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昭君出塞記8
天啊,美人也是有追求的【快穿】 作者:冒水指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是啊,長安城依然繁華,隻是我們已經不再是當初的模樣。”
王昭君輕輕地歎了口氣,目光落在遠處的宮殿上。
那裏曾是她這具身體生活過的地方,也是她夢想開始的地方。
如今,她回來了,但一切都已經不同。
“閼氏,我,我和姐姐想回一趟外家,這一次的拜訪,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了。匈奴離長安城實在是太遠了。”
木蓮靜靜地聽著兩人的對話,她能感受到王昭君心中的複雜情感。
因為她的思緒此時也非常非常複雜,對於木家本家,她們姐妹已經早就恩斷義絕。
倒是她們的外家,要是不是有他們的幫忙,當初她們姐妹就來不是進入漢宮,而是去了青樓妓院了。
木蓮看向王昭君,眼中閃過一絲堅定:“閼氏,我知道你對長安有著深厚的感情,這裏還有你的許多親人和朋友。
但現在我們身處匈奴,需要適應新的環境和生活。而且,我們還有更重要的責任和使命等待著我們去完成。”
王昭君點點頭,深吸一口氣,試圖平複內心的波動:“你說得對,木蓮。我們不能總是沉浸在過去的回憶中,應該向前看,為匈奴的未來努力。
但這次回到長安,我希望能夠盡一份心意,感謝那些曾經幫助過我的人,見一見我的那些親人和朋友們。”
“好,我支持你,閼氏。”木蓮微笑著說道,“不過,我們需要小心行事,不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王昭君微微頷首,表示明白。
她心裏已經有了計劃,要在離開長安之前,她還是不會去低調拜訪那些對她意義非凡的人。
偷偷摸摸的拜訪,還不如正大光明,以匈奴寧胡閼氏的身份遞上拜帖,一一上門送上匈奴的特產。
畢竟漢朝和匈奴之間有了和親這一政策,但是彼此之間也有不少恩怨情仇,一旦匈奴和漢朝的關係破裂了,她的那些親人和朋友說不定也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想到這裏,王昭君就看向木華和木蓮,說道:“小華,小蓮,你也知道,隨著我和親匈奴,以後我們王家在漢朝的地位會很得非常敏感,這一次,我會正大光明回一次王家。
而你們先單獨去一趟王家,幫我帶一封信給我父親,讓他和家裏人商量一下,安排一下王家後人隨我離開漢朝去匈奴。
你們到時候好好和王家人談一下我們在匈奴的地位和權勢,讓他們知道王家後人去了匈奴,也算是幫王家人留下一脈,算是以防萬一吧。
至於你們姐妹倆,要是也有人想帶走,隻要那人人品不錯,不會做出傷害匈奴的事情來,我也讚同你們帶走一些人手。”
木華和木蓮對視一眼,皆看到了對方眼中的驚訝。
“閼氏,這……”
木蓮有些猶豫,她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但也擔心會給王昭君帶來麻煩。
“放心吧,我自有分寸。”
王昭君微笑著安慰道,“這也是為了王家的未來著想。”
木華和木蓮點了點頭,她們決定按照王昭君的吩咐去做。
幾天後,王昭君以匈奴寧胡閼氏的身份帶著豐厚的禮物來到了王家。
王家父母已經好幾年沒有見到自己的女兒王昭君了,當再次見到時,雙方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王家父母誠惶誠恐地對著王昭君行了王臣之禮,他們的動作顯得有些拘謹和不自然,但眼神中卻透露出對王昭君的尊重與敬畏之情。
王昭君則帶著淡淡的微笑,朝著王家夫妻行了子女之禮。
她的動作優雅大方,舉止間流露出一種高貴的氣質。
整個場麵莊嚴肅穆,仿佛是一場盛大的儀式正在舉行。
