酋長想了一下,覺得巫師說的挺有道理的。
蠻族人喜歡直來直去,酋長雖然智商不低,但是也沒有好太多,他還沒有往這方麵想過。
好在聽到了這種說法,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
如果不是他們丘羊部落能忍的話,恐怕已經被炎國拿下了,到時候炎國繼續深入,不知道有多少蠻族部落會遭難。
是他們丘羊部落擋住了人族的腳步,間接的阻止了人族的春狩規模,也確實算作功不可沒了。
這段時間巫師一直壓製著他,這不讓那不讓的。
現在看來的話,這些巫師還是比他聰明啊。
“既然勝利了,自然要去請功,消除聖庭以及巫師殿那裏的顧慮才可以。
同時組織人手,積極配合大部隊進攻人族,尤其是關外三國以及那個炎國,絕不能就這麽算了。”
酋長還是挺記仇的,整天想著複仇一類的。
……
那邊丘羊部落認為自己立功了,這邊厲夏卻感覺十分的遺憾。
原本是打算一鼓作氣拿下丘羊部落的,讓蠻族損失一些。
可是接二連三的意外,導致幾個人王相繼退出,以至於就剩下炎國一支了,從而讓這個計劃泡湯了。
現在的丘羊部落元氣大傷,也是最好的機會,但是卻錯失了。
作為人王,從人族的角度考慮的話,確實有點可惜,他不像管元煥那些人想的狹隘,他內心是想要滅了丘羊部落的。
所以興致不是太高,不斷的思考著問題。
“大王,下臣發現這中山國亦或者平山國邊境的平民都在內遷,恐怕這兩國也已經在準備了。”
已經進入了人族的區域,卻依舊沒有見到幾個人影,但是看到幾座荒廢的村寨,看樣子也就這幾天。
所以厲夏就讓洛君華打探一下,這一打探發現,不僅遇到的那幾個村寨,周圍還有很多的空村寨。
這是打算集中兵力,防止各個突破。還是說確實放棄國家,打算入關了呢。
恐怕武國不會輕易放他們入關吧,畢竟三國這麽多的人口,還有三國這麽多的聯軍,一旦入關的話,幾百萬人口就需要想辦法安置,吃喝住行都是資源的消耗,武國真的有這麽大方嗎?
而且聯軍這麽多數量,一個安置不好還有可能導致內亂。
如果人王帶領少部分入關還差不多,但是中山王的性格,估計不會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利,就隻能選擇武裝入關這一條路了,這也是中山王想要組建聯軍的原因。
不然一盤散沙,想要入關有點不容易。
恐怕他們剛剛回去,就已經準備讓人內遷了吧,不然也不可能效率這麽快,厲夏開始還以為,是因為他的待遇太好了,那些人都來當了民夫呢。
可是老人孩子以及女人又去了哪裏,肯定是內遷了。
“會盟要開始了,孤帶著近衛軍以及穀夫子等人,先去中山國王都了,從這裏開始分開,你們先回黃石城吧。”
“下臣遵命!”
厲夏吩咐了,厲庸和管元煥等人自然不敢說什麽,畢竟會盟已經說了很久,現在人家又來了消息。
會盟的時間越來越近,厲夏也拖不了了。
眼看蠻族的主力就要到了,會盟也沒有多少時間了,畢竟會盟結束之後,還要花點時間融合之類的。
“就按照商議來,雖然諸侯會盟,但是你們回去以後,千萬也不能大意。
第一點就是加上黃石城的建設以及防守,雖然入關才是三國的最佳選擇,但是不能保證他們能夠入關成功。
一旦失敗的話,他們很可能會調轉槍頭,為了保命可能會進入炎國,如果人王進入的話我們歡迎,但是想要像上次的北涼國那樣,絕對不可以的。
這也是讓你們加快黃石城的修建以及加強防守的緣故,千萬不可以大意。”
從丘羊部落離開的時候,厲夏又召集大家商議了一下。
但是出於防人不心不可無的道理,大家擔心平山國會選擇進攻炎國,到時候來個和北涼一樣的目的就不好了。
不早說盟友,不可能之類的,關在三國還是武國的附屬國呢,每年武國和皇都都會給東西的,這不是轉頭又瞄準了武國,要和武國撕破臉嗎?
