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乾清門外,崇禎下馬,吩咐王承恩暫到司禮監值房休息,等候呼喚。他對於應該馬上處理的幾件事已經胸有成竹,踏著堅定的腳步走進乾清門。一個太監依照平日規矩,在門內高聲傳呼:“聖駕回宮!”立刻有許多太監和一群宮女跪在丹墀的一邊接駕。


    忽然一個太監來到他麵前跪下,聲音哆嗦地說道:


    “啟奏皇爺,請皇爺不要憂愁,奴婢有一計策可保皇爺平安。”


    崇禎一看,原來是一個名叫張殷的小答應,平常做點粗活,從不敢在他麵前說話。他感到奇怪:這個老實奴才會有什麽妙計?於是他低下頭來問道:


    “張殷,別害怕,你有何妙計?”


    張殷回答說:“皇爺,倘若賊兵進了內城,隻管投降便沒有事了。”


    崇禎眼睛一瞪,將張殷狠踢一腳,踢得他仰坐地上,隨即拔出寶劍,斜砍下去,劈死了張殷。這是崇禎平生第一次親手殺人,殺過之後,氣猶未消,渾身戰栗。眾太監和宮女們都驚恐伏地。看見皇上依然盛怒,腳步沉重地走下丹墀,吳祥趕快追上去,跪在他麵前問道:


    “皇爺要往何處?”


    “坤寧宮!”


    大家聽到皇上要去坤寧宮,一齊大驚,知道宮中的慘禍要開始了。吳祥趕快命一個太監奔往坤寧宮,啟奏皇後準備接駕,同時取來兩隻宮燈,隨著皇上走出日精門,從東長街向北走去。魏清慧也趕快拉著一個宮女,點著兩隻宮燈,從乾清宮的後角門出去,追上皇帝。


    周後正在哭泣,聽說皇帝駕到,趕快到院中接駕。


    崇禎在偏殿的龍椅上坐下,對皇後說道:


    “大勢去了,國家亡在眼前。你是天下之母,應該死了。”


    周後對於死,心中早已有了準備。她沒有說話,隻是點點頭,表示明白。


    崇禎命太監們分頭去叫太子和永王、定王速來,又對皇後說道:


    “事不宜遲。你是六宮之主,要為妃嬪們做個榜樣,速回你的寢宮自縊吧!”


    周後說道:“皇上,你不要催我,我絕不會辱你朱家國體。讓我稍等片刻。公主們我不能見了,我臨死要看一眼我的三個兒子!”


    魏清慧和吳婉容等都已經進入偏殿。皇後說的話,每一個字都震擊著她們的心靈。第一個不知誰哭出聲來,跟著就全哭起來。周後本來還隻是熱淚奔流,竭力忍耐著。到了這時,她再也忍耐不住,放聲痛哭。


    崇禎也極悲痛,在一片哭聲中,他又一次用袍袖擦了眼淚,對皇後說道:


    “內城將破,你趕快去死吧。朕馬上也要身殉社稷,我們夫妻相從於地下。”


    周後突然忍住痛哭,從心中噴發出一句話:“皇上,是的,隻看兒子們一眼,我馬上就去死。可是有一句話我要說出:我嫁你十七年,對國事不敢說一句話,倘若你聽了我一句話,何至今日!”


    崇禎明白她說的是逃往南京的事,歎道:“原是諸臣誤朕,如今悔恨已遲!”


    崇禎又命一個宮女速速奔往慈慶宮:“你啟奏懿安皇後,朕和皇後都要身殉社稷。如今亡國大禍臨頭,請她也懸梁自盡,莫壞了祖宗的體麵!”


    這時,太子、永王和定王,都被召到了坤寧宮偏殿。周後一手拉著十五歲的太子,一手拉著十一歲的定王,不忍離開他們,哭得更痛。永王十三歲,生母田皇貴妃於一年半以前病逝。周後是他的嫡母,待他“視如己出”。皇後用拉過定王的手又拉了永王,撕裂心肝地放聲大哭。崇禎催促皇後說:


    “如今事已至此,哭也無用。你快自盡吧,不要再遲誤了。”他又向一個宮女說:“速去傳旨催袁娘娘自盡,催長平公主自盡,都快死吧,不要耽誤到賊人進來,壞了祖宗的國體。”


    此時,從玄武門上傳來了報時的鼓聲和報刻的雲板聲,知道四更過了一半,離五更不遠了。坤寧宮後邊是禦花園和欽安殿,再往後是玄武門。玄武門左右,緊靠著紫禁城裏邊的排房,俗稱廊下家,住著一部分地位較低的太監。這時從廊下家傳出來一聲兩聲雞啼,同雲板聲混在一起。


    皇後聽見雞啼聲,心中悲痛地想:“唉,兩個女兒再也不能見到了!”她放開太子和永王的手,毅然站起,向崇禎說道:


    “皇上,妾先行一步,在陰間的路上等待聖駕!”


    她用淚眼看一眼三個兒子,看一眼馬上也要自盡殉國的皇上,深深地歎了口氣。她兩天兩夜來寢食俱廢,十分困乏,又加上腳纏得太小,穿著弓鞋,剛走兩步,忽然打個趔趄。幸而吳婉容已經從地上站起,趕快將她扶住。


    崇禎望著皇後走出偏殿,又一次滿心悲痛,聲音淒愴地對太子和二王吩咐:


    “母後要同你們永別了。你們恭送母後回到寢宮,速速回來,朕有話說!”


    五更將到,崇禎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想到馬上還要在宮中殺人,他深感精力不夠,吩咐宮女們:“拿酒來!快拿酒來!”宮女們馬上把酒拿來,隻是倉皇中來不及準備下酒小菜。崇禎不能等待,厲聲吩咐:


    “斟酒!”


    一個宮女用金杯滿滿地斟了一杯,放在長方形銀盤中端來,擺到他的麵前。他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又說道:


    “斟酒!”


