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意外的造訪
穿成農家老婦,賣豆腐還債致富 作者:宅大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最終,在村長和薛家的帶領下,下壩村將近五十戶人家,幾乎每一戶都打算在秋季試種大豆。
於是,平常過了秋收有些荒涼的土地,展現了不同以往的熱鬧。
大家將殘留在田地上的秸稈挖出來,堆在一起,原本收著打算當柴火燒的稻穀杆子也貢獻出一部分,一起引火燒了,充當殺菌肥田的草木灰。
為了給大豆生長提供足夠的肥料,村長帶著幾個村民去了一趟鎮上,找專門收夜香的人購買“農肥”。
因為秋天歇田的關係,夜香並不像春耕時那麽緊俏,他們順利得低價采購了幾車。
雖然沿途離開鎮上時,難免遭受幾雙嫌棄的白眼,但是,大家臉上都是抑製不住的笑容,為的是每車農肥都便宜了好幾文錢。
農肥一進村,久侯的村民便一擁而上,爭著搶著認購。
鄭晴琅站在遠處,看著大家對著一桶桶夜香“愛不釋手”,很識相得躲開了些,她家雖然農肥不夠,但還沒到如此渴望的地步。
不過,村長怕各家為爭農肥鬧矛盾,最後統計了各家試種大豆的畝數,按需分配了這批夜香,薛家這邊分了不少。
這些夜香自然不能直接施放在土地和植物上,需要進行堆肥處理。
各家各戶都有堆肥坑,往屎尿裏頭加入適量的木屑、腐葉、草皮等雜草炭,充分混合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腐熟,這些夜香就成為具有較高價值的有機肥料了。
施用時,和剛剛翻耕的土壤混合在一起,這秋耕的底肥就算成功追上了。
李知縣下村走訪,來到下壩村的時候,見到的便是大家在田地上如火如荼開幹的場景,一度以為這是春耕時間到了。
“這是在幹什麽?難道下壩村的受災情況那麽嚴重,大家已經在挖草根充饑了?”
一旁隨同下鄉的韓主簿也不了解這裏的狀況,連忙答道,“大人,初步的消息是,下壩村開鐮的時間選得不好,第二天就遇到暴雨了,損失十分慘重。具體的,還得等這裏的村長過來匯報,護衛們已經去找人了。”
李知縣卻等不及了,讓另一個護衛去請距離他們最近的田地上的村民過來詢問。
那村民恰好是田大爺,雖然沒見過李知縣,但是瞧這群人的陣仗不小,所以態度很是恭敬,“這位老爺有什麽話要問呢?”
韓主簿輕聲嗬斥,“什麽老爺,這是宜良縣的父母官李知縣,你該稱呼一聲李大人。”
田大爺聽見這話,腿立刻軟了,一下子就跪倒在地,做五體投地狀,嘴裏喊道,“草民田有順,拜見李大人。”
李知縣對他的反應很是受用,示意護衛扶起他後,語氣十分和藹。
“老人家,您不必害怕,我們今日過來下壩村巡視,隻為查看秋收暴雨後的受災情況。這會兒看見大家都在挖地,有些疑慮,還請您明白告知。”
田大爺雖說站了起來,但依舊弓著腰低著頭,不敢直視問話的李知縣,隻是抖動著嘴唇答道,“秋收的時候下了暴雨,大家試了各種法子保存糧食,但還是損失了不少。所以,我們便想著多種一茬大豆,好歹明年青黃不接的時候,有點糧食可以果腹。”
李知縣聽了,原本漫不經心的神情變了,又問道,“難道不怕地力不繼嗎?”
