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踏入大門,眼前是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壁畫,我不知道甬道有多長,隻能小心翼翼的往前走著。
第一幅壁畫上一群遊牧民族,他們沿著火堆圍著坐在一起,最中間的的坐著的是一個光著膀子的漢子,火堆的旁邊是一排排的蒙古包。
嚴教授指著第一幅畫說:“這應該是當初鮮卑族剛發展的階段,中間的這個應該是他們的首領。”
“教授,這絕對是重大的發現,我國考古界本來鮮卑族的古墓就沒出土過,鮮卑文化也斷了層,這座古墓的出現如果真的記載了鮮卑曆史,這對我們研究鮮卑文化有著重大的意義。”包建激動的大聲喊著,可能是由於太過興奮,他的雙眼中充滿了光芒。
“你先別著激動,我們先把這些畫壁看完再說,你們幾個記得做好記錄。”
我順著向第二幅畫壁看去,第二幅畫上刻的是這個部落變的壯大了起來,首領經過一係列的征戰,統一了各個分散的部落,最終他們在一座大山下修建了一座宮殿,宮殿裏供桌上擺滿了牛羊等物品,首領站在跪拜在最前邊。
首領的邊上站著五六個特殊衣服的人,這些人臉上塗滿了五顏六色的顏料,最前邊像是頭領的人手裏拿著一個圓形的鼓,鼓的一麵畫著一座大山,另外一麵則畫著日月星辰。
他們神情莊重,繞著首領和供桌圍成一圈,看樣子是在跳舞,顯然他們是在祭祀著什麽。
我突然發現了在山的下立著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幾個歪歪斜斜的符號,仔細看過去又是另種文字,和前邊的鮮卑文很像,又有些許的區別。
我把眼睛湊到跟前一看,這三個字竟然是焉支山。看見這三個字的瞬間我就想到了史書上說的鮮卑族就是匈奴慢慢的演變過來的,看來這件事是真的,就連文字都是從匈奴文字演化出來的。
焉支山,匈奴的聖山,因祁連山上化的雪水滋潤這片土地,使得焉支山水草茂盛,宜畜牧,匈奴的祖先就是從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漸壯大起來的。
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接著往下看,第三幅畫畫風突變,原先的匈奴的首領去世後,新的首領繼承了王位,在其的治理下,匈奴日漸強大了起來,人口也迅速增長,而除了焉支山附近水草茂盛,適合放牧,其餘地方都是塞北荒漠,根本無法種植糧食。
日益增長的人口使得各個部落的矛盾慢慢激化,本來糧食就不多,地盤還小,誰都想著自己的部落趕緊發展,於是為了更多的物資,從剛開始的小吵小鬧到了後來部落之間發生戰爭。
眼看矛盾要被徹底激化,於是匈奴的單於組織各個部落的青壯年男子,一路從焉支山奔襲到武威郡,路過蘭州,來到了關東地區的邊緣,搶走了許多的糧食,物資。
這幫人大勝而歸,帶走的物資使得他們平安的生活了一段時間,可是時間一長,這些糧食也逐漸被消耗的差不多,於是又打算故技重施,去搶一些回來。
就這樣,每當匈奴缺少糧食物資的時候都會從關中地區的邊境上搶一些資源回來,當時的邊境上也組織過軍隊反抗,可是大部隊一來他們就跑,部隊一走他們就又來,他們的馬匹又比駐守的部隊好的多,追也追不上,就靠著搶來的物資整個匈奴又來了一次大規模的發展。
等看向第三幅畫的時候,新一任的大單於又向著邊境進犯,這一次他們不限於搶劫糧食,而是殺人放火,還會搶一些人帶到他們的基地給他們幹活,做苦力。