    宮中釀造的禦酒“長春露”雖然酒力不大,但是他一連飲了十來杯(他平生從來不曾如此猛飲),已經有了三分醉意。當他連連喝酒時,神態慷慨沉著,似乎對生已經忘懷。站在左右的宮女和太監們看到他這種異乎尋常的神氣,都低下頭去,不敢仰視,隻怕他酒醉之後揮劍殺人。然而崇禎隻是借酒澆愁,增加勇氣。他停止再飲,向一個太監吩咐:


    “傳主兒來!”


    宮中說的“主兒”就是太子。太子馬上來到了偏殿,永王和定王也隨著來到,跪在他的麵前。太子哽咽說:


    “回父皇,兒臣等已恭送母後回到寢宮了。”


    “自盡了麽?”


    太子哭著回答:“母後馬上就要自盡,宮女們正在為她準備。”


    “好,好。身為皇後,理應身殉社稷。”


    此時皇後確實已經鎮定,等太子和二王哭著叩頭離開,她歎了口氣,命一個小太監在宮女們的幫助下,替她在寢宮的畫梁上綁一白練,擺好踏腳的凳子。寢宮中和窗子外,站立眾多宮女,屏息無聲。吳婉容揮走了小太監,跪到皇後麵前,低聲說道:


    “啟奏娘娘,白練已經綁好了。”


    皇後沒有馬上起身,輕聲吩咐:“快拿針線來,要白絲線!”


    很快,宮女們將針線拿來了。吳婉容接住針線,手指輕輕打顫,仰麵問道:


    “娘娘,要針線何用?”


    原來周後今年才三十三歲,想到自己生得出眾的貌美,渾身皮膚光潔嫩白,堪稱“玉體”,擔心賊人進宮後屍身會遭汙辱,所以在上吊前命一個平日熟悉女紅的宮女跪在地上用絲線將衣裙的開口縫牢。當這個宮女噙著眼淚縫死衣裙的時候,周後不是想著自己,而是牽掛著太子和二王。她想知道皇上如何安排三個兒子逃出宮去,努力聽偏殿中有何動靜。但是皇上說話的聲音不高,使她沒法聽清。她又歎口氣,望著跪在地上的宮女,顫聲說道:


    “你的手不要顫抖,趕快縫吧!”


    那個宮女手顫抖得更加厲害,連著兩次被針尖紮傷了手指。吳婉容看在眼裏,接過來針線,一邊流淚,一邊飛針走線,很快將皇後的衣襟和裙子縫死。皇後對吳婉容說:“叫宮人們都來!”馬上,三十多個宮女都跪在她的麵前。她用袖頭揩揩眼淚,說道:


    “我是當今皇後,一國之母,理應隨皇帝身殉社稷。你們無罪,可以不死。等到天明,你們就從玄武門逃出宮去。國家雖窮,這坤寧宮中的金銀珠寶還是很多,你們可以隨便攜帶珠寶出宮。吳婉容,你趕快扶我一把!”


    她竭力要保持鎮定,無奈渾身微顫,兩腿癱軟,不能不倚靠吳婉容用力攙扶,緩慢前行。她一邊向前走一邊歎氣,幽幽地自言自語:


    “皇上啊!太子和永、定二王,再不送他們逃出宮去就晚啦!”


    偏殿裏,太子和永、定二王已經從地上站起來,立在父皇麵前,等待麵諭。崇禎忽然注意到三個兒子所穿的王袍和戴的王帽,吃了一驚,用責備的口氣說:


    “什麽時候了,你們還是這副打扮!”隨即他向站在偏殿內的一群宮女和太監看了一眼,說:“還不趕快找舊衣帽給主兒換上!給二王換上!”


    眾人匆忙間找來了三套小太監穿舊了的衣服,由兩個宮女替太子更換,另有宮女們替二王更換。崇禎嫌宮女們的動作太慢,自己用顫抖的雙手替太子係衣帶,一邊係一邊哽咽著囑咐說:


    “兒啊!你今夜還是太子,天明以後就是庶民百姓了。逃出宮去,流落民間,你要隱姓埋名,萬不可露出太子身份。見到年紀老的人,你要稱呼爺爺;見到中年人,你要稱呼伯伯、叔叔,見到年歲與你相仿的人,你要稱呼哥哥……我的兒啊,你要明白!你一出宮就是庶民百姓,就是無家可歸的人,比有家可歸的庶民還要可憐!你要千萬小心,保住你一條性命!你父皇即將以身殉社稷。你母後已經先我去了……”


    當崇禎親自照料為太子換好衣帽時,永、定二王的衣帽也由宮女們換好了。在這生離死別的一刻,他拉著太子的手,還想囑咐兩句話,但是一陣悲痛,哽咽得說不出一個字,隻有熱淚奔流。


    這時皇後已走到懸掛白練的地方。她最後用淚眼望一望忠心服侍她的宮女們。除吳婉容外,所有的宮女都跪在地上為皇後送行。周後由吳婉容攙扶,登上墊腳的紅漆描金獨凳,雙手抓住了從畫梁上垂下的白練,忽然想到臨死不能同兩個公主再見一麵,恨恨地長歎一聲。吳婉容問道:


    “娘娘,還有什麽話對奴婢吩咐?”


    周後將頭探進白練環中,臉色慘白,她雙手抓緊白練,聲音異常平靜地對吳說道:


    “我要走了。你去啟奏皇上,說本宮已經領旨在寢宮自縊,先到黃泉去迎接聖駕。”


    周後說畢,將凳子一蹬,但未蹬動。吳婉容趕快將凳子移開,同時周後將兩手一鬆,身體在空中擺動一下,不再動了。


    崇禎聽見從皇後的寢宮內外傳來宮女和太監們的哭聲,知道皇後已經自縊身亡,不覺湧出熱淚,連聲說:


    “死得好,死得好。不愧是大明朝一國之母!”


