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一年關山22
綜影視之主角又在打亂劇情 作者:勇敢香菇想劃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梧帝雖然已經死了,但他的形象卻如同一張白紙,任由生者以筆墨勾勒,賦予其無盡的光輝與榮耀。
尤其作為著墨者的楊盈,還是最後見過梧帝的楊盈,這使得她的話語就更加的有可信度了。
現在楊盈隻要無限美化梧帝,煽動梧國所有人的憤怒,在打著為梧帝報仇的大旗,匯聚起正義之師,就可以堂而皇之的開始攻打安國了。
她不僅為梧國人找到了宣泄憤怒的途徑,更為自己勢力的和擴張鋪平了道路。
“朕自即位以來,本欲勵精圖治,以求國泰民安。然,天不佑我,戰事失利,社稷危殆。今此之際,朕深感愧疚,誠惶誠恐,反思自身,有負先帝之托,有負天下蒼生之望。
一曰:朕未能洞察時勢,輕信佞臣,致使軍心渙散,兵敗如山倒,是朕之失也。
二曰:朕未能善待百姓,致使其困苦不堪,人心離散,是朕之失也。
三曰:朕未能選拔賢良,致使朝綱不振,政事多舛,是朕之失也。
四曰:朕未能深謀遠慮,致使邊疆不固,外敵入侵,是朕之失也。
今,國運衰微,朕無顏麵見列祖列宗於地下,亦無顏麵見天下蒼生於世。唯有以身殉國,以明誌向,望後人能鑒此過失,勿蹈覆轍,以期國泰民安。”
一封罪己詔將大堂內的氣氛推向高潮,眾人伏地痛哭。
最終,不知道是誰高呼了一聲:“我們要為陛下報仇”。
這句話徹底點燃了眾人心中的複仇之火。
不過在場的這些官員畢竟都是在官場沉浮多年的老手,在憤怒之餘,一些心思敏銳的人已經開始考慮起其他的問題。
禮王殿下聲稱,聖上駕崩前曾給過他一份罪己詔,以及一份繼位詔書。
現在罪己詔已經宣讀完畢,可是繼位詔書卻遲遲沒有拿出,甚至就連繼位人選都沒有公布。
國不可一日無君!
為免國家生亂,禮王第一時間就應該宣讀遺詔,或是將遺詔送回梧都,以安文武百官及天下黎庶之心。
可是他沒有提起這事,這說明了什麽?
其一就是禮王殿下手中根本沒有那份繼位詔書,如果遺詔不存在,自然也沒辦法宣讀。
而禮王之所以聲稱手中有那份遺詔,可能是為了穩住朝局,防止因為聖上驟然駕崩而導致的朝綱大亂。
不過,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如果這份遺詔真的不存在,禮王殿下眼下最該做的應該是趕回梧都,而不是在此煽動大家的仇恨情緒。
而另一種可能就是那份繼位遺詔是的確存在,隻不過禮王殿下對上麵的人選不滿意。
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遺詔上邊的名字並非是他本人,但是他有心皇位,因此隻能選擇拖延時間,既不宣讀遺詔,也不著急返回梧都,而是留在邊城增強自己的實力,為爭奪皇位做準備。
想到這種可能性,眾人心中頓時燃起一股熱切的希望。
不是他們目光狹窄,初一見到禮王就敢直接押寶,實在是從龍之功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其背後所帶來的那種巨大的榮譽和實際的利益,對他們來說幾乎就是不可抗拒的。
自古功高莫過於救駕,其次就是從龍之功。
他們長期駐守邊城,遠離朝堂的權力爭鬥,未曾想今日竟有如此天賜機緣。
眼下皇後腹中的皇子尚未誕生,英王殿下因雙腿殘疾直接與皇位無緣。
如此一來,剩下的下一任的皇帝人選就隻有遠在梧都的丹陽王和近在眼前的禮王殿下。
盡管丹陽王在朝中勢大,但如果禮王有他們這些邊疆手掌兵權的諸臣支持,爭奪皇位未必沒有勝算。
隻要禮王殿下能夠成功登基,那他們這些支持者將來豈不是能飛黃騰達,雞犬升天?
