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會發現規矩沒用,讓人放不開手腳。
然而當你失敗的時候,才會發現規矩的重要性。就像是在人犯法之後才知道害怕,才懂得後悔一樣。
對於北涼國為何如此的熱情,厲夏一時半會沒有反應過來。
不過江夫子的提醒還是很及時的。
“北涼王破壞了規矩,就應該人人得而誅之,無緣無故攻打我炎國,豈能說就這樣善罷甘休。”
江夫子這是在提醒厲夏,對方的目的是所謂的規矩,他也是堅定反對厲夏破壞規矩的人,破壞規矩的人總會自食惡果。
剛才厲夏就在想,北涼王都已經跑了,為何還派使者過來送金銀珠寶,原來是為了這件事啊。
“江夫子誤會了,我們大王可沒有想進攻炎國,一切都是我們那位叛逃的大將軍自作主張而已。
我們大王知道後十分震怒,還想要把他給抓來給炎王處置的,結果被他給逃跑了,不信的話你可以派人去打聽一下。
但是不管怎麽說,他的背叛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同時我們也有一定的過錯,所以大王讓在下送來金銀珠寶,就是向炎王告罪的。”
這就看厲夏的意思了,如果厲夏緊咬住不放,說北涼王破壞了規矩的話,那麽北涼王接下來的路恐怕會走的很困難。
一個破壞了規矩的人王想要借道,哪個國家也不敢啊,萬一你鳩占鵲巢怎麽辦,人家拒絕你借道,也有了一個理由。
所以厲夏很快反應了過來,知道這使者的目的。
他們已經撤退了,以炎國的情況來看的話,不可能再威脅到北涼王,也不可能追出去。
他們還派人過來,就是打算彌補破壞了規矩這件事。
隻要厲夏接受了對方的解釋,是對方大將軍背叛,私自下命令進攻白朔城的這個解釋,那麽就證明北涼王沒有破壞規矩,既然沒有破壞規矩,那麽借道的話也比較合理很多。
其他人就算是不想借道,也很難有反駁的點。
至於像厲夏的借口,允許北涼王借道,不允許那些士兵借道,這個借口太勉強了,也和炎國的位置有關係。
更何況這樣的借口,也根本拒絕不了北涼王,不依舊派人攻打了白朔城嗎?
所以別的國家如果也是這樣的借口,也肯定說服不了的,人王出行需要儀仗,需要伺候的人,需要保護的人,這些也都是應該的。
隻要北涼王沒有破壞規矩,其他國家都沒有借口拒絕他借道。
說實話,說是大將軍私自下命令進攻白朔城,這一點估計有點腦子的都不相信,畢竟大將軍和炎國沒仇,他私自冒險下命令為了什麽。
拿下了白朔城,對他又有什麽好處,完全是吃力不討好啊。
但是隻要炎國和北涼相信了就行,真相其實沒有那麽多人在乎的,大家也是心知肚明的。
這些錢表麵是道歉的,說到底是為了讓炎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忘記破壞規矩這件事的。
想明白這些之後,厲夏下決定也輕鬆了很多。
反正這些東西不要白不要,而且北涼離開了這裏,對於他來說,也算是去除了一件危險。
當然了,如果他堅持的話,可能還會要的更多。
但是這談判估計需要不少的時間,厲夏不想在這方麵浪費時間,畢竟前線的事情還沒有徹底的解決,他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處理。
所以多要一點少一點,對於他的影響不是太大。
而且他巴不得北涼國趕緊離開,斷了那些俘虜的退路,這樣一來也更容易他招降這些人。
答應肯定是要答應的,不過要求也是可以提的。
畢竟除了金銀財寶以外,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加入的,而且對於北涼國也不是太難接受的。
這些看起來沒有價值,但是對於特定的人來說,價值還是很大的。
“這些賠禮我們接受了,但是我們也有一些條件,如果你們答應的話,我們就當什麽事情都沒有發生過。