    崇禎不敢多耽擱時間,他吩咐鍾粹宮的掌事太監趕快將太子和定王送往他們的外祖父嘉定侯周奎府中,又吩咐一個可靠的太監將永王送往田皇親府中,傳旨兩家皇親找地方使他的三個兒子暫時躲藏,以後出城南逃。吩咐以後,崇禎又對太子說道:


    “兒啊,汝父經營天下十七年,敬天法祖,勤政愛民,並無失德,不是亡國之君。皆朝中諸臣誤我,誤國……致有今日之禍。兒呀!你是太子,倘若不死,等你長大之後,你要恢複祖宗江山,為你的父母報仇。千言萬語,隻是一句話,我的兒啊!你要活下去!活下去!恢複江山!……”他痛哭兩聲,吩咐太監們帶著太子和永、定二王趕快出宮。


    他本來下旨:曾經被他召幸過的女子,不管有封號和沒有封號的,都集中在錢選侍的宮中,等候召進坤寧宮中處置,也就是吩咐她們立刻自盡,不肯自盡的就由他親手殺死。然而現在已經將近五更,公雞開始紛紛地叫明了。崇禎不再叫宮眷們前來,他出了偏殿,轉身往正殿走去。


    吳婉容知道他要去看一眼皇後的屍首,趕快跑在前麵,通知宮女們止哭,接駕。崇禎進了坤寧宮的西暖閣,看一看仍然懸在梁上的屍體,輕輕地點頭說:“已經死訖了,先走了,好,好!”他立即回身退出,一腳高一腳低地走出坤寧宮院的大門,向壽寧宮轉去。一部分太監和宮女緊隨在他身後,有人在心中驚叫:


    “天哪,是去逼公主自盡!”


    聽見廊下家的雞叫聲愈來愈稠,崇禎心中很急,越走越快,幾乎使背後的宮女和太監們追趕不上。


    住在壽寧宮的長平公主今年十六歲,是崇禎的長女。當她小時,盡管崇禎日理萬機,朝政揪心,還是經常抱她,逗她玩耍。她生得如花似玉,異常聰慧。去年已經為她選定了駙馬,本應今年春天“下嫁”,隻因國事日壞,不能舉行。此刻崇禎要去看看愛女是否已經自盡,屍懸畫梁……他的心中忽然萬分酸痛。他想大哭,但哭不出聲,在心中叫道:


    “天啊,亡國滅族……人間竟有如此慘事!”


    剛才坤寧宮中的一個宮女已奔來傳旨,命長平公主自盡,但她不肯。現在忽然聽說萬歲駕到,她趕快帶著眾宮女奔到院中,跪下接駕。崇禎見公主仍然活著,又急又氣,說道:


    “女兒,你為何還沒有死?”


    公主牽著他的衣服哭道:“女兒……無罪!父皇啊……”


    崇禎顫聲說:“不要再說啦!你不幸生在皇家,就是有罪!”


    長平公主正要再說話,崇禎的右手顫抖著揮劍砍去。她將身子一躲,沒有砍中她的脖頸,砍中了左臂。她在極度恐怖中尖叫一聲,倒在地上,昏迷過去。崇禎見公主沒有死,重新舉起寶劍,但是他的手臂顫抖得更凶,沒有力氣,心也軟了,勉強將寶劍舉起之後,卻見費珍娥撲到公主身上,一邊大哭一邊叫道:


    “皇爺,砍吧!砍吧!奴婢願隨公主同死!”


    崇禎的手腕更軟了,寶劍砍不下去,歎口氣,轉身走出,倉皇地前往袁妃居住的翊坤宮。崇禎走後,壽寧宮的掌事太監何新趕快從禦藥房找來止血的藥,為公主上藥和包紮傷口。公主仍在昏迷中。由於事出非常,何新和奶母陳嬤嬤都不知下一步該怎麽辦。恰在這時,吳婉容來了。


    吳婉容看見公主雖被砍傷左臂,卻因皇上手軟無力,並未砍斷骨頭,更沒有傷到致命地方。她將何新叫到壽寧宮的前廡下,小聲問道:


    “何公公,你打算如何救公主逃出宮去?”


    “公主已經不省人事,倘若我送她出宮,她死在路上,我的罪萬死莫贖。”


    “不,何公公。公主的昏迷不醒是剛才極度驚懼所致,一定不會死去。你何不趁著天明以前,獨自背公主出玄武門,逃往周皇親府中?”


    何新恍然明白,說道:“就這麽辦,好主意!”


    費珍娥已經出來,聽見了他們的談話,小聲懇求說:“讓我跟隨去服侍公主行麽?”


    何新說:“不行!多一個人跟去就容易走漏消息!”


    費宮人轉求坤寧宮的管家婆:“婉容姐,我願意舍命保公主,讓我去麽?”


    “你留在宮中吧。讓何公公背著公主悄悄逃走,就是你對公主的忠心。”


    “可是我絕不受賊人之辱!”


    “這我知道。還是前天我對你說的話,我們都要做清白的節烈女子,絕不受辱。一旦逆賊破了內城,你來坤寧宮找我,我們都跟魏清慧一起盡節,報答帝後深恩。”


    當周後在坤寧宮自盡時,袁妃也毫不猶豫地遵旨自盡,不料因為她平日待下人比較寬厚,宮女們故意在畫梁上替她綁一根半朽的絲絛。結果她尚未絕氣,絲絛忽然斷了,將她跌落地上,慢慢地複蘇了。雖然她吩咐宮女們重新替她綁好繩子,扶她上吊,但宮女們都圍著她哭,誰也不肯聽話。崇禎進來,知道她因繩子忽斷,自縊未死,對她砍了一劍,傷了臂膀。他沒有再砍,頓頓腳,說了句“你自己死吧”,轉身走了出去。


    他奔到錢選侍的宮中。所有選侍、美人和尚沒有名目的女子都遵旨集中在那裏。當崇禎匆匆來到時,她們嚇得麵如土色,渾身顫抖著跪下接駕。崇禎命她們趕快自盡,不得遲誤。她們一齊叩頭,顫聲回答:


    “奴婢遵旨!”


    幾個女子向外退出時,有一個神情倔強的宮女,名叫李翠蓮,禁不住恨恨地歎一口氣,小聲說道:


    “奴婢遵旨盡節,隻是死不瞑目!”