杜城一眾大小官員身處邊境,並不知道楊盈的女子身份,隻以為她是男生女相,相貌柔美些而已,並沒有往性別方麵去想,所以自然而然的將楊盈這位禮親王算在了皇位候選人之列。
未免會錯了意,眾人互相對視一眼,最後還是杜城守將周道全膝行兩步跪到楊盈身前,試探性地勸慰道:“殿下,此刻並非沉溺於悲痛之時,大行皇帝雖已龍馭上賓,但其遺體仍留安國,此等大事,臣等不敢擅專,還請禮王殿下示下,此事該如何是好?”
話音一落,周遭空氣仿佛被凝固,眾人不約而同地屏息凝神,禮王殿下是否有奪嫡之心,就看他如何回答周道全的這個問題了。
楊盈自然不會讓他們失望,隻見她緩緩站起身子,目光堅定,字字鏗鏘:“手足之情,不可斷絕,生死相隔,其痛刻骨銘心!
如今安帝行事卑劣,逼死我大梧國君,此仇此恨,不共戴天。
孤王在此立誓,必將親率大軍,踏破安國山河,不惜一切代價,迎回皇兄靈骨,以全孝悌之義,告慰我皇兄在天之靈。”
聽見這個回答,眾人呼吸停滯一瞬,喜悅中還帶著點驚懼。
高興的自然是確認了楊盈有奪嫡之心,他們有喜提從龍之功的可能。
而驚懼的則是楊盈話中居然有和安國開戰之意。
按照常理推測,禮王殿下此時不是應該積極爭取杜城以及其他幾座邊城官員的支持,之後盡快回京和丹陽王爭皇位嗎?
怎麽又要‘踏破安國山河’了?
安國兵力雄厚,是那麽好打的嗎?
莫不是這禮王殿下又是和大行皇帝一樣眼高手低之輩?
一時間,眾人心中都有些猶豫,但是轉念一想,禮王殿下雖然言辭激烈,卻並未明確提及什麽時候打安國。或許這隻是他提升士氣,樹立威望而采取的權宜之計吧。
畢竟再說大行皇帝前車之鑒猶在眼前,禮王殿下應當不會那麽傻,還沒等登基就要貿然挑起戰端。
於是,眾人心中稍安,紛紛俯身拜倒,聲音堅定有力:“臣等願聽殿下差遣!”
這並不僅僅是對楊盈的效忠之辭,更是他們在當前局勢下的一種策略性表態。
眾人決定先穩住陣腳,觀察幾天再說。
畢竟禮王殿下雖然貴為親王之尊,但實際上的兵權還在他們這些守將手裏。
“如果禮王殿下執意和安國開戰,那我們也隻能抽身而退了。”
這樣的念頭在不少人心中悄然滋生,他們固然想要從龍之功,想要雞犬升天,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願意為了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而犧牲自己的利益與生命。
在這一刻,杜城的一眾官員心中仿佛已經達成了一種無需言說的默契,他們各自心照不宣,共同維係著這份微妙的平衡。
而如杜長史、寧遠舟等知道楊盈女子身份的人,則是感到心裏怪怪的。
正因為他們知道楊盈是女子,所以他們根本就沒有將楊盈與皇位之爭聯係到一起,這樣的想法在他們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
盡管這個世界的曆史上,女子臨朝稱製不在少數,但那些女子多是以太後身份攝政,真正登基為帝的,卻是前無古人。
帶著這樣的認知,他們無法想象楊盈此時的野心,同時也就對杜城這些人的激動有些不明所以,隻不過聽楊盈說的句句都是報仇的話,便以為眾人是因為想要替梧帝報仇而激動,不再多想。
楊盈卓然立於一眾跪地的人中央,將每個人的神情變化都盡收眼底。
她自然明白,在場的每一個人心裏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不過這不重要。
因為隻要他們上了自己這條“賊船”,就不會再有脫身的機會。
事情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楊盈的謀劃已經成功了大半。
杜城一眾官員簇擁著楊盈到了杜城行宮,一路上他們的言行舉止無不畢恭畢敬,待到楊盈吩咐他們退下後,這些官員才依次退去。
使團眾人自然跟著楊盈住進了行宮,吃飽喝足後,一夜好眠。
次日清晨,杜長史以及寧遠舟就來到了楊盈所在,卻被門口守衛攔住,直到侍衛通報過後,才讓他們進去。
此時晨光微露,透過雕花木窗,灑在書房內的每一寸角落,為這古韻盎然的空間添上了一抹溫柔的色彩。
桌案上一爐檀香嫋嫋升起,淡淡的香氣與書香交織在一起,讓人心神寧靜。
楊盈身前有一張寬大的桌案,上麵散落著無數紙張,上麵密密滿滿的寫滿了字。
此時她正神情凝重,低頭忙碌著,提筆在紙上寫寫畫畫,袖子都挽到了手肘處,一副全神貫注的模樣。
杜長史與寧遠舟進入書房時,感受到的不僅是楊盈的忙碌,更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壓迫感。
在這種壓迫下,兩人感覺到有些拘謹,下意識整理衣冠依製行禮。
“免禮!”
