒一轉,範文程似有話未盡,猶豫片刻後道:“主子,另有一事,奴才鬥膽進言。我大清之軍事製度,確有待完善之處。譬如,重大軍務需八旗旗主共議,此法雖顯民主,卻易延誤戰機。兵法雲:兵貴神速,戰機瞬息萬變,豈能坐而論道?”
寧完我聞言,亦是深有同感,補充道:“正是如此,軍中若多頭指揮,意見不一,必生混亂。況且,若真遇緊急,又該聽誰號令?”
多爾袞聞言,沉默片刻,心中波濤洶湧。他何嚐不渴望獨攬軍權,但現實卻是荊棘滿布。嶽托與他並列為攝政王,而濟爾哈朗更是高懸於上的首席攝政,這讓他在權力鬥爭中不得不步步為營。
“此事本王已心中有數。”多爾袞終於開口,語氣中透露出一絲不容置疑的威嚴,“但切記,今日之議,僅限於此室之內,不可外傳。”
“喳!”範文程與寧完我齊聲應諾,心中皆明了多爾袞的雄心與隱忍,也暗自為能輔佐這樣一位主上而感到慶幸。
夜色漸深,行轅內的燭火搖曳,映照出多爾袞那張輪廓分明的臉龐,以及他眼中閃爍的,對未來的無盡憧憬與籌謀。
“這……這是何物所致?”阿濟格驚愕之餘,聲音中帶著幾分顫抖,他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紅夷大炮那毀滅性的威力,但隨即又自我否定,“難道是大同城中藏有我們未知的紅夷大炮?可這距離,這角度,怎麽可能!”
多爾袞聞言,眉頭緊鎖,目光如炬般射向身旁的佟養姓,那眼神中既有質問也有不解。“佟大人,你可曾見過此等景象?莫非是你的炮營失手?”
佟養姓連忙躬身,誠惶誠恐地答道:“王爺明鑒,奴才的炮營雖裝備精良,但紅夷大炮即便五炮齊發,亦難有此等震撼之效。此等威力,絕非紅夷大炮所能及。”
正當眾人疑惑不解之際,和碩卓哩克圖親王班克圖挺身而出,他的聲音在喧囂的風中顯得格外堅定:“攝政王,臣下曾親眼目睹過沈槯火器營龍王炮的威力。一顆龍王炮或許微不足道,但若是數百、乃至上千顆同時引爆,其威力足以撼天動地。三不剌川之戰,臣下便是敗在了這龍王炮之下,至今記憶猶新。”
“轟轟轟……”話音未落,缺口處再次傳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仿佛是天神之怒,將大地都震顫了。滾滾煙塵中,漢軍八旗的將士們四散奔逃,哭喊聲、求救聲交織成一片,令人心悸。張廷柱與李永芳見狀,不得不忍痛下令撤退,原本四千人的隊伍,此刻已折損近半,傷者更是不計其數,戰場上留下一片狼藉。
多爾袞望著這一幕,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今日之敗,非戰之罪,而是敵我雙方在火器上的巨大差距所致。龍王炮的出現,無疑給這場攻城戰增添了太多的變數,也讓他對沈槯這個對手,有了更深一層的忌憚與敬畏。
深夜,總兵行轅內燈火通明,沈槯與甄士道對坐案前,氛圍凝重而沉重。盡管白日裏連獲兩捷,他們的臉上卻絲毫不見勝利的喜悅,反而被憂慮的陰雲籠罩。案上那張薄薄的紙張,記載著今日戰役的殘酷代價——彈藥消耗殆盡的緊迫現實。
甄士道細細核算著,手指間流露出幾分無奈:“兩戰之下,我軍雖英勇,卻也耗去了一萬五千發紙殼彈與一千五百顆龍王炮,而建奴傷亡,頂多不過五千。如此算來,每五發子彈、每顆炮彈方能換取一敵之命,實是令人痛心。”
沈槯的眼神深邃,沉聲問道:“庫中儲備如何?”
甄士道歎息道:“紙殼彈尚餘十萬,龍王炮約有一萬五千餘顆。以今日之消耗估算,不過支撐七日,殺傷建奴三萬五千而已。七日之後,我軍便隻能倚仗血肉之軀,與敵硬碰硬矣。”
沈槯眉頭緊鎖,追問:“火藥呢?有無庫存可支?”