如果不接受的話,那麽隻能說請回吧,別又找理由說我們扣押了你們的使者,引起雙方的矛盾了。”
北涼國使者皺著眉頭,他沒有想到炎王竟然如此的貪心,
這可是十箱金銀珠寶吧,一筆很大的財富了,竟然還不知足。
沒錯,在他看來,厲夏就是胃口太大,還想要更多的金銀珠寶,但是這些財寶又不是他的,都是北涼王的。
而且也隻有這些財寶,如果他還想獅子大開口的話,恐怕北涼王不會同意,還會覺得他這個相國辦事不利。
兩次出使都以失敗告終,前途可想而知了。
所以他很不高興,但是他也不敢對厲夏發作。
連忙解釋道:“還請炎王息怒,我們北涼千裏迢迢來到這裏,原本帶的東西就不多,這一路來的花費也不少,所以很難拿出更多的東西了。”
“放心好了,不是要什麽金銀珠寶,而是要幾個命令而已。”
“炎王請說。”
使者愣了一下,還是決定先聽聽條件再說,如果條件太苛刻的話,他再拒絕也不遲。
“第一點,北涼國必須承諾,盡快離開洛國,以免造成我們雙方之間的誤會。”
使者點了點頭,不是為了彌補破壞規矩這件事,他們早已經離開了。而且不彌補這一點,他們想要離開也很難。
“第二點,北涼必須下命令,受大將軍蠱惑,包括大將軍以及那些參與的士兵,都被貶為奴隸。”
厲夏就是要斷了這些士兵的念想,畢竟這是北涼的精銳,很多都是平民,甚至可能是下大夫或者中大夫一類的小隊長。
這些人很可能不願意淪落成奴隸,會想著逃跑甚至背叛,如今這個命令由北涼來下,這些人逃跑也沒了去處。
使者不明白厲夏的想法,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就把死亡的那些和被大將軍帶走的那些人,全部貶為奴隸好了,反正距離那麽遠,厲夏不可能親自過去指認,到底是誰參與了,誰沒有參與。
而且這兩方麵人數加在一起,已經不算少了。
然而當你失敗的時候,才會發現規矩的重要性。就像是在人犯法之後才知道害怕,才懂得後悔一樣。
對於北涼國為何如此的熱情,厲夏一時半會沒有反應過來。
不過江夫子的提醒還是很及時的。
“北涼王破壞了規矩,就應該人人得而誅之,無緣無故攻打我炎國,豈能說就這樣善罷甘休。”
江夫子這是在提醒厲夏,對方的目的是所謂的規矩,他也是堅定反對厲夏破壞規矩的人,破壞規矩的人總會自食惡果。
剛才厲夏就在想,北涼王都已經跑了,為何還派使者過來送金銀珠寶,原來是為了這件事啊。
“江夫子誤會了,我們大王可沒有想進攻炎國,一切都是我們那位叛逃的大將軍自作主張而已。
我們大王知道後十分震怒,還想要把他給抓來給炎王處置的,結果被他給逃跑了,不信的話你可以派人去打聽一下。
但是不管怎麽說,他的背叛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同時我們也有一定的過錯,所以大王讓在下送來金銀珠寶,就是向炎王告罪的。”
這就看厲夏的意思了,如果厲夏緊咬住不放,說北涼王破壞了規矩的話,那麽北涼王接下來的路恐怕會走的很困難。
一個破壞了規矩的人王想要借道,哪個國家也不敢啊,萬一你鳩占鵲巢怎麽辦,人家拒絕你借道,也有了一個理由。
所以厲夏很快反應了過來,知道這使者的目的。
他們已經撤退了,以炎國的情況來看的話,不可能再威脅到北涼王,也不可能追出去。
他們還派人過來,就是打算彌補破壞了規矩這件事。
隻要厲夏接受了對方的解釋,是對方大將軍背叛,私自下命令進攻白朔城的這個解釋,那麽就證明北涼王沒有破壞規矩,既然沒有破壞規矩,那麽借道的話也比較合理很多。
其他人就算是不想借道,也很難有反駁的點。
至於像厲夏的借口,允許北涼王借道,不允許那些士兵借道,這個借口太勉強了,也和炎國的位置有關係。
更何況這樣的借口,也根本拒絕不了北涼王,不依舊派人攻打了白朔城嗎?
