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施政地方
從土匪開始的軍閥之路 作者:暗香襲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之前羅永昌他們一直擔心的靖平軍終於現身了,不過卻不是在雲陽,而是突然出現在了城廣郡的安東縣。
“據都督府那邊傳出的消息,靖平軍兩個師突然殺入,如今已經突破了宋正和的防線,殺入安東縣了。嘿嘿!沒想到這靖平軍還真是硬氣啊!”
劉黑子向羅永昌匯報完情況之後,心裏也鬆了一口氣。
原本眾人都一致認為靖平軍就算要進入利州,也必然會選擇實力不強的永昌軍,以雲陽縣作為突破口。為此羅永昌還特意加強的雲陽的防備,專門將趙信派去了雲陽坐鎮。
卻沒想到,人家鳥都沒鳥永昌軍,而是直接就找上了實力更強的宋正和。
“狗日的,這他媽是瞧不起老子,嫌棄咱們永昌軍太弱麽?”羅永昌有些不爽的說道。
不過嘴皮子上說著不爽,實際上心裏卻已經樂開了花。
打吧!趕緊打吧!你們不打老子怎麽趁亂中崛起啊!
靖平軍找上了宋正和,也就意味著自己不用再整天擔心雲陽縣不保了。
隻要再給自己幾個月的時間發展,羅永昌就有信心在利州徹底站穩腳跟,成為利州舉足輕重的新軍閥。
戴彥文嗬嗬笑道:“司令,這可是個好消息啊!這樣一來,咱們就能有一段時間能安穩發展了。”
羅永昌點點頭,說道:“各縣新兵營的招兵工作不能停,咱們必須利用這難得的時機,趕緊增強實力。對了,彥文,之前咱們商討的村鎮管理製度,如今落實得怎麽樣了?”
為了更好,更有效的掌控地方,羅永昌特意將自己治下三個縣的村鎮一級機構重新進行了規劃。
鎮設鎮長,村設村正,都是由司令專門挑選的人員,其中大多數人,都是因傷退役的永昌軍老兵。
這樣一來,不僅能更加有效的推行政令,而且還能安置一部分退下來的弟兄,讓他們能有個體麵的工作,和生活保障。
戴文彥理了理頭發,“挑選出來的各地鎮長以及村正,已經前往各地上任了。不過,有些鄉村因為之前的習俗,對我們的官員還是有些抗拒,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慢慢磨合!”
“抗拒!”羅永昌眉頭一挑,冷笑著說道:“多半又是那些人前道貌岸然,背地裏作威作福的鄉紳吧!不識抬舉的東西,老子真是給他們臉了!”
“黑子,馬上從警衛團給我調一個營出來,老子要讓這些狗屁鄉老們見見世麵,開開眼!”
戴文彥連忙阻止道:“司令!不可,萬萬不可動兵啊!這些鄉村之人大多都是姻親故舊,一村連著一村。司令一旦動兵,怕是會引起騷動,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地方,就得全亂了!”
正所謂皇權不下鄉,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而大乾天下的地方也是一樣。官府一般也就隻管到縣裏,鎮一級的官員基本上都是由各縣的縣令自行任命。
而村裏就更難以管到了,平時除了收糧收稅,沒有什麽大事的話,縣府基本上也不會管各個鄉村的事情。
所以在很多的鄉村中,基本上都是由當地大族的族長或是一些士紳鄉老們管事。
而這些人剛開始也是村民們自己推選出來的,大多由一些當地德高望重,聲名不錯的人擔任,多少還有些公心,也能為百姓辦些事情。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些人品嚐了權力的滋味之後,就再也舍不得放手了。慢慢的就開始以權謀私,想要一直把控地方,最後也就形成了世襲製。
往往很多地方,這些特權階級在當地一掌權就是幾十上百年。
這樣一來導致了很多山村的族長,鄉紳在地方上猶如土皇帝一般,說話比官府還管用。這些人對老百姓極盡盤剝,壓迫。有的地方甚至在官府的稅收之外,還額外收糧收稅,弄得地方民不聊生。
偏偏這些村民們因為從小就形成的觀念,對他們都頗為懼怕。還以為聽對方的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僅不想著反抗,反而還極為擁護。
真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自己都不爭氣的人,誰又能解救得了他們呢!
隻是這樣一來,就導致了羅永昌想要在自己治下推行政令下村的計劃,受到了不少鄉村老百姓的抵製。
依著羅永昌的脾氣,當然不想慣著他們,正所謂惡人還需惡人磨,殺上幾家,他們自然也就老實了。不過這樣一來,引起一定的動亂,肯定也是免不了的。
“那你準備怎麽辦?”
