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另一種改變
穿成農家老婦,賣豆腐還債致富 作者:宅大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為減免稅賦的關係,下壩村沉悶的氛圍總算輕鬆了一些,大人們的神情不再苦大仇深,也不再每日每夜得待在田地裏頭緊鑼密鼓得安排種大豆。
這不,棉花商人到下壩村的時候,許多村民都有心思圍觀了。
因為天氣原因,薛家五畝棉花田隻共產出四百二十五斤淨棉花,沒有馬寶珠之前提過的畝產一百多斤那麽高。
但,也應該歉收的關係,今年棉花商人的報價高了些許,當他們喊出“淨棉花一斤六十五文”的價格時,著實震撼住了在場的村民。
他們田地上的出息,都是幾文錢一斤的糧食,拍馬也趕不上棉花這種高價。
這樣鮮明的對比,令不少人的心思浮動起來。
等到棉花商人收了棉花離開後,好些個村民,都圍著鄭晴琅一家打探種棉花的點滴,還有部分村民,不約而同得找到了村長,請求他作為說客,問問薛家這邊能不能教大家種棉花。
村長沒去湊薛家賣棉花的那個熱鬧,但是聽聞薛家五畝旱地就有二十七兩多的出息,也不由得思忖開來。
今年秋收時,他家雇傭了光明村的趙大榮等人做短工,閑時坐下來,聽他們聊起村裏改種粳稻從而獲得高利的事情。
當時,他就模糊有些想法了,下壩村是不是也可以改種其他更高利潤的作物呢?
這段時間,他也一直在思考一件事。
他們的祖宗背井離鄉,跨越千山萬水,來到滇中這個地方,難道就是為了重複之前受窮的日子嗎?
肯定不是呀!
但是,村裏單靠種植秈稻過活,怎麽可能擺脫貧困?是時候做出改變了,否則,下壩村往後的子子孫孫,恐怕依舊得辛苦勞作一生,卻還是吃不飽。
所以,當鄭晴琅提出一年兩收的稻豆輪作模式時,他沒有抗拒這種改變,並且積極促進村民們投入到這種試驗當中。
這會兒,被這些村民一提醒,他猛然意識到,另外一種可行的改變就在眼前,隻是不知道薛家那邊願不願意幫助大家?
當晚,村長帶著忐忑和期望,一人來到了薛家。
進了堂屋後,見到鄭晴琅和薛滿山一家都在,他便開門見山說話了。
“聽說你家今天賣棉花,價格不錯,好多人找到我這邊,也想種棉花,托我問問,你家願不願意教大家。”
其實,若是將種棉花換成種秈稻或其他普通蔬果,放在平時,大家都是樂意交流彼此的種植技術的,根本不用特意讓村長過來詢問。
但棉花不同,它是具備極高價值的經濟作物,這些人沒有那麽大的臉,敢理所應當得讓薛家人教他們,隻好請村長出麵了。
薛家其他人都望向了娘親,示意她拿主意。
鄭晴琅心想,薛家也不單靠種棉花發家致富,將種植的方法教給村裏人,大家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了,也不顯得他們這一家太突兀了。
但是,她有些摸不準村民們的態度,讓村長過來,是單純的派代表詢問,還是想讓村長施壓呢?
她沒有第一時間表示肯否,而是反問道,“村長覺得我家該答應?”
村長搖搖頭,語氣溫和,“沒有什麽應不應該的,你家要是樂意,我打算從村裏公賬上出錢,就當做教大家種棉花的工錢。你家要是不樂意,也不強求,這是你家賺大錢的種植方法,沒有規定村民想學,你就一定得教。”
鄭晴琅對這個答案很滿意,她願意教,那是情分,不願意教,那是本分,若是村裏人一開始就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那她指定不會教的,免得養出一堆白眼狼。
於是,她笑著回答道,“村長,你也知道,我家這種植的方法,都是親家那邊親口傳授的,雖然有心答應你,但還是得先問過親家那邊。還有,什麽工錢不工錢的,你可給我打住,要是再提這個,那我寧可不教,免得以後被人戳脊梁骨。”
村長一聽,連忙點頭,“好好好,我不提工錢,也確實該問問你們親家那邊,那回頭你好好幫忙說道說道,要是需要的話,帶上我。”
說完,他望向鄭晴琅,有些欣慰得笑了,“下壩村有你,真的是下壩村村民的福氣呀!”
