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旱災來臨!糧食危機!
阻礙大明中興,國丈也砍,朕說的 作者:狂奔間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僅僅半天時間,碩托在大貝勒府自殺身亡和代善率軍駐紮赫圖阿拉兩件事就傳遍整個沈陽城。
一時間,女真族上下人心惶惶,整個城中的氣氛都變的緊張起來。
許多八旗之人暗中都在相互打探,各種小道消息滿天飛。
城中某處小院中,許顯純再度和劉興祚碰頭。
“老許,你這水平可以啊,能把碩托的屍體神不知鬼不覺的弄到代善府上,暗衛的兄弟們確實厲害。”
劉興祚看向許顯純的目光帶著些羨慕。
他和暗衛打交道多年,自己感覺對暗衛的能力有判斷,但是每次暗衛做出的事次次都超出他的意料。
“嗬嗬,這都是上任遼東暗衛千戶打下的基礎,我隻是來撿現成罷了。”許顯純客套一聲。
“現在沈陽人心惶惶,女真上下得亂上些日子,我準備給家裏回信,讓他們知道遼東現在得情況,你有沒有什麽想說的?”
劉興祚聽著許顯純的話,沉吟道:“我沒啥想說的,如果可以,替我向陛下問安。”
“嗯,放心吧。”
···
數日時間過去。
北京城,文淵閣。
駱思恭匆匆出現在朱由檢跟前。
“陛下,遼東來信。”
朱由檢聞言後眼前一亮:“快,呈上來。”
王承恩趕忙接過密信,在檢查過信封未被拆開過才遞給朱由檢。
片刻後。
“好!許顯純做的不錯,建奴內部現在出現混亂,黃台吉短時間內無力顧及他事,這對咱們來說,是個機會!”
“對了,朕要的全國各地天災調查情況,如何了?”朱由檢看向駱思恭。
“陛下,有結果了。”
駱思恭說著,從懷中摸出自己記事的冊子。
“根據下麵人的匯報,目前整個陝西入春以來都極少下雨,特別是陝北地區一場雨都沒下,延安、慶陽、平涼三府最為嚴重,臣親自去陝西詢問過許多經驗豐富的老農,今年的夏糧怕是顆粒不得;
山西整個省的災情也不樂觀,根據山西不少獵戶的情況來看,開春後,山中的野獸獵物都比往年減少了許多;
京畿地區開春以來也極少下雨,臣詢問過欽天監,京畿地區的旱情恐怕也不會小。
還有整個廣東地區和福建南部目前也是雨水極少,怕是也會有災情出現。”
著有將聽完駱思恭的話,臉上的喜色頓時凝重起來。
他十分清楚的知道大旱要從今年開始,但是真當大旱到來後,他心中還是感覺一陣心驚肉跳。
特別是陝西,陝西人口眾多,一旦糧食欠收,就意味著朝廷需要補充大量的糧食,想要陝西千萬級別的百姓吃上糧食,在這個時代是個極為困難的事。
“傳旨內閣、六部,百科學院的幾位院正速來!”
沒多久。
內閣和六部主要大臣,還有百科學院的徐光啟、王徵、宋應星幾位科技大佬都在文淵閣中落座。
朱由檢神色嚴肅站起。
“諸位愛卿,根據暗衛的調查,今年京畿、陝西、山西、廣東和福建都有旱災出現,尤其是陝西最為嚴重,朕要求朝廷從今日開始啟動應急機製,全力應對賑災之事,此事由朕親自掛帥。
諸位都說說朕之前交代下去的任務,完成的如何了。”
朱由檢說完後,袁可立率先開口。
“陛下,從去年十月底開始,臣就梳理過直屬朝廷的全國官倉,目前在用的糧倉全國共計一千三百八十一座,其中滿庫糧食有八百一十二,半倉糧庫有二十七座,剩下的皆為無糧庫,麥米總量在一千九百八十萬石左右;
地方的常平倉和社倉,共有兩萬八千六百三十二座,目前滿糧倉隻有九千四百二十一座,麥米總量在一千一百三十萬石左右;
麥米儲存皆有錦衣衛隨即抽查,目前大體保存還算良好,還有玉米、粟米等儲存糧,目前儲備量較多,大概在兩千萬石左右。”
袁可立說著的同時,朱由檢也在紙上快速的測算著。
按照這個數字來看,全國的主要口糧大概在五千一百萬石,合計七十六億斤左右,根據朱由檢自己的判斷,大明現在的人口總量在一億五千萬到一億八千萬之間,按照這個數量來看,人均口糧不會超過五十斤。
當然這隻是大概測算的主要口糧,其餘的蔬菜,肉食等無算。
“這些糧食若是放在平時足夠,但是遇到災年,這些糧食遠遠不夠!”朱由檢語氣十分凝重。
未來二十年,幾乎年年有旱災。
朱由檢拿出自己的撰寫的一些資料遞給王承恩發給下麵的諸位大臣。
“諸位愛卿,這是朕對未來的餓幹旱寫出來的一些資料,在未來至少十年內,幹旱會出現三個頂峰,第一個頂峰是在今年和明年,第二個頂峰是崇禎九年至十年,第三個頂峰在十三年和十四年。
這三個幹旱頂峰會波及全國,也就是說,在幹旱頂峰到達時,幾乎全國各地皆有災民,所以!糧食對我們來說,是重中之重!馬虎不得!