這都能撕破臉,那麽一個會盟就想要約束住平山國,實在是有點小看了這些人王。
當利益足夠大的時候,什麽會盟都隻是一張紙而已,根本經不起考驗的。
當一個國家麵臨生死考驗的時候,與其相信他們的道德,還不如相信自己的實力,實力強大了,別人才不好輕舉妄動。
所以厲庸他們回去,首先一點就是加上黃石城的防守,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同時還有一個隱性的目的,那就是用來威懾。
厲夏前往中山國,以後還要路過平山國。
他帶領的人並不多,安全方麵也是要考慮的,也要防止這兩國把他當做人質,如果厲庸他們帶兵在旁邊虎視眈眈,那麽厲夏也比較安全。
如果真的發什麽意外,也可以及時調兵遣將不是,這是隱性的目的罷了。
為何不把這些人都帶著,這麽多的軍隊去人家王都,你覺得中山王會安心嗎?還有這麽龐大的糧草補給,都是一個嚴重問題。
思來想去,就隻能先讓他們回黃石城,這樣平山王和中山王才會更加的安心。
“除了防守關外三國以外,也為了防止蠻族的報複。
畢竟蠻族的主力就要來了,三國如果沒有依仗的話,滅亡是遲早的事情。
為了防止蠻族大軍進入黃石山,加強黃石城的安保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加強黃石山的防守力量是必不可少的,你們一定要重視起來,一切按照商議的那樣去做才行。”
都是商議過的,現在厲夏要和大部隊分開了,想要在離開的時候,再提醒一下大家才行。
畢竟這是要事,看起來囉嗦了一點,但是厲夏不願意出現任何的意外,在分開的時候,不厭其煩的進行叮囑。
好在大家都明事理。
蠻族人喜歡直來直去,酋長雖然智商不低,但是也沒有好太多,他還沒有往這方麵想過。
好在聽到了這種說法,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
如果不是他們丘羊部落能忍的話,恐怕已經被炎國拿下了,到時候炎國繼續深入,不知道有多少蠻族部落會遭難。
是他們丘羊部落擋住了人族的腳步,間接的阻止了人族的春狩規模,也確實算作功不可沒了。
這段時間巫師一直壓製著他,這不讓那不讓的。
現在看來的話,這些巫師還是比他聰明啊。
“既然勝利了,自然要去請功,消除聖庭以及巫師殿那裏的顧慮才可以。
同時組織人手,積極配合大部隊進攻人族,尤其是關外三國以及那個炎國,絕不能就這麽算了。”
酋長還是挺記仇的,整天想著複仇一類的。
……
那邊丘羊部落認為自己立功了,這邊厲夏卻感覺十分的遺憾。
原本是打算一鼓作氣拿下丘羊部落的,讓蠻族損失一些。
可是接二連三的意外,導致幾個人王相繼退出,以至於就剩下炎國一支了,從而讓這個計劃泡湯了。
現在的丘羊部落元氣大傷,也是最好的機會,但是卻錯失了。
作為人王,從人族的角度考慮的話,確實有點可惜,他不像管元煥那些人想的狹隘,他內心是想要滅了丘羊部落的。
所以興致不是太高,不斷的思考著問題。
“大王,下臣發現這中山國亦或者平山國邊境的平民都在內遷,恐怕這兩國也已經在準備了。”
已經進入了人族的區域,卻依舊沒有見到幾個人影,但是看到幾座荒廢的村寨,看樣子也就這幾天。
所以厲夏就讓洛君華打探一下,這一打探發現,不僅遇到的那幾個村寨,周圍還有很多的空村寨。
這是打算集中兵力,防止各個突破。還是說確實放棄國家,打算入關了呢。
恐怕武國不會輕易放他們入關吧,畢竟三國這麽多的人口,還有三國這麽多的聯軍,一旦入關的話,幾百萬人口就需要想辦法安置,吃喝住行都是資源的消耗,武國真的有這麽大方嗎?
