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不成炎國也要武國的道路,決定以兵家治國嗎?”
孫陽泰直接問出了關鍵。
想來武國的教訓,沒有幾個不知道的,畢竟武國當時的風頭太大了,甚至連皇都都不得不親自下場,才遏製住了武國。
他不相信,厲夏做過對他的了解,沒有聽說過武國的事情,何況他以前就是在武國發跡的。
後來因為武國被鎮壓了,兵家也得到了清算,才回到自己的家鄉平山國,正好趕上了平山國的危機。
“實不相瞞,我炎國目前還比較弱,學宮也隻是有點打算,具體建造可能需要一段時間。
不過規模肯定比各國的學宮要大,而且也要更加的完整。
其次是孤打算建造的學宮,跟其他國家的學宮也不一樣,不是說為了某一家傳承修建的,而是百家都可以入駐的那種。
老夫子雖然是祭酒,卻隻是兵家的祭酒,相當於炎國兵家的領袖,像旁邊的江夫子,等到他達到了泰鬥級別,也可以成為學宮當中史家的祭酒。
以此類推,百家可以自由入住,大家可以在學宮中互相討論自己的思想,互相進行辯學。
以後孤還要出一個政策,炎國的城主,將軍,三司三太等等,都要由這座學宮選拔。”
“當然了,這些都隻是在下的設想,如今還沒有完善,暫時也建不起來。”
“那傳道是哪家的道?”
孫陽泰繼續逼問道。
“很簡單,隻要各位祭酒願意,百家的道都可以講解,讓弟子明白自己適合哪家,從而選擇出來最適合自己的。
不再是夫子選擇弟子,而是弟子選擇夫子。
而且就算是別家的弟子,也可以聽其他家祭酒的道,畢竟相互交流借鑒,才能更加的完善,閉門造車可不是好的現象。”
這就是選擇專業,隻不過現在還隻是初想。
至於挑選官員一類的,這就是一款簡易版的科舉,他想要用這個學宮的弟子,來取代貴族的舉薦製度。
畢竟人都有私心,貴族舉薦製度也不錯,但是難免會出現偏差,但是規矩本身並沒有私心,隻要保持規矩的公平,那就是最大的公平。
而厲夏這個大膽設想,讓孫夫子和江夫子兩人,都說不出話來。
也不知道應該說厲夏天真呢,還是說他膽大呢。
百家的矛盾這麽多,這麽大,不是一個國王能夠壓下來的,就算是人皇在世,都很難把百家融合在一起。
人皇都辦不到的事情,你一個人王怎麽可能辦得到。
這個主意也不是沒人想過,一些亞聖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就是想要百家融合,萬法歸一,達到殊途同歸地步。
但是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從各家的思想學說本身來說,各家內部的思想學說都互相對立,那麽各家之間的思想差異,那就更加的難以想象了。
想要把這些相反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能夠好好的坐下來談論,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亞聖實驗過,卻沒有成功,大家也不認為可以成功。
這是從思想主張本身來說的,從各家本身來說。
每一個學派,都代表著不同階級的利益。
儒家代表著貴族利益,農家代表著平民利益,商家代表商人的利益,墨家代表著人人平等……
代表的利益階級不同,怎麽可能坐在一塊去。
一個奴隸的孩子,能夠和貴族的孩子,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想要讓百家坐在一起,同樣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恐怕聖人在世,都不一定有這樣的號召力。
如何平衡各家的追求,可是一個大難題。
不要說百家之間了,就拿儒家來說,他們內部都無法平衡下來,這不是一件容易事。
需要解決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
傳道的時候,又要以誰的為主,誰的為輔,恐怕都不太甘心自己成了打醬油的吧。
有的重實踐,例如兵家一類的,也有的重理論,這又如何去比較。
哪家提出的這個想法,其實都不需要別的家去針對,估計自己內部的派係,自己就先抵製了。
所以說有這個想法的人很天真,人皇和聖人都無法辦到的事情,憑什麽你就認為自己能夠辦到。
除此之外,那就是厲夏夠膽大了。
有這個想法的人,膽子還不夠大嗎?