戴彥文苦口婆心的說道:“司令,屬下準備先讓各地鎮守,村正們在警察局的配合下站住腳跟再說。等到穩住局麵之後,大力宣傳咱們的政策,讓老百姓們都知道,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為他們好。最後再一步步徹底剝離瓦解這些本地鄉紳族長的特權。”
這不就是溫水煮青蛙嘛!不過戴文彥顯然也知道對付這些人也不能太過軟弱。
讓警察局介入配合,確實要比軍隊好一些,軟硬兼施,倒也是個不錯的主意。
羅永昌雖然覺得有些婆媽,但也知道這事確實不能急,也就同意了戴彥文的做法。
“好吧!那就先按你說得辦吧!還有,咱們在各縣開設學校的事情也得抓緊,盡快讓孩子們都能上得了學。”
大乾這些年來,由於軍閥,世家,地主豪強把控了資源,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沒有讀書上學堂的機會。
大多數老百姓從小到大,一輩子都是文盲一個,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
為了改變這種狀態,羅永昌決定先在自己治下的縣城建立學校,並且學校裏麵還免費為孩子們提供晚餐和中餐。
這樣一來,老百姓們為了能讓孩子吃上飯,節省家裏的口糧,就會選擇將孩子送到學校。
這不光大大的減少了普通家庭的生活壓力,也飛快的提高了永昌軍治下地區孩子們的入學率。
“司令的善舉,實在令屬下佩服!此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屬下定然不遺餘力。”
雖然不明白司令為什麽非要把學堂叫成學校,但是戴彥文還是非常願意執行這項政令。
除此之外,羅永昌還推行了一項政策,針對那些因為戰鬥中受傷退出軍隊的士兵,永昌軍做出規定。
凡是參加永昌軍,因為作戰導致傷殘的士兵,不僅可以優先任職地方職務,而且可以每月按時領取十斤糧食。
而那些戰死的永昌軍士兵親屬,每月可以領取乾元十塊,糧食十五斤。
不要小看這十幾斤糧食,在這個四處戰亂,物資非常緊張的情況下。羅永昌還能想著受傷的士兵,願意擠出錢糧來,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
這項規定一出來,哪怕東西並不多,但還是讓那些傷殘將士們非常感動。放眼大乾現在的各路軍閥,有哪一個軍閥在打完仗後還記得傷殘士兵的?又什麽時候給過那些傷兵們一丁點的照顧了?
羅永昌一係列的舉措,直接讓永昌軍治下老百姓的參軍熱情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很多適齡的青壯年紛紛投身軍營,各招兵點每天都有不少人前來應征。而三個縣的新兵營每日都有大量新兵入伍。
而傷殘退役的老兵們也是積極發揮餘熱,每天都自發成群結隊的巡視村裏鄉間。不管是遇到小偷小摸,還是其他不平之事,往往都能夠挺身而出。
你要是不聽招呼,老兵們直接就給你一頓招呼,然後將你扭送到警察局。臨走的時候還不忘說上一句,大家都是永昌軍的,自己兄弟,不用客氣哈!
“據都督府那邊傳出的消息,靖平軍兩個師突然殺入,如今已經突破了宋正和的防線,殺入安東縣了。嘿嘿!沒想到這靖平軍還真是硬氣啊!”
劉黑子向羅永昌匯報完情況之後,心裏也鬆了一口氣。
原本眾人都一致認為靖平軍就算要進入利州,也必然會選擇實力不強的永昌軍,以雲陽縣作為突破口。為此羅永昌還特意加強的雲陽的防備,專門將趙信派去了雲陽坐鎮。
卻沒想到,人家鳥都沒鳥永昌軍,而是直接就找上了實力更強的宋正和。
“狗日的,這他媽是瞧不起老子,嫌棄咱們永昌軍太弱麽?”羅永昌有些不爽的說道。
不過嘴皮子上說著不爽,實際上心裏卻已經樂開了花。
打吧!趕緊打吧!你們不打老子怎麽趁亂中崛起啊!
靖平軍找上了宋正和,也就意味著自己不用再整天擔心雲陽縣不保了。
隻要再給自己幾個月的時間發展,羅永昌就有信心在利州徹底站穩腳跟,成為利州舉足輕重的新軍閥。
戴彥文嗬嗬笑道:“司令,這可是個好消息啊!這樣一來,咱們就能有一段時間能安穩發展了。”
羅永昌點點頭,說道:“各縣新兵營的招兵工作不能停,咱們必須利用這難得的時機,趕緊增強實力。對了,彥文,之前咱們商討的村鎮管理製度,如今落實得怎麽樣了?”
為了更好,更有效的掌控地方,羅永昌特意將自己治下三個縣的村鎮一級機構重新進行了規劃。
鎮設鎮長,村設村正,都是由司令專門挑選的人員,其中大多數人,都是因傷退役的永昌軍老兵。
這樣一來,不僅能更加有效的推行政令,而且還能安置一部分退下來的弟兄,讓他們能有個體麵的工作,和生活保障。
戴文彥理了理頭發,“挑選出來的各地鎮長以及村正,已經前往各地上任了。不過,有些鄉村因為之前的習俗,對我們的官員還是有些抗拒,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慢慢磨合!”
“抗拒!”羅永昌眉頭一挑,冷笑著說道:“多半又是那些人前道貌岸然,背地裏作威作福的鄉紳吧!不識抬舉的東西,老子真是給他們臉了!”
