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至於庸庸,殆難為工
太子殿下,本官不是男寵 作者:清風匝地有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月初九,皇宮大殿之上,氣氛凝重如鉛。皇帝端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冷峻,目光如炬地掃視著下方的百官。
“如今南疆那邊局勢危急,我軍傷亡慘重。今早剛來的消息,周將軍重傷落水後被下遊流民救下,雖撿回一條命,但內傷很重,至今未醒。諸位愛卿說說,現在應當如何應對?” 皇帝的聲音在大殿中回蕩,帶著沉重的壓迫感。
官員們麵麵相覷,隨後又開始七嘴八舌地說起那些無用的廢話。
“陛下,當務之急應是增派援兵,加強南疆的防禦啊。” 一位官員急切地說道。
“哼,增派援兵?一時半刻哪裏來的兵力和物資?” 另一位官員反駁道。
“那也不能坐視不管啊,南疆若失,後果不堪設想。”
皇帝聽得頭疼不已,眉頭緊鎖,臉上露出明顯的不滿之色。“都給朕閉嘴!說這些廢話有何用?朕要的是切實可行的辦法!”
鄭長憶站在百官隊伍前麵,靜靜聽著,心中也是百般煎熬。
如今大齊少良將,太子的師傅袁老將軍雖早年東征西戰,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可如今已年過七十,白發蒼蒼。袁老將軍膝下的小袁將軍本是國家棟梁之材,卻被敵人暗算,斷了一條胳膊。
皇帝當初聽信刑部尚書的讒言,覺得東海之戰我軍有地域優勢,隻派了一些京城的禁軍前去助戰。那些禁軍多是出身宗族世家,隻把打仗當成給自己鍍金加軍功的途徑,根本無心真正為國家效力。
袁老說不得他們,而身邊也就看著長大的太子有血性有狠勁,衝到前線殺敵。袁老對太子像對自己的兒子一樣傾囊相授,太子也是天賦極高,親自帶兵打了好幾場漂亮仗。可誰曾想,皇帝忌憚太子的威望與才能,竟把太子召回京城軟禁起來。
滿朝中武將本來就少,就太子一個有領兵水師的經驗。
可事到如今,皇帝竟然還是擔心太子拿到兵權會心有不軌。鄭長憶心中一邊覺得皇帝荒唐,這種時候還在猜忌太子,一方麵,論私心,他真的不想讓心愛的太子去前線。他前世知道這場南疆的戰役死了多少將領,就連驍勇善戰的周將軍也是被俘虜而死。可為了國家,為了百姓,太子肯定會自請去的。
鄭長憶微微抬眸,正好對上皇帝投來的審視目光。皇帝沉聲道:“鄭愛卿,你說說,南疆之事當如何處置?”
鄭長憶沉默片刻,緩緩開口道:“陛下,南疆戰事危急,當務之急是要穩定軍心。周將軍重傷,軍心不穩,若此時不采取果斷措施,恐局勢更加難以收拾。”
“那你說該如何穩定軍心?” 皇帝追問。
鄭長憶深吸一口氣,說道:“陛下,可派遣一位善領水師之將領前往南疆,一則有經驗,有希望轉敗為勝,二則也是鼓舞士氣。同時,加緊籌備糧草和兵力,以備不時之需。”
“哼,德高望重之將領?如今朝中還有誰能擔當此任?” 皇帝的語氣中帶著明顯的不滿。
劉丞相站出來說道:“陛下,太子殿下有領兵水師的經驗,且在東海之戰中表現出色,何不派太子殿下前往南疆?”
皇帝的臉色更加陰沉,太子向前一步,神色堅定地說道:“父皇,兒臣願領兵前往南疆,為國家解危,為百姓解難。”
此話一出立刻有皇帝的狗腿站出來道:“陛下,太子出征要拿回兵權,恐怕……”
太子黨的戶部主事趙文博聽到這話,頓時怒火中燒,忍不住怒道:“這種時候了還在擔心這些?太子什麽人品作風你們瞧不出來?”