而且聯軍這麽多數量,一個安置不好還有可能導致內亂。
如果人王帶領少部分入關還差不多,但是中山王的性格,估計不會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利,就隻能選擇武裝入關這一條路了,這也是中山王想要組建聯軍的原因。
不然一盤散沙,想要入關有點不容易。
恐怕他們剛剛回去,就已經準備讓人內遷了吧,不然也不可能效率這麽快,厲夏開始還以為,是因為他的待遇太好了,那些人都來當了民夫呢。
可是老人孩子以及女人又去了哪裏,肯定是內遷了。
“會盟要開始了,孤帶著近衛軍以及穀夫子等人,先去中山國王都了,從這裏開始分開,你們先回黃石城吧。”
“下臣遵命!”
厲夏吩咐了,厲庸和管元煥等人自然不敢說什麽,畢竟會盟已經說了很久,現在人家又來了消息。
會盟的時間越來越近,厲夏也拖不了了。
眼看蠻族的主力就要到了,會盟也沒有多少時間了,畢竟會盟結束之後,還要花點時間融合之類的。
“就按照商議來,雖然諸侯會盟,但是你們回去以後,千萬也不能大意。
第一點就是加上黃石城的建設以及防守,雖然入關才是三國的最佳選擇,但是不能保證他們能夠入關成功。
一旦失敗的話,他們很可能會調轉槍頭,為了保命可能會進入炎國,如果人王進入的話我們歡迎,但是想要像上次的北涼國那樣,絕對不可以的。
這也是讓你們加快黃石城的修建以及加強防守的緣故,千萬不可以大意。”
從丘羊部落離開的時候,厲夏又召集大家商議了一下。
但是出於防人不心不可無的道理,大家擔心平山國會選擇進攻炎國,到時候來個和北涼一樣的目的就不好了。
不早說盟友,不可能之類的,關在三國還是武國的附屬國呢,每年武國和皇都都會給東西的,這不是轉頭又瞄準了武國,要和武國撕破臉嗎?
這都能撕破臉,那麽一個會盟就想要約束住平山國,實在是有點小看了這些人王。
當利益足夠大的時候,什麽會盟都隻是一張紙而已,根本經不起考驗的。
當一個國家麵臨生死考驗的時候,與其相信他們的道德,還不如相信自己的實力,實力強大了,別人才不好輕舉妄動。
所以厲庸他們回去,首先一點就是加上黃石城的防守,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同時還有一個隱性的目的,那就是用來威懾。
厲夏前往中山國,以後還要路過平山國。
他帶領的人並不多,安全方麵也是要考慮的,也要防止這兩國把他當做人質,如果厲庸他們帶兵在旁邊虎視眈眈,那麽厲夏也比較安全。
如果真的發什麽意外,也可以及時調兵遣將不是,這是隱性的目的罷了。
為何不把這些人都帶著,這麽多的軍隊去人家王都,你覺得中山王會安心嗎?還有這麽龐大的糧草補給,都是一個嚴重問題。
思來想去,就隻能先讓他們回黃石城,這樣平山王和中山王才會更加的安心。
“除了防守關外三國以外,也為了防止蠻族的報複。
畢竟蠻族的主力就要來了,三國如果沒有依仗的話,滅亡是遲早的事情。
為了防止蠻族大軍進入黃石山,加強黃石城的安保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加強黃石山的防守力量是必不可少的,你們一定要重視起來,一切按照商議的那樣去做才行。”
都是商議過的,現在厲夏要和大部隊分開了,想要在離開的時候,再提醒一下大家才行。
畢竟這是要事,看起來囉嗦了一點,但是厲夏不願意出現任何的意外,在分開的時候,不厭其煩的進行叮囑。
好在大家都明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