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群策群力
穿成農家老婦,賣豆腐還債致富 作者:宅大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們倆咋出門了,這雨天,地上可不好走。”村長發現她們兩個,一臉詫異得說道。
鄭晴琅低頭望向她和秦氏的雙腳,心道,可不是不好走嘛,兩人的草鞋和腳麵已經敷了厚厚一層原生態“黃泥膜”。不過,都是泥腿子慣了的人,她們並不在乎就是了。
“出來走走,看看村裏的情況,比自己想象的要糟糕。”鄭晴琅簡單說道。
村長歎了一口氣,“是呀,秋收開始才兩天,就突然來這麽一場雨,再這麽下下去,無論收上來的還是地裏頭的,怕是都不好了。我聽村裏會看天氣的老家夥說了,這雨還有得下呢。”
“那大家可有商議出什麽法子了?”鄭晴琅繼續追問道。
村長又歎了一口氣,說道,“哪有什麽好辦法,有人說打聽最近哪個村落沒雨,將糧食都運過去那裏晾曬,且不說那天晴的村落有多遠吧,咱們又得多費勁才能運過去,就算運到了,和那個村裏的人要怎麽溝通?人家讓地方給咱們曬,是不是得收場地的費用?”
鄭晴琅和秦氏相視一眼,一致不讚同得微微搖頭,這個法子確實不太現實。
這時,那頭又有人大聲發話,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力。
“我聽說北方那邊秋收遇到暴雨,收了小麥就往炕上烘,要不,咱們也學學人家,拿到灶台上鐵鍋炒幹得了。”說話的是一個年輕人。
“不成,水稻和小麥不同,溫度太高的話可是會爆腰的,碎米根本賣不上價。”馬上就有一個年紀大的對穀子習性比較熟悉的老農反對。
“唉,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難不成要咱們眼看著這些收上來的稻穀發黴不成,要知道,沒收上來的已經損失了不少了……”
“急有什麽用!大家不都在想辦法嘛……”
眼見大家又要吵起來,村長連忙跑到中間攔著,“諸位諸位,別上火啊,大家都是為了家裏的糧食,有想法就提出來,沒必要吵。”
趁著大家安靜下來的當口,鄭晴琅順勢將自家兩個法子說了出來,末了添了一句,“大家可以根據家裏的實際情況處理,不過那些在雨天過後搶收的,估計得想法子甩幹些再像上麵那樣處理。”
灶台上方烘幹的法子,同剛剛那個法子相似,隻是處理更加得當,可以避免稻穀過熱損失,但隻適用於家中稻穀不多的村民。
倒是她提到的扇風陰幹的法子,雖不曉得有沒有用,但是可以攤在室內地麵晾曬,更適合有大量穀物需要處置的門戶。
“我覺得第二個法子好,隻要咱們勤翻動些,應該能挨到天晴,就是有些家裏光住人就夠嗆了,哪來那麽多空地晾曬稻穀呀。”
村長想了想,說道,“若是實在沒地方的話,村裏的祠堂可以暫時開放在大家晾曬稻穀,相信祠堂裏的祖先們也會同意的。”
“那算我一個,我家堂屋隻能空出一小塊地頭,其餘的隻能挪去祠堂了。”
“也算我一個,我家就四間小房子,實在騰挪不出地方。”
“我我我,還有我”……
村長忙示意大家先停口,“你們先別急著占地方,哪家什麽情況我一清二楚,祠堂那些空地隻緊著那些實在騰不出地方的人家,其餘人,把家裏的大件家私收拾到一處,總能騰出地方的。”
說完,他還將目光望向第一個出言要求地方的年輕小夥子。
那小夥子被看得有些心虛,忍不住低下頭避開了他的目光。
接著,村長又說到陰幹需要的手搖風扇。
“據三娘說,手搖風扇製作起來挺簡單的,家裏會有點木工的都去祠堂集合吧,大家爭取時間,今天做出一些手搖風扇出來,趕緊把稻穀曬起來。還有,誰家有閑置木材的也搬一些過去,這個時候就不要分你的我的了,到時候天氣晴了,要多少木材都往東山上砍去就是了。”
