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康熙一朝,由於康熙帝的勵精圖治,使大清王朝開始步入輝煌盛世。皇帝的聖明,使得政治環境相對寬鬆透明,如“春夜喜雨”般滋生了一批像明珠、索額圖、徐乾學、陳廷敬這樣的政治明星。然而,縱觀這些名臣,大都不能善終。明珠被削權罷相,索額圖身死囹圄,徐乾學去官之後鬱鬱早逝……


    隻有陳廷敬是個例外。康熙在位61年,陳廷敬從政53年間,曆經28次升遷,一直做到文源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清朝不設宰相,大學士就相當於宰相了。陳廷敬輔佐康熙長達半個多世紀,成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難得的是,在風雲變幻的康熙政壇,陳廷敬善始善終,死後猶獲殊榮,被康熙帝讚揚為: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關於陳廷敬,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但他主持編撰的《康熙字典》幾乎人盡皆知。陳廷敬一生四平八穩,曆精圖治,成就了康熙給他的八字評語“寬大老成,幾近完人”。在錯綜複雜的官場,陳廷敬憑什麽達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又靠什麽屢任要職,而不失皇帝信任,成為一棵政壇常青樹呢?


    縱觀陳廷敬的仕途生涯,你會發現陳廷敬一生沒有太大的波折,他既沒有李光地因“貪位忘親”而被言官彈劾的情況,也沒有徐元文、徐乾學兄弟那種時而“勢傾滿 漢”、時而“解職投閑”的戲劇性人生。陳廷敬是一步一步,謹小慎微,通過腳踏實地效忠朝廷,以及和康熙數十年的長期相處中逐漸獲得信任,穩紮穩打地登上了 權力的高峰。這種處世哲學、為官之道,正像是龜兔賽跑的製勝邏輯,雖然慢,但穩,而且能夠笑到最後。


    <strong> 一、不怕慢就怕站,穩固才是硬道理</strong>


    陳廷敬出生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皇城村,現在他的故居“皇城相府”,已成為山西著名的旅遊景點。陳氏家族作為晉商文化的早期代表,早在明末清初時,生意就南跨東南亞,北達俄羅斯,財源廣進,富甲一方。


    陳家富而求學,陳氏家族在明清兩代,科甲鼎盛,人才輩出, 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其中最顯赫的,當然就屬陳廷敬了。


    陳廷敬,原名“敬”,自幼聰慧過人,“讀書過目輒不忘”。順治十五年參加殿試時,因與另一位考生同名,順治皇帝特別在他名字中加“廷”字以示分別。殿試 後,陳廷敬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是明清兩代的人材儲備庫,朝廷選任官員,一般都從這裏挑選,所以庶吉士也被視為“儲相”。


    庶吉士的工作頗為“清貴”,平常的職責,主要是給皇帝講解經史子籍,並幫皇帝起草詔書,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所 以從三十四歲起,陳廷敬就當起了康熙的老師,為這位年輕的皇帝講講課,切磋切磋學問,交流一下思想。陳廷敬正是通過這一特殊職位,在和皇帝的朝夕相處中, 逐漸展露才華,獲得賞識。有一次,被康熙皇帝讚賞道:“每日進講,啟迪朕心,甚有裨益。”並特賜予他表裏綢緞各二匹,以示獎勵。


    然而,朝廷複雜,陳廷敬雖然深得康熙的寵幸,卻畢竟是初來乍到,且官職不大,最要命的他還是一個漢臣。大清朝廷,雖然創製了著名的“滿漢全席”,卻從未出 現過真正的滿漢大臣之間的和諧共處,很多事情,滿臣可以做,漢臣卻不能做。初涉仕途的陳廷敬,深知其中的厲害,所以處處小心,事事謹慎。


    此時的康熙朝廷,看似平靜,卻暗湧波濤。隨著索額圖和明珠的權傾朝野,形成了聞名天下的“索”黨和“明”黨,兩個同樣為滿臣的康熙重臣,表麵上一團和氣, 卻各懷野心,巴不得打倒對方,獨掌朝綱。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們拚命拉攏人才,對皇上頗為器重的陳廷敬,當然都要極力拉攏。


    麵對“索”黨和“明”黨的親近拉攏,陳廷敬表現得相當理智和聰明。根據自己的判斷和嶽父李振鄴的指點,他知道兩黨相爭,必然是兩敗俱傷,自己唯有清清白 白,兩不相幫,一心為皇上著想才是正道。所以,陳廷敬采取了中立的態度,牢牢記住李振鄴告訴他的“等”字,擯棄浮躁,韜光養晦,允許自己像烏龜一樣慢慢前 行。