別讓百家融合沒有成功,卻被百家給針對了。
畢竟哪有什麽絕對的公平啊,百家融合的可能性,還沒有被百家針對的可能性大。
不要說他們兩個了,就算是隨便找一個百家的名士,都不認為自己會和其他百家的人聊到一起去。
大家思想不同,如何能夠聊到一塊去。
所以一時間,孫夫子和江夫子兩人,都被厲夏的話給震驚到了,半天沒有回過神來。
想法很大膽,但是能夠實現嗎?
“炎王的野心很大啊,竟然打算百家合流,炎國能夠承受的住嗎?”
不知道為何,江夫子想到了廖何以前說過的話,那就是百家同源。
如果自己年輕的時候,有人跟他說這話的話,他肯定嗤之以鼻,最多不給什麽好臉色。
但當時他聽到廖何這麽說的時候,卻並沒有年輕時那麽憤怒了,反而有了更多的感慨,甚至也認可了廖何的話。
當時還挺高興的,這也是為什麽他對廖何的印象不錯,也願意扶一把這個晚輩,雖然他是儒家。
這麽一想的話,百家融合其實也不是那麽抵觸了,試一下也不是不可以。
一時間,他被自己的改變嚇壞了。
百家都是從讀書人走來的,說是同源也沒有錯誤。
而且也都是名士,名宿,泰鬥一類的等級劃分,還都是喜歡名氣,都喜歡發表著作主張……
這麽一想的話,其實百家相同點還是很多的,怪不得對百家同源沒有什麽抵觸了。
但主要是他們兩家矛盾不大,雖然也有一些分歧存在,還沒有達到兩家敵對的狀態。
也可能是因為這個緣故,他讚同廖何的說法。
要是換成孟良的話,他可能就沒有那麽多想法了。
孫陽泰直接問出了關鍵。
想來武國的教訓,沒有幾個不知道的,畢竟武國當時的風頭太大了,甚至連皇都都不得不親自下場,才遏製住了武國。
他不相信,厲夏做過對他的了解,沒有聽說過武國的事情,何況他以前就是在武國發跡的。
後來因為武國被鎮壓了,兵家也得到了清算,才回到自己的家鄉平山國,正好趕上了平山國的危機。
“實不相瞞,我炎國目前還比較弱,學宮也隻是有點打算,具體建造可能需要一段時間。
不過規模肯定比各國的學宮要大,而且也要更加的完整。
其次是孤打算建造的學宮,跟其他國家的學宮也不一樣,不是說為了某一家傳承修建的,而是百家都可以入駐的那種。
老夫子雖然是祭酒,卻隻是兵家的祭酒,相當於炎國兵家的領袖,像旁邊的江夫子,等到他達到了泰鬥級別,也可以成為學宮當中史家的祭酒。
以此類推,百家可以自由入住,大家可以在學宮中互相討論自己的思想,互相進行辯學。
以後孤還要出一個政策,炎國的城主,將軍,三司三太等等,都要由這座學宮選拔。”
“當然了,這些都隻是在下的設想,如今還沒有完善,暫時也建不起來。”
“那傳道是哪家的道?”