    崇禎喝問:“回來!為什麽死不瞑目?”


    李翠蓮返身來重新跪下,大膽地答道:“我承蒙陛下召幸,至今已有兩年,不曾再見陛下,在陛下前尚不能自稱‘臣妾’,仍是奴婢。因為未賜名分,父母也不能受恩。今日亡國,雖然理當殉節,但因為在宮中尚無名分,所以死不瞑目。”


    崇禎受此頂撞,勃然大怒,隻聽唰啦一聲,他將寶劍拔出半截,對跪在麵前的宮女瞋目注視。這宮女卻毫不畏懼,本來是俯伏地上,聽到寶劍出鞘聲,忽然將身子跪直,同時將脖頸伸直,低著頭,屏住呼吸,隻等頭顱落地。崇禎是怎樣回心轉意,沒人知曉,但見他將拔出來一半的寶劍又送回鞘中,傷心地輕聲說道:


    “你的命不好,十年前不幸選進末代宮中。如今大明亡國,你與別的宮女不同,因為曾經蒙朕‘召幸’,所以不可失身於賊。看你性子剛烈,朕不殺你,快自己從容懸梁自縊,留個全屍。去吧,越快越好!”


    李翠蓮走後,崇禎知道天已快明,不敢耽誤,見有女子很不願意盡節,他猛跺一腳,揮劍砍倒兩個,不管她們死活,在一片哭聲中離開,奔回乾清宮。在他身殉江山之前,還有一件最使他痛心而不能斷然決定的事情,就是昭仁公主的問題。現在他下狠心了。


    他有一個小女兒為皇後所生,今年虛歲六歲,長得十分好看,活潑可愛。他因為很喜愛這個小公主,叫奶母和幾個宮女服侍小公主住在乾清宮的昭仁殿。因為公主年紀還小,沒有封號,宮中都稱她昭仁公主。


    他匆匆回乾清宮去,一邊走一邊在心中說道:


    “我的小女兒啊,不是父皇太殘忍,是因為你是天生的金枝玉葉,不應該死於賊手,也不應該長大後流落民間!兒啊,你死到陰間休抱怨父皇對你不慈!”


    崇禎進了日精門,不回正殿,直接登上昭仁殿的丹墀。小公主的奶母和宮女們正在一起流淚,等待大難降臨,忽聽說皇上駕到,一齊擁著小公主出來跪下接駕。小公主用十分可愛的稚嫩聲音叫道:“父皇萬歲!”她的話音剛落,崇禎一咬牙,手起劍落,小公主來不及哭喊一聲,就倒在血泊中死了。


    崇禎回到乾清宮東暖閣,回頭吩咐:


    “快快拿酒!傳王承恩進來!”忽然聽見昭仁殿一片哭聲,他又吩咐:“酒送到宏德殿,王承恩也到宏德殿等候!”


    崇禎吩咐之後,拉出素緞暗龍黃袍的前襟,將玉白色袍裏朝上,平攤禦案,提起朱筆,顫抖著,潦草歪斜地寫出了以下遺言:


    朕非庸暗之主,乃諸臣誤國,致失江山。朕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不敢終於正寢。賊來,寧毀朕屍,勿傷百姓!


    崇禎在衣襟上寫畢遺詔,拋下朱筆,聽見城頭上炮聲忽止,猜想必定是守城的太監和軍民已經打開城門投降。他回頭對魏清慧看了看,說道:


    “朕馬上身殉社稷,你同都人們出宮逃命去吧!”


    宏德殿在乾清宮正殿右邊,同昭仁殿左右對稱,形式相同。當崇禎匆匆地走進宏德殿時,王承恩已經在殿門外恭候,而一壺宮製琥珀色玉液春酒和一隻金盞、四樣下酒冷盤已經擺在臨時搬來的方桌上。崇禎進來,往正中向南的椅子上猛然坐下,說道:“斟酒!”跟隨他進來的魏清慧立刻拿起嵌金絲雙龍銀壺替他斟滿金杯。他將掛在腰間的寶劍取下,鏗然一聲,放到桌上,端起金杯,一飲而盡,說道:“再斟!”隨即向殿門口問道:


    “王承恩呢?”


    王承恩趕快進來,跪下回答:“奴婢在此伺候!剛才奴婢已在殿門口跪接聖駕了。”


    崇禎對王承恩看了看,想起來王承恩確實在殿門口接駕,隻是他在忙亂中沒有看清是誰。由於知道王承恩甘願從死,使他安慰和感動。他向立在殿門口的太監們吩咐:


    “替王承恩搬一把椅子來,拿個酒杯!”


    吳祥和幾個太監吃了一驚,心中說:“皇上章法亂了!”但他們不敢耽誤,立刻從偏殿的暖閣中搬出一把椅子,又找到一隻宮中常用的粉彩草蟲瓷酒杯。魏清慧立刻在瓷杯中斟滿了酒。崇禎說道:


    “王承恩,坐下!”


    “奴婢不敢!”王承恩心中吃驚,叩頭說。


    “朕命你坐下,此係殊恩,以酬你的忠心。時間不多了,你快坐下!”


    “皇上,祖宗定製,內臣不管在宮中有何職位,永遠是皇上的家奴,斷無賜坐之理。”


    “此非平時,坐下!”


    王承恩惶恐地叩頭謝恩,然後站起,在崇禎對麵的椅子上欠著身子坐下,不敢實坐。崇禎端起金杯,望著王承恩說:


    “朕馬上就要殉國,你要隨朕前去。來,陪朕飲此一杯!”說畢,一飲而盡。


    王承恩趕快跪在地上,雙手微微打顫,捧著酒杯,說道:


    “謝聖上鴻恩!”


    他將杯中酒飲了一半,另一半澆在地上,又說道:


    “啟奏皇爺,城頭上幾處炮聲忽然停止,必是守城人開門迎降。皇上既決定身殉社稷,不可遲誤。即命內臣們搬運來引火的幹柴如何?”


