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昔日看書人 今成書中人
孫悟空性格中,帶有很深市井痕跡。
這可能跟他萌生道心,出海尋仙、求長生不老術之時,在南贍部洲城縣中,遊蕩生活了近十年有關係。
他原本隻是山中靈猴,正是在南贍部洲市井之中,學會的人言、人行、人事。
就有點像少年離開家鄉、去遠方開始獨立生活、有了“第二故鄉”一般。
這種類似的經曆,對人的性格、人格的影響和塑造,都是極大的。
尤其是發生在成長期時候。
或許是生為異類、在人市中總是遭人白眼排斥,為了討生活、生存,孫悟空的行為舉止也逐漸“混混化”。
一顆赤子之心,逐漸被俗氣沾染。
因此他後麵的性格,就逐漸變得十分好說大話、愛炫耀、愛聽奉承、愛臉麵。
他在靈台方寸山學會本事,被師兄們起哄一撩就迫不及待的展示,在龍宮拿了兵器披掛,回去後也拿上人前顯聖。
這些都是他愛炫耀個性的體現。
同時他也愛“講義氣”,愛交朋友,喜歡呼兄喝弟,搞“四海之內、皆是兄弟也”那一套,到處跟人稱兄道弟。
他在地界、也即是地仙界時,就到處認兄弟,“遨遊四海、行樂千山”,所結交的妖怪千千萬萬之多。
六大聖,不過是其中最突出的罷!
後來上天當了齊天大聖,他也同樣是交遊廣闊,原著中說他是——
“閑時節會友遊宮,交朋結義。見三清稱個‘老’字,逢四帝道個‘陛下’。
與九曜星、五方將、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漢群神,俱隻以弟兄相待,彼此稱呼。
今日東遊,明日西蕩,雲去雲來,行蹤不定。”
但他這種“講義氣”,動輒跟人稱兄道弟的做派,其實底子裏、還是市井混混那套場麵交際的虛話,不能當真的。
所以他剛跟你稱兄道弟,下一刻就能跟你翻臉,說變就變,是屬狗臉的。
他熱血衝動,有小混混的狠勁和無知者無畏,所以當弼馬溫受了一點屈辱,就直接下天扯旗造反、當草頭王。
他性格中,是有著種種缺點的。
但這一些種種的缺點,都不是他的本來麵目,而是他在入世之後,被世間俗氣沾染上、又不得教化而積得的惡習。
玉不琢不成器,他本就是塊璞玉,在凡塵中混跡久了,身上心靈因此被裹上了一層厚厚的石衣、久被勞塵關鎖。
因此要靠九九八十一的細細打磨,才能最終綻放絕世光華,照破山河千朵。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句出自北宋張載《正蒙·乾稱篇·訂頑(西銘)》中的話語,用來形容他,再好不過了。
……
卻說那猴王,被焦平生生砸落在海山崖壁之上,痛飽之以鐵拳,打了他一個青紅皂白開染房、鹹酸苦辣油醬鋪。
拳路一走開,焦平身心俱暢,一時隻覺越打越順、豪氣滋生、端是痛快!
這讓他隱隱醒悟到,自己之前的煉體過程不能說錯,但也有些閉門造車了。
煉體、煉體,這是“武法”,而不是“文功”,此道宜動不宜靜,正是要四處去走動,跟人交流碰撞,拳拳到肉!
若是按照水道的德行來理解,此時自己應該行那浩浩“激流”之道,而不該再行安忍不動、深湖積蓄的“靜水”之德。
此時,他如夏日雨點一般的猛拳,每一拳狂毆而下時,就像擊打在那鐵墩鋼塊之上一樣、帶來強烈的反震。
這一些反震的力道,會有一部分經由著“固相”傳遞到“液相”那邊,反過來助力加快體內“功法潮汐”的成型。
接著又有一部分力道,會從“液相”之中蒸液化氣,借此又激發“氣相”,使得這時想要釋放神通的話,會更好更快。
如果“氣相”中的“汽”過多的話,則又會凝成“雨雲”,形成“降水”或者“冰雹”。
這樣一種“補充”,就又從“氣相”,轉化到了“液相”和“固相”那邊去了。
這種三相循環,就是“三相決”之中的一個應用技巧,功決中稱之為“相變”。
“相變”不僅可應用在化解打人的反震力道上,也可以應用在被人攻擊的被動防禦之中,實現絕地翻盤、反殺。
焦平在毆打猴王的過程中,意外實證了一個功法使用上的小竅門,不由心喜。
人逢喜事精神爽,當即鐵拳越出、越是舒暢,越是大力,隻打得那鋼筋鐵骨的猴王也是熬耐不住,連連討饒。
這猴子,還真是好漢不吃眼前虧!