另外,朕決定啟用官員考核製,糧食儲存和賑災作為主要的政績要求,此法實施內閣調配各部門全力配合,錦衣衛和暗衛照舊抽查。”
李若璉和駱思恭在一旁趕忙應下來。
“陛下,鄭芝龍前日來信,他的船隊已經把第一批安南糧食運抵天津港,這幾日正在卸貨,糧食總量在三百萬石,臣以為可以留京一百萬石,剩下的兩百萬石直接轉運至陝西各地方糧倉儲存,可以即使賑災。”
黃立極說著,拿出一封折子遞上。
朱由檢看完後,心中十分欣慰,鄭芝龍雖然是海盜出身,但是被招安後,辦事還是盡心的。
“嗯,可以。咱們不但要想辦法從外麵弄糧食,還要在國內擴展農作物。
徐愛卿,宋愛卿,土豆的種植您們可研究出眉目了?”
徐光啟行禮後說道:“陛下,土豆和地瓜已經研究出成熟的種植方法,這兩種農作物都極為高產,我和長庚在培育中得到的最高畝產為六十二石,合九千三百斤左右,根據臣的考察,這兩種農作物在全國大多數地區都可以種植,隻不過地區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產量。”
“好,此事內閣要給各省下達任務指標,必須開展土豆和地瓜的種植,同時組織農科院的人去下麵教導百姓種植。”
地瓜也叫紅薯,百姓稱之為番薯,在萬曆朝就已經傳入大明,在福建等沿海地區已經有許多百姓種植。
土豆也是在萬曆朝傳入大明,早些時候因為土豆的種植技術限製,一般隻在貴族中間流傳。
這兩個食物在宮中尚膳監的食材中是比較常見的。
朱由檢專門命徐光啟和宋應星二人合力研究這兩個農作物的種植方法。
經曆多年,這才研究出一套比較成熟的種植技術。
一時間,女真族上下人心惶惶,整個城中的氣氛都變的緊張起來。
許多八旗之人暗中都在相互打探,各種小道消息滿天飛。
城中某處小院中,許顯純再度和劉興祚碰頭。
“老許,你這水平可以啊,能把碩托的屍體神不知鬼不覺的弄到代善府上,暗衛的兄弟們確實厲害。”
劉興祚看向許顯純的目光帶著些羨慕。
他和暗衛打交道多年,自己感覺對暗衛的能力有判斷,但是每次暗衛做出的事次次都超出他的意料。
“嗬嗬,這都是上任遼東暗衛千戶打下的基礎,我隻是來撿現成罷了。”許顯純客套一聲。
“現在沈陽人心惶惶,女真上下得亂上些日子,我準備給家裏回信,讓他們知道遼東現在得情況,你有沒有什麽想說的?”
劉興祚聽著許顯純的話,沉吟道:“我沒啥想說的,如果可以,替我向陛下問安。”
“嗯,放心吧。”
···
數日時間過去。
北京城,文淵閣。
駱思恭匆匆出現在朱由檢跟前。
“陛下,遼東來信。”
朱由檢聞言後眼前一亮:“快,呈上來。”
王承恩趕忙接過密信,在檢查過信封未被拆開過才遞給朱由檢。
片刻後。
“好!許顯純做的不錯,建奴內部現在出現混亂,黃台吉短時間內無力顧及他事,這對咱們來說,是個機會!”
“對了,朕要的全國各地天災調查情況,如何了?”朱由檢看向駱思恭。
“陛下,有結果了。”
駱思恭說著,從懷中摸出自己記事的冊子。
“根據下麵人的匯報,目前整個陝西入春以來都極少下雨,特別是陝北地區一場雨都沒下,延安、慶陽、平涼三府最為嚴重,臣親自去陝西詢問過許多經驗豐富的老農,今年的夏糧怕是顆粒不得;
山西整個省的災情也不樂觀,根據山西不少獵戶的情況來看,開春後,山中的野獸獵物都比往年減少了許多;
京畿地區開春以來也極少下雨,臣詢問過欽天監,京畿地區的旱情恐怕也不會小。
還有整個廣東地區和福建南部目前也是雨水極少,怕是也會有災情出現。”
著有將聽完駱思恭的話,臉上的喜色頓時凝重起來。
他十分清楚的知道大旱要從今年開始,但是真當大旱到來後,他心中還是感覺一陣心驚肉跳。
特別是陝西,陝西人口眾多,一旦糧食欠收,就意味著朝廷需要補充大量的糧食,想要陝西千萬級別的百姓吃上糧食,在這個時代是個極為困難的事。
“傳旨內閣、六部,百科學院的幾位院正速來!”
