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30年的一個春日,魯國曲阜城陽光明媚,微風輕拂。


    吳起懷著滿心的憧憬與期望,踏入了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他曆經艱辛,終於來到了大儒曾申的學塾前。


    學塾坐落在一片寧靜的竹林之中,周圍環繞著潺潺的溪流。


    吳起恭敬地遞上自己的名帖,請求拜入曾申門下。


    曾申見他目光堅定,且對儒學充滿熱情,便欣然應允。


    從此,吳起成為了學塾中的一員。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學塾的屋簷上,吳起總是第一個來到教室。


    他身著整潔的儒服,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準備聆聽先生的教誨。


    曾申先生在講台上侃侃而談,講解著儒家經典的深奧哲理。


    吳起則全神貫注,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先生,手中的竹簡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重點。


    他時而微微點頭,時而若有所思,完全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


    有一天,曾申先生講到《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向學生們提問:


    “你們如何理解這句話?”


    同窗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這是教導我們要經常溫習所學知識,才能感到快樂。”有的說:“是要將學到的道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輪到吳起時,他站起身來,拱手說道:


    “先生,學生以為,‘學而時習之’不僅是溫習和運用,更是在不斷的實踐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心靈的升華,領悟到更高層次的智慧和真理。”


    曾申先生微微點頭,眼中露出讚許的目光:“吳起,你能有如此見解,實屬難得。”


    同窗們也對吳起投來敬佩的目光。


    課後,吳起仍不滿足於課堂所學。他主動找到曾申先生請教:


    “先生,學生對‘克己複禮’尚有疑惑,不知如何在生活中真正做到克製自己,遵循禮製。”


    曾申先生耐心地為他解答:


    “克己複禮,需從內心的修養開始,時刻審視自己的言行,以禮規範自身。”


    吳起感激地說道:


    “多謝先生指點,學生定當銘記在心。”


    在日複一日的學習中,吳起憑借著自己的勤奮刻苦,在儒學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他期望著有朝一日能通過儒學改變自己的命運。


    一個夏日的午後,學塾中的同窗們在庭院中圍坐在一起,展開了一場關於儒學經典中“仁政”的熱烈討論。


    庭院中綠樹成蔭,蟬鳴聲聲。吳起與一眾同窗身著輕薄的儒服,手持竹簡,神情專注。


    一位名叫李賢的同窗首先發言:


    “依我之見,仁政在於君主對百姓施予恩惠,輕徭薄賦,使百姓安居樂業,此乃仁政之根本。”


    另一位同窗王宇搖頭反駁道:


    “非也,仁政不僅是物質上的給予,更應是道德上的引領,教導百姓遵循禮儀,培養良好的品德,方為長遠之計。”


    此時,吳起輕咳一聲,吸引了眾人的目光,他說道:


    “諸位所言皆有道理,然我認為仁政乃是兩者之結合。


    君主既要給予百姓物質上的保障,又要通過教育和道德規範,使百姓自覺遵循禮義。


    同時,還需以公正之心治理國家,不偏不倚,方能實現真正的仁政。”


    李賢眉頭微皺,說道:


    “吳起,你這想法固然全麵,但實施起來談何容易?”


    吳起據理力爭:


    “雖不易,但並非不可為。若君主有堅定之決心,官員以身作則,百姓齊心響應,又怎會無法實現?”


    王宇接著問道:


    “那依你之見,如何才能讓君主有此決心,官員又如何能以身作則?”


    吳起從容回答:


    “需以儒家之道勸誡君主,使其明白仁政之重要性。


    而官員則應通過選拔與考核,確保其具備高尚之品德與才能。


    再者,設立有效的監督機製,防止官員濫用職權。”


    眾同窗陷入沉思,片刻後,有人點頭表示讚同,也有人仍持保留意見。


    公元前425年的秋夜,魯國曲阜城被一層淡淡的月色籠罩。


    吳起獨自在學塾的房間內,燭光搖曳,映照著他憂慮的麵容。


    突然,一位家仆匆匆趕來,帶來了母親病逝的噩耗。吳起如遭雷擊,手中的竹簡瞬間掉落。


    他呆呆地坐在床邊,淚水無聲地流淌。“母親……”他喃喃自語,心中充滿了悲痛。


    然而,此時的吳起陷入了極度的痛苦抉擇之中。


    他深知儒家的忠孝之道,明白應當回去奔喪守孝。


    但他又想到自己在儒學上的追求尚未實現,若此時離開,之前的努力可能付諸東流。


    吳起在房間內來回踱步,思緒紛亂。


    “回去,盡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不回去,或許能完成學業,實現抱負,讓母親在九泉之下也能感到欣慰……”


    他自言自語道。


    整整一夜,吳起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第二天清晨,曾申得知吳起未打算回去奔喪守孝,怒不可遏地將他叫到了學塾的正堂。


    曾申麵色鐵青,嚴厲地斥責道:


    “吳起,你身為我的學生,怎能如此不孝?母親病逝,你竟不回去奔喪守孝,這是違背儒家大義的行為!”


    吳起無奈地低下頭,聲音顫抖地說道:


    “先生,我並非不孝,隻是我還有未完成的學業和抱負。


    我想通過儒學成就一番事業,讓家族榮耀,讓母親在天之靈也能為我驕傲。”


    曾申大聲喝道:“荒唐!學業與抱負豈能成為你違背孝道的借口?從今日起,我與你斷絕師生關係,你不再是我的學生!”


    吳起抬起頭,眼中滿是無奈和痛苦,但他知道自己的選擇已無法更改,隻能默默地低頭,轉身離開。


    公元前425年的寒冬,吳起被曾申逐出師門後,在魯國的一間簡陋小屋中,開始了他新的征程。


    屋內僅有一張破舊的書桌和一盞昏暗的油燈。


    吳起坐在書桌前,周圍堆滿了各種兵法書籍。他的眼神中不再有被逐出師門時的失落和迷茫,取而代之的是堅定和決心。


    每天清晨,當黎明的曙光還未完全照亮大地,吳起便已坐在書桌前,翻開兵書,沉浸其中。


    他一邊閱讀,一邊在竹簡上做著筆記,不時停下來思考書中的戰略戰術。


    有一天,他讀到《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禁陷入了沉思。“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是通過詳盡的情報收集,還是對敵方將領的深入了解?”


    他自言自語道。


    為了找到答案,吳起開始查閱更多的兵法典籍,不斷地對比和分析。


    夜晚,當整個城市都陷入沉睡,吳起依然在油燈下研讀。他的雙眼布滿血絲,但神情專注。


    有時,他會為了一個戰術問題而苦思冥想數日;有時,他會在腦海中模擬戰場的局勢,嚐試不同的作戰方案。


    隨著時間的推移,吳起對兵法的理解逐漸深入。他開始能夠將不同兵書的觀點融會貫通,並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


    一天,他在研讀《孫子兵法》時,突然領悟到:“原來兵法之道,不僅在於戰術的運用,更在於人心的把握和局勢的判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書開局盤點十大武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a李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a李明並收藏新書開局盤點十大武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