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西院比東院更多一些生活氣息,用最樸實的話來說,看起來像是過日子的人家。


    原先被杜喬種得蔫頭耷腦的青菜,早不複昔日模樣,顯得精神無比。


    秦景的說法和段曉棠大同小異,南衙的戰報說他們是“犁”過去的,半點不摻水。


    在東萊聯軍加入戰場之前,楊胤簡直是曆代權臣造反的“正麵典型”,卡時機、宣誌向、高門士族雲行景從,周邊城池紛紛附逆……形勢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


    然後久攻洛陽不下,被拖慢進程,慘遭幾路大軍圍攻。


    哪怕李君玘在洛陽指出,楊胤實際是初次上陣,但他的表現,足可以橫壓當世九成以上的武將。


    所以他往日的高傲,不是全無來由。


    林婉婉不知潼關外的“焦土”慘像,僅以身邊參加的各種白事葬禮而言,亦可知戰況激烈,。


    林婉婉:“他這樣權勢身家,搞政變不好麽,非得搞兵變?”前幾朝有現成例子。


    牽連幾十萬人,照段曉棠的說法,齊地、中原、河東都爛了。


    祝明月:“政變走不通,才起兵。”


    大吳事實上的都城有兩座,西京長安東都洛陽。


    洛陽是新都,一水兒被皇帝新提拔起來的官員,不管能力如何,大體是偏向皇家的。


    長安勢力盤根錯節,楊胤的根基也雄厚,但最為重要的軍權不在他手裏。


    哪怕吳嶺身死,能鼓動幾個左衛站在他這邊,但右衛和北衙不會聽從。


    其他高門也不會附逆,僅以白家舉例,時人重親戚,皇位上坐的是他家表親,還是沒幹係的旁人,意義決然不同。


    皇帝提拔親戚,不是幸進,叫有人情味。


    不過有些問題,秦景也看出來了。


    秦景:“地方大營和南衙軍風格、號令皆有所不同,作戰之前需得仔細斟酌。”


    東萊聯軍之所以一路能大致上和和氣氣走過來,全因他們利益一致——要滅了楊胤。


    孫文宴和江南大營被楊胤汙蔑謀反,必須得正名;


    吳越出自宗室,兩衛來自長安,不能眼睜睜看著楊胤揮師東進。


    江南大營長期盤桓在江南,楊家的勢力沒有延伸過去。兩衛又出自立場堅定的右衛,所以兩邊才有聯合的基礎。


    但一路上磕磕碰碰不少,除了小規模精銳部隊作戰配合尚且能過去,其他時候各自為戰,僅做策應,就像圍攻黎陽倉一樣。


    他們真正打破建製,是在黃河渡口一戰,隻看兵種和任務,全部交由孫文宴指揮。


    過河之後還是保持小股精銳兵力聯合作戰的傳統,因為大部隊實在跟不上。


    而反例則是左武衛和洛陽守軍,兩位大將軍彼此信任合作,但最後卻險些因為叛徒出賣差點功虧一簣。


    假若李君玘統領是他北征的邊軍,定然不會出現這等問題。


    訓練、行事風格、號令,加之上層利益分歧,由此引發地方軍和中央軍的信任問題。


    段曉棠追剿時讓底下人對洛陽守軍多留兩個心眼,一是擔心叛軍假借守軍的身份金蟬脫殼,二也是懷疑守軍的“純潔性”。


    一群人中除了秦景,其他人都沒有深入接觸過地方大營。


    天下東西南北四個大方向,排得上名號的,除孫文宴統帥的江南大營也就是揚州大營外,還有幽州大營、並州大營、荊州大營、益州大營……


    地方大營的做派,除了當地民風,亦和統帥的氣質息息相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古代:三個女人N台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穿越古代:三個女人N台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