“黑子,馬上從警衛團給我調一個營出來,老子要讓這些狗屁鄉老們見見世麵,開開眼!”
戴文彥連忙阻止道:“司令!不可,萬萬不可動兵啊!這些鄉村之人大多都是姻親故舊,一村連著一村。司令一旦動兵,怕是會引起騷動,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地方,就得全亂了!”
正所謂皇權不下鄉,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而大乾天下的地方也是一樣。官府一般也就隻管到縣裏,鎮一級的官員基本上都是由各縣的縣令自行任命。
而村裏就更難以管到了,平時除了收糧收稅,沒有什麽大事的話,縣府基本上也不會管各個鄉村的事情。
所以在很多的鄉村中,基本上都是由當地大族的族長或是一些士紳鄉老們管事。
而這些人剛開始也是村民們自己推選出來的,大多由一些當地德高望重,聲名不錯的人擔任,多少還有些公心,也能為百姓辦些事情。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些人品嚐了權力的滋味之後,就再也舍不得放手了。慢慢的就開始以權謀私,想要一直把控地方,最後也就形成了世襲製。
往往很多地方,這些特權階級在當地一掌權就是幾十上百年。
這樣一來導致了很多山村的族長,鄉紳在地方上猶如土皇帝一般,說話比官府還管用。這些人對老百姓極盡盤剝,壓迫。有的地方甚至在官府的稅收之外,還額外收糧收稅,弄得地方民不聊生。
偏偏這些村民們因為從小就形成的觀念,對他們都頗為懼怕。還以為聽對方的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僅不想著反抗,反而還極為擁護。
真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自己都不爭氣的人,誰又能解救得了他們呢!
隻是這樣一來,就導致了羅永昌想要在自己治下推行政令下村的計劃,受到了不少鄉村老百姓的抵製。
依著羅永昌的脾氣,當然不想慣著他們,正所謂惡人還需惡人磨,殺上幾家,他們自然也就老實了。不過這樣一來,引起一定的動亂,肯定也是免不了的。
“那你準備怎麽辦?”
戴彥文苦口婆心的說道:“司令,屬下準備先讓各地鎮守,村正們在警察局的配合下站住腳跟再說。等到穩住局麵之後,大力宣傳咱們的政策,讓老百姓們都知道,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為他們好。最後再一步步徹底剝離瓦解這些本地鄉紳族長的特權。”
這不就是溫水煮青蛙嘛!不過戴文彥顯然也知道對付這些人也不能太過軟弱。
讓警察局介入配合,確實要比軍隊好一些,軟硬兼施,倒也是個不錯的主意。
羅永昌雖然覺得有些婆媽,但也知道這事確實不能急,也就同意了戴彥文的做法。
“好吧!那就先按你說得辦吧!還有,咱們在各縣開設學校的事情也得抓緊,盡快讓孩子們都能上得了學。”
大乾這些年來,由於軍閥,世家,地主豪強把控了資源,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沒有讀書上學堂的機會。
大多數老百姓從小到大,一輩子都是文盲一個,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
為了改變這種狀態,羅永昌決定先在自己治下的縣城建立學校,並且學校裏麵還免費為孩子們提供晚餐和中餐。
這樣一來,老百姓們為了能讓孩子吃上飯,節省家裏的口糧,就會選擇將孩子送到學校。
這不光大大的減少了普通家庭的生活壓力,也飛快的提高了永昌軍治下地區孩子們的入學率。
“司令的善舉,實在令屬下佩服!此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屬下定然不遺餘力。”
雖然不明白司令為什麽非要把學堂叫成學校,但是戴彥文還是非常願意執行這項政令。
除此之外,羅永昌還推行了一項政策,針對那些因為戰鬥中受傷退出軍隊的士兵,永昌軍做出規定。
凡是參加永昌軍,因為作戰導致傷殘的士兵,不僅可以優先任職地方職務,而且可以每月按時領取十斤糧食。
而那些戰死的永昌軍士兵親屬,每月可以領取乾元十塊,糧食十五斤。
不要小看這十幾斤糧食,在這個四處戰亂,物資非常緊張的情況下。羅永昌還能想著受傷的士兵,願意擠出錢糧來,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
這項規定一出來,哪怕東西並不多,但還是讓那些傷殘將士們非常感動。放眼大乾現在的各路軍閥,有哪一個軍閥在打完仗後還記得傷殘士兵的?又什麽時候給過那些傷兵們一丁點的照顧了?
羅永昌一係列的舉措,直接讓永昌軍治下老百姓的參軍熱情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很多適齡的青壯年紛紛投身軍營,各招兵點每天都有不少人前來應征。而三個縣的新兵營每日都有大量新兵入伍。
而傷殘退役的老兵們也是積極發揮餘熱,每天都自發成群結隊的巡視村裏鄉間。不管是遇到小偷小摸,還是其他不平之事,往往都能夠挺身而出。
你要是不聽招呼,老兵們直接就給你一頓招呼,然後將你扭送到警察局。臨走的時候還不忘說上一句,大家都是永昌軍的,自己兄弟,不用客氣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