    事實證明,陳廷敬的判斷是正確的,對於一個根基不穩的年輕人而言,遠離是非之地,穩固才是硬道理。


    二、<strong>路線正確,站在皇帝立場上考慮問題</strong>


    陳廷敬站穩腳跟後,果然不負康熙重望,在處理政務和上諫時,權衡利弊,考慮周全,處處為皇帝的江山社稷著想的同時,也想著天下黎民百姓。


    康熙二十三年元月,陳廷敬被調任為吏部右侍郎,管理戶部錢法。上任後,經過認真考察,陳廷敬發現銅錢鑄造中存在嚴重問題。原來,古代銅錢因為使用的需要,經常要重新鑄造,以至於銅錢時輕時重,沒有統一的標準。過去,一兩白銀可以兌一千枚銅錢,到陳廷敬上任時隻能兌換九百枚了。


    這到底是為什麽呢?陳廷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是由於商人把銅錢熔化成銅,從中漁利造成的惡果。那麽,商人為什麽要把銅錢熔化成銅呢?原來,一兩銀子可以買 七斤銅,但如果把一兩銀子兌換成銅錢,可以得到一千枚銅錢,把這一千枚銅錢熔化,就可以得到八斤十二兩銅。也就是說,從銅錢的熔化中,商人可以獲利一斤十 二兩的銅價。


    按說,銷毀錢幣,其罪至重,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長期不能禁止的原因,完全是受利益的驅使,導致一些不法商人以此盈利,使得市場上銅錢日趨減少。


    找到了問題所在,陳廷敬於是在八月份上疏說:“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再增加錢幣的重量,而應改重為輕。隻有這樣,私鑄之風才會不禁自絕。”不僅如此,陳廷敬還見解獨特地提出:“讓百姓也來開采銅礦,以增加銅的產量。隨著銅的增加,銅錢價值自然就會日趨穩定。”


    陳廷敬的上疏送至朝廷後,得到了康熙的認可和重視,很快這些建議就被采納,並付諸實施了。


    因為業績顯著,同年九月,陳廷敬被升任為左都禦史。當時清廷腐化之風嚴重,有錢人家競相鋪張,節儉之人反遭譏笑。奢侈之風的盛行,讓貪汙求利、觸犯法律的事情隨之增加,陳廷敬對此深為痛恨,在反貪倡廉、肅清吏治方麵提出了重要的觀點和措施。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陳廷敬上《勸廉祛弊請敕詳議定製疏》,指出:“貪廉者,治理之大關;奢儉者,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當先使儉。”意思是說,奢 侈導致貪汙,節儉才能清廉。由此,陳廷敬提出,通過朝廷立法,使天下移風易俗,人心崇儉,才能培養真正的清廉之風。這種思想的中心,便是“儉以養廉”,雖 與今天政府提倡的“高薪養廉”背道而馳,卻是異曲同工,對於當時現狀的改變,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


    對於陳廷敬的上疏,康熙帝表示讚同,指出:今後“務須返樸還淳,格循法製,以副朕敦本務實,崇尚書儉至意”。


    對貪官汙吏的打擊懲治,陳廷敬同樣不遺餘力。三藩叛亂期間,清朝用兵西南,政府因財政困難,於是大開“捐納之門”,雲南巡撫王繼文積儲了許多捐納而來的糧 草。三藩平定之後,王繼文尚餘糧米五十一萬四千六百餘石,穀草一千一百六十一萬五千餘束。按例,王繼文應該支放這些儲積糧草以備軍用,但他卻另外動用庫銀 購買糧草,而且數額巨大。


    陳廷敬於康熙二十四年上《撫臣虧餉負國據實糾參疏》彈劾王繼文,認為他在戰時不用捐納糧草,卻動用庫銀,大軍凱旋之後又將所存穀米以官俸抵給本省官員,前後銀數相差九十萬兩之多。彈章一上,王繼文罷官,史書記載:從此以後“風紀整肅”。


    在獎廉懲貪、整飭吏治方麵,陳廷敬正直敢言,主張具體可行,確有其獨到之處。對於康熙帝朝大政方針的執行,發揮了顯著作用。


    陳廷敬在提倡別人廉潔的同時,也嚴於律己,以身作則。有一次,有人拿著千金賀禮去為他祝壽,想要作陳廷敬的門生。當時,富裕的庶族地主,為了提高社會政治地位,求取官職,往往通過送禮行賄,去投靠高門世族做門生。陳廷敬痛恨以權謀私,從不收這樣的門生,得知對方來意後,便把對方拒之門外。誰知對方賊心不死,守在門外數日,趁某個月黑風高之夜闖入陳府,見到陳廷敬便長跪不起。然而,即便這樣也仍是無濟於事,被陳廷敬大聲怒斥出去。


