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侯暗自思討,晉國內亂勢必會影響到宗周朝局,自己必須幹預這件事。
如今姬叔上任晉國國君,太子姬仇和他這兄弟姬成師,勢必會被追殺,幸虧今天巧合讓我遇到。
這真是老天有眼,這不是送給我一個好幫手嗎?隻要將兄弟二人救下,等待時機。
如果幫助姬仇能夠回國複位,那麽一定會感恩戴德,我就有本錢對抗周天子 ,將來勢必會大權在握。
申侯趕緊道;“原來是晉國太子和公子,別害怕,我們不是晉國軍隊,我乃申侯,正要來你們晉國,有重要事情稟報”。
因為我得知消息,周宣王默認姬叔奪權,正要趁著國君有病 ,奪取軍權,奪權後勢必會殺害諸公子。
我先前與你父親同朝為臣,關係甚好,怎麽忍心看著你們晉國內亂,所以急忙趕來稟報姬叔這一陰謀。
誰知道緊趕慢趕,晉侯已經薨世,姬叔現在也奪取君權,還要殺害你們兄弟二人,這都是我的錯,要是我能夠早點來就好了。
姬仇和成師一聽不是晉國軍隊,然後又被申侯騙說的話蒙蔽,以為申侯是真心幫助晉國,自然是感激涕零,趕緊道。
“原來是申侯,您能有此心我已經是感激不盡,隻可惜家父去世,晉國內亂。
姬叔又派兵追殺我們兄弟二人,還望申侯救救我兄弟二人,今後如有出頭之日,定當感恩戴德,再報此恩”。
申侯一聽,高興的都快要蹦起來了,申侯道。
賢侄,你放心,我一定不會坐視不管的,不過現在姬叔已經掌權,我這點兵力肯定沒法幫你複位,這件事情的主謀就是周宣王。
如今周天子昏聵無道,不聽勸阻,就連像杜伯這樣跟隨他一生的忠臣,都要滿門抄斬。
你看看這位就是杜伯的兒子隰叔,我不忍心看到同僚遭此劫難 ,冒死將其救下。
現在你們兄弟二人和他都是同命相憐,我申侯就是拚了性命,也要保你們周全。
隻是姬叔奪位篡權,這都是周宣王的主意,你們現在回去肯定不行,你的姥姥家是齊國,不如你們暫且前往齊國逃難。
等待時機成熟,我一定幫助你回到晉國複國,姬仇和成師趕緊道謝,於是申侯帶著姬仇和成師,還有杜伯的兒子隰叔,一起送出函穀關,隨後三人結伴前往齊國。
姬仇和弟弟成師以及隰叔三個落難人,一起前往齊國暫且不提,這邊尹吉甫和趙叔帶,申侯等人先後回到都城,向周宣王複命。
周宣王最後一次詢問杜伯,要求他交出女童下落,杜伯哪裏知道當初女嬰如今下落,周宣王大怒,於是將杜伯押赴市曹,全家斬首示眾。
對於杜伯被周宣王判處死刑,朝堂上似乎已經達成一致,無人替其求情,杜伯眼看就要被周宣王殺掉。
杜伯的好友左儒前去求見周宣王,左儒道。
“大王,杜大夫忠心為國,至於他與女鳩私通一案,甚是蹊蹺。
因為他的案子是發生在大王前去太原之際,杜大夫一直是大王的堅定支持者,可能很是他觸動到了對手的利益,所以設計陷害 ,請大王三思,重審此案,還杜伯清白”。
清白個屁啊!杜伯自己都承認了,你還在這裏嘰嘰歪歪,下去吧!我還沒追究你當初的責任呢!
周宣王將左儒罵了一頓,根本不聽左儒諫言,左儒於是跪地不起,再次諫言道。
上古聖賢,帝堯時期曾經遭遇九年洪水天災,天下人仍舊以尊其為帝。
商湯時期,天降旱魃,八年顆粒無收,百姓仍舊不離不棄,誓死效忠商王。
那是因為這些聖賢謹遵寬厚仁慈,視民如子,廣聽諫言,所以國家才會強盛太平,即便是天災都不能使其帝國滅亡。
而大王僅僅因為一些尚未調查清楚之事,誅殺朝廷忠臣,行此暴政,是要亡國的啊!