當他們又一次入侵邊疆時,迎接他們的是一隊身穿長襦,下著短褲,裹腿,足登淺履,頭頂右側綰圓形發髻,手持弓弩、戈、矛的軍隊。
軍隊的最前邊是一個身穿雙重長襦、外披彩色鎧甲,下著長褲,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頂部列雙鶡的深紫色鶡冠,橘色冠帶係於頜下,打八字結,脅下佩劍,滿臉威嚴的將軍。
這將軍的後邊樹立著一杆軍棋,棋子上一個大大的秦國小篆“蒙”字。
這時嚴教授說道:“這是秦國小篆,難道這支軍隊是蒙家軍。史記記載,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難道正如野史記載的那樣,鮮卑就是以前的匈奴。”
回應道:“教授,有時候野史記載的內容要比正史更加真實。”
我們接著往下看,隻見這一次無往不利的匈奴士兵這次大敗而回,不僅沒有帶回部落所需的糧食,就連人員都死傷過半,大單於也是被人抬回的。
沒有帶回糧食,意味著未來幾個月活下去都是困難,等大單於傷養好後他決定再去碰碰運氣,他們又是一路長驅直入的到達邊境,這次迎接他們的還是蒙恬將軍,這時蒙恬將軍已經征調了七十多萬民夫加上之前的三十多萬士兵開始修建長城。
果然,這幅畫記載的和史書上一樣,畫麵隻記載蒙恬將軍在關中邊境修了一條長城阻止匈奴南下,但實際上蒙恬將軍修的可是萬裏長城,從臨洮(今甘肅岷縣)到遼東,將秦、燕趙三國原先的城牆連接起來,並加築了新城牆,長達裏。
我們接著往下看第四幅畫,因為缺少食物加上這一年冬季大雪,許多匈奴人都在饑餓寒冷中死掉,大單於隻能一邊不停的派出探子打探這軍隊走了沒,一邊帶著族人向漠北深處走去。
蒙恬將軍率領大軍在邊關一待就是十幾年,匈奴人也一直不敢犯境,隻是過一段時間就會派出探子去查探一番。
在蒙將軍駐守十多年時間裏,匈奴的日子過的很艱難,人口也大量的銳減。他們也將王庭一直搬遷到了陰山的山腳地下。
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老的單於死掉,新單於繼位,也曾嚐試去入侵邊境,每次都被打退。
畫麵這是顯示著一個太監拿著一份詔書對著跪在地上的蒙恬說著什麽,蒙恬站起來後和一個書生模樣的人又說了些什麽,然後畫麵上顯示兩個人倒在了血泊中。
原來這個白衣書生就是扶蘇公子,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兩人偽造詔書,讓胡亥繼位,又怕公子扶蘇和在邊境守著的蒙恬起兵造反,一不做二不休,以始皇帝的名義給二人下詔書,讓他們兩個自殺。
蒙恬和扶蘇見到詔書上的始皇大印,也不疑有詐,於是兩人就揮刀自殺,其實我覺得兩人隻要派出去一個人稍微調查一下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可兩人都是愚忠之人,看見秦始皇的大印,以為是真的,直接揮刀自刎,真是太可惜。
嚴教授也感歎道:“真是可惜了扶蘇和蒙恬,要是他倆活著,匈奴也不敢侵犯邊境,大秦可能還會變得更加的強大。”
我附和一聲:“誰說不是了,秦始皇一世英名,可惜最後被一個官宦和李斯算計,使得秦二世而亡。”
嚴教授一屁股坐到地上:“不走了,緩一會了再走,大家都休息一會,吃點東西喝點水,休息好了再出發。”
我拿出手機一看,已經下午兩點了,我們十一點出發,不知不覺我們已經都走了四個小時,別說嚴教授有點扛不住,就是幾個年輕的學生早都走不動了,這會一聽嚴教授說原地修整,都發出一聲歡呼。