聽見動靜的楊盈抬起頭,放下手中毛筆,從桌案前走出,雙臂自然舒展,兩邊服侍的侍女立即上前為她仔細整理了衣襟和袖子。
“二位此來,所為何事?”楊盈直接開門見山,沒有多餘的客套話,現在她的時間緊迫,不容絲毫的浪費。
寧遠舟掃了一眼杜長史,率先開口道:“殿下,如今大行皇帝崩逝,不知使團何時返回梧都?”
“返回梧都?”
這怎麽可能?
楊盈眉頭幾不可察的皺了一下,隨即轉身,目光穿過窗欞,遙望安都方向,冷哼一聲:“孤王昨天所言,可不是嘴上說說而已,皇兄被安帝逼死,此仇此恨不共戴天,孤王誓報血仇!”
“即使殿下有心為聖上報仇,可此事事關重大,理應先奏報朝廷,之後盡快動身返回梧都,待新君繼位之後,共議國事……”
“寧遠舟!”
楊盈忽然提高聲音,打斷寧遠舟的話,臉上是掩蓋不住的憤怒:“現在皇兄屍骨未寒,爾等不念君臣之義,不思為君報仇,反過來勸孤王回梧都,何其荒謬!”
寧遠舟瞪大了眼睛,滿臉不可思議的看著楊盈,沒想到楊盈會突然爆發,心中一驚,連忙躬身解釋:“殿下息怒,臣等並非不念先皇之恩,實在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您身上既然有大行皇帝的遺詔,自然要先冊立新君以安民心,之後再談報仇之事。”
楊盈聞言,眼神越發清冷,如寒潭深邃,語氣中透露出一股難以言喻的悲涼:“你們言之鑿鑿,實則皆為私利所驅使。你們根本不在意皇兄的死活,你們在意的隻有自己的利益。無論是你、杜長史、使團所有的人,還是皇嫂、丹陽王兄、章相,都在盼著皇兄去死,以圖己利。”
此言一出,滿室皆靜,氣氛凝重的仿佛連呼吸都能凝成冰霜。
楊盈此話之重,重到足以逼死話中提到的這幾個人!
“殿下,你、你……”
寧遠舟不可置信的看著楊盈,有些不敢相信她居然能說出這種話來,一時竟說不出話來。
杜長史見狀,急忙上前焦急地說道:“殿下,臣等絕無此心呐!臣等今日來找殿下,隻是想讓殿下以大局為重,早日返回梧都冊立新君,以免有心人因神器空懸,趁機生亂啊!”
楊盈抬手抹了一把眼淚:“孤王不懂的什麽叫大局為重,我隻知道我的親哥哥死在安國,屍骨孤零零的飄零異鄉,還等著我去接他回來。”
說著,她從懷中掏出一張紙,麵向他們展開,上麵所寫的文字於印章清清楚楚:
‘朕以天子之位,秉承天命,蒙祖宗之靈,賴群臣之力,承繼大統。今朕被困異國,難堪國事,思慮再三,決意退位,傳位於 ,以安社稷,以利百姓。特此昭告天下,望爾等同心同德,共赴國運昌隆。’
兩人定睛看去,具是精神一振。
是傳位詔書!