此話一出,整個朝堂仿佛被投入了一顆巨石,激起千層浪。鄭長憶心中猛地一驚,他清楚地知道,這個趙主事說錯話了。
這話無疑是明著打皇帝的臉,皇帝更加不可能答應太子領兵的請求了。這兩人之間的說話交鋒實在是太過直白,幾乎把皇帝那難以言說的惡心心思全都說了出來。
鄭長憶明麵上作為堅持擁護皇帝的代表,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要出來表態。他微微躬身,語氣委婉地說道:“太子乃是一國儲君,豈能輕易涉險?陛下應另尋他法。”
就在這時,太傅站了出來,他微微拱手,“陛下,如今南疆局勢危急,繼續打下去勞民傷財且損失慘重。臣以為,要不和親,或許可解當前之困。”
他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嘩然。大臣們麵麵相覷,誰也沒有想到太傅會提出如此大膽而殘忍的建議。
雖沒明確提及讓哪個公主去和親,可如今宮裏的情況眾人皆知,除了那些還在牙牙學語的幼童公主們,就隻有太子的親妹妹懷寧不是小孩了。而懷寧公主也不過才十二歲,尚是天真爛漫的年紀。
鄭長憶更是震驚不已,他猛地抬頭看向太子,隻見太子緊抿雙唇,恐怕早就猜到會走到這一步,所以昨夜才那般焦慮。
鄭長憶的心沉到了穀底。他深知,和親雖非上策,但在當前形勢下,卻是最有可能平息南疆戰事的辦法。然而,懷寧公主是太子的親妹妹,先皇後早逝,太子對她疼愛有加,視若珍寶。
太傅故意刁難鄭長憶,提高聲音問道:“鄭大人,南疆那邊是繼續打,還是讓懷寧公主去和親呢?你向來足智多謀,今日也給個注意。”
鄭長憶不可思議的看著他,隻覺得遍體生寒,仿佛置身於冰窖之中。
他知道太傅心眼小又記仇,但沒想到他會這樣公報私仇。
他帶著一點期望看向皇帝,卻發現皇帝對太傅的話並沒有什麽不滿。
鄭長憶瞬間明白了,皇帝早就有和親的想法,隻是等著太傅開口並通過其他大臣來施壓,等一個倒黴蛋開口說和親二字,讓他去做這個千古罪人。
太子也明白,他不想讓鄭長憶成為罪人,也不想讓自己的妹妹去和親。他緊咬著牙,向前一步,
“父皇,”太子嚴孤山的聲音在朝堂上回蕩,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兒臣深知南疆局勢嚴峻,但兒臣更不願看到我大齊以犧牲公主為代價換取和平。和親非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可能引發更多紛爭。兒臣願領兵親征,誓要驅逐外敵,收複失地,以揚我大齊國威!”
“不可!”鄭長憶幾乎是下意識地說了出口,又立即反應過來自己有些昏頭了,連忙找補, “陛下不可聽從太子殿下之言,南疆之地,山高水遠,兵荒馬亂,殿下千金之軀,怎可輕易涉險?請陛下另尋良將出征,以保殿下與公主安全。”
然而,鄭長憶的肺腑之言並未能平息朝堂上的風波,反而引來了兵部尚書的冷笑。
“鄭寺卿,”兵部尚書搖了搖頭,冷笑道,“你久居京城,養尊處優,哪裏知道南疆已經變成了什麽樣子?戰火連天,生靈塗炭,兩座城池早已血流成河。照你所說,既不和親,也不派兵,難道我們就眼睜睜地看著外族殺進京城,屠戮百姓嗎?還是說,要等到南疆的戰火蔓延到鄭府門口,你才能想出對策來?”
鄭長憶實在忍不住,怒道:“尚書大人說得對,下官隻是一屆文臣,甚至連言官都不是。尚書大人掌管兵部這麽多年,眼瞧著大敵當前,不為國出謀劃策,倒來逼問我軍務計謀?”
這話語如同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瞬間激起千層浪,眾人心驚不已。是啊,滿京城的朝官向來看不起他。平日裏,他們對鄭長憶充滿了鄙夷和不屑,可如今大敵當前,各種棘手的擔子卻都莫名其妙地丟給了他。
皇帝也在這一刻敏銳地發覺了其中的問題。然而,他所想的並非是眾人對鄭長憶的不公,而是覺得自己給鄭長憶的話語權似乎太大了。皇帝心中暗自思忖,這個鄭長憶,平日裏看似溫順聽話,沒想到在這關鍵時刻,竟如此大膽,敢當眾與兵部尚書叫板。看來,自己對他的掌控確實有些鬆動了,必須得重新審視對他的態度。
皇帝麵沉如水,冷冷地說道:“此事的確輪不著鄭寺卿來管。”
鄭長憶低下頭,緩緩退到一旁,心中卻亂如麻團。他看著這些平日裏被視為國家棟梁的武將們又開始吵吵嚷嚷起來,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如同嘈雜的鬧市。他們有的主張強硬出兵,有的則堅持求和,爭論不休,卻始終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
不知吵了多久,時間仿佛在這混亂的爭吵中變得無比漫長。鄭長憶隻覺得自己的腰痛到快要站不住了,那隱隱的疼痛如同細密的針,不斷地刺激著他的神經。而這些武將們似乎完全沒有停下來的跡象,依舊在那裏爭得麵紅耳赤。
終於,皇帝再也無法忍受這些屍位素餐的官員無休止的爭吵,煩躁地揮了揮手,說道:“好了!兵部去領虎符,先從附近幾個縣調兵支援。至於其他明日再議!退朝!”
