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夏清楚,和這個大國以及聖地相比較,稷下學宮沒有競爭力,隻能另辟蹊徑了。
“孤暫時的設想很簡單,炎國的學宮分為三級,在每一個鄉鎮當中,設立一處小學,取名少年學宮。
收那些十歲以下的孩童讀書識字,無論男女都可以學習,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亦或者奴隸的子女,都可以進入其中學習。
不能保證每一位都是天才,但是無差別的篩選的話,數量可以彌補質量,總能夠挑選出來一些不錯的苗子吧。
而在每一處城市,都設立一處中學,取名玉炎學宮。
稷下學宮做為炎國最高的學府,繼續淘汰一部分差的人,把優秀的集中到稷下學宮,接受百家的教導。”
幸虧厲夏為了普及炎國的教育,以前設想過炎國的模式,要不然現在就真的被難住了。
“無論是少年學宮還是玉炎學宮,隻教導讀書識字,以及基本的知識,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以及禮樂倫理,認知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每個層次是五年的時間,加在一起就是十年的學習。
少年學宮比較優秀的,才能夠進入玉炎學宮,也不一定必須五年,如果你是天才,也可以破格錄取,進入玉炎學宮。
同樣的道理,玉炎學宮比較優秀的人,才能夠進入稷下學宮。
想來經過十年的學習自己讀書識字,當他們進入稷下學宮,已經差不多成年了。
這個時候,他們已經變得成熟,已經有了自己的認知,進入稷下學宮以後,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百家進行學習。
這樣一來,也可以避免有的人年紀太小,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百家主張,從而一輩子無法突破成為夫子的遺憾。”
“有教無類嗎?”
李睿小聲地嘀咕著,這可是他們儒家的主張之一。
可是卻一直沒有真正實現過,他們儒家最早的主張就是有教無類,沒有之一。其他的仁一類的主張,都是後來聖人提出的。
儒家最早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人族想要強大,必須要有教無類。
認為隻有教無類,才是人族實現繁榮,走向強大的唯一道路,也是聖人救國圖強的堅持。
然而知識一直被少數人壟斷,尤其是貴族。
畢竟知識可是一筆高昂的花費,也隻有有錢人能夠負擔的起,窮人還要為了生活奔波,哪有時間和金錢去學習啊。
因為富人提高了知識的門檻,提高了知識的價格,一下子就把窮人給刷掉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隻要是人,就一定存在私心。就連聖人自己都承認,聖人也是有私心的。
就因為這樣,也是各地聖地崛起的原因。
隻要你有天賦,聖地不論你是什麽身份,還是貴族收下你的,但是想要做到有教無類,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廖何,他是廖原的兒子,所以可以有資金送他去聖地求學,一般人沒有這個待遇,因為各國擔心百姓到處流動,影響管理和稅收,一般是禁止流動的。
這樣一來,不知道多少天才被扼殺,最後泯然眾人。
自從提出有教無類的聖人去世之後,這就成了一種追求,一種奢望,這個主張就擺在那裏,但是李睿感覺好久沒人提起過這個主張了。
但是這個他們儒家的聖人主張,今天在這麽一個小小的國家中又出現了。
不論出身,不論性別,都可以接受少年學宮和玉炎學宮的學習,這不就是聖人說的有教無類嗎?
不知道為何,他竟然從厲夏的身上,真的看到了聖人的影子。
他不知道這是厲夏自己想出來的,還是說喜歡他儒家的東西看到的。所以才會把這個主張,定義在了新學宮的管理上麵。
但是不管怎麽說,厲夏能夠記得他們儒家的主張,都值得李睿去敬重,所以他也收起了那種自大的心理,整個人也變得端正了起來。
江夫子知道自己大王有時候的想法,聽起來確實有點天馬行空,但是仔細琢磨的話,又覺得十分有道理。
這次依舊不例外,直接被厲夏這種想法給震懾住了。
以前都是百家選擇弟子,主動權在百家的手中。能夠收你成為弟子,你就感恩戴德吧,別管這個學派到底適不適合你。
但是厲夏這麽一做,選擇權就在弟子身上了,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傾向。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派。
這樣一來的話,他們就要拿出一些真本事,吸引大家的選擇了。如果一個人都沒有招到,那實在是太丟人了。
同時驚訝的還有對厲夏的魄力,別的國家建造學宮。直接在王都建造一個學宮就可以了,接著就對全國乃至全天下進行招收弟子一類的。
往往很多時候,招收的弟子很聰明,卻一輩子都成不了夫子,這樣的大有人在。
頭發和胡子都花白了,依舊隻是一名小先生,就像穀夫子,都一把年紀了,依舊隻是名士,這樣的心情,穀秋最有發言權了。
再看看大王的手段,他並不是那麽敷衍,隻建造一座學宮就行了,而是從低到高一係列都想好了。
這個花費很大,不僅學宮的建造,還有招收先生,都是一個很大的投入。
而且厲夏如此重視百家,讓江夫子這些百家之人都跟著感到驕傲,而且這個模式,在人族也是第一次。
但是你不得不承認,聽起來確實有幾分道理。
畢竟是第一次這麽做,說大王的方法好壞,他們也說不好,但是他們感覺很有道理的樣子。
這就是厲夏的厲害之處,江夫子也一直覺得,大王說話很具有煽動性,他都懷疑大王是不是走了縱橫家或者名家的路,掌握了什麽特殊的百家能力。
其他幾人就隻剩下激動了,畢竟這麽大一盤棋,怎麽看也不是敷衍大家。
此時大家都有點理解,厲夏為何到現在還沒有建造學宮,因為在大王的規劃當中,這是一個很大很複雜的過程。
並不是說蓋幾間房子就可以的了。
“孤暫時的設想很簡單,炎國的學宮分為三級,在每一個鄉鎮當中,設立一處小學,取名少年學宮。
收那些十歲以下的孩童讀書識字,無論男女都可以學習,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亦或者奴隸的子女,都可以進入其中學習。
不能保證每一位都是天才,但是無差別的篩選的話,數量可以彌補質量,總能夠挑選出來一些不錯的苗子吧。
而在每一處城市,都設立一處中學,取名玉炎學宮。
稷下學宮做為炎國最高的學府,繼續淘汰一部分差的人,把優秀的集中到稷下學宮,接受百家的教導。”
幸虧厲夏為了普及炎國的教育,以前設想過炎國的模式,要不然現在就真的被難住了。
“無論是少年學宮還是玉炎學宮,隻教導讀書識字,以及基本的知識,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以及禮樂倫理,認知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每個層次是五年的時間,加在一起就是十年的學習。
少年學宮比較優秀的,才能夠進入玉炎學宮,也不一定必須五年,如果你是天才,也可以破格錄取,進入玉炎學宮。
同樣的道理,玉炎學宮比較優秀的人,才能夠進入稷下學宮。
想來經過十年的學習自己讀書識字,當他們進入稷下學宮,已經差不多成年了。
這個時候,他們已經變得成熟,已經有了自己的認知,進入稷下學宮以後,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百家進行學習。
這樣一來,也可以避免有的人年紀太小,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百家主張,從而一輩子無法突破成為夫子的遺憾。”
“有教無類嗎?”
