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建議不錯。”侍中高士廉點頭大為讚賞,他告訴李世民,“漢末,天下隻有十三州,分轄一百多郡,到隋文帝平江南,天下已有241州,680郡,1524縣,一郡隻轄一至三縣而已······”


    隋文帝廢天下諸郡,一改運行幾百年的州郡縣三級製為州縣二級製。到隋煬帝登基,又省並了一些州,然後又改州為郡,天下190郡,轄縣1255餘。


    因為中央無法直接管轄近二百個郡,所以效仿漢代設立監察州,以監察禦史監察地方郡縣。


    “地方州縣過多,帶來的最大弊端就是地方官僚體係龐大,增加了朝廷和百姓的負擔。”


    李淵當初大量新設州縣,是為了招降安撫,團結拉攏各地官吏、豪強,多置州縣,也就有更多的官爵職位安排,這一招在開國之初也確實是比較有用的。


    但如今天下一統,情況就又不一樣了。


    現在大唐有四百多州,一千五百多縣,行政區劃一踏糊塗,許多州僅轄兩三縣,大量州重名。


    不僅帶來龐大的地方官僚體係,四百多個州,中央也很難直接管轄,朝廷與地方之間,存在很大脫節。


    難以有效的直接控製。


    早年朝廷設有行台尚書省,是尚書省的派出機構,直接管轄一道十幾州甚至幾十州,但現在諸行台也都撤消了。


    現如今各地的諸多都督府,開始承接了部份原行台職能,但對於朝廷來說,都督府文武並管,這樣下去職能太大,有失控風險,是絕不能允許的。


    事實上,之前李世民就已經在跟心腹們商議,如何裁撤一些都督府,甚至把原來大中下都督府,改成上中下都督府,取消大都督府,甚至削減都督府的一些職權。


    但如果大量罷撤都督府,甚至削減都督府的職權,那麽在中央朝廷與地方州之間,就缺了個紐帶,尚書省要直接管四百多個州,無疑是管不過來的。


    行台不能再設置,都督府也得削權。


    武懷玉提出的設天下十道,派監察禦史的提議,倒讓他們覺得是個不錯建議,畢竟漢代的監察州,設刺史監察,到隋煬帝時也曾設立監察州,派刺史監察地方。


    懷玉的天下十道,其實跟九州、十三州區別不大,隻是因現在實行州縣二級州,所以不再叫州而叫道。


    但這個道不是一級正式行政區劃,隻是監察道,這跟隋初州郡縣三級是完全不同的。


    道一級的監察官員,隻是朝廷中央派出的監察官員,巡視、監察地方官吏、風俗等,並沒有行政權。


    “臣建議先以京畿試點,把京畿雍州府諸州縣省並為一州十八縣,待積累經驗後,到時再以整個關內道試點,繼續省並,同時派出官員監察關內道······”


    武懷玉的提議比較謹慎,不是一來就要全國鋪開,先從京畿雍州開始,然後是關內道,接著隴右,然後河南、河東、山南等各道陸續推開。


    一邊省州並縣,一邊裁撤分流安置官吏。


    “老成謀國之言。”房玄齡稱讚。


    李世民也是覺得很意外,武懷玉這個建議還真是很及時也很有見識。


    “武德元年,朝廷以雍州析置石門,三年以石門、溫秀置泉州,後又更溫秀為雲陽,又更名池陽,再析置三原,”杜如晦也覺得確實變更頻繁,且州縣所轄地方、人口較少。


    “那就廢北泉州,石門、溫秀、池陽、三原並為一縣,縣複名三原,升為畿縣,縣令為正六品上。”


    唐初,縣有京、畿、上、中、下五等分,品級各不相同,長安、萬年兩京縣令是正五品,而下縣令卻是從七品,相差很大。


    李世民看著武懷玉許久。


    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你願不願意去做這個三原縣令?”


    武懷玉愣住,他現在是太子旅賁軍的郊城府正五品統軍啊,去當正六品縣令?


    官越當越小?


    不過他現在本品僅是正七品上的朝請郎,去當正六品上的畿縣令,倒也還真說不是上官越當越小,這跟許敬宗從通事舍人貶為潯陽縣丞不一樣。


    京畿縣令,本就不是普通縣令可比的。


    “陛下,臣家就在三原縣,去三原做縣令,不符合官員異地任職的回避規定。”武懷玉想了想如此回答。


    朝廷任官,也有許多回避製度的,比如說一般情況下不得在本地為官,要回避本籍,親屬也要回避,不得同地、同衙為官。如遇及,官小者回避,後到者回避,回避調離另任。


    “你家原籍並州文水,並非三原。”李世民如此道,他提出讓武懷玉做三原縣令,還真不是要貶他官,而是器重他。武懷玉年輕,有本事,甚至還很有見識,這在他看來難能可貴。


    但是比較年輕,而且有時不免有些浮浪。


    李世民想著讓他到三原做縣令,到下麵靜下心做幾件實事,弄點踏實功績出來,以後路自然更寬廣。他現在雖是正三品的統軍,但其差事仍是在北門押領禁衛,


    這樣的差事當做是個資曆就行,有機會下去鍛煉鍛煉更好。


    可武懷玉居然不領情。


    朽木不可雕也,李世民有點失望。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都不由的默默搖頭。


    “我舉薦我阿爺出任三原縣令,”誰知道,下一刻武懷玉非常不要臉的舉賢不避親,當麵推舉他爹去當三原縣令。


    武士恪現任正七品神機坊署令。


    武懷玉倒是真為他爹著想,想讓他爹再連升四級。


    李世民都不由的氣笑了。


    房杜幾人也一起笑,一邊一直沒開口的紫袍馬周,都不好意思的低下了腦袋。


    “陛下,我阿耶雖然六十一了,以前也一直是在軍伍之中,但是,人生履曆豐富,出身底層,了解民生,知曉百姓疾苦,辦事大氣,之前在龍橋堡也是很有威望,深得百姓信服,


    之前還率領三原百姓青壯組織鄉團,抵抗突厥劫掠,


    他在三原也十年了,對這塊地方知根知底,再則三原縣有許多元從禁軍落戶安家,他也是元從禁軍出身,出任縣令,各方麵都很合適,臣也是舉賢不避親!”