    崇禎沉默不答,麵露苦笑,以目示意魏清慧再替他斟滿金杯。魏宮人知道崇禎平日很少飲酒,以為他是要借酒壯膽,怕他喝醉,斟滿金杯後小聲說道:


    “皇爺,賊兵已經進城,請皇爺少飲一杯,免得誤了大事。”


    崇禎到了此時,又變得十分鎮靜,神情慷慨而又從容。事成定局,他已經既不怕死,也沒有憂愁,所有的隻是無窮的亡國遺恨。三天來他寢食俱廢,生活在不停止的驚濤駭浪之中,又經過一整夜的折騰,親曆了宮廷慘禍,他需要多飲幾杯,一則借酒澆一澆他的胸中遺恨,二則增加一點力量,使他更容易從容殉國。他認為,北京城大,敵人進城之後,也不會很快就進入皇宮,所以他飲了第三杯酒以後,對魏宮人說:


    “再為朕滿斟一杯!”


    當魏宮人又斟酒時,王承恩第二次催促說:“皇爺,奴婢估計,賊兵正在向紫禁城奔來,大庖廚院中堆有許多幹柴,該下旨準備在三大殿和乾清宮放火,再不下旨就來不及了!”


    崇禎端起金杯不語,沉默片刻,深沉地歎一口氣,將金杯放下。王承恩擔心敵兵馬上來到,又忍不住向崇禎問道:


    “陛下,可否命內臣們趕快搬運木柴?”


    他搖搖頭,又一口將酒喝幹,將金杯鏗然放到桌上,大聲說道:


    “斟酒!再斟一杯!”


    王承恩駭了一跳,說道:“皇上,奴婢侍候皇上多年,深知皇上勵精圖治,勤政愛民,不幸到了今日,深懷亡國遺恨。可是皇上,您聽,玄武門已打五更,再耽誤就來不及焚毀宮殿了!”


    幾天來崇禎常想著一些國事上的重大失誤。尤其近幾天時時在心中痛恨的是,關於南遷的事,何等緊迫,滿朝文臣竟各存私心,大臣反對,小臣不敢堅持,致有今日!還有,關於調吳三桂來京勤王的事,又是何等緊迫,朝廷上好些天議論不決,貽誤軍機,坐等流賊日夜東來,致有今日!


    “斟酒!斟滿!”他大聲說,咬牙切齒。


    魏清慧渾身打顫,趕快又斟滿金杯。崇禎伸出右手中指,在金杯中蘸了一下,在案上寫了一句話叫王承恩看,隨即端起金杯一飲而盡。他在案上寫的是:


    “文臣每(們)個個可殺!”


    看見這句話,王承恩和魏清慧都感到莫名其妙。尤其是王承恩,他斷定敵兵正在向皇城奔來,再不趕快準備好引火之物就來不及了。他望著皇上說:


    “陛下,乾清宮……”


    崇禎冷靜地說道:“不要擔心,還來得及,來得及。”


    “皇上,需要趕快準備……”


    “朕早已反複思忖,拿定了主意。你等一等,隨朕出宮。”他瞟了魏清慧一眼,“再斟一杯!替王承恩也斟一杯!……王承恩,飲過了這杯酒,你就隨朕出宮!”


    “可是皇爺,如今已無處可去,隻有在宮中放火……”


    “三大殿和乾清宮不用焚。”


    “豈不是留以資敵!”


    崇禎沒心回答,飲下去最後一杯酒,命王承恩也飲下杯中酒,從椅子上站起來,準備動身。魏清慧趕快從桌上捧起寶劍,準備替皇上係在腰間。但崇禎明白這寶劍沒有用了,輕輕一擺頭,阻止了她。他對吳祥和魏清慧說了一句話:“你們趕快逃生吧,不需要伺候了。”他對王承恩說了句:“出玄武門!”隨即從宏德殿出來了。


    從乾清宮的宮院去玄武門,應該出日精門或月華門向北轉,可是崇禎一直往前走,出了乾清門。站在乾清門前,回過頭來,傷心地看了片刻,落下了熱淚,在心中說:“再也不會回來了!”他又向南看一眼建極殿的高大影子,歎了一聲,心中說:“再也看不見了!”他忍耐著沒有痛哭,因為已經沒時間哭了。


    到了此時,王承恩、吳祥等人才知道皇上無意焚毀乾清宮和三大殿,但是不明白什麽原因,也不敢再問。吳祥和魏清慧率領乾清宮的全體太監和宮女送皇帝出乾清門。一個太監牽著太平  在乾清門外等候,另一個太監搬了馬凳,還有四個太監用朱漆龍頭短棒打著四隻羊角宮燈侍候。崇禎上了禦馬,接了杏黃絲韁,揮手使牽馬的和打燈籠的太監都不要跟隨,隻要王承恩跟在馬後。他從乾清門外向東,到內左門向北轉,向東一長街方向走去。


    太監和宮女們一直跟隨到內左門,跪下去叩頭。吳祥和魏清慧等同時哽咽說道:


    “奴婢們為皇爺送駕!”


    永巷中的夜色仍然很濃。崇禎騎馬向玄武門走去的影子很快消失在陰影中,看不見了,但還能聽見漸漸遠去的馬蹄聲。


    平日皇上晚間出乾清宮,總是乘步輦,華貴的燈籠成陣,由太監和宮女簇擁而行。魏清慧第一次看見皇上是這樣出乾清宮,忍不住嗚咽出聲。她一嗚咽,許多宮女和太監都跟著哭了。


    天色更亮了。玄武門城樓上,報曉的鼓聲停止,雲板不響了。內城各門大開。大順軍開始從不同的地方整隊入城,而李過和李岩等率領的清宮人馬也從西長安街來了。


    崇禎經過禦花園時,一隻黑色大鳥從古柏樹上撲嚕嚕驚起,飛出紫禁城外。


    守玄武門的太監已經逃散,隻剩下兩個人。他們看見皇上來了,趕快將門打開,跪在路邊,低頭不敢仰視。


    崇禎出了玄武門,又走出北上門,過了石橋,越過一條冷清的大路,便進入萬歲門,來到煤山的大院中。崇禎在西山腳下馬,有一隻夜間從鹿舍走出的梅花鹿從草中驚起,竄入密林。


    崇禎下馬以後,命王承恩在前帶路,要順小路上山頂看看。王承恩斷定“流賊”正在向皇城前來,心中焦急,勸說道:“陛下,天色已經亮了,不敢多耽擱時間了。”崇禎沒有說話,邁步前行。王承恩隻好走在前麵帶路。