原來殿下沒有騙他們,大行皇帝生前真的寫了傳位詔書。
隻是梧大行皇帝到底把皇位傳給了誰?
看不到啊!
楊盈用手拿著詔書,其中兩根手指正好遮擋在關鍵處,讓他們根本看不到詔書上麵寫了誰名字。
“敢問殿下,大行皇帝到底將皇位傳給了誰?”
尤其作為著墨者的楊盈,還是最後見過梧帝的楊盈,這使得她的話語就更加的有可信度了。
現在楊盈隻要無限美化梧帝,煽動梧國所有人的憤怒,在打著為梧帝報仇的大旗,匯聚起正義之師,就可以堂而皇之的開始攻打安國了。
她不僅為梧國人找到了宣泄憤怒的途徑,更為自己勢力的和擴張鋪平了道路。
“朕自即位以來,本欲勵精圖治,以求國泰民安。然,天不佑我,戰事失利,社稷危殆。今此之際,朕深感愧疚,誠惶誠恐,反思自身,有負先帝之托,有負天下蒼生之望。
一曰:朕未能洞察時勢,輕信佞臣,致使軍心渙散,兵敗如山倒,是朕之失也。
二曰:朕未能善待百姓,致使其困苦不堪,人心離散,是朕之失也。
三曰:朕未能選拔賢良,致使朝綱不振,政事多舛,是朕之失也。
四曰:朕未能深謀遠慮,致使邊疆不固,外敵入侵,是朕之失也。
今,國運衰微,朕無顏麵見列祖列宗於地下,亦無顏麵見天下蒼生於世。唯有以身殉國,以明誌向,望後人能鑒此過失,勿蹈覆轍,以期國泰民安。”
一封罪己詔將大堂內的氣氛推向高潮,眾人伏地痛哭。
最終,不知道是誰高呼了一聲:“我們要為陛下報仇”。
這句話徹底點燃了眾人心中的複仇之火。
不過在場的這些官員畢竟都是在官場沉浮多年的老手,在憤怒之餘,一些心思敏銳的人已經開始考慮起其他的問題。
禮王殿下聲稱,聖上駕崩前曾給過他一份罪己詔,以及一份繼位詔書。
現在罪己詔已經宣讀完畢,可是繼位詔書卻遲遲沒有拿出,甚至就連繼位人選都沒有公布。
國不可一日無君!
為免國家生亂,禮王第一時間就應該宣讀遺詔,或是將遺詔送回梧都,以安文武百官及天下黎庶之心。
可是他沒有提起這事,這說明了什麽?
其一就是禮王殿下手中根本沒有那份繼位詔書,如果遺詔不存在,自然也沒辦法宣讀。
而禮王之所以聲稱手中有那份遺詔,可能是為了穩住朝局,防止因為聖上驟然駕崩而導致的朝綱大亂。
不過,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如果這份遺詔真的不存在,禮王殿下眼下最該做的應該是趕回梧都,而不是在此煽動大家的仇恨情緒。
而另一種可能就是那份繼位遺詔是的確存在,隻不過禮王殿下對上麵的人選不滿意。
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遺詔上邊的名字並非是他本人,但是他有心皇位,因此隻能選擇拖延時間,既不宣讀遺詔,也不著急返回梧都,而是留在邊城增強自己的實力,為爭奪皇位做準備。
想到這種可能性,眾人心中頓時燃起一股熱切的希望。
不是他們目光狹窄,初一見到禮王就敢直接押寶,實在是從龍之功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其背後所帶來的那種巨大的榮譽和實際的利益,對他們來說幾乎就是不可抗拒的。
自古功高莫過於救駕,其次就是從龍之功。
他們長期駐守邊城,遠離朝堂的權力爭鬥,未曾想今日竟有如此天賜機緣。
眼下皇後腹中的皇子尚未誕生,英王殿下因雙腿殘疾直接與皇位無緣。
如此一來,剩下的下一任的皇帝人選就隻有遠在梧都的丹陽王和近在眼前的禮王殿下。
盡管丹陽王在朝中勢大,但如果禮王有他們這些邊疆手掌兵權的諸臣支持,爭奪皇位未必沒有勝算。
隻要禮王殿下能夠成功登基,那他們這些支持者將來豈不是能飛黃騰達,雞犬升天?