    陳廷敬不為金錢所動,亦不為親情所動。他的弟弟陳廷愫在河北武安縣任知縣,深得民心,有“陳青天”的美譽。任期屆滿後,陳廷愫寫信給在京做官的大哥陳廷敬,讓其為自己在京城另謀一官職。


    陳廷敬深知官場險惡,麵對弟弟的請求,寫了封家書,勸弟弟知足常樂,不要跑官,還是返回老家管理好田地莊園,照看好年邁的父母,以詩書為伴,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陳廷愫接信後,依言返回故裏,贍養父母,以終天年。


    如此清廉為官,以至於陳廷敬雖官至宰輔,生活卻非常清貧,常常記誦唐代文學家陸龜蒙“忍饑誦書,率常半飽”的話,因此被人稱為“半飽居士”。他生活儉樸, 飲食無珍疏膏粱,一冬隻吃醃菜,還甚覺有味,賦詩曰:“殘杯冷炙易酸辛,多少京華旅食人。索莫一冬差有味,菜根占得菜花春。”陳廷敬在京為官五十餘年,整 理行囊,並無長物,隻有老屋數間,準備變賣之後歸老。


    <strong> 三、多事之秋,避其鋒芒,像烏龜一樣縮回頭去</strong>


    陳廷敬始終奉行清正廉潔的做官準則,取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和讚賞,卻無形中傷害到“明”“索”兩黨的利益,讓他們十分惱火,尋找各種機會對陳廷敬實施打擊。


    他們找到的第一個打擊對象,是陳廷敬的弟弟陳廷統。“明”、“索”兩黨利用計謀陷害他貪汙,間接地打擊陳廷敬,使他在皇上麵前的印象分下降。而陳廷敬對此三緘其口,不為弟弟求情解釋,隻在家中閉門不出,膽顫心驚地賦詩道“為人清貧始做官”。


    接著,“明”、“索”兩黨又通過打擊陳廷敬的親家張汧,令陳廷敬倍受牽連,經曆了一次重大危機。張汧,山西高平人,與陳廷敬為順治戊戌同榜進士,兩人既是同鄉,又是同年,因此結成了兒女親家。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張汧任湖廣巡撫時,山西道禦史陳紫芝疏劾他“位任未久,黷貨多端”。說他在福建布政使任上虧損庫銀三十餘萬兩,這就是康熙年間震動朝野的張汧貪黷案。康熙帝曆來以獎廉懲貪為要務,對此事非常重視,讓直隸巡撫於成龍、山西巡撫馬齊等人前去會審此案。


    審案歸來後,於成龍將案情上報皇上時,兵部尚書張玉書趁機說“被彈劾者張汧有親戚(指陳廷敬)在北京為他打點此事,應該一塊追究!”此時,案情還因為涉及到徐乾學受賄,徐乾學於是賄賂康熙左右,向康熙帝進言說:“張汧用銀,又有送銀子者,陳廷敬也!收銀子者,高士奇也,與徐乾學實無涉。”


    麵對如此複雜的情況,陳廷敬深知自己處境艱難,再多的申辯也隻能招來更多的是非,於是緘墨不語,等待案情水落石出。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張汧因“貪汙銀九萬餘兩”而被處絞。康熙帝覺察到陳廷敬被冤,卻不聞不問。對此,陳廷敬感觸良深,趕緊向康熙帝上《俯瀝懇誠祈恩回籍以安愚分疏》,向皇上謝罪,懇請回家守孝。


    事後,陳廷敬對李光地等人說:“實在迫張汧做巡撫,要銀子,也是徐乾學。後來銀子不應手,教人參他,又是徐乾學。”可見,陳廷敬因為親家的貪汙案件大受牽連,而又實在無辜。然而,既然無辜,為什麽還要一再忍讓?