甄士道麵露苦色:“木炭、硫磺尚算充足,唯硝土已盡。原派工匠外出采購,不料流賊突至,建奴亦隨之而至,工匠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沈槯沉思片刻,提出策略:“若能讓建奴集中兵力猛攻缺口,龍王炮與火槍之威必將倍增。”
甄士道點頭,卻又憂慮:“理雖如此,但若建奴分散兵力,多麵進攻,則彈藥不日即盡,殺傷亦有限。”
沈槯搖頭,目光堅定:“建奴必不會分兵。城牆高聳,乃其攻堅之難,既已破缺,自當全力利用,不會輕言放棄。兵法有雲,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而建奴之思維定勢,短期內難以改變。”
言及此處,沈槯語氣轉厲:“我等不可久拖,需速戰速決。需設一計,激怒建奴,迫其全力猛攻缺口,方能一戰而定乾坤。”
甄士道聞言,眼中閃過一抹狡黠:“激怒建奴,易如反掌。將軍可命人將建奴屍體懸於城頭,施以鞭笞、剝皮之辱,甚至潑灑汙穢之物。建奴崇尚勇武,對戰死之族人格外敬重,此等行徑,必令其怒不可遏。”
沈槯雖覺此法殘忍,卻也認同其效:“多爾袞非輕率之人,此舉能否奏效?”
甄士道冷笑:“將軍有所不知,建奴軍製複雜,多爾袞雖為攝政,亦難獨斷。軍中勇士眾多,一旦被激怒,多爾袞亦難壓眾怒。我等隻需挑動群情,大局自定。”
沈槯點頭,眼神中閃過決絕:“既如此,便依計行事。速戰速決,方能保我大同安寧。”
在那一場未得許可便擅自撤退的風波之後,石廷柱與李永芳的名字如同寒風中搖曳的燭火,幾乎被建奴貴族的憤怒之火吞噬。若非多爾袞以雷霆之勢出麵力挺,二人恐怕早已步上耿忠明等人的後塵,成為權力鬥爭下無辜的犧牲品。這場風波,雖在多爾袞的安撫下逐漸平息,卻如同陰霾般,悄然在二人心間投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多爾袞深知人心易變,尤其是經曆了如此變故的將領,更需小心安撫。於是,他召集了智囊團中的範文程與寧完我,共商對策,以穩軍心。
範文程,以其敏銳的洞察力,首先開口:“主子,石廷柱、李永芳二人,雖因驚弓之鳥而心生畏懼,然其忠誠之心,猶如磐石,不可輕疑。他們深知,背叛之路,無異於自掘墳墓。”
寧完我亦點頭讚同,言辭懇切:“奴才亦深信,此二人對大清國忠心耿耿,絕無二心。望主子明察秋毫,勿讓讒言蒙蔽聖聽。”
多爾袞聞言,眉頭稍展,心中疑慮略減,輕歎道:“看來是本王過於謹慎了。”
然而,話鋒一轉,範文程似有話未盡,猶豫片刻後道:“主子,另有一事,奴才鬥膽進言。我大清之軍事製度,確有待完善之處。譬如,重大軍務需八旗旗主共議,此法雖顯民主,卻易延誤戰機。兵法雲:兵貴神速,戰機瞬息萬變,豈能坐而論道?”
寧完我聞言,亦是深有同感,補充道:“正是如此,軍中若多頭指揮,意見不一,必生混亂。況且,若真遇緊急,又該聽誰號令?”
多爾袞聞言,沉默片刻,心中波濤洶湧。他何嚐不渴望獨攬軍權,但現實卻是荊棘滿布。嶽托與他並列為攝政王,而濟爾哈朗更是高懸於上的首席攝政,這讓他在權力鬥爭中不得不步步為營。
“此事本王已心中有數。”多爾袞終於開口,語氣中透露出一絲不容置疑的威嚴,“但切記,今日之議,僅限於此室之內,不可外傳。”
“喳!”範文程與寧完我齊聲應諾,心中皆明了多爾袞的雄心與隱忍,也暗自為能輔佐這樣一位主上而感到慶幸。
夜色漸深,行轅內的燭火搖曳,映照出多爾袞那張輪廓分明的臉龐,以及他眼中閃爍的,對未來的無盡憧憬與籌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