田大爺忙搖頭,將李成銳種豆肥田的理論原封不動得說了一遍,末了補充道,“我們也不是很懂這些,既然是秀才老爺說的,那就肯定有他的道理,所以,大家都拿一兩畝地試試了。”
李知縣很是歡喜,他不太懂農事,也不太確定這邊一年兩收的模式能不能成功,若是成功了,對他來說,就是一大政績。
而且,他更高興的是,能夠見到底下這群村民積極自救的態度,而不是像這幾天巡視下來的其他村村民一樣,隻會各種哭訴。
這場秋雨的範圍不小,像光明村那種提前秋收,躲過了一劫的是少數,更多的是下壩村這種,按照往年差不多的時間開鐮,然後損失慘重。
接著,他來了興致,繼續詢問大豆種植的具體情況。
田大爺家有旱田,也是種過大豆的,便將自己種植大豆的經驗和盤托出。
說話間,村長和李成銳父子倆姍姍來遲。
村長自然認識李知縣,一靠近便撲通一聲跪下了。
李成銳是秀才,見官可不跪,所以簡單行了揖禮。
眾人一一見過後,很快聊起了正事。
李知縣發言,重複問起了下壩村的受災情況。
村長答話,自然不像田大爺那麽含糊,而是拿數據說話,先說明秋收前的天氣異常導致稻穀減產近一成,又兼秋收遇暴雨,各家各戶的損失加起來,又減產了三成。
李知縣聽到後,心下忍不住詫異,問道,“這麽說來,下壩成隻損失了四成,倒比旁的村子好上許多,新平村開鐮更晚,暴雨前沒正經收過一天稻穀,將近七成的水稻爛在田地裏頭了。”
村長心知鄭晴琅在李知縣麵前是掛了號的,又想要展現鄭晴琅在此次秋收中的功勞,於是,著意講了她給大家提供的兩個方法,這才使得大家在暴雨期間,能夠避免糧食大規模發黴發芽。
李知縣對這個上過幾次公堂,且自家夫人時常提及的鄭嬸子有些印象,聽見她腦子這麽活泛,也為自己夫人的“慧眼如炬”而與有榮焉。
“下壩村真是人傑地靈呀,不僅出了個秀才,而且連一個尋常婦人也如此聰慧。”
村長見李知縣高興,就知道自己誇鄭晴琅的方向是對的,連忙接著說道,“薛鄭氏確實聰慧,不僅學做豆腐,將豆腐坊開到了鎮上,還學著隔壁上壩村種棉花呢,哦,對了,聽聞今日收棉花,大人要不要去看看。”
李知縣不懂種棉花,但是卻知道棉花的價格,心道這薛鄭氏還真是會折騰,不像是尋常農家那麽守成。不過轉念一想,要是守成的話,也沒有如今的豆腐坊了。
他突然對薛鄭氏有了濃厚的興趣,更有一種莫名的直覺,覺得她或許可以為自己在農事上的政績添磚加瓦。
於是,平常過了秋收有些荒涼的土地,展現了不同以往的熱鬧。
大家將殘留在田地上的秸稈挖出來,堆在一起,原本收著打算當柴火燒的稻穀杆子也貢獻出一部分,一起引火燒了,充當殺菌肥田的草木灰。
為了給大豆生長提供足夠的肥料,村長帶著幾個村民去了一趟鎮上,找專門收夜香的人購買“農肥”。
因為秋天歇田的關係,夜香並不像春耕時那麽緊俏,他們順利得低價采購了幾車。
雖然沿途離開鎮上時,難免遭受幾雙嫌棄的白眼,但是,大家臉上都是抑製不住的笑容,為的是每車農肥都便宜了好幾文錢。
農肥一進村,久侯的村民便一擁而上,爭著搶著認購。
鄭晴琅站在遠處,看著大家對著一桶桶夜香“愛不釋手”,很識相得躲開了些,她家雖然農肥不夠,但還沒到如此渴望的地步。
不過,村長怕各家為爭農肥鬧矛盾,最後統計了各家試種大豆的畝數,按需分配了這批夜香,薛家這邊分了不少。
這些夜香自然不能直接施放在土地和植物上,需要進行堆肥處理。
各家各戶都有堆肥坑,往屎尿裏頭加入適量的木屑、腐葉、草皮等雜草炭,充分混合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腐熟,這些夜香就成為具有較高價值的有機肥料了。
施用時,和剛剛翻耕的土壤混合在一起,這秋耕的底肥就算成功追上了。
李知縣下村走訪,來到下壩村的時候,見到的便是大家在田地上如火如荼開幹的場景,一度以為這是春耕時間到了。
“這是在幹什麽?難道下壩村的受災情況那麽嚴重,大家已經在挖草根充饑了?”