孫陽泰繼續逼問道。
“很簡單,隻要各位祭酒願意,百家的道都可以講解,讓弟子明白自己適合哪家,從而選擇出來最適合自己的。
不再是夫子選擇弟子,而是弟子選擇夫子。
而且就算是別家的弟子,也可以聽其他家祭酒的道,畢竟相互交流借鑒,才能更加的完善,閉門造車可不是好的現象。”
這就是選擇專業,隻不過現在還隻是初想。
至於挑選官員一類的,這就是一款簡易版的科舉,他想要用這個學宮的弟子,來取代貴族的舉薦製度。
畢竟人都有私心,貴族舉薦製度也不錯,但是難免會出現偏差,但是規矩本身並沒有私心,隻要保持規矩的公平,那就是最大的公平。
而厲夏這個大膽設想,讓孫夫子和江夫子兩人,都說不出話來。
也不知道應該說厲夏天真呢,還是說他膽大呢。
百家的矛盾這麽多,這麽大,不是一個國王能夠壓下來的,就算是人皇在世,都很難把百家融合在一起。
人皇都辦不到的事情,你一個人王怎麽可能辦得到。
這個主意也不是沒人想過,一些亞聖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就是想要百家融合,萬法歸一,達到殊途同歸地步。
但是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從各家的思想學說本身來說,各家內部的思想學說都互相對立,那麽各家之間的思想差異,那就更加的難以想象了。
想要把這些相反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能夠好好的坐下來談論,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亞聖實驗過,卻沒有成功,大家也不認為可以成功。
這是從思想主張本身來說的,從各家本身來說。
每一個學派,都代表著不同階級的利益。
儒家代表著貴族利益,農家代表著平民利益,商家代表商人的利益,墨家代表著人人平等……
代表的利益階級不同,怎麽可能坐在一塊去。
一個奴隸的孩子,能夠和貴族的孩子,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想要讓百家坐在一起,同樣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恐怕聖人在世,都不一定有這樣的號召力。
如何平衡各家的追求,可是一個大難題。
不要說百家之間了,就拿儒家來說,他們內部都無法平衡下來,這不是一件容易事。
需要解決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
傳道的時候,又要以誰的為主,誰的為輔,恐怕都不太甘心自己成了打醬油的吧。
有的重實踐,例如兵家一類的,也有的重理論,這又如何去比較。
哪家提出的這個想法,其實都不需要別的家去針對,估計自己內部的派係,自己就先抵製了。
所以說有這個想法的人很天真,人皇和聖人都無法辦到的事情,憑什麽你就認為自己能夠辦到。
除此之外,那就是厲夏夠膽大了。
有這個想法的人,膽子還不夠大嗎?
別讓百家融合沒有成功,卻被百家給針對了。
畢竟哪有什麽絕對的公平啊,百家融合的可能性,還沒有被百家針對的可能性大。
不要說他們兩個了,就算是隨便找一個百家的名士,都不認為自己會和其他百家的人聊到一起去。
大家思想不同,如何能夠聊到一塊去。
所以一時間,孫夫子和江夫子兩人,都被厲夏的話給震驚到了,半天沒有回過神來。
想法很大膽,但是能夠實現嗎?
“炎王的野心很大啊,竟然打算百家合流,炎國能夠承受的住嗎?”
不知道為何,江夫子想到了廖何以前說過的話,那就是百家同源。
如果自己年輕的時候,有人跟他說這話的話,他肯定嗤之以鼻,最多不給什麽好臉色。
但當時他聽到廖何這麽說的時候,卻並沒有年輕時那麽憤怒了,反而有了更多的感慨,甚至也認可了廖何的話。
當時還挺高興的,這也是為什麽他對廖何的印象不錯,也願意扶一把這個晚輩,雖然他是儒家。
這麽一想的話,百家融合其實也不是那麽抵觸了,試一下也不是不可以。
一時間,他被自己的改變嚇壞了。
百家都是從讀書人走來的,說是同源也沒有錯誤。
而且也都是名士,名宿,泰鬥一類的等級劃分,還都是喜歡名氣,都喜歡發表著作主張……
這麽一想的話,其實百家相同點還是很多的,怪不得對百家同源沒有什麽抵觸了。
但主要是他們兩家矛盾不大,雖然也有一些分歧存在,還沒有達到兩家敵對的狀態。
也可能是因為這個緣故,他讚同廖何的說法。
要是換成孟良的話,他可能就沒有那麽多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