“瞧村長說的,咱們難道還會吝嗇一點木材嘛。”有人笑道。
“行啦,別跟我貧嘴了,先回去跟家裏的婆娘小子說清楚怎麽烘幹稻穀,可以上灶台的趕緊上,不能的就趕緊拿了木材去祠堂集合。”
村長一聲令下,大家都散了。
鄭晴琅和秦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她們明明是來求方法的,沒想到隨口說出的兩個法子會那麽令人信服。
村長叮囑了李成銳和趙大榮他們怎麽處理稻穀,後麵就穿上蓑衣蓑帽,衝著兩人說道,“走,我去你家瞧瞧。”
一行三人速度不慢得到達了薛家,隻見堂屋裏頭,馬寶珠正在搖風扇,三個小的玩也似的給地上的稻穀翻麵,至於其他人,也在給簸箕裏的稻穀翻麵,同時更換位置。
村長也顧不得失禮了,脫下蓑衣蓑帽和草鞋後,踩著泥水腳印先來到灶上的稻穀架前。
他用手抓了一把簸箕裏的稻穀,手感確實比剛收上來的稻穀幹了些,雖說看過去有少量的爆腰,但相較於大家前麵的束手無策,這已經是極好的結果了。
接著,他又蹲身到地麵上陰幹的稻穀前,同樣用手抓了抓,還是有幾分濕氣,不像灶台上的那些幹燥。
“這真的有用嗎?”他忍不住出聲問道。
鄭晴琅搖搖頭,“我也不敢保證有用,我隻是想,有風吹可以帶走一部分水汽,至少可以保持幾天不黴變發芽吧,等到天晴了再二次晾曬就行。就像雨天曬衣服一樣,雖不像晴天那麽容易幹,但隻要有風,總會有幹的時候嘛。”
村長一聽,確實是這個道理,因此打消了最後一絲疑慮,又去感受了一回那個大風扇,便讓薛滿山去祠堂幫忙做風扇了,還承諾事後從村裏的公共基金給他工錢。
薛滿山一聽,忙擺手拒絕,他也想幫助同村的鄉親呢,做風扇又廢不了多少功夫,要是收工錢了,他算什麽人了。
村長也知道他家如今不差這點工錢,便不逮著這個細節不放,商議定事情後,便帶著薛滿山去祠堂忙活了。
期間,陸續有不少人過來薛家看究竟,其中也有好幾個與原身不對付的婦人,以往不和的嘴臉,在關乎自家生計的情況麵前,已經換成了諂媚的笑容。
鄭晴琅並不趁機拿捏她們,也不嫌棄一雙雙帶泥水的腳,踩髒了自家的地板,而是不斷重複著烘糧食的技巧。
“用爐子烘幹糧食的,一要低溫,你們伸手探探這灶台邊的溫度,就是溫熱而已,不能是燙手的,否則一準就爆腰了。二呢,要勤翻動,大抵就比你們在曬場裏翻糧食勤快一倍來就行。”
“哦,對了,也別急著一氣烤幹了,那麽多糧食,就這麽一兩個灶台,也實在烘不過來。咱就是先收一收稻穀的濕度,阻止它們發黴發芽,等太陽出來了,再二次晾曬……”
一整天,鄭晴琅喝著一杯杯茶水,不遺餘力得介紹自己搜腸刮肚而來的“心得”。
這些信息來自於兩世記憶的經驗總結,她不是專業的農民,但是希望自己的這點小技巧,能夠幫到這些可憐的農民。
鄭晴琅低頭望向她和秦氏的雙腳,心道,可不是不好走嘛,兩人的草鞋和腳麵已經敷了厚厚一層原生態“黃泥膜”。不過,都是泥腿子慣了的人,她們並不在乎就是了。
“出來走走,看看村裏的情況,比自己想象的要糟糕。”鄭晴琅簡單說道。
村長歎了一口氣,“是呀,秋收開始才兩天,就突然來這麽一場雨,再這麽下下去,無論收上來的還是地裏頭的,怕是都不好了。我聽村裏會看天氣的老家夥說了,這雨還有得下呢。”
“那大家可有商議出什麽法子了?”鄭晴琅繼續追問道。
村長又歎了一口氣,說道,“哪有什麽好辦法,有人說打聽最近哪個村落沒雨,將糧食都運過去那裏晾曬,且不說那天晴的村落有多遠吧,咱們又得多費勁才能運過去,就算運到了,和那個村裏的人要怎麽溝通?人家讓地方給咱們曬,是不是得收場地的費用?”