    這正是陳廷敬的明智之處,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多事之秋,應該避其鋒芒,像烏龜一樣縮回頭去才是上策。如此低調,不僅可以積蓄能量,為自己在康熙的心目中的形象加分,還能為日後的反擊尋找機會。


    回家後,陳廷敬更加謹慎,勤勉修書,緘口不論政事,就這樣度過了三年時光。再看在這場風波中,同樣被牽連的徐乾學、高士奇等人,他們與陳廷敬一樣,同是康 熙身邊的要人,其表現卻大相徑庭。徐乾學、高士奇被解任後,卻聲焰更熾,納賄更多,雖被革職卻仍舊留在北京修書,天天到南書房值班,所有文字,如果不經徐 乾學改定,就不能稱之為旨,整個大清朝廷,不管是滿、漢大臣都歸到他的門下。


    對徐乾學的招搖,沒等康熙發話,高士奇就看不過去了,在康熙二十八年九月上疏彈劾徐乾學。不過,高士奇也不是什麽省油的燈。康熙帝深知徐乾學、高士奇招搖多事,氣憤地說:“漢人傾險,可惡已極。”於是,把徐、高二人一塊兒趕出了京城。


    而在次年的康熙二十九年二月,就在徐、高二人被迫離京後不久,陳廷敬又被起用為左都禦吏,從此以後備受重用,一直做到文淵閣大學士。


    陳廷敬盡管和高士奇、徐乾學等人彼此推崇,過從甚密,但絕不像高、徐那樣呼朋引類,植黨攬權,從不參與互相傾軋的權力之爭,所以能夠在避過鋒芒之後,重新 登上政治舞台。在當時滿朝官僚“三五成群,互相交結”的政治風氣下,表現出一種獨善其身的道德情操。陳廷敬這種老成謹慎的政治作風,深得康熙的欣賞,所以 評價他“老成寬大”、“慎守無過”。


    <strong>四、該出手時就出手,像烏龜一樣咬住對手</strong>


    重新被朝廷啟用後,陳廷敬內心感慨萬分,他深知自己在康熙心目中所占的份量。麵對當時明珠權傾朝野的現狀,陳廷敬仔細揣摩康熙的心思,準確把握到了自己應該擔負的政治使命。


    一次,皇上找陳廷敬問話,言談間,陳廷敬隨口說出“明相國”幾個字時,不料康熙大怒,說“大清從未設過什麽相國,何來的明相國?”就是這一句話中,讓陳廷敬敏銳地察覺到了康熙帝對明珠的反感和態度,也讓他知道,反擊明珠的時機成熟了。


    隨後,陳廷敬立刻搜集證據,利用康熙檢閱海軍的機會,設計了一個連環參,直接間接地連參了明珠、索額圖、徐乾學和高士奇四位大臣。正像陳廷敬預料的那樣,從前地位穩固的朝廷重臣,此時再也經不起風吹雨打,彈指間就傾倒在地。


    彈劾的結果是,明珠被罷相削權,索額圖身死囹圄,徐乾學去官之後鬱鬱早逝,高士奇倍享尊榮卻被斥退回籍。


    陳廷敬的連環參,不僅保全了自己,更幫康熙鏟除了朝廷頭痛已久的“明”“索”兩黨之爭。關鍵時刻,一向穩重的陳廷敬痛下狠手,把明珠、高士奇等人一網打 盡。其動作突然而迅猛,如同烏龜取食,咬住目標絕不鬆口。然而,陳廷敬這樣做的目的,卻並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是為了大清康熙朝廷,為了國家。


    當政治的風煙遠去,陳廷敬流傳千古,能夠讓大家記住的,卻隻有他主持編纂那部《康熙字典》。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下詔,命令張玉書、陳廷敬領導編纂一部大型字典。編纂開始後的第二年,張玉書就病逝了,剩下陳廷敬獨自擔任總裁官。


    《康熙字典》是我國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辭書,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書共42卷,計47035字,這部字典的編輯,在文字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為後來字典編纂奠定了基礎。陳廷敬領導編纂這部字典時,已是70多歲高齡,這部中國文化史上首部辭書,是他殫精竭慮嘔心瀝血之作,也是他給後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部大字典的編纂,組織了三十多人的編輯班子,陳廷敬的兒子陳壯履也在其中。父子留名於一書,一時傳為美談。可惜字典問世時,陳廷敬已經去世,沒能親眼看出《康熙字典》的出版。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陳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醫前往診視。四月病卒,終年七十三歲,康熙率大臣侍衛奠灑,並令各部院滿、漢大臣前往吊祭。康熙皇帝親筆寫了挽詩,賜祭葬典禮,十分隆重。諡曰文貞。


    陳廷敬最後老死相位。一代大清名相,宦海風雲,浮沉難料,如履薄冰幾十載,終於悟透官場秘訣,得以善終。 像那隻和兔子賽跑的烏龜,慢悠悠跑到了最後,也笑到了最後。


    文/陶夢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清相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躍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躍文並收藏大清相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