    扔下的禦馬沒有人管,七寶雕鞍未卸,肚帶未鬆,鑲金嵌玉的轡頭依然,黃絲韁繩搭在鞍上,在山腳下慢吞吞地吃草,等待它的主人從原路回來。


    王承恩引著崇禎從西山腳下,手分樹枝,順著坎坷的小路上山。自從崇禎末年國事日壞,皇帝和後妃們多時不來煤山,所以上山的道路失修,道旁荒草和雜樹不少。崇禎的右腳被石頭絆了一下,冷不防打個前栽,幸好抓住了在前邊帶路的王承恩,沒有跌倒。經過這一踉蹌,他今早不曾梳過的頭發更散亂了,略微嫌鬆的右腳上的靴子失落了。繼續走了幾步,他感到腳底很疼痛,才明白臨時換的一隻舊靴子丟失了。但是他沒有回頭尋找,也沒有告訴王承恩。他想,馬上就要上吊殉國了,腳掌疼痛一陣算得什麽!


    煤山有五峰,峰各有亭。他們上到煤山的中間主峰,是煤山的最高處,也是全北京城的最高處。這裏有一個不到兩丈見方的平坦地方,上建一亭。崇禎站在亭外,先望一望紫禁城中的各處宮殿,想著這一大片從永樂年間建成,後經曆代祖宗補建和重建的皇宮,真可謂瓊樓玉宇,但從今日以後,再也不屬於他的了。他深感愧對祖宗,一陣心如刀割,流出兩行眼淚。他又縱目遙望,遍觀了西城、東城和外城,想象著“賊兵”此時已經開始在各處搶劫、奸淫、殺人,不禁心中辛酸,歎口氣說:


    “唉,朕無力治理江山,徒苦了滿城百姓!”


    王承恩說道:“皇爺真是聖君,此時還念著滿城百姓!”


    崇禎又說:“自古亡國,國君身殉社稷,必有臣民從死。我朝三百年養士,深恩厚澤,難道隻有你一個人不忘君恩,為朕盡節?”


    “皇爺,奴婢敢言,遇此天崩地坼之禍,京師內外臣工以及忠義士民,一旦得知龍馭上賓,定有許多人為皇上盡節而死,豈止奴婢一內臣而已!”


    崇禎心中稍覺安慰,忽然想到移居文信國祠中準備殉節的老臣李邦華,問道:“文丞相祠在什麽地方?”


    王承恩遙指東北方向說:“在那個方向,離國子監不遠。皇爺,像文天祥那樣甘願殺身成仁的千秋忠臣,也莫能救宋朝之亡。自古國家興亡,關乎氣數,請皇上想開一點,還是趕快自盡為好,莫等賊兵來到身邊!”


    崇禎不答,轉向東南方向望去,最早看見的是崇文門的巍峨箭樓,接著又看見古觀象台。忽然,他看見崇文門內偏東的地方冒出了火光。他渾身猛然一震,從喉嚨裏“啊”了一聲,定睛向火光望去。片刻之間,離那火光不遠地方又冒出一股火光。兩處火光迅速變成烈焰騰騰,照得東南方一大片雲天通紅。


    王承恩也驚駭地望著火光,對崇禎說道:“皇爺,那烈火焚燒的正是新樂侯府和鞏駙馬府!一定是賊兵進崇文門後,先搶劫焚燒這兩家皇親!”


    崇禎仍在看遠處的火光和濃煙,顫聲說:“燒得好,燒得好,真是忠臣!”


    王承恩不明白他的話是什麽意思,說道:“皇上,愈在這時愈要鎮靜,方好從容殉國。說不定賊兵已經進承天門啦!”


    崇禎想到這兩家皇親一定是等不到宮中舉火,因為賊兵已經進了崇文門,自己先舉火全家自焚。使他最痛心的是外祖母年已八十,竟遇到亡國之禍。限於朝廷禮製森嚴,外祖母雖然受封為瀛國夫人,卻沒進過宮來,而他也沒有去看過瀛國夫人。如今新樂侯全家舉火自焚,縱然外祖母能夠不死於大火之中,以後隻剩下她一個孤老婆子,將如何生活下去?


    王承恩在他腳前跪下,焦急地懇求說:“皇上是英烈之主,慷慨殉國,事不宜遲。如要自縊,請即下旨,奴婢為皇爺準備。如今天已大亮,賊兵大概已進入紫禁城了!”


    “你不要擔心,朕絕不會落入賊手!”


    “奴婢擔心萬一……”


    “紫禁城中,千門萬戶,賊兵尋找不到朕躬,必然在宮中搶劫財物,奸汙宮女,絕不會很快就來到此地。朕來到這個地方,正是為從容殉國……”


    一陣沉悶的雷聲從頭上滾過,又刮起一陣寒風。崇禎轉向南望,想看看賊兵如何在宮中搶劫和殺人。如在往日,此時已經是天色大亮,但今早因為低雲沉沉,宮院內仍然很暗。他忽然把眼光凝望著乾清宮的方向,在心中問道:


    “內臣們自然都逃出宮了,那些宮女們可逃走了麽?魏清慧可逃走了麽?”一陣北風將冷雨吹到亭前,崇禎仰天長歎一聲,忽然對王承恩哽咽說道:“啊啊,我明白了!怪道今天早晨的天色這麽陰暗,冷風淒淒,又下了兩陣小雨,原來是天地不忍見我大明亡國,慘然隕泣!”