一旁隨同下鄉的韓主簿也不了解這裏的狀況,連忙答道,“大人,初步的消息是,下壩村開鐮的時間選得不好,第二天就遇到暴雨了,損失十分慘重。具體的,還得等這裏的村長過來匯報,護衛們已經去找人了。”
李知縣卻等不及了,讓另一個護衛去請距離他們最近的田地上的村民過來詢問。
那村民恰好是田大爺,雖然沒見過李知縣,但是瞧這群人的陣仗不小,所以態度很是恭敬,“這位老爺有什麽話要問呢?”
韓主簿輕聲嗬斥,“什麽老爺,這是宜良縣的父母官李知縣,你該稱呼一聲李大人。”
田大爺聽見這話,腿立刻軟了,一下子就跪倒在地,做五體投地狀,嘴裏喊道,“草民田有順,拜見李大人。”
李知縣對他的反應很是受用,示意護衛扶起他後,語氣十分和藹。
“老人家,您不必害怕,我們今日過來下壩村巡視,隻為查看秋收暴雨後的受災情況。這會兒看見大家都在挖地,有些疑慮,還請您明白告知。”
田大爺雖說站了起來,但依舊弓著腰低著頭,不敢直視問話的李知縣,隻是抖動著嘴唇答道,“秋收的時候下了暴雨,大家試了各種法子保存糧食,但還是損失了不少。所以,我們便想著多種一茬大豆,好歹明年青黃不接的時候,有點糧食可以果腹。”
李知縣聽了,原本漫不經心的神情變了,又問道,“難道不怕地力不繼嗎?”
田大爺忙搖頭,將李成銳種豆肥田的理論原封不動得說了一遍,末了補充道,“我們也不是很懂這些,既然是秀才老爺說的,那就肯定有他的道理,所以,大家都拿一兩畝地試試了。”
李知縣很是歡喜,他不太懂農事,也不太確定這邊一年兩收的模式能不能成功,若是成功了,對他來說,就是一大政績。
而且,他更高興的是,能夠見到底下這群村民積極自救的態度,而不是像這幾天巡視下來的其他村村民一樣,隻會各種哭訴。
這場秋雨的範圍不小,像光明村那種提前秋收,躲過了一劫的是少數,更多的是下壩村這種,按照往年差不多的時間開鐮,然後損失慘重。
接著,他來了興致,繼續詢問大豆種植的具體情況。
田大爺家有旱田,也是種過大豆的,便將自己種植大豆的經驗和盤托出。
說話間,村長和李成銳父子倆姍姍來遲。
村長自然認識李知縣,一靠近便撲通一聲跪下了。
李成銳是秀才,見官可不跪,所以簡單行了揖禮。
眾人一一見過後,很快聊起了正事。
李知縣發言,重複問起了下壩村的受災情況。
村長答話,自然不像田大爺那麽含糊,而是拿數據說話,先說明秋收前的天氣異常導致稻穀減產近一成,又兼秋收遇暴雨,各家各戶的損失加起來,又減產了三成。
李知縣聽到後,心下忍不住詫異,問道,“這麽說來,下壩成隻損失了四成,倒比旁的村子好上許多,新平村開鐮更晚,暴雨前沒正經收過一天稻穀,將近七成的水稻爛在田地裏頭了。”
村長心知鄭晴琅在李知縣麵前是掛了號的,又想要展現鄭晴琅在此次秋收中的功勞,於是,著意講了她給大家提供的兩個方法,這才使得大家在暴雨期間,能夠避免糧食大規模發黴發芽。
李知縣對這個上過幾次公堂,且自家夫人時常提及的鄭嬸子有些印象,聽見她腦子這麽活泛,也為自己夫人的“慧眼如炬”而與有榮焉。
“下壩村真是人傑地靈呀,不僅出了個秀才,而且連一個尋常婦人也如此聰慧。”
村長見李知縣高興,就知道自己誇鄭晴琅的方向是對的,連忙接著說道,“薛鄭氏確實聰慧,不僅學做豆腐,將豆腐坊開到了鎮上,還學著隔壁上壩村種棉花呢,哦,對了,聽聞今日收棉花,大人要不要去看看。”
李知縣不懂種棉花,但是卻知道棉花的價格,心道這薛鄭氏還真是會折騰,不像是尋常農家那麽守成。不過轉念一想,要是守成的話,也沒有如今的豆腐坊了。
他突然對薛鄭氏有了濃厚的興趣,更有一種莫名的直覺,覺得她或許可以為自己在農事上的政績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