他在自家占優時,那叫一個得理不饒人的凶狠,在受挫之時,也能立馬放下身段軟語求繞,當真是好光棍也!
真是典型的市井“好漢”作風。
焦平在狂毆了孫悟空一餐後,驟然被猴王求饒時、胡亂叫出的“兄弟”二字給觸破了迷障,不由停下了手。
想了想,也就沒再打下去了。
教訓這猴子一餐還可以,若真把他打出好歹來,未來天庭沒了“齊天大聖”、靈山失了“鬥戰勝佛”,可就麻煩了。
沒必要給自己找事!
孫悟空見焦平真停手,不由順著杆子往上爬,身子一滾起來後,就“好兄弟”、“好兄弟”的繞著焦平叫個不停。
一副“不打不相識”的“好漢”作風。
焦平無心理會他,抬腳就走,這陣看似隻兔起鶻落的跟猴王過了幾招,但動靜上可還真是相當不小呢!
隻不過因距離發生時間還比較短,所以尚還不見有人來查探、或看熱鬧。
不過凡事都要未雨綢繆,焦平可沒有想法留在這裏收拾爛攤子、引人注目,尤其是他還得罪過北海龍宮。
因此他自然轉身離開“事發現場”。
那猴王也不知是知道他厲害,有心要結交還是什麽,見焦平走也跟上了。
他一會要通姓名,一會又毛手毛腳的想去摸焦平的胄甲,擾得他不勝其煩。
煩惱的同時,看這孫悟空糾纏著要把自己給“坐實”成、那原著中隻提過兩三回姓名的“蛟魔王”,又覺有點奇妙。
就仿佛看故事書時,看著看著,自己反而走進那書裏、成為故事裏的人物了。
多謝各位書友支持!繼續求推薦!收藏!投資!月票!打賞!
孫悟空性格中,帶有很深市井痕跡。
這可能跟他萌生道心,出海尋仙、求長生不老術之時,在南贍部洲城縣中,遊蕩生活了近十年有關係。
他原本隻是山中靈猴,正是在南贍部洲市井之中,學會的人言、人行、人事。
就有點像少年離開家鄉、去遠方開始獨立生活、有了“第二故鄉”一般。
這種類似的經曆,對人的性格、人格的影響和塑造,都是極大的。
尤其是發生在成長期時候。
或許是生為異類、在人市中總是遭人白眼排斥,為了討生活、生存,孫悟空的行為舉止也逐漸“混混化”。
一顆赤子之心,逐漸被俗氣沾染。
因此他後麵的性格,就逐漸變得十分好說大話、愛炫耀、愛聽奉承、愛臉麵。
他在靈台方寸山學會本事,被師兄們起哄一撩就迫不及待的展示,在龍宮拿了兵器披掛,回去後也拿上人前顯聖。
這些都是他愛炫耀個性的體現。
同時他也愛“講義氣”,愛交朋友,喜歡呼兄喝弟,搞“四海之內、皆是兄弟也”那一套,到處跟人稱兄道弟。
他在地界、也即是地仙界時,就到處認兄弟,“遨遊四海、行樂千山”,所結交的妖怪千千萬萬之多。
六大聖,不過是其中最突出的罷!