我倒還行,也沒感覺到多累,為了等他們我也坐到地上,一邊吃東西一邊思考,這座墳墓裏到底葬的是誰,為何對匈奴的發展這麽清楚,光這些壁畫沒有個四五年怕是都雕刻不出來吧。
第一幅壁畫上一群遊牧民族,他們沿著火堆圍著坐在一起,最中間的的坐著的是一個光著膀子的漢子,火堆的旁邊是一排排的蒙古包。
嚴教授指著第一幅畫說:“這應該是當初鮮卑族剛發展的階段,中間的這個應該是他們的首領。”
“教授,這絕對是重大的發現,我國考古界本來鮮卑族的古墓就沒出土過,鮮卑文化也斷了層,這座古墓的出現如果真的記載了鮮卑曆史,這對我們研究鮮卑文化有著重大的意義。”包建激動的大聲喊著,可能是由於太過興奮,他的雙眼中充滿了光芒。
“你先別著激動,我們先把這些畫壁看完再說,你們幾個記得做好記錄。”
我順著向第二幅畫壁看去,第二幅畫上刻的是這個部落變的壯大了起來,首領經過一係列的征戰,統一了各個分散的部落,最終他們在一座大山下修建了一座宮殿,宮殿裏供桌上擺滿了牛羊等物品,首領站在跪拜在最前邊。
首領的邊上站著五六個特殊衣服的人,這些人臉上塗滿了五顏六色的顏料,最前邊像是頭領的人手裏拿著一個圓形的鼓,鼓的一麵畫著一座大山,另外一麵則畫著日月星辰。
他們神情莊重,繞著首領和供桌圍成一圈,看樣子是在跳舞,顯然他們是在祭祀著什麽。
我突然發現了在山的下立著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幾個歪歪斜斜的符號,仔細看過去又是另種文字,和前邊的鮮卑文很像,又有些許的區別。
我把眼睛湊到跟前一看,這三個字竟然是焉支山。看見這三個字的瞬間我就想到了史書上說的鮮卑族就是匈奴慢慢的演變過來的,看來這件事是真的,就連文字都是從匈奴文字演化出來的。
焉支山,匈奴的聖山,因祁連山上化的雪水滋潤這片土地,使得焉支山水草茂盛,宜畜牧,匈奴的祖先就是從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漸壯大起來的。
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接著往下看,第三幅畫畫風突變,原先的匈奴的首領去世後,新的首領繼承了王位,在其的治理下,匈奴日漸強大了起來,人口也迅速增長,而除了焉支山附近水草茂盛,適合放牧,其餘地方都是塞北荒漠,根本無法種植糧食。
日益增長的人口使得各個部落的矛盾慢慢激化,本來糧食就不多,地盤還小,誰都想著自己的部落趕緊發展,於是為了更多的物資,從剛開始的小吵小鬧到了後來部落之間發生戰爭。
眼看矛盾要被徹底激化,於是匈奴的單於組織各個部落的青壯年男子,一路從焉支山奔襲到武威郡,路過蘭州,來到了關東地區的邊緣,搶走了許多的糧食,物資。
這幫人大勝而歸,帶走的物資使得他們平安的生活了一段時間,可是時間一長,這些糧食也逐漸被消耗的差不多,於是又打算故技重施,去搶一些回來。
就這樣,每當匈奴缺少糧食物資的時候都會從關中地區的邊境上搶一些資源回來,當時的邊境上也組織過軍隊反抗,可是大部隊一來他們就跑,部隊一走他們就又來,他們的馬匹又比駐守的部隊好的多,追也追不上,就靠著搶來的物資整個匈奴又來了一次大規模的發展。
等看向第三幅畫的時候,新一任的大單於又向著邊境進犯,這一次他們不限於搶劫糧食,而是殺人放火,還會搶一些人帶到他們的基地給他們幹活,做苦力。
當他們又一次入侵邊疆時,迎接他們的是一隊身穿長襦,下著短褲,裹腿,足登淺履,頭頂右側綰圓形發髻,手持弓弩、戈、矛的軍隊。