李睿小聲地嘀咕著,這可是他們儒家的主張之一。
可是卻一直沒有真正實現過,他們儒家最早的主張就是有教無類,沒有之一。其他的仁一類的主張,都是後來聖人提出的。
儒家最早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人族想要強大,必須要有教無類。
認為隻有教無類,才是人族實現繁榮,走向強大的唯一道路,也是聖人救國圖強的堅持。
然而知識一直被少數人壟斷,尤其是貴族。
畢竟知識可是一筆高昂的花費,也隻有有錢人能夠負擔的起,窮人還要為了生活奔波,哪有時間和金錢去學習啊。
因為富人提高了知識的門檻,提高了知識的價格,一下子就把窮人給刷掉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隻要是人,就一定存在私心。就連聖人自己都承認,聖人也是有私心的。
就因為這樣,也是各地聖地崛起的原因。
隻要你有天賦,聖地不論你是什麽身份,還是貴族收下你的,但是想要做到有教無類,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廖何,他是廖原的兒子,所以可以有資金送他去聖地求學,一般人沒有這個待遇,因為各國擔心百姓到處流動,影響管理和稅收,一般是禁止流動的。
這樣一來,不知道多少天才被扼殺,最後泯然眾人。
自從提出有教無類的聖人去世之後,這就成了一種追求,一種奢望,這個主張就擺在那裏,但是李睿感覺好久沒人提起過這個主張了。
但是這個他們儒家的聖人主張,今天在這麽一個小小的國家中又出現了。
不論出身,不論性別,都可以接受少年學宮和玉炎學宮的學習,這不就是聖人說的有教無類嗎?
不知道為何,他竟然從厲夏的身上,真的看到了聖人的影子。
他不知道這是厲夏自己想出來的,還是說喜歡他儒家的東西看到的。所以才會把這個主張,定義在了新學宮的管理上麵。
但是不管怎麽說,厲夏能夠記得他們儒家的主張,都值得李睿去敬重,所以他也收起了那種自大的心理,整個人也變得端正了起來。
江夫子知道自己大王有時候的想法,聽起來確實有點天馬行空,但是仔細琢磨的話,又覺得十分有道理。
這次依舊不例外,直接被厲夏這種想法給震懾住了。
以前都是百家選擇弟子,主動權在百家的手中。能夠收你成為弟子,你就感恩戴德吧,別管這個學派到底適不適合你。
但是厲夏這麽一做,選擇權就在弟子身上了,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傾向。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派。
這樣一來的話,他們就要拿出一些真本事,吸引大家的選擇了。如果一個人都沒有招到,那實在是太丟人了。
同時驚訝的還有對厲夏的魄力,別的國家建造學宮。直接在王都建造一個學宮就可以了,接著就對全國乃至全天下進行招收弟子一類的。
往往很多時候,招收的弟子很聰明,卻一輩子都成不了夫子,這樣的大有人在。
頭發和胡子都花白了,依舊隻是一名小先生,就像穀夫子,都一把年紀了,依舊隻是名士,這樣的心情,穀秋最有發言權了。
再看看大王的手段,他並不是那麽敷衍,隻建造一座學宮就行了,而是從低到高一係列都想好了。
這個花費很大,不僅學宮的建造,還有招收先生,都是一個很大的投入。
而且厲夏如此重視百家,讓江夫子這些百家之人都跟著感到驕傲,而且這個模式,在人族也是第一次。
但是你不得不承認,聽起來確實有幾分道理。
畢竟是第一次這麽做,說大王的方法好壞,他們也說不好,但是他們感覺很有道理的樣子。
這就是厲夏的厲害之處,江夫子也一直覺得,大王說話很具有煽動性,他都懷疑大王是不是走了縱橫家或者名家的路,掌握了什麽特殊的百家能力。
其他幾人就隻剩下激動了,畢竟這麽大一盤棋,怎麽看也不是敷衍大家。
此時大家都有點理解,厲夏為何到現在還沒有建造學宮,因為在大王的規劃當中,這是一個很大很複雜的過程。
並不是說蓋幾間房子就可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