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洗心革麵
漢武風雲之陳府二少爺 作者:神之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歲月如梭,轉眼間一年已經過去。敦煌郡尉陳須靜靜地站在城頭,目光越過戈壁沙海,眼中盡是淒涼之色。曾經繁華熱鬧的長安城,如今已成為遙遠的回憶。鬥雞場、酒肆的喧鬧聲以及女閭中的紅顏佳人,都已離他遠去。
如今,整個敦煌郡映入眼簾的隻有粗魯的大漢和散發著羊膻味的胡女。剛開始的時候,陳須曾按捺不住內心的渴望,偷偷寫信回長安,詢問是否能回長安沐浴數日,但卻遭到了無情的拒絕。朝廷回信稱,若未待滿任期便擅自返回長安城,將嚴懲不貸,格殺勿論。
他也曾嚐試向長門宮求情,希望能得到一些通融。然而,等來的卻是皇帝陛下的聖旨,原本為期三年的任期被延長至六年。當他接過皇帝陛下的聖旨時,堂邑侯陳須感到心如死灰,甚至萌生出一死了之的念頭。但最終,他還是無法對自己下手,隻能繼續在這個職位上苦苦掙紮。
幸運的是,幼弟陳蟜為他找來的幕僚非常得力,讓他得以穩穩地坐穩敦煌郡尉的位置。這些幕僚們不僅幫助他處理政務,還協助他與當地官員和百姓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他們深知陳須對這片土地並不熟悉,所以竭盡全力為他提供支持和建議。
在幕僚們的努力下,陳須逐漸適應了這裏的生活,並開始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政治環境。盡管這裏的條件艱苦,但他漸漸明白,作為一名地方官員,他肩負著重要的責任。他需要保護百姓,維護社會穩定,同時還要推動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在幕僚們的幫助下,陳須開始積極參與各項事務,努力改善當地的治安狀況。他組織士兵加強巡邏,打擊盜匪,確保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此外,他還鼓勵農業生產,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緩解百姓的溫飽問題。
在陳須的努力下,敦煌郡的社會治安得到明顯改善,經濟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百姓們對這位新來的郡尉充滿感激之情,紛紛稱讚他是一位好官。
而陳須本人也逐漸找到了歸屬感,他意識到,即使遠離長安城,條件艱苦。隻要用心去做,同樣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長安城,未央宮裏,皇帝劉徹此刻承受著比陳須更大的壓力。新春伊始,治粟內使桑弘羊便匆匆趕來稟報,稱國庫裏的存糧已所剩無幾,無法支撐今年春天對匈奴人的軍事行動。
聽到這個消息,皇帝劉徹頓時怒火中燒。在他看來,匈奴人如同插在大漢脊梁上的一把利刃,隨時都可能給大漢朝廷帶來致命一擊。
雖然糧食可以節省,但打擊匈奴人的步伐絕不能停止,至少在匈奴人無條件投降之前,必須堅持下去。
因此,眾多大臣紛紛聚集到未央宮,與皇帝劉徹共同商議庫存糧食的問題。
大殿之中,玉階之上,皇帝劉徹頭戴冕冠,身著華麗的龍袍,威嚴地坐在龍椅之上。文武大臣們則按照各自的品級,恭敬地跪坐在兩側。
“今日召集諸位愛卿於此,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國庫空虛,其內的存糧已經不足以支持我們對匈奴人的軍事打擊行動。朕想在此詢問一下各位愛卿,你們是否有什麽好的策略或建議呢?”皇帝劉徹坐在龍椅上,目光掃視著下方的群臣。
這時,大宗正劉餘站起身來,向皇帝劉徹拱手,行了一禮後說道:“啟稟皇帝陛下,漢匈之間連年交戰,據微臣所知,去年冬天北方草原發生了嚴重的雪災,由於天氣過於寒冷,同時缺乏足夠的草料,導致大量的牛羊死亡,許多匈奴人因此而餓死。
臣想說的是,不僅僅是我大漢麵臨糧食短缺的問題,就連匈奴人自己也難以承受這樣的壓力。
因此,臣認為,如果今年春天我們不出兵攻打匈奴人,他們恐怕也很難度過這個缺少牛羊的艱難春天。”
皇帝劉徹端坐在龍椅之上,冕冠之下的麵容顯得有些陰沉。匈奴人野性難馴,缺乏糧食,但他們卻敢於南下侵犯漢人領土,掠奪糧食以度過春荒。即使匈奴人不敢輕易南下入侵漢朝邊境,朝廷的大軍也必須北上。正如俗語所說:趁你病要你命!在匈奴人虛弱時不主動出擊,難道還要等待他們恢複實力後再攻擊我們嗎?