    王承恩從一些異常的人聲中覺察出來李自成的部隊已經有很多人進入紫禁城,並且覺察出有許多人從玄武門倉皇逃出,有的向西奔去,也有的向東奔去。他焦急地向崇禎說道:


    “賊兵已經有很多人進入大內,皇爺不可再遲誤了!倘若聖衷已決定自縊殉國,此亭在煤山主峰,為京師最高處,可否就在這個亭子中自縊?”


    崇禎沒有回答。他此刻從站立的最高處向正南望去,不是對著坤寧宮、乾清宮和三大殿,而是對著紫禁城內的奉先殿和紫禁城外的太廟。他認為他失去了祖宗留下的江山,不應該對著祖宗的廟宇上吊。他已經選定了一個上吊的地方,但沒有說出口來。


    王承恩催促說:“皇上究竟在何處殉國,請速決定,莫再耽誤!”


    “好吧,不再耽誤了。你跟隨朕來,跟隨朕來!”


    從此時起,直到自縊,崇禎都表現得好像大夢初醒,態度異常從容。無用的憤懣控訴的話兒沒有了,痛哭和嗚咽沒有了,歎息沒有了,眼淚也沒有了。


    他帶著王承恩離開煤山主峰,往東下山。又過了兩個亭子,又走了大約三丈遠,下山的路徑斷了。崇禎命王承恩走在前邊,替他用雙手分開樹枝,往東山腳下走去。半路上,他的黃緞便帽被樹枝掛落,頭發也被掛亂。山腳下,有一棵古槐樹,一棵小槐樹,相距不遠,正在發芽。兩棵槐樹周圍,幾尺以外,有許多雜樹,還有去年的枯草混雜著今春的新草。


    幾年前的一個春天,天氣溫和,崇禎曾偕後妃們來永壽殿[1]前邊看牡丹。看過以後,周後同袁妃坐在壽皇殿吃茶閑話,他帶著田妃來到煤山腳下閑步,發現了這個地方,喜歡這地方的幽靜,對田妃說道:


    “日後戰亂平息,重見太平,朕將在此兩株槐樹中間建一個小亭,前邊種幾叢翠柳,萬機之暇,偕汝來此亭下小憩,下棋彈琴,稍享太平無事樂趣!”


    之後,這事情、這地方、這個心願,一直牢記在他心中,所以今天他選擇此處殉國。來到古槐樹下邊,他告訴王承恩可以在此處從容自盡,隨即解下絲絛,叫王承恩替他綁在槐樹枝上。王承恩正在尋找高低合適的橫枝,崇禎忽然說:“向南的枝上就好!”崇禎隻是因為向南的一個橫枝比較粗壯,隻有一人多高,自縊較為方便,並沒有別的意思。但他同王承恩都同時想到了“南柯夢”這個典故。王承恩的心中一動,不敢說出。崇禎慘然一笑,歎口氣說:


    “今日亡國,出自天意,非朕之罪。十七年慘淡經營,總想中興。可是大明氣數已盡,處處事與願違,無法挽回。十七年的中興之願隻是南柯一夢!”


    王承恩聽了這話,對皇帝深為同情,心中十分悲痛,但未做聲,趕快從荒草中找來幾塊磚頭墊腳,替皇帝將黃絲絛綁在向南的槐樹枝上,又解下自己腰間的青絲絛,在旁邊一棵小槐樹枝上綁好另一個上吊的繩套。這時王承恩聽見從玄武門城上和城下傳來了嘈雜的人聲,特別使他膽戰心驚的是有陝西口音在北上門外大聲查問崇禎逃往何處。王承恩不好明白催皇上趕快上吊,他向崇禎躬身問道:


    “皇爺還有何吩咐?”


    崇禎搖搖頭,又一次慘然微笑:“沒有事了。皇後在等著,朕該走了。”


    說畢,他神情鎮靜地一轉身走到古槐樹旁,手扶樹身,登上了墊腳的磚堆。他拉一拉橫枝上的杏黃絲絛,覺得很牢,正要上吊,王承恩叫道:


    “皇爺,請等一等,讓奴婢為皇爺整理一下頭發!”


    “算了,讓頭發遮在麵上好啦。朕無麵目見二祖列宗於地下!”


    崇禎索性使更多的長發披散臉上,隨即將頭插進絲絛環中,雙腳用力蹬倒磚堆,抓著絲絛的雙手鬆開,落了下來,懸掛著的身體猛一晃動,再也不動了。


    王承恩看見皇上已經斷氣,向死屍跪下去叩了三個頭,說道:“皇爺,請聖駕稍等片刻,容奴婢隨駕前去!”他又麵朝東方,給他的母親叩了三個頭,然後起身,在旁邊不遠的小槐樹枝上自縊。


    微雨停了。北風停了。鳥不鳴,樹枝不動。煤山的大院中一如平日,十分寂靜。忽然從玄武門外傳來陝西口音,說西華門護城河中漂起來許多屍體,說不定崇禎也投水死了。


    坤寧宮的吳婉容和乾清宮的魏清慧,在李自成破居庸關以後,就互相商定,一旦北京失守,帝、後殉國,她們就跟著盡節,絕不偷生苟活,受“賊”淫汙。魏清慧在亡國前曾受到皇上恩寵。她心中明白,倘若國家不亡,她十拿九穩會受到“召幸”,得到封號。這一點朦朧的寵愛,更增加了她必死的決心。


    昨夜,當崇禎騎馬出午門以後,皇後不知發生了什麽變故,命吳婉容來乾清宮向魏清慧詢問究竟。趁這次見麵機會,吳婉容悄悄說道:


    “清慧姐,外城已經失陷,這內城也沒法守住,眼看會落入賊手。到那時候,魏姐呀,你可要替大家拿定主意啊!”