後來上天當了齊天大聖,他也同樣是交遊廣闊,原著中說他是——
“閑時節會友遊宮,交朋結義。見三清稱個‘老’字,逢四帝道個‘陛下’。
與九曜星、五方將、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漢群神,俱隻以弟兄相待,彼此稱呼。
今日東遊,明日西蕩,雲去雲來,行蹤不定。”
但他這種“講義氣”,動輒跟人稱兄道弟的做派,其實底子裏、還是市井混混那套場麵交際的虛話,不能當真的。
所以他剛跟你稱兄道弟,下一刻就能跟你翻臉,說變就變,是屬狗臉的。
他熱血衝動,有小混混的狠勁和無知者無畏,所以當弼馬溫受了一點屈辱,就直接下天扯旗造反、當草頭王。
他性格中,是有著種種缺點的。
但這一些種種的缺點,都不是他的本來麵目,而是他在入世之後,被世間俗氣沾染上、又不得教化而積得的惡習。
玉不琢不成器,他本就是塊璞玉,在凡塵中混跡久了,身上心靈因此被裹上了一層厚厚的石衣、久被勞塵關鎖。
因此要靠九九八十一的細細打磨,才能最終綻放絕世光華,照破山河千朵。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句出自北宋張載《正蒙·乾稱篇·訂頑(西銘)》中的話語,用來形容他,再好不過了。
……
卻說那猴王,被焦平生生砸落在海山崖壁之上,痛飽之以鐵拳,打了他一個青紅皂白開染房、鹹酸苦辣油醬鋪。
拳路一走開,焦平身心俱暢,一時隻覺越打越順、豪氣滋生、端是痛快!
這讓他隱隱醒悟到,自己之前的煉體過程不能說錯,但也有些閉門造車了。
煉體、煉體,這是“武法”,而不是“文功”,此道宜動不宜靜,正是要四處去走動,跟人交流碰撞,拳拳到肉!
若是按照水道的德行來理解,此時自己應該行那浩浩“激流”之道,而不該再行安忍不動、深湖積蓄的“靜水”之德。
此時,他如夏日雨點一般的猛拳,每一拳狂毆而下時,就像擊打在那鐵墩鋼塊之上一樣、帶來強烈的反震。
這一些反震的力道,會有一部分經由著“固相”傳遞到“液相”那邊,反過來助力加快體內“功法潮汐”的成型。
接著又有一部分力道,會從“液相”之中蒸液化氣,借此又激發“氣相”,使得這時想要釋放神通的話,會更好更快。
如果“氣相”中的“汽”過多的話,則又會凝成“雨雲”,形成“降水”或者“冰雹”。
這樣一種“補充”,就又從“氣相”,轉化到了“液相”和“固相”那邊去了。
這種三相循環,就是“三相決”之中的一個應用技巧,功決中稱之為“相變”。
“相變”不僅可應用在化解打人的反震力道上,也可以應用在被人攻擊的被動防禦之中,實現絕地翻盤、反殺。
焦平在毆打猴王的過程中,意外實證了一個功法使用上的小竅門,不由心喜。
人逢喜事精神爽,當即鐵拳越出、越是舒暢,越是大力,隻打得那鋼筋鐵骨的猴王也是熬耐不住,連連討饒。
這猴子,還真是好漢不吃眼前虧!
他在自家占優時,那叫一個得理不饒人的凶狠,在受挫之時,也能立馬放下身段軟語求繞,當真是好光棍也!
真是典型的市井“好漢”作風。
焦平在狂毆了孫悟空一餐後,驟然被猴王求饒時、胡亂叫出的“兄弟”二字給觸破了迷障,不由停下了手。
想了想,也就沒再打下去了。
教訓這猴子一餐還可以,若真把他打出好歹來,未來天庭沒了“齊天大聖”、靈山失了“鬥戰勝佛”,可就麻煩了。
沒必要給自己找事!
孫悟空見焦平真停手,不由順著杆子往上爬,身子一滾起來後,就“好兄弟”、“好兄弟”的繞著焦平叫個不停。
一副“不打不相識”的“好漢”作風。
焦平無心理會他,抬腳就走,這陣看似隻兔起鶻落的跟猴王過了幾招,但動靜上可還真是相當不小呢!
隻不過因距離發生時間還比較短,所以尚還不見有人來查探、或看熱鬧。
不過凡事都要未雨綢繆,焦平可沒有想法留在這裏收拾爛攤子、引人注目,尤其是他還得罪過北海龍宮。
因此他自然轉身離開“事發現場”。
那猴王也不知是知道他厲害,有心要結交還是什麽,見焦平走也跟上了。
他一會要通姓名,一會又毛手毛腳的想去摸焦平的胄甲,擾得他不勝其煩。
煩惱的同時,看這孫悟空糾纏著要把自己給“坐實”成、那原著中隻提過兩三回姓名的“蛟魔王”,又覺有點奇妙。
就仿佛看故事書時,看著看著,自己反而走進那書裏、成為故事裏的人物了。
多謝各位書友支持!繼續求推薦!收藏!投資!月票!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