皇帝劉徹將目光投向武臣之首長平侯衛青,詢問他的意見。“衛青你怎麽說?”
長平侯衛青緩緩站起身來,恭敬地拱手向皇帝行禮,回答道:“回稟皇帝陛下,臣認為,糧食可以節省使用,但對匈奴人的打擊絕不能停止。”
嗯——皇帝劉徹微微頷首,臉上露出了滿意之色,還是衛青看得清楚這天下漢匈之間的局勢。
劉餘雖然年齡不算很大,但心卻老了。看來大宗正的位子已經不太適合他了。找個機會,將他換掉吧,省得在金殿上嘰嘰歪歪,聽著讓人厭煩。
對於衛青而言,他並不喜歡坐在金殿之上與其他大臣爭論不休。他更喜歡親自率領大軍征戰沙場,甚至不惜犧牲生命。
然而,自去年以來,皇帝將他留在了長安城,不再讓他出征,而是將軍事重任交給了霍去病和李廣利兩人,讓他們各自負責一方戰線。這使得衛青感到有些失落和無奈。
不僅如此,就連陳蟜那小子也整天窩在上林苑,不是打獵就是幹些農活來消磨時間,仿佛已經忘記了自己身為將軍的身份。
這種情況讓衛青感到十分不滿,他認為陳蟜等人應該和皇帝陛下據理力爭,勇於任事,而不是享受安逸的生活。
而衛青他自己,則渴望著再次回到戰場,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價值。既便不能回到戰場,他也要在朝廷裏參政議政,報效朝廷、報效皇帝陛下。
皇帝劉徹俯視眾臣,“諸卿都聽到了長平侯的意見。因為他長年對匈作戰,所以朕認為他的話更可信。”
如今,整個敦煌郡映入眼簾的隻有粗魯的大漢和散發著羊膻味的胡女。剛開始的時候,陳須曾按捺不住內心的渴望,偷偷寫信回長安,詢問是否能回長安沐浴數日,但卻遭到了無情的拒絕。朝廷回信稱,若未待滿任期便擅自返回長安城,將嚴懲不貸,格殺勿論。
他也曾嚐試向長門宮求情,希望能得到一些通融。然而,等來的卻是皇帝陛下的聖旨,原本為期三年的任期被延長至六年。當他接過皇帝陛下的聖旨時,堂邑侯陳須感到心如死灰,甚至萌生出一死了之的念頭。但最終,他還是無法對自己下手,隻能繼續在這個職位上苦苦掙紮。
幸運的是,幼弟陳蟜為他找來的幕僚非常得力,讓他得以穩穩地坐穩敦煌郡尉的位置。這些幕僚們不僅幫助他處理政務,還協助他與當地官員和百姓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他們深知陳須對這片土地並不熟悉,所以竭盡全力為他提供支持和建議。
在幕僚們的努力下,陳須逐漸適應了這裏的生活,並開始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政治環境。盡管這裏的條件艱苦,但他漸漸明白,作為一名地方官員,他肩負著重要的責任。他需要保護百姓,維護社會穩定,同時還要推動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在幕僚們的幫助下,陳須開始積極參與各項事務,努力改善當地的治安狀況。他組織士兵加強巡邏,打擊盜匪,確保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此外,他還鼓勵農業生產,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緩解百姓的溫飽問題。
在陳須的努力下,敦煌郡的社會治安得到明顯改善,經濟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百姓們對這位新來的郡尉充滿感激之情,紛紛稱讚他是一位好官。