沒多久。
內閣和六部主要大臣,還有百科學院的徐光啟、王徵、宋應星幾位科技大佬都在文淵閣中落座。
朱由檢神色嚴肅站起。
“諸位愛卿,根據暗衛的調查,今年京畿、陝西、山西、廣東和福建都有旱災出現,尤其是陝西最為嚴重,朕要求朝廷從今日開始啟動應急機製,全力應對賑災之事,此事由朕親自掛帥。
諸位都說說朕之前交代下去的任務,完成的如何了。”
朱由檢說完後,袁可立率先開口。
“陛下,從去年十月底開始,臣就梳理過直屬朝廷的全國官倉,目前在用的糧倉全國共計一千三百八十一座,其中滿庫糧食有八百一十二,半倉糧庫有二十七座,剩下的皆為無糧庫,麥米總量在一千九百八十萬石左右;
地方的常平倉和社倉,共有兩萬八千六百三十二座,目前滿糧倉隻有九千四百二十一座,麥米總量在一千一百三十萬石左右;
麥米儲存皆有錦衣衛隨即抽查,目前大體保存還算良好,還有玉米、粟米等儲存糧,目前儲備量較多,大概在兩千萬石左右。”
袁可立說著的同時,朱由檢也在紙上快速的測算著。
按照這個數字來看,全國的主要口糧大概在五千一百萬石,合計七十六億斤左右,根據朱由檢自己的判斷,大明現在的人口總量在一億五千萬到一億八千萬之間,按照這個數量來看,人均口糧不會超過五十斤。
當然這隻是大概測算的主要口糧,其餘的蔬菜,肉食等無算。
“這些糧食若是放在平時足夠,但是遇到災年,這些糧食遠遠不夠!”朱由檢語氣十分凝重。
未來二十年,幾乎年年有旱災。
朱由檢拿出自己的撰寫的一些資料遞給王承恩發給下麵的諸位大臣。
“諸位愛卿,這是朕對未來的餓幹旱寫出來的一些資料,在未來至少十年內,幹旱會出現三個頂峰,第一個頂峰是在今年和明年,第二個頂峰是崇禎九年至十年,第三個頂峰在十三年和十四年。
這三個幹旱頂峰會波及全國,也就是說,在幹旱頂峰到達時,幾乎全國各地皆有災民,所以!糧食對我們來說,是重中之重!馬虎不得!
另外,朕決定啟用官員考核製,糧食儲存和賑災作為主要的政績要求,此法實施內閣調配各部門全力配合,錦衣衛和暗衛照舊抽查。”
李若璉和駱思恭在一旁趕忙應下來。
“陛下,鄭芝龍前日來信,他的船隊已經把第一批安南糧食運抵天津港,這幾日正在卸貨,糧食總量在三百萬石,臣以為可以留京一百萬石,剩下的兩百萬石直接轉運至陝西各地方糧倉儲存,可以即使賑災。”
黃立極說著,拿出一封折子遞上。
朱由檢看完後,心中十分欣慰,鄭芝龍雖然是海盜出身,但是被招安後,辦事還是盡心的。
“嗯,可以。咱們不但要想辦法從外麵弄糧食,還要在國內擴展農作物。
徐愛卿,宋愛卿,土豆的種植您們可研究出眉目了?”
徐光啟行禮後說道:“陛下,土豆和地瓜已經研究出成熟的種植方法,這兩種農作物都極為高產,我和長庚在培育中得到的最高畝產為六十二石,合九千三百斤左右,根據臣的考察,這兩種農作物在全國大多數地區都可以種植,隻不過地區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產量。”
“好,此事內閣要給各省下達任務指標,必須開展土豆和地瓜的種植,同時組織農科院的人去下麵教導百姓種植。”
地瓜也叫紅薯,百姓稱之為番薯,在萬曆朝就已經傳入大明,在福建等沿海地區已經有許多百姓種植。
土豆也是在萬曆朝傳入大明,早些時候因為土豆的種植技術限製,一般隻在貴族中間流傳。
這兩個食物在宮中尚膳監的食材中是比較常見的。
朱由檢專門命徐光啟和宋應星二人合力研究這兩個農作物的種植方法。
經曆多年,這才研究出一套比較成熟的種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