眾人這才紛紛閉嘴,各自心懷忐忑地退下。
“鄭鶴,你留下。”
“如今南疆那邊局勢危急,我軍傷亡慘重。今早剛來的消息,周將軍重傷落水後被下遊流民救下,雖撿回一條命,但內傷很重,至今未醒。諸位愛卿說說,現在應當如何應對?” 皇帝的聲音在大殿中回蕩,帶著沉重的壓迫感。
官員們麵麵相覷,隨後又開始七嘴八舌地說起那些無用的廢話。
“陛下,當務之急應是增派援兵,加強南疆的防禦啊。” 一位官員急切地說道。
“哼,增派援兵?一時半刻哪裏來的兵力和物資?” 另一位官員反駁道。
“那也不能坐視不管啊,南疆若失,後果不堪設想。”
皇帝聽得頭疼不已,眉頭緊鎖,臉上露出明顯的不滿之色。“都給朕閉嘴!說這些廢話有何用?朕要的是切實可行的辦法!”
鄭長憶站在百官隊伍前麵,靜靜聽著,心中也是百般煎熬。
如今大齊少良將,太子的師傅袁老將軍雖早年東征西戰,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可如今已年過七十,白發蒼蒼。袁老將軍膝下的小袁將軍本是國家棟梁之材,卻被敵人暗算,斷了一條胳膊。
皇帝當初聽信刑部尚書的讒言,覺得東海之戰我軍有地域優勢,隻派了一些京城的禁軍前去助戰。那些禁軍多是出身宗族世家,隻把打仗當成給自己鍍金加軍功的途徑,根本無心真正為國家效力。
袁老說不得他們,而身邊也就看著長大的太子有血性有狠勁,衝到前線殺敵。袁老對太子像對自己的兒子一樣傾囊相授,太子也是天賦極高,親自帶兵打了好幾場漂亮仗。可誰曾想,皇帝忌憚太子的威望與才能,竟把太子召回京城軟禁起來。
滿朝中武將本來就少,就太子一個有領兵水師的經驗。
可事到如今,皇帝竟然還是擔心太子拿到兵權會心有不軌。鄭長憶心中一邊覺得皇帝荒唐,這種時候還在猜忌太子,一方麵,論私心,他真的不想讓心愛的太子去前線。他前世知道這場南疆的戰役死了多少將領,就連驍勇善戰的周將軍也是被俘虜而死。可為了國家,為了百姓,太子肯定會自請去的。
鄭長憶微微抬眸,正好對上皇帝投來的審視目光。皇帝沉聲道:“鄭愛卿,你說說,南疆之事當如何處置?”
鄭長憶沉默片刻,緩緩開口道:“陛下,南疆戰事危急,當務之急是要穩定軍心。周將軍重傷,軍心不穩,若此時不采取果斷措施,恐局勢更加難以收拾。”
“那你說該如何穩定軍心?” 皇帝追問。
鄭長憶深吸一口氣,說道:“陛下,可派遣一位善領水師之將領前往南疆,一則有經驗,有希望轉敗為勝,二則也是鼓舞士氣。同時,加緊籌備糧草和兵力,以備不時之需。”
“哼,德高望重之將領?如今朝中還有誰能擔當此任?” 皇帝的語氣中帶著明顯的不滿。
劉丞相站出來說道:“陛下,太子殿下有領兵水師的經驗,且在東海之戰中表現出色,何不派太子殿下前往南疆?”
皇帝的臉色更加陰沉,太子向前一步,神色堅定地說道:“父皇,兒臣願領兵前往南疆,為國家解危,為百姓解難。”
此話一出立刻有皇帝的狗腿站出來道:“陛下,太子出征要拿回兵權,恐怕……”
太子黨的戶部主事趙文博聽到這話,頓時怒火中燒,忍不住怒道:“這種時候了還在擔心這些?太子什麽人品作風你們瞧不出來?”
