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公曆四月四、五或六日。行人:在路上走的人。斷魂:銷魂,形容迷惘、惆悵的心情。借問:即請問,是客氣的口吻。遙指:指著遠處。杏花村:開滿了杏花的村子。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這首詩寫清明節,家家戶戶在雨中為祖先掃墓,來抒發、寄托對祖先的哀思和敬意。


    【釋義】


    清明時節到了,天上下起了毛毛細雨,紛紛揚揚地在空中飄散。路上的行人心中淒苦,向人打聽什麽地方有可以歇腳的酒店,放牛兒指著遠處開滿杏花的小村莊。


    【典故】


    周恩來妙策拒禮


    我國第一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一向是拒收禮物的,然而有時別人好意饋贈又不好推脫,對此,他自有一套奇思妙計。如果是外國友人送來的禮物,周恩來不好推辭,因為這樣的禮物往往是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但他會把禮物轉交給有關部門保管;如果是親朋好友送來的禮物,實在推托不掉的話他就要實施自己的妙計了。


    有一次,一位曾在周恩來身邊工作過的人,後來調到了某軍區做副司令員,由於他對周恩來的感謝甚篤,於是就托人給周恩來送了一筐新鮮的橘子。


    周恩來一見這禮物就要退還,很多人勸他:“既然送來了也就算了。”周恩來一想也是,這新鮮的水果是經不起折騰的,再送回去就失去了它原來的可口味道。於是周恩來讓秘書去打聽一下一筐橘子的價格。秘書詢問後報告給周總理說是25元,周恩來吩咐秘書給送禮物的人寄去50元。秘書不解,忙問為何多寄,周恩來解釋說:不這樣做就製止不了他,我多付錢,他以後就不好意思再寄來了。果然,以高出一倍的價錢“賣”給周恩來一筐橘子,那位軍區副司令再也不敢給周恩來送東西了。


    周恩來很喜歡吃家鄉淮安的特產“茶饊”。有一年,淮安的基層幹部到北京探望他,帶了不少茶饊。周恩來不好拒絕家鄉人民的深情厚意,但又不想讓家鄉的同誌形成送禮的習慣,於是他就安排秘書送去了一箱外國的白蘭地、威士忌和紅、白葡萄酒,按價格計算,高出茶饊十多倍。


    淮安的同誌不好意思收總理的東西,再三推辭,秘書就勸他們不要跟總理“過不去”,以免傷害總理的感情,因為總理認為“來而不往非禮也。”


    淮安的同誌隻好把珍貴的外國酒帶回淮安。從那以後,淮安鄉親再來看望周恩來,就不好多帶禮物了,誰也不好意思再讓周恩來回贈那麽貴重的禮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千家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震並收藏千家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