    魏清慧緊緊地握住吳婉容的手,小聲說道:“婉容,你說得很是。到了亡國時候,我們好幾千都人姐妹,沒有一點活路。都人與太監不同。太監們可以逃出宮去,有地方可以暫時寄身,沒有受辱失節的事。都人姐妹都是十歲前選進宮中,從來沒有再看見父母家人,在北京城中有什麽親戚和同鄉,一概不知。她們留在宮中要受汙辱,出宮去遇到壞人也是受辱,受辱還不如死。都人姐妹們一不幸托生成女兒身,二不幸選進宮中,三不幸遇到亡國慘禍……”她忽然說不下去,忍不住嗚咽起來。


    吳婉容不禁熱淚奔流,顫聲說道:“魏姐,你快說吧,皇後身邊我不能離開太久。”


    魏清慧接著說:“幾天前我已經想好了。城破,皇上和皇後必殉社稷,我們大家一起為帝、後盡節,死在一起。各宮院都人姐妹,有誌氣的可以跟我們一起盡節,但不勉強,到時候你來找我好啦。還有,費珍娥也同我談過盡節之事,你務必呼喚她一道來,我在乾清門外等候。”


    經過昨夜這次談話之後,兩位宮女頭兒再沒有機會談話。今日五更,崇禎皇帝從玄武門出宮以後,吳婉容果然隻留下四個年紀較大的宮女守著皇後的屍體,其餘全部坤寧宮的宮女都跟著她來到乾清門外,同跟在魏清慧身邊的乾清宮宮女匯合。隨即,費珍娥同壽寧宮的大部分宮女一起奔來了,鍾粹宮、承乾宮的大部分宮女也都來了。翊坤宮因為袁皇貴妃沒有死,宮女們不忍心離開主人,沒有前來。有些宮院,平日同乾清宮、坤寧宮來往不多,消息閉塞,宮女們也多沒有來。不到天亮,聚集在乾清門的宮女約有三百人。


    忽然,魏清慧站到乾清門的台階上向大家高聲說道:


    “都人姐妹們,我們受皇家豢養之恩,生為大明人,死為大明鬼。身為女子,貞節不可失。西華門外護城河,河水又清又深,是我們很好的盡節處。賊兵快要進入紫禁城,有誌氣的姐妹都跟我來!”


    魏清慧跳下台階,左手拉著吳婉容,右手拉著費珍娥,從內右門的前邊向南跑去。她準備帶著大家從內右門前邊向西,走出隆宗門,然後一直往南,再由武英殿紅圍牆與崇樓之間過一座金水橋,繞過武英門南邊的金水河,奔出西華門。走這條路,縱然敵兵從午門進宮,也不會迎麵相遇。


    開始出發時,魏清慧緊緊地拉著吳婉容和費珍娥的手,但是因為同行的人多,情況很亂,魏清慧不得不時時停下來,招呼大家,以免有人掉隊,有人走錯了路。吳婉容因為是坤寧宮的宮女頭兒,也不能不時時停下來照顧大家。走出隆宗門一箭之地,剛出寶寧門不遠,魏清慧就同吳婉容、費珍娥不再是手攜手了。當她放開費宮人的手時,特別深情地叮嚀一句:


    “珍娥,我們都是受皇爺殊恩的人,投護城河的時候你跟我一道,在黃泉路上我們還手拉著手!”


    所謂“受皇爺殊恩”這句話,在別的宮女中沒人明白,費珍娥聽了卻心頭一震。她跟在魏宮人背後繼續向前走,走到中途,忽然在心中恨恨地說:


    “我深受皇恩,無以報答,這樣白白地投河自盡,我死不甘心!”


    隨後,她的腳步開始放慢了。有許多宮女越過了她。她繼續隨著大家向前走,但是心中更加遲疑,腳步更加慢了。轉眼間,她同魏清慧之間的距離拉開了,同吳婉容的距離也拉開了。


    當大群宮女從武英門前金水河南邊慌慌亂亂地奔過時,天色已經亮了。有十幾個太監從歸極門(右順門)出來,一邊向西華門逃跑一邊向宮女們說:“你們快逃,賊兵已經進午門了!”宮女們聽了這消息,許多人登時腿發軟,有的人抓住鬆樹走不動了。魏清慧又是呼喚,又是催促,帶著大家往西華門繼續跑。


    守西華門的太監們已經逃光,從午門內逃來的十幾個太監也衝出西華門,過石橋向西跑了。魏清慧和吳婉容都到了西華門外,站在那裏等待大家。兩三百宮女都來到了,但是沒有看見費珍娥。略等片刻,魏清慧跑回西華門內,望著空蕩蕩的院落連叫三聲“珍娥”,沒人答應。


    “清慧,不要再叫啦,再耽擱就誤了大事!”


    魏清慧一狠心,跟著吳婉容回頭重新跑出西華門。她一邊跑一邊滾出了傷心和怨恨的眼淚,忍不住對吳婉容說道:


    “真沒想到,費珍娥竟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不念皇恩,甘願失節於流賊之手!”


    當她們回到西華門外時,那兩三百宮女都在驚慌無計地等著她們,但是可以看得出來,很多人已經不像從乾清門出發時那樣懷著慷慨盡節、誓死無悔的決心。此時,從歸極門傳來了帶著陝西口音的人語聲,好像是“流賊”向遇到的太監大聲詢問宮中道路。魏清慧向吳婉容看了一眼,接著向宮女們高聲叫道:


    “姐妹們,賊兵已到跟前,有誌氣的跟我來!”


    她奔到河邊,縱身跳入水中。吳婉容第二個跳進水中。緊跟著,大約有三十多個宮女跳入水中,多是乾清宮和坤寧宮的人。但十之八九的宮女不肯投水,在驚慌中各自逃命。其中大部分跑過石橋,向南長街和北長街亂跑。有的宮女依稀記得京城的什麽地方住有同鄉或親戚,逢人問路,居民們才知道紫禁城已經失陷,皇上在黎明前逃出宮了。另外一部分宮女無處可去,隻好退回西華門內,循原路奔回自己宮中,聽天由命。


    魏清慧和吳婉容等死後不久,李過率領的負責清宮的將士占領了整個紫禁城。  <hr/>


    [1]永壽殿——明代景山大院的北邊有三座殿,西邊是壽皇殿,中間是永壽殿,東邊是觀德殿。永壽殿前邊有牡丹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自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姚雪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姚雪垠並收藏李自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