軍隊的最前邊是一個身穿雙重長襦、外披彩色鎧甲,下著長褲,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頂部列雙鶡的深紫色鶡冠,橘色冠帶係於頜下,打八字結,脅下佩劍,滿臉威嚴的將軍。
這將軍的後邊樹立著一杆軍棋,棋子上一個大大的秦國小篆“蒙”字。
這時嚴教授說道:“這是秦國小篆,難道這支軍隊是蒙家軍。史記記載,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難道正如野史記載的那樣,鮮卑就是以前的匈奴。”
回應道:“教授,有時候野史記載的內容要比正史更加真實。”
我們接著往下看,隻見這一次無往不利的匈奴士兵這次大敗而回,不僅沒有帶回部落所需的糧食,就連人員都死傷過半,大單於也是被人抬回的。
沒有帶回糧食,意味著未來幾個月活下去都是困難,等大單於傷養好後他決定再去碰碰運氣,他們又是一路長驅直入的到達邊境,這次迎接他們的還是蒙恬將軍,這時蒙恬將軍已經征調了七十多萬民夫加上之前的三十多萬士兵開始修建長城。
果然,這幅畫記載的和史書上一樣,畫麵隻記載蒙恬將軍在關中邊境修了一條長城阻止匈奴南下,但實際上蒙恬將軍修的可是萬裏長城,從臨洮(今甘肅岷縣)到遼東,將秦、燕趙三國原先的城牆連接起來,並加築了新城牆,長達裏。
我們接著往下看第四幅畫,因為缺少食物加上這一年冬季大雪,許多匈奴人都在饑餓寒冷中死掉,大單於隻能一邊不停的派出探子打探這軍隊走了沒,一邊帶著族人向漠北深處走去。
蒙恬將軍率領大軍在邊關一待就是十幾年,匈奴人也一直不敢犯境,隻是過一段時間就會派出探子去查探一番。
在蒙將軍駐守十多年時間裏,匈奴的日子過的很艱難,人口也大量的銳減。他們也將王庭一直搬遷到了陰山的山腳地下。
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老的單於死掉,新單於繼位,也曾嚐試去入侵邊境,每次都被打退。
畫麵這是顯示著一個太監拿著一份詔書對著跪在地上的蒙恬說著什麽,蒙恬站起來後和一個書生模樣的人又說了些什麽,然後畫麵上顯示兩個人倒在了血泊中。
原來這個白衣書生就是扶蘇公子,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兩人偽造詔書,讓胡亥繼位,又怕公子扶蘇和在邊境守著的蒙恬起兵造反,一不做二不休,以始皇帝的名義給二人下詔書,讓他們兩個自殺。
蒙恬和扶蘇見到詔書上的始皇大印,也不疑有詐,於是兩人就揮刀自殺,其實我覺得兩人隻要派出去一個人稍微調查一下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可兩人都是愚忠之人,看見秦始皇的大印,以為是真的,直接揮刀自刎,真是太可惜。
嚴教授也感歎道:“真是可惜了扶蘇和蒙恬,要是他倆活著,匈奴也不敢侵犯邊境,大秦可能還會變得更加的強大。”
我附和一聲:“誰說不是了,秦始皇一世英名,可惜最後被一個官宦和李斯算計,使得秦二世而亡。”
嚴教授一屁股坐到地上:“不走了,緩一會了再走,大家都休息一會,吃點東西喝點水,休息好了再出發。”
我拿出手機一看,已經下午兩點了,我們十一點出發,不知不覺我們已經都走了四個小時,別說嚴教授有點扛不住,就是幾個年輕的學生早都走不動了,這會一聽嚴教授說原地修整,都發出一聲歡呼。
我倒還行,也沒感覺到多累,為了等他們我也坐到地上,一邊吃東西一邊思考,這座墳墓裏到底葬的是誰,為何對匈奴的發展這麽清楚,光這些壁畫沒有個四五年怕是都雕刻不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