周宣王一聽立馬就來氣了,大聲嗬斥道;“放肆,左大夫,你簡直就是目無君父,竟敢詛咒寡人,詛咒宗周社稷 ,你信不信我殺了你? ”。
左儒道;“臣乃是大王親自冊封的三大諫議大夫,臣的職責就是指正大王,匡扶正義,臣何懼賤軀……”。
周宣王本想一殺了事,把左儒跟杜伯一起弄死算了,這玩意從早上跪在這裏,絮叨了半天,沒完沒了。
但是周宣王聽左儒說,他是自己親自冊封的諫議大夫,當初周宣王曾經表示,諫議大夫要不懼生死,直言犯諫。
為了彰顯自己是明君賢主,特許諫議大夫隻要不是謀反罪,周天子一律不能誅殺,周宣王也不想壞了自己名聲。
於是周宣王道;“好好好……,左大夫,咱得講理吧!”。
首先宗周三番五次出現異象,童謠也是明確指出國家有弓箭之災 ,妖女之禍。
現如今已經查明,杜伯私通宮女一事已經清清楚楚,妖女就是來自宮中,即便像你們所說,他是被冤枉的。
寡人也是網開一麵,隻要他將女童交出,消除妖女讖言,免其死罪。
左儒道;“女嬰之事,次日便已經消失不見,現在如何尋找,再說了,國家興旺,豈能是一句讖言能夠左右的”。
就像當年夏桀和商紂王,如果他們自己做到像上古聖賢那樣,勤政愛民,廣施恩德,就算是有一千個妺喜,一萬個妲己,也不會亡國的。
周宣王道;“嘿……你這一套一套的,明明是杜伯犯罪在先,到你這裏全是寡人的錯了,你這哪是言官,你這分明就是來惡心我的”。
周宣王道;“你這一早上給我在這裏狡辯,我講王權,你講道理,我講道理,你講仁政”。
寡人向來賞罰分明,杜伯有罪當罰,再說了 ,從古至今,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讖言就是上天的警示,如果不當回事,那麽國家建立太廟,宗祠還有何用。
你休要在此胡攪蠻纏 ,寡人累了,來人啊!將其轟出大殿,寡人不要再見到他……。
歡迎閱讀下一章,刎頸之交。
如今姬叔上任晉國國君,太子姬仇和他這兄弟姬成師,勢必會被追殺,幸虧今天巧合讓我遇到。
這真是老天有眼,這不是送給我一個好幫手嗎?隻要將兄弟二人救下,等待時機。
如果幫助姬仇能夠回國複位,那麽一定會感恩戴德,我就有本錢對抗周天子 ,將來勢必會大權在握。
申侯趕緊道;“原來是晉國太子和公子,別害怕,我們不是晉國軍隊,我乃申侯,正要來你們晉國,有重要事情稟報”。
因為我得知消息,周宣王默認姬叔奪權,正要趁著國君有病 ,奪取軍權,奪權後勢必會殺害諸公子。
我先前與你父親同朝為臣,關係甚好,怎麽忍心看著你們晉國內亂,所以急忙趕來稟報姬叔這一陰謀。
誰知道緊趕慢趕,晉侯已經薨世,姬叔現在也奪取君權,還要殺害你們兄弟二人,這都是我的錯,要是我能夠早點來就好了。
姬仇和成師一聽不是晉國軍隊,然後又被申侯騙說的話蒙蔽,以為申侯是真心幫助晉國,自然是感激涕零,趕緊道。
“原來是申侯,您能有此心我已經是感激不盡,隻可惜家父去世,晉國內亂。
姬叔又派兵追殺我們兄弟二人,還望申侯救救我兄弟二人,今後如有出頭之日,定當感恩戴德,再報此恩”。
申侯一聽,高興的都快要蹦起來了,申侯道。
賢侄,你放心,我一定不會坐視不管的,不過現在姬叔已經掌權,我這點兵力肯定沒法幫你複位,這件事情的主謀就是周宣王。
如今周天子昏聵無道,不聽勸阻,就連像杜伯這樣跟隨他一生的忠臣,都要滿門抄斬。
你看看這位就是杜伯的兒子隰叔,我不忍心看到同僚遭此劫難 ,冒死將其救下。
現在你們兄弟二人和他都是同命相憐,我申侯就是拚了性命,也要保你們周全。