鄭晴琅被誇得老臉一紅,忙吹捧回去,“要我說,下壩村有你會這麽一個為村民著想的村長,才是最大的福氣呢。”
村長搖搖頭,歎了一口氣,有感而發道,“村裏太窮了,每年種一茬糧食,也隻夠交稅和吃個半飽,幾輩人都這麽過,見不著一點向上發展的希望。當初,咱們祖輩跋山涉水過來滇中定居,可不是為了過這種貧寒的‘新生活’。可惜,我沒什麽用,想不到什麽好的出路,好在,今年因為你,開始有了一些改變了。”
鄭晴琅笑了笑,沒有將功勞攬上身,隻是說道,“村長你看著吧,咱們下壩村會好的,會一年比一年好的。”
隔天,薛滿山跑了一趟馬家,特意問了馬家人的意見。
馬父聽到下壩村要學上壩村全村種棉花,第一反應是不樂意的。
但是冷靜下來一想,棉花的畝產量不高,就算下壩村全村的地都種了棉花,也不會影響到上壩村的棉花出售。
而且,如今種棉花的人多了,用心打聽也能曉得一二方法,與其藏著掖著,不如讓親家出麵教村裏人,落個全村的人情,以後親家在下壩村就更有話語權。
於是,他點頭同意了。
薛滿山千恩萬謝得離開馬家,將這個消息告知了娘親,過一會兒,村長就收到了鄭晴琅的話。
“讓我家教大家種棉花也不是不成,但是醜話說前頭,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棉花也是看老天爺收成的,不一定每一年都能豐收,別到時候種不好了,或是賣不上價了,就把鍋都甩到我家身上呢。”
村長沒料到這麽容易就說定了,拍著胸脯保證道,“放心,咱下壩村的人都是有良心的,就算他們不懂事,還有我壓著呢。”
有了村長這句話,之後的事便不必多說了,村長將薛家願意教大家種棉花的消息放了出來,陸續便有人帶著禮品上門,提前感謝他們的慷慨。
鄭晴琅一一婉拒,每次都要同這些熱情質樸的村民言語拉扯好幾回,直勸到口幹舌燥。
這不,棉花商人到下壩村的時候,許多村民都有心思圍觀了。
因為天氣原因,薛家五畝棉花田隻共產出四百二十五斤淨棉花,沒有馬寶珠之前提過的畝產一百多斤那麽高。
但,也應該歉收的關係,今年棉花商人的報價高了些許,當他們喊出“淨棉花一斤六十五文”的價格時,著實震撼住了在場的村民。
他們田地上的出息,都是幾文錢一斤的糧食,拍馬也趕不上棉花這種高價。
這樣鮮明的對比,令不少人的心思浮動起來。
等到棉花商人收了棉花離開後,好些個村民,都圍著鄭晴琅一家打探種棉花的點滴,還有部分村民,不約而同得找到了村長,請求他作為說客,問問薛家這邊能不能教大家種棉花。
村長沒去湊薛家賣棉花的那個熱鬧,但是聽聞薛家五畝旱地就有二十七兩多的出息,也不由得思忖開來。
今年秋收時,他家雇傭了光明村的趙大榮等人做短工,閑時坐下來,聽他們聊起村裏改種粳稻從而獲得高利的事情。
當時,他就模糊有些想法了,下壩村是不是也可以改種其他更高利潤的作物呢?
這段時間,他也一直在思考一件事。
他們的祖宗背井離鄉,跨越千山萬水,來到滇中這個地方,難道就是為了重複之前受窮的日子嗎?
肯定不是呀!
但是,村裏單靠種植秈稻過活,怎麽可能擺脫貧困?是時候做出改變了,否則,下壩村往後的子子孫孫,恐怕依舊得辛苦勞作一生,卻還是吃不飽。
所以,當鄭晴琅提出一年兩收的稻豆輪作模式時,他沒有抗拒這種改變,並且積極促進村民們投入到這種試驗當中。
這會兒,被這些村民一提醒,他猛然意識到,另外一種可行的改變就在眼前,隻是不知道薛家那邊願不願意幫助大家?