    房玄齡在旁邊道,“陛下,武將軍此前舉薦武士恪出任神機坊署令,確實做的很不錯。”


    李世民愣了下,仔細想想,好像也是這麽個情況。


    除了年紀大些,各方麵好像應當都還比武懷玉更適合當這縣令,隻是李世民初心是想好好曆練培養下武懷玉的。


    “馬周,你覺得呢?”


    “陛下,此事涉及臣內親,臣當回避。”


    李世民考慮了會,最後卻還是拒絕了武懷玉的舉賢不避親,表麵理由是神機坊署如今還剛展開,還離不開武士恪這個坊署令。


    “你再舉薦一個,不要光舉親,也可舉賢。”李世民道,“關鍵是得有才幹,擅長庶務實幹的那種。”


    武懷玉想了想,倒是想起來一人。


    “臣舉薦富平縣主簿張行成,”


    房玄齡聽到這名字有些驚訝望向武懷玉,“武將軍識得此人?”


    “前不久遇到過,他富平縣主簿任滿,在京侯選,家貧困難,借了京債,到期還不了錢被人逼債十分狼狽,我恰好遇到,後來借了他錢先還了那債,他邀我至家坐了會,跟他聊了一番,發現他很有才幹。”


    房玄齡對李世民道,“陛下,張行成是河間名士劉炫的弟子,大業年間以察舉入仕,授為謁者台散從員外郎,隋亡後效力於王世充,為其度支尚書。


    武德四年,大唐滅王世充,張行成歸附大唐,任為穀熟縣尉,代替縣中計吏在京負責上計,期間還參加了科舉考試,考中進士,改任陳倉縣尉。


    七年,吏部侍郎張銳舉薦,授富平主簿,算算時間,確實應當是剛任滿。”


    李世民聽了,“那此人能力如何?”


    “此人曾經師從名士,祖上還是西漢宰相張蒼,隻是家道中落,但為人剛正,執法嚴明,聽說他在地方任上,不畏豪強,有才學也有幹力。”


    在隋朝察舉入仕,說明起碼也是個寒門出身。在隋朝能做到員外郎也不簡單,王世充還封他度支尚書就更說明很有本事,畢竟那可是六部尚書之一。


    雖說歸唐後,做的隻是縣尉、主簿,但在京上計期間,還能順便考個進士,又能得吏部侍郎的舉薦,這人肯定各方麵都不差。


    隻是不知竟淪落到借京債還不上讓人逼債的份上。


    不過這種窮官,李世民反而挺喜歡,說明這種官員出身寒微,且不貪汙。


    “明天召張行成覲見召對,朕親自考考他的能力,要是果然才幹出眾,這三原縣令便是他了。”


    穀熟縣尉、陳倉縣尉、富平主簿這三個張行成任過的唐朝官職,皆為從九品,芝麻小官。


    但估計是受曾當過王世充度支尚書的影響。


    而現在,正六品上的三原畿縣令之職已經在向他招手了,這都是因為武懷玉一句話。


    “武懷玉,便由你親自去通知一下他。”


    皇帝還特意給武懷玉一個得人情機會,讓張行成記他這人情。


    “要是此人沒能力,朕到時可也要追究你舉薦不當之罪哦。”


    議事結束。


    李世民要起身離開,武懷玉道,“陛下,臣今日有祥瑞要進獻。”


    “祥瑞?”李世民疑惑的打量著他。“何物?”


    “玉米!”


    李世民聽到這名字,更疑惑了,玉和米連在一起,那是什麽東西,跟稻禾一樣,卻能結成玉?


    “陛下,此玉米現在就暫存宮門處,陛下請允許臣取來。”


    “此玉米是何物,能稱祥瑞?”李世民忍不住好奇,但又警告武懷玉,別搞那些什麽虛假的東西哄騙他。


    “陛下,玉米是一種莊稼作物,如高粱一樣長很高的杆,杆上能結玉米棒,一個玉米棒曬幹能脫二三兩的玉米粒,畝產能稍高於稻麥粟黍,雖然在平原地區沒有太大的差別,但玉米耐旱甚至稍耐鹽堿,天南地北也皆可種植,尤其是在山區很適合,春秋兩季都可種植,


    玉米既可鮮食,也可成熟後收獲曬幹儲存,可磨麵做粉當成做糧······”


    李世民越聽越驚訝,最後忍不住站了起來,耐旱甚至稍耐鹽堿,還南北氣候皆可種,山間平原也都可以,產量還挺高,那豈不是既有麥稻的高產量,又有粟糜的耐旱等優勢?


    “趕緊去把這玉米取來,朕要好好瞧瞧!”


    剛擊退了突厥入侵,現在長安的糧價開始回落,朝廷也在從各地加緊調集糧食入京,但可預見明年青黃不接的時候,仍會有很大的糧食缺口,肯定會有饑荒。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現在朝廷君臣很關心的問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藍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藍色並收藏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