王昭君的表情嚴肅而恭敬,她的臉上流露出一種無法言喻的感慨和無奈。
這一幕讓在場的眾人不禁為之動容,紛紛感歎命運的無常。
曾經平凡的王家父母如今成為了臣民,而曾經的女兒王昭君卻成為了尊貴的公主。
這樣的轉變令人瞠目結舌,也讓人深刻體會到人生的戲劇性變化。
“爹,娘,你們就不要和我太過客氣了,我現在雖然是匈奴的寧胡閼氏,但是我還是你們的女兒,太過和我客氣,是沒有把我當成你們的女兒。”
王昭君一發話,王父王母也放鬆下來,打聽起了女兒在匈奴的生活。
知道王昭君現在在匈奴還有參政議政的權利,父母倆對此更是驚歎連連。
“昭君,你現在算是過上好日子了。以後你就安安心心在匈奴好好過日子吧。”
在與父母寒暄過後,王昭君說明了自己此番前來的兩個目的:一是來看望久別的父母,二是希望王家能派出一部分後人跟隨她前往匈奴。
“爹,娘,我也是為了王家著想,畢竟我現在算是匈奴人了,和漢朝到底是兩個國家了。
國與國之間不可能永遠都是和平的,哪天兩國之間發生了衝突,你們身為我的娘家人,就容易受到連累。”
王家父母聽到這個提議後,陷入了深思之中。
他們知道這意味著要讓自己的子孫遠離故土,前往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
然而,麵對現實的困境和未來的不確定性,他們也明白這或許是一個機會。
不過,他們現在猶豫的是讓王昭君帶走誰?
還是王昭君突然想到了一個人,她對父母說道:“爹,娘,我不是還有一個不愛讀書的兄長嗎?讓他跟著我一塊兒離開吧。”
“以他的學識,在漢朝完全沒有什麽出路,我們王家在軍中可沒有什麽人脈可言。
匈奴就不一樣了,他那樣的人在匈奴也算得上文武雙全了,隻要他真心對待匈奴人民,他一定會受到匈奴人民的歡迎的。”
王昭君看出了父母的憂慮,她向父母保證說,在匈奴,她一定會給予王家後人一定的照顧,讓他們不必太過擔心。
王父王母聽後,默默思考片刻,最終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他們深知兒子在漢朝的前途渺茫,而匈奴或許能給他一個新的機會。
王昭君輕輕地歎了口氣,目光落在遠處的宮殿上。
那裏曾是她這具身體生活過的地方,也是她夢想開始的地方。
如今,她回來了,但一切都已經不同。
“閼氏,我,我和姐姐想回一趟外家,這一次的拜訪,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了。匈奴離長安城實在是太遠了。”
木蓮靜靜地聽著兩人的對話,她能感受到王昭君心中的複雜情感。
因為她的思緒此時也非常非常複雜,對於木家本家,她們姐妹已經早就恩斷義絕。
倒是她們的外家,要是不是有他們的幫忙,當初她們姐妹就來不是進入漢宮,而是去了青樓妓院了。
木蓮看向王昭君,眼中閃過一絲堅定:“閼氏,我知道你對長安有著深厚的感情,這裏還有你的許多親人和朋友。
但現在我們身處匈奴,需要適應新的環境和生活。而且,我們還有更重要的責任和使命等待著我們去完成。”
王昭君點點頭,深吸一口氣,試圖平複內心的波動:“你說得對,木蓮。我們不能總是沉浸在過去的回憶中,應該向前看,為匈奴的未來努力。
但這次回到長安,我希望能夠盡一份心意,感謝那些曾經幫助過我的人,見一見我的那些親人和朋友們。”
“好,我支持你,閼氏。”木蓮微笑著說道,“不過,我們需要小心行事,不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王昭君微微頷首,表示明白。
她心裏已經有了計劃,要在離開長安之前,她還是不會去低調拜訪那些對她意義非凡的人。
偷偷摸摸的拜訪,還不如正大光明,以匈奴寧胡閼氏的身份遞上拜帖,一一上門送上匈奴的特產。