所以別的國家如果也是這樣的借口,也肯定說服不了的,人王出行需要儀仗,需要伺候的人,需要保護的人,這些也都是應該的。
隻要北涼王沒有破壞規矩,其他國家都沒有借口拒絕他借道。
說實話,說是大將軍私自下命令進攻白朔城,這一點估計有點腦子的都不相信,畢竟大將軍和炎國沒仇,他私自冒險下命令為了什麽。
拿下了白朔城,對他又有什麽好處,完全是吃力不討好啊。
但是隻要炎國和北涼相信了就行,真相其實沒有那麽多人在乎的,大家也是心知肚明的。
這些錢表麵是道歉的,說到底是為了讓炎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忘記破壞規矩這件事的。
想明白這些之後,厲夏下決定也輕鬆了很多。
反正這些東西不要白不要,而且北涼離開了這裏,對於他來說,也算是去除了一件危險。
當然了,如果他堅持的話,可能還會要的更多。
但是這談判估計需要不少的時間,厲夏不想在這方麵浪費時間,畢竟前線的事情還沒有徹底的解決,他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處理。
所以多要一點少一點,對於他的影響不是太大。
而且他巴不得北涼國趕緊離開,斷了那些俘虜的退路,這樣一來也更容易他招降這些人。
答應肯定是要答應的,不過要求也是可以提的。
畢竟除了金銀財寶以外,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加入的,而且對於北涼國也不是太難接受的。
這些看起來沒有價值,但是對於特定的人來說,價值還是很大的。
“這些賠禮我們接受了,但是我們也有一些條件,如果你們答應的話,我們就當什麽事情都沒有發生過。
如果不接受的話,那麽隻能說請回吧,別又找理由說我們扣押了你們的使者,引起雙方的矛盾了。”
北涼國使者皺著眉頭,他沒有想到炎王竟然如此的貪心,
這可是十箱金銀珠寶吧,一筆很大的財富了,竟然還不知足。
沒錯,在他看來,厲夏就是胃口太大,還想要更多的金銀珠寶,但是這些財寶又不是他的,都是北涼王的。
而且也隻有這些財寶,如果他還想獅子大開口的話,恐怕北涼王不會同意,還會覺得他這個相國辦事不利。
兩次出使都以失敗告終,前途可想而知了。
所以他很不高興,但是他也不敢對厲夏發作。
連忙解釋道:“還請炎王息怒,我們北涼千裏迢迢來到這裏,原本帶的東西就不多,這一路來的花費也不少,所以很難拿出更多的東西了。”
“放心好了,不是要什麽金銀珠寶,而是要幾個命令而已。”
“炎王請說。”
使者愣了一下,還是決定先聽聽條件再說,如果條件太苛刻的話,他再拒絕也不遲。
“第一點,北涼國必須承諾,盡快離開洛國,以免造成我們雙方之間的誤會。”
使者點了點頭,不是為了彌補破壞規矩這件事,他們早已經離開了。而且不彌補這一點,他們想要離開也很難。
“第二點,北涼必須下命令,受大將軍蠱惑,包括大將軍以及那些參與的士兵,都被貶為奴隸。”
厲夏就是要斷了這些士兵的念想,畢竟這是北涼的精銳,很多都是平民,甚至可能是下大夫或者中大夫一類的小隊長。
這些人很可能不願意淪落成奴隸,會想著逃跑甚至背叛,如今這個命令由北涼來下,這些人逃跑也沒了去處。
使者不明白厲夏的想法,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就把死亡的那些和被大將軍帶走的那些人,全部貶為奴隸好了,反正距離那麽遠,厲夏不可能親自過去指認,到底是誰參與了,誰沒有參與。
而且這兩方麵人數加在一起,已經不算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