而陳須本人也逐漸找到了歸屬感,他意識到,即使遠離長安城,條件艱苦。隻要用心去做,同樣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長安城,未央宮裏,皇帝劉徹此刻承受著比陳須更大的壓力。新春伊始,治粟內使桑弘羊便匆匆趕來稟報,稱國庫裏的存糧已所剩無幾,無法支撐今年春天對匈奴人的軍事行動。
聽到這個消息,皇帝劉徹頓時怒火中燒。在他看來,匈奴人如同插在大漢脊梁上的一把利刃,隨時都可能給大漢朝廷帶來致命一擊。
雖然糧食可以節省,但打擊匈奴人的步伐絕不能停止,至少在匈奴人無條件投降之前,必須堅持下去。
因此,眾多大臣紛紛聚集到未央宮,與皇帝劉徹共同商議庫存糧食的問題。
大殿之中,玉階之上,皇帝劉徹頭戴冕冠,身著華麗的龍袍,威嚴地坐在龍椅之上。文武大臣們則按照各自的品級,恭敬地跪坐在兩側。
“今日召集諸位愛卿於此,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國庫空虛,其內的存糧已經不足以支持我們對匈奴人的軍事打擊行動。朕想在此詢問一下各位愛卿,你們是否有什麽好的策略或建議呢?”皇帝劉徹坐在龍椅上,目光掃視著下方的群臣。
這時,大宗正劉餘站起身來,向皇帝劉徹拱手,行了一禮後說道:“啟稟皇帝陛下,漢匈之間連年交戰,據微臣所知,去年冬天北方草原發生了嚴重的雪災,由於天氣過於寒冷,同時缺乏足夠的草料,導致大量的牛羊死亡,許多匈奴人因此而餓死。
臣想說的是,不僅僅是我大漢麵臨糧食短缺的問題,就連匈奴人自己也難以承受這樣的壓力。
因此,臣認為,如果今年春天我們不出兵攻打匈奴人,他們恐怕也很難度過這個缺少牛羊的艱難春天。”
皇帝劉徹端坐在龍椅之上,冕冠之下的麵容顯得有些陰沉。匈奴人野性難馴,缺乏糧食,但他們卻敢於南下侵犯漢人領土,掠奪糧食以度過春荒。即使匈奴人不敢輕易南下入侵漢朝邊境,朝廷的大軍也必須北上。正如俗語所說:趁你病要你命!在匈奴人虛弱時不主動出擊,難道還要等待他們恢複實力後再攻擊我們嗎?
皇帝劉徹將目光投向武臣之首長平侯衛青,詢問他的意見。“衛青你怎麽說?”
長平侯衛青緩緩站起身來,恭敬地拱手向皇帝行禮,回答道:“回稟皇帝陛下,臣認為,糧食可以節省使用,但對匈奴人的打擊絕不能停止。”
嗯——皇帝劉徹微微頷首,臉上露出了滿意之色,還是衛青看得清楚這天下漢匈之間的局勢。
劉餘雖然年齡不算很大,但心卻老了。看來大宗正的位子已經不太適合他了。找個機會,將他換掉吧,省得在金殿上嘰嘰歪歪,聽著讓人厭煩。
對於衛青而言,他並不喜歡坐在金殿之上與其他大臣爭論不休。他更喜歡親自率領大軍征戰沙場,甚至不惜犧牲生命。
然而,自去年以來,皇帝將他留在了長安城,不再讓他出征,而是將軍事重任交給了霍去病和李廣利兩人,讓他們各自負責一方戰線。這使得衛青感到有些失落和無奈。
不僅如此,就連陳蟜那小子也整天窩在上林苑,不是打獵就是幹些農活來消磨時間,仿佛已經忘記了自己身為將軍的身份。
這種情況讓衛青感到十分不滿,他認為陳蟜等人應該和皇帝陛下據理力爭,勇於任事,而不是享受安逸的生活。
而衛青他自己,則渴望著再次回到戰場,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價值。既便不能回到戰場,他也要在朝廷裏參政議政,報效朝廷、報效皇帝陛下。
皇帝劉徹俯視眾臣,“諸卿都聽到了長平侯的意見。因為他長年對匈作戰,所以朕認為他的話更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