畢竟漢朝和匈奴之間有了和親這一政策,但是彼此之間也有不少恩怨情仇,一旦匈奴和漢朝的關係破裂了,她的那些親人和朋友說不定也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想到這裏,王昭君就看向木華和木蓮,說道:“小華,小蓮,你也知道,隨著我和親匈奴,以後我們王家在漢朝的地位會很得非常敏感,這一次,我會正大光明回一次王家。
而你們先單獨去一趟王家,幫我帶一封信給我父親,讓他和家裏人商量一下,安排一下王家後人隨我離開漢朝去匈奴。
你們到時候好好和王家人談一下我們在匈奴的地位和權勢,讓他們知道王家後人去了匈奴,也算是幫王家人留下一脈,算是以防萬一吧。
至於你們姐妹倆,要是也有人想帶走,隻要那人人品不錯,不會做出傷害匈奴的事情來,我也讚同你們帶走一些人手。”
木華和木蓮對視一眼,皆看到了對方眼中的驚訝。
“閼氏,這……”
木蓮有些猶豫,她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但也擔心會給王昭君帶來麻煩。
“放心吧,我自有分寸。”
王昭君微笑著安慰道,“這也是為了王家的未來著想。”
木華和木蓮點了點頭,她們決定按照王昭君的吩咐去做。
幾天後,王昭君以匈奴寧胡閼氏的身份帶著豐厚的禮物來到了王家。
王家父母已經好幾年沒有見到自己的女兒王昭君了,當再次見到時,雙方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王家父母誠惶誠恐地對著王昭君行了王臣之禮,他們的動作顯得有些拘謹和不自然,但眼神中卻透露出對王昭君的尊重與敬畏之情。
王昭君則帶著淡淡的微笑,朝著王家夫妻行了子女之禮。
她的動作優雅大方,舉止間流露出一種高貴的氣質。
整個場麵莊嚴肅穆,仿佛是一場盛大的儀式正在舉行。
王昭君的表情嚴肅而恭敬,她的臉上流露出一種無法言喻的感慨和無奈。
這一幕讓在場的眾人不禁為之動容,紛紛感歎命運的無常。
曾經平凡的王家父母如今成為了臣民,而曾經的女兒王昭君卻成為了尊貴的公主。
這樣的轉變令人瞠目結舌,也讓人深刻體會到人生的戲劇性變化。
“爹,娘,你們就不要和我太過客氣了,我現在雖然是匈奴的寧胡閼氏,但是我還是你們的女兒,太過和我客氣,是沒有把我當成你們的女兒。”
王昭君一發話,王父王母也放鬆下來,打聽起了女兒在匈奴的生活。
知道王昭君現在在匈奴還有參政議政的權利,父母倆對此更是驚歎連連。
“昭君,你現在算是過上好日子了。以後你就安安心心在匈奴好好過日子吧。”
在與父母寒暄過後,王昭君說明了自己此番前來的兩個目的:一是來看望久別的父母,二是希望王家能派出一部分後人跟隨她前往匈奴。
“爹,娘,我也是為了王家著想,畢竟我現在算是匈奴人了,和漢朝到底是兩個國家了。
國與國之間不可能永遠都是和平的,哪天兩國之間發生了衝突,你們身為我的娘家人,就容易受到連累。”
王家父母聽到這個提議後,陷入了深思之中。
他們知道這意味著要讓自己的子孫遠離故土,前往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
然而,麵對現實的困境和未來的不確定性,他們也明白這或許是一個機會。
不過,他們現在猶豫的是讓王昭君帶走誰?
還是王昭君突然想到了一個人,她對父母說道:“爹,娘,我不是還有一個不愛讀書的兄長嗎?讓他跟著我一塊兒離開吧。”
“以他的學識,在漢朝完全沒有什麽出路,我們王家在軍中可沒有什麽人脈可言。
匈奴就不一樣了,他那樣的人在匈奴也算得上文武雙全了,隻要他真心對待匈奴人民,他一定會受到匈奴人民的歡迎的。”
王昭君看出了父母的憂慮,她向父母保證說,在匈奴,她一定會給予王家後人一定的照顧,讓他們不必太過擔心。
王父王母聽後,默默思考片刻,最終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他們深知兒子在漢朝的前途渺茫,而匈奴或許能給他一個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