隻是姬叔奪位篡權,這都是周宣王的主意,你們現在回去肯定不行,你的姥姥家是齊國,不如你們暫且前往齊國逃難。
等待時機成熟,我一定幫助你回到晉國複國,姬仇和成師趕緊道謝,於是申侯帶著姬仇和成師,還有杜伯的兒子隰叔,一起送出函穀關,隨後三人結伴前往齊國。
姬仇和弟弟成師以及隰叔三個落難人,一起前往齊國暫且不提,這邊尹吉甫和趙叔帶,申侯等人先後回到都城,向周宣王複命。
周宣王最後一次詢問杜伯,要求他交出女童下落,杜伯哪裏知道當初女嬰如今下落,周宣王大怒,於是將杜伯押赴市曹,全家斬首示眾。
對於杜伯被周宣王判處死刑,朝堂上似乎已經達成一致,無人替其求情,杜伯眼看就要被周宣王殺掉。
杜伯的好友左儒前去求見周宣王,左儒道。
“大王,杜大夫忠心為國,至於他與女鳩私通一案,甚是蹊蹺。
因為他的案子是發生在大王前去太原之際,杜大夫一直是大王的堅定支持者,可能很是他觸動到了對手的利益,所以設計陷害 ,請大王三思,重審此案,還杜伯清白”。
清白個屁啊!杜伯自己都承認了,你還在這裏嘰嘰歪歪,下去吧!我還沒追究你當初的責任呢!
周宣王將左儒罵了一頓,根本不聽左儒諫言,左儒於是跪地不起,再次諫言道。
上古聖賢,帝堯時期曾經遭遇九年洪水天災,天下人仍舊以尊其為帝。
商湯時期,天降旱魃,八年顆粒無收,百姓仍舊不離不棄,誓死效忠商王。
那是因為這些聖賢謹遵寬厚仁慈,視民如子,廣聽諫言,所以國家才會強盛太平,即便是天災都不能使其帝國滅亡。
而大王僅僅因為一些尚未調查清楚之事,誅殺朝廷忠臣,行此暴政,是要亡國的啊!
周宣王一聽立馬就來氣了,大聲嗬斥道;“放肆,左大夫,你簡直就是目無君父,竟敢詛咒寡人,詛咒宗周社稷 ,你信不信我殺了你? ”。
左儒道;“臣乃是大王親自冊封的三大諫議大夫,臣的職責就是指正大王,匡扶正義,臣何懼賤軀……”。
周宣王本想一殺了事,把左儒跟杜伯一起弄死算了,這玩意從早上跪在這裏,絮叨了半天,沒完沒了。
但是周宣王聽左儒說,他是自己親自冊封的諫議大夫,當初周宣王曾經表示,諫議大夫要不懼生死,直言犯諫。
為了彰顯自己是明君賢主,特許諫議大夫隻要不是謀反罪,周天子一律不能誅殺,周宣王也不想壞了自己名聲。
於是周宣王道;“好好好……,左大夫,咱得講理吧!”。
首先宗周三番五次出現異象,童謠也是明確指出國家有弓箭之災 ,妖女之禍。
現如今已經查明,杜伯私通宮女一事已經清清楚楚,妖女就是來自宮中,即便像你們所說,他是被冤枉的。
寡人也是網開一麵,隻要他將女童交出,消除妖女讖言,免其死罪。
左儒道;“女嬰之事,次日便已經消失不見,現在如何尋找,再說了,國家興旺,豈能是一句讖言能夠左右的”。
就像當年夏桀和商紂王,如果他們自己做到像上古聖賢那樣,勤政愛民,廣施恩德,就算是有一千個妺喜,一萬個妲己,也不會亡國的。
周宣王道;“嘿……你這一套一套的,明明是杜伯犯罪在先,到你這裏全是寡人的錯了,你這哪是言官,你這分明就是來惡心我的”。
周宣王道;“你這一早上給我在這裏狡辯,我講王權,你講道理,我講道理,你講仁政”。
寡人向來賞罰分明,杜伯有罪當罰,再說了 ,從古至今,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讖言就是上天的警示,如果不當回事,那麽國家建立太廟,宗祠還有何用。
你休要在此胡攪蠻纏 ,寡人累了,來人啊!將其轟出大殿,寡人不要再見到他……。
歡迎閱讀下一章,刎頸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