鄭晴琅和秦氏相視一眼,一致不讚同得微微搖頭,這個法子確實不太現實。
這時,那頭又有人大聲發話,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力。
“我聽說北方那邊秋收遇到暴雨,收了小麥就往炕上烘,要不,咱們也學學人家,拿到灶台上鐵鍋炒幹得了。”說話的是一個年輕人。
“不成,水稻和小麥不同,溫度太高的話可是會爆腰的,碎米根本賣不上價。”馬上就有一個年紀大的對穀子習性比較熟悉的老農反對。
“唉,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難不成要咱們眼看著這些收上來的稻穀發黴不成,要知道,沒收上來的已經損失了不少了……”
“急有什麽用!大家不都在想辦法嘛……”
眼見大家又要吵起來,村長連忙跑到中間攔著,“諸位諸位,別上火啊,大家都是為了家裏的糧食,有想法就提出來,沒必要吵。”
趁著大家安靜下來的當口,鄭晴琅順勢將自家兩個法子說了出來,末了添了一句,“大家可以根據家裏的實際情況處理,不過那些在雨天過後搶收的,估計得想法子甩幹些再像上麵那樣處理。”
灶台上方烘幹的法子,同剛剛那個法子相似,隻是處理更加得當,可以避免稻穀過熱損失,但隻適用於家中稻穀不多的村民。
倒是她提到的扇風陰幹的法子,雖不曉得有沒有用,但是可以攤在室內地麵晾曬,更適合有大量穀物需要處置的門戶。
“我覺得第二個法子好,隻要咱們勤翻動些,應該能挨到天晴,就是有些家裏光住人就夠嗆了,哪來那麽多空地晾曬稻穀呀。”
村長想了想,說道,“若是實在沒地方的話,村裏的祠堂可以暫時開放在大家晾曬稻穀,相信祠堂裏的祖先們也會同意的。”
“那算我一個,我家堂屋隻能空出一小塊地頭,其餘的隻能挪去祠堂了。”
“也算我一個,我家就四間小房子,實在騰挪不出地方。”
“我我我,還有我”……
村長忙示意大家先停口,“你們先別急著占地方,哪家什麽情況我一清二楚,祠堂那些空地隻緊著那些實在騰不出地方的人家,其餘人,把家裏的大件家私收拾到一處,總能騰出地方的。”
說完,他還將目光望向第一個出言要求地方的年輕小夥子。
那小夥子被看得有些心虛,忍不住低下頭避開了他的目光。
接著,村長又說到陰幹需要的手搖風扇。
“據三娘說,手搖風扇製作起來挺簡單的,家裏會有點木工的都去祠堂集合吧,大家爭取時間,今天做出一些手搖風扇出來,趕緊把稻穀曬起來。還有,誰家有閑置木材的也搬一些過去,這個時候就不要分你的我的了,到時候天氣晴了,要多少木材都往東山上砍去就是了。”
“瞧村長說的,咱們難道還會吝嗇一點木材嘛。”有人笑道。
“行啦,別跟我貧嘴了,先回去跟家裏的婆娘小子說清楚怎麽烘幹稻穀,可以上灶台的趕緊上,不能的就趕緊拿了木材去祠堂集合。”
村長一聲令下,大家都散了。
鄭晴琅和秦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她們明明是來求方法的,沒想到隨口說出的兩個法子會那麽令人信服。
村長叮囑了李成銳和趙大榮他們怎麽處理稻穀,後麵就穿上蓑衣蓑帽,衝著兩人說道,“走,我去你家瞧瞧。”
一行三人速度不慢得到達了薛家,隻見堂屋裏頭,馬寶珠正在搖風扇,三個小的玩也似的給地上的稻穀翻麵,至於其他人,也在給簸箕裏的稻穀翻麵,同時更換位置。
村長也顧不得失禮了,脫下蓑衣蓑帽和草鞋後,踩著泥水腳印先來到灶上的稻穀架前。
他用手抓了一把簸箕裏的稻穀,手感確實比剛收上來的稻穀幹了些,雖說看過去有少量的爆腰,但相較於大家前麵的束手無策,這已經是極好的結果了。
接著,他又蹲身到地麵上陰幹的稻穀前,同樣用手抓了抓,還是有幾分濕氣,不像灶台上的那些幹燥。
“這真的有用嗎?”他忍不住出聲問道。
鄭晴琅搖搖頭,“我也不敢保證有用,我隻是想,有風吹可以帶走一部分水汽,至少可以保持幾天不黴變發芽吧,等到天晴了再二次晾曬就行。就像雨天曬衣服一樣,雖不像晴天那麽容易幹,但隻要有風,總會有幹的時候嘛。”
村長一聽,確實是這個道理,因此打消了最後一絲疑慮,又去感受了一回那個大風扇,便讓薛滿山去祠堂幫忙做風扇了,還承諾事後從村裏的公共基金給他工錢。
薛滿山一聽,忙擺手拒絕,他也想幫助同村的鄉親呢,做風扇又廢不了多少功夫,要是收工錢了,他算什麽人了。
村長也知道他家如今不差這點工錢,便不逮著這個細節不放,商議定事情後,便帶著薛滿山去祠堂忙活了。
期間,陸續有不少人過來薛家看究竟,其中也有好幾個與原身不對付的婦人,以往不和的嘴臉,在關乎自家生計的情況麵前,已經換成了諂媚的笑容。
鄭晴琅並不趁機拿捏她們,也不嫌棄一雙雙帶泥水的腳,踩髒了自家的地板,而是不斷重複著烘糧食的技巧。
“用爐子烘幹糧食的,一要低溫,你們伸手探探這灶台邊的溫度,就是溫熱而已,不能是燙手的,否則一準就爆腰了。二呢,要勤翻動,大抵就比你們在曬場裏翻糧食勤快一倍來就行。”
“哦,對了,也別急著一氣烤幹了,那麽多糧食,就這麽一兩個灶台,也實在烘不過來。咱就是先收一收稻穀的濕度,阻止它們發黴發芽,等太陽出來了,再二次晾曬……”
一整天,鄭晴琅喝著一杯杯茶水,不遺餘力得介紹自己搜腸刮肚而來的“心得”。
這些信息來自於兩世記憶的經驗總結,她不是專業的農民,但是希望自己的這點小技巧,能夠幫到這些可憐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