此話一出,整個朝堂仿佛被投入了一顆巨石,激起千層浪。鄭長憶心中猛地一驚,他清楚地知道,這個趙主事說錯話了。
這話無疑是明著打皇帝的臉,皇帝更加不可能答應太子領兵的請求了。這兩人之間的說話交鋒實在是太過直白,幾乎把皇帝那難以言說的惡心心思全都說了出來。
鄭長憶明麵上作為堅持擁護皇帝的代表,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要出來表態。他微微躬身,語氣委婉地說道:“太子乃是一國儲君,豈能輕易涉險?陛下應另尋他法。”
就在這時,太傅站了出來,他微微拱手,“陛下,如今南疆局勢危急,繼續打下去勞民傷財且損失慘重。臣以為,要不和親,或許可解當前之困。”
他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嘩然。大臣們麵麵相覷,誰也沒有想到太傅會提出如此大膽而殘忍的建議。
雖沒明確提及讓哪個公主去和親,可如今宮裏的情況眾人皆知,除了那些還在牙牙學語的幼童公主們,就隻有太子的親妹妹懷寧不是小孩了。而懷寧公主也不過才十二歲,尚是天真爛漫的年紀。
鄭長憶更是震驚不已,他猛地抬頭看向太子,隻見太子緊抿雙唇,恐怕早就猜到會走到這一步,所以昨夜才那般焦慮。
鄭長憶的心沉到了穀底。他深知,和親雖非上策,但在當前形勢下,卻是最有可能平息南疆戰事的辦法。然而,懷寧公主是太子的親妹妹,先皇後早逝,太子對她疼愛有加,視若珍寶。
太傅故意刁難鄭長憶,提高聲音問道:“鄭大人,南疆那邊是繼續打,還是讓懷寧公主去和親呢?你向來足智多謀,今日也給個注意。”
鄭長憶不可思議的看著他,隻覺得遍體生寒,仿佛置身於冰窖之中。
他知道太傅心眼小又記仇,但沒想到他會這樣公報私仇。
他帶著一點期望看向皇帝,卻發現皇帝對太傅的話並沒有什麽不滿。
鄭長憶瞬間明白了,皇帝早就有和親的想法,隻是等著太傅開口並通過其他大臣來施壓,等一個倒黴蛋開口說和親二字,讓他去做這個千古罪人。
太子也明白,他不想讓鄭長憶成為罪人,也不想讓自己的妹妹去和親。他緊咬著牙,向前一步,
“父皇,”太子嚴孤山的聲音在朝堂上回蕩,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兒臣深知南疆局勢嚴峻,但兒臣更不願看到我大齊以犧牲公主為代價換取和平。和親非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可能引發更多紛爭。兒臣願領兵親征,誓要驅逐外敵,收複失地,以揚我大齊國威!”
“不可!”鄭長憶幾乎是下意識地說了出口,又立即反應過來自己有些昏頭了,連忙找補, “陛下不可聽從太子殿下之言,南疆之地,山高水遠,兵荒馬亂,殿下千金之軀,怎可輕易涉險?請陛下另尋良將出征,以保殿下與公主安全。”
然而,鄭長憶的肺腑之言並未能平息朝堂上的風波,反而引來了兵部尚書的冷笑。
“鄭寺卿,”兵部尚書搖了搖頭,冷笑道,“你久居京城,養尊處優,哪裏知道南疆已經變成了什麽樣子?戰火連天,生靈塗炭,兩座城池早已血流成河。照你所說,既不和親,也不派兵,難道我們就眼睜睜地看著外族殺進京城,屠戮百姓嗎?還是說,要等到南疆的戰火蔓延到鄭府門口,你才能想出對策來?”
鄭長憶實在忍不住,怒道:“尚書大人說得對,下官隻是一屆文臣,甚至連言官都不是。尚書大人掌管兵部這麽多年,眼瞧著大敵當前,不為國出謀劃策,倒來逼問我軍務計謀?”
這話語如同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瞬間激起千層浪,眾人心驚不已。是啊,滿京城的朝官向來看不起他。平日裏,他們對鄭長憶充滿了鄙夷和不屑,可如今大敵當前,各種棘手的擔子卻都莫名其妙地丟給了他。
皇帝也在這一刻敏銳地發覺了其中的問題。然而,他所想的並非是眾人對鄭長憶的不公,而是覺得自己給鄭長憶的話語權似乎太大了。皇帝心中暗自思忖,這個鄭長憶,平日裏看似溫順聽話,沒想到在這關鍵時刻,竟如此大膽,敢當眾與兵部尚書叫板。看來,自己對他的掌控確實有些鬆動了,必須得重新審視對他的態度。
皇帝麵沉如水,冷冷地說道:“此事的確輪不著鄭寺卿來管。”
鄭長憶低下頭,緩緩退到一旁,心中卻亂如麻團。他看著這些平日裏被視為國家棟梁的武將們又開始吵吵嚷嚷起來,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如同嘈雜的鬧市。他們有的主張強硬出兵,有的則堅持求和,爭論不休,卻始終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
不知吵了多久,時間仿佛在這混亂的爭吵中變得無比漫長。鄭長憶隻覺得自己的腰痛到快要站不住了,那隱隱的疼痛如同細密的針,不斷地刺激著他的神經。而這些武將們似乎完全沒有停下來的跡象,依舊在那裏爭得麵紅耳赤。
終於,皇帝再也無法忍受這些屍位素餐的官員無休止的爭吵,煩躁地揮了揮手,說道:“好了!兵部去領虎符,先從附近幾個縣調兵支援。至於其他明日再議!退朝!”
眾人這才紛紛閉嘴,各自心懷忐忑地退下。
“鄭鶴,你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