當晚,村長帶著忐忑和期望,一人來到了薛家。
進了堂屋後,見到鄭晴琅和薛滿山一家都在,他便開門見山說話了。
“聽說你家今天賣棉花,價格不錯,好多人找到我這邊,也想種棉花,托我問問,你家願不願意教大家。”
其實,若是將種棉花換成種秈稻或其他普通蔬果,放在平時,大家都是樂意交流彼此的種植技術的,根本不用特意讓村長過來詢問。
但棉花不同,它是具備極高價值的經濟作物,這些人沒有那麽大的臉,敢理所應當得讓薛家人教他們,隻好請村長出麵了。
薛家其他人都望向了娘親,示意她拿主意。
鄭晴琅心想,薛家也不單靠種棉花發家致富,將種植的方法教給村裏人,大家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了,也不顯得他們這一家太突兀了。
但是,她有些摸不準村民們的態度,讓村長過來,是單純的派代表詢問,還是想讓村長施壓呢?
她沒有第一時間表示肯否,而是反問道,“村長覺得我家該答應?”
村長搖搖頭,語氣溫和,“沒有什麽應不應該的,你家要是樂意,我打算從村裏公賬上出錢,就當做教大家種棉花的工錢。你家要是不樂意,也不強求,這是你家賺大錢的種植方法,沒有規定村民想學,你就一定得教。”
鄭晴琅對這個答案很滿意,她願意教,那是情分,不願意教,那是本分,若是村裏人一開始就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那她指定不會教的,免得養出一堆白眼狼。
於是,她笑著回答道,“村長,你也知道,我家這種植的方法,都是親家那邊親口傳授的,雖然有心答應你,但還是得先問過親家那邊。還有,什麽工錢不工錢的,你可給我打住,要是再提這個,那我寧可不教,免得以後被人戳脊梁骨。”
村長一聽,連忙點頭,“好好好,我不提工錢,也確實該問問你們親家那邊,那回頭你好好幫忙說道說道,要是需要的話,帶上我。”
說完,他望向鄭晴琅,有些欣慰得笑了,“下壩村有你,真的是下壩村村民的福氣呀!”
鄭晴琅被誇得老臉一紅,忙吹捧回去,“要我說,下壩村有你會這麽一個為村民著想的村長,才是最大的福氣呢。”
村長搖搖頭,歎了一口氣,有感而發道,“村裏太窮了,每年種一茬糧食,也隻夠交稅和吃個半飽,幾輩人都這麽過,見不著一點向上發展的希望。當初,咱們祖輩跋山涉水過來滇中定居,可不是為了過這種貧寒的‘新生活’。可惜,我沒什麽用,想不到什麽好的出路,好在,今年因為你,開始有了一些改變了。”
鄭晴琅笑了笑,沒有將功勞攬上身,隻是說道,“村長你看著吧,咱們下壩村會好的,會一年比一年好的。”
隔天,薛滿山跑了一趟馬家,特意問了馬家人的意見。
馬父聽到下壩村要學上壩村全村種棉花,第一反應是不樂意的。
但是冷靜下來一想,棉花的畝產量不高,就算下壩村全村的地都種了棉花,也不會影響到上壩村的棉花出售。
而且,如今種棉花的人多了,用心打聽也能曉得一二方法,與其藏著掖著,不如讓親家出麵教村裏人,落個全村的人情,以後親家在下壩村就更有話語權。
於是,他點頭同意了。
薛滿山千恩萬謝得離開馬家,將這個消息告知了娘親,過一會兒,村長就收到了鄭晴琅的話。
“讓我家教大家種棉花也不是不成,但是醜話說前頭,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棉花也是看老天爺收成的,不一定每一年都能豐收,別到時候種不好了,或是賣不上價了,就把鍋都甩到我家身上呢。”
村長沒料到這麽容易就說定了,拍著胸脯保證道,“放心,咱下壩村的人都是有良心的,就算他們不懂事,還有我壓著呢。”
有了村長這句話,之後的事便不必多說了,村長將薛家願意教大家種棉花的消息放了出來,陸續便有人帶著禮品上門,提前感謝他們的慷慨。
鄭晴琅一一婉拒,每次都要同這些熱情質樸的村民言語拉扯好幾回,直勸到口幹舌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