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司的劉主事,本名劉三五,應天府人士,直到洪武開年後,才改名為劉三悟。


    和上官李敏不一樣,他並非通過科舉一途當的官,而是因為擅長火銃製造,才被薦舉來到工部,最初在工部營繕所任了個正七品的所正。


    在營繕所兢兢業業幹了多年,因為沒有功名在身,一直被其他官員排擠,直到李敏第二次任職工部尚書後,獲得了李敏的賞識,這才升任為軍器局的主事。


    隨著工部內大刀闊斧的改革,他也從軍器局的主事,做到了工業司的主事,品級也來到了從五品。


    可以說沒有李敏,如今他還是個七品小官,在這京城裏,連養家糊口都做不到。


    因此他早將自己視為李敏一派的人了,用工部流行的話說,叫做大明工業黨。


    可這流水線的生產方式,他卻是心中存疑,而且一旦試行失敗,恐怕不光自己主事的位子坐不穩,更會連累到李尚書吧?


    此事隻能成功,不能失敗,既然李尚書那麽信心十足,他劉三悟又有何瞻前顧後的?


    將流水線的教程徹底吃透後,又和工業司的其他專職生產的所正一起,研究出了一套流水線的試行方案。


    按照方案,槍支的生產,應分為兩個不同車間,一個生產零部件,一個負責組裝。


    先將槍支的各類零部件細化分類,哪些零部件可以合並生產,哪些必須單獨生產,都得建不同的生產線。


    最重要的,便是所有零件的製造,必須統一規格,才能方便組裝線的匠人組裝


    幸好如今蒸汽機已經開始全麵應用了,許多以前需要鑄造修型許久的零件,如今用蒸汽機,便能在瞬間壓製出來。


    於此同時,他又從軍器局以及其他工廠裏,精心挑選了二百個機靈的小夥子,進行培訓。


    培訓完畢後,正式進入試生產,一開始,也是狀況百出,不是零件不到位,就是組裝出錯,小夥子們一個個手忙腳亂的,別說提高速度了,反倒浪費了不少時間。


    一時間,大家也有些氣餒,不少小夥子更是受不了其他老師傅的指指點點,走路都不敢抬頭看人了。


    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後,大家熟悉了這一套生產流程,便順利許多了。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工位上,熟悉的操作著手中的零件,組裝完畢,推到下一條生產線,繼續組裝生產。


    一切都是如此的井然有序,整個過程行雲流水,劉三悟也明白了為何叫流水線,這個名字簡直取得太貼切了。


    隻是令他不敢相信的是,二百人的試驗組,居然能在一天內造上百支槍!


    放到以前,這恐怕得需要個三四天吧,而且工匠的數量還得翻倍!


    不光如此,運用流水線造出來的針發槍,良品率居然能達到九成以上,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他和李敏的預期!


    而試驗組的小夥子們,卻是不以為然,他們已經習慣了如此速度造槍,要是發點狠,一天的產量還能翻個倍。


    雖然流水線的效率大家都看在眼裏,不過老師傅們心中還是有些不服,也在暗暗較勁。


    直到看到二百個小夥子,在一上午的時間,便造出了上百支槍,這才徹底心服口服。


    這速度,比起他們而言,快了三四倍不止!


    劉三悟也是欣喜過望,原本以為隻要生產速度快上一點,便是成功了,沒想到效果比自己想象得還要好上數倍!


    事不宜遲,得抓緊時間在工業司內推廣,不光是槍支的生產,子彈也不能落下!


    消息傳到朱元璋耳中,他倒是淡定不已,老李出的主意,那還能有差了?


    ……


    秋闈過後,那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不過如今大明百姓中,最火熱的話題可不是秋闈,而是北伐!


    一連好幾期的大明周報,其上文章內容都和北伐有關。


    文章從各個角度,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就像是在前朝時,漢人、南人的各種悲慘境遇,如今蒙古各部依然不斷騷擾大明邊疆百姓。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現在繼續北伐,便是為了永絕北方的後患!


    這自然成功燃起了百姓們的怒火,而且已有不少學子,都已經在大街上公開聲討元庭的暴行了。


    皇宮內殿,這一次比起以往來,熱鬧了許多,不光有李敏、徐達等人,還有兵部尚書和五軍都督府的左右都督。


    “陛下,在運用流水線生產後,造槍的速度大幅提高,截至目前,共生產槍支一萬兩千餘支,子彈一百三十萬餘顆,如果加急生產,產量還能進一步提高。”


    李敏拿著一疊厚厚的冊子,向朱元璋匯報著。


    朱元璋滿意的點點頭,如今流水線已經在各個工廠鋪開了,雖然耗費了好一番心思,不過效果卻是驚人。


    槍支彈藥準備妥當後,隻要糧草備足,便能開拔北伐了!


    隻是負責農司的楊思義一直也不見來,人也不在戶部,前去招宣的太監倒是打聽了他的去處,得到的統一答複是,去田地裏了。


    那麽大一個尚書,怎麽老往田裏跑,眾人也是紛紛打趣,看來繼李敏後,大明又要多一個跑腿尚書了。


    就在眾人討論著進攻的路線,需要攻克的要點時,太監終於來報,戶部尚書楊思義求見。


    眾人這才看到,楊思義跌跌撞撞的跑了進來,上氣不接下氣,渾身還沾滿了泥點子。


    看著自己的大臣跟個老農似的,朱元璋也是覺得有意思,打趣道:“楊大尚書,你這是下地幹活去了?”


    楊思義好不容易才將一口氣給喘勻實了,這才開口道:


    “陛下,您說得沒錯,臣確實是下地幹活去了!”


    見眾人都是一臉莫名的看著自己,徐達幾人甚至還在捂嘴偷笑,楊思義挺了挺胸膛,然後說了一句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話。


    “陛下,還有諸位同僚,我這有個好消息要告訴大家,土豆和紅薯豐收了!”


    朱元璋頓時大喜道:“產量如何?”


    楊思義清了清嗓子,朱元璋立刻命人端來了茶水,在咕咚咕咚將茶水灌下了肚,他才說道:


    “土豆畝產四千五百三十斤,紅薯畝產五千一百六十斤!”


    此話一出,整個內殿頓時鴉雀無聲,眾人皆是目瞪口呆的看著楊思義,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朱元璋倒還好,雖然心中早有準備,但還是被這個產量給驚呆了!


    四五千斤的畝產量,天爺啊,這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沒想到還真的給實現了?


    老李啊老李,你對咱的恩情,如何才能還得清?


    楊思義看著眾人的反應,心中也是有些得意,隻不過臉上依然一副淡然的表情。


    “這個產量,是臣親手稱出來的,沒有半點虛假,陛下,還有諸位同僚,如若不信,可以和我一起去看看那堆滿地的土豆紅薯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傳信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咖啡就大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咖啡就大蒜並收藏傳信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