杜城一眾大小官員身處邊境,並不知道楊盈的女子身份,隻以為她是男生女相,相貌柔美些而已,並沒有往性別方麵去想,所以自然而然的將楊盈這位禮親王算在了皇位候選人之列。
未免會錯了意,眾人互相對視一眼,最後還是杜城守將周道全膝行兩步跪到楊盈身前,試探性地勸慰道:“殿下,此刻並非沉溺於悲痛之時,大行皇帝雖已龍馭上賓,但其遺體仍留安國,此等大事,臣等不敢擅專,還請禮王殿下示下,此事該如何是好?”
話音一落,周遭空氣仿佛被凝固,眾人不約而同地屏息凝神,禮王殿下是否有奪嫡之心,就看他如何回答周道全的這個問題了。
楊盈自然不會讓他們失望,隻見她緩緩站起身子,目光堅定,字字鏗鏘:“手足之情,不可斷絕,生死相隔,其痛刻骨銘心!
如今安帝行事卑劣,逼死我大梧國君,此仇此恨,不共戴天。
孤王在此立誓,必將親率大軍,踏破安國山河,不惜一切代價,迎回皇兄靈骨,以全孝悌之義,告慰我皇兄在天之靈。”
聽見這個回答,眾人呼吸停滯一瞬,喜悅中還帶著點驚懼。
高興的自然是確認了楊盈有奪嫡之心,他們有喜提從龍之功的可能。
而驚懼的則是楊盈話中居然有和安國開戰之意。
按照常理推測,禮王殿下此時不是應該積極爭取杜城以及其他幾座邊城官員的支持,之後盡快回京和丹陽王爭皇位嗎?
怎麽又要‘踏破安國山河’了?
安國兵力雄厚,是那麽好打的嗎?
莫不是這禮王殿下又是和大行皇帝一樣眼高手低之輩?
一時間,眾人心中都有些猶豫,但是轉念一想,禮王殿下雖然言辭激烈,卻並未明確提及什麽時候打安國。或許這隻是他提升士氣,樹立威望而采取的權宜之計吧。
畢竟再說大行皇帝前車之鑒猶在眼前,禮王殿下應當不會那麽傻,還沒等登基就要貿然挑起戰端。
於是,眾人心中稍安,紛紛俯身拜倒,聲音堅定有力:“臣等願聽殿下差遣!”
這並不僅僅是對楊盈的效忠之辭,更是他們在當前局勢下的一種策略性表態。
眾人決定先穩住陣腳,觀察幾天再說。
畢竟禮王殿下雖然貴為親王之尊,但實際上的兵權還在他們這些守將手裏。
“如果禮王殿下執意和安國開戰,那我們也隻能抽身而退了。”
這樣的念頭在不少人心中悄然滋生,他們固然想要從龍之功,想要雞犬升天,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願意為了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而犧牲自己的利益與生命。
在這一刻,杜城的一眾官員心中仿佛已經達成了一種無需言說的默契,他們各自心照不宣,共同維係著這份微妙的平衡。
而如杜長史、寧遠舟等知道楊盈女子身份的人,則是感到心裏怪怪的。
正因為他們知道楊盈是女子,所以他們根本就沒有將楊盈與皇位之爭聯係到一起,這樣的想法在他們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
盡管這個世界的曆史上,女子臨朝稱製不在少數,但那些女子多是以太後身份攝政,真正登基為帝的,卻是前無古人。
帶著這樣的認知,他們無法想象楊盈此時的野心,同時也就對杜城這些人的激動有些不明所以,隻不過聽楊盈說的句句都是報仇的話,便以為眾人是因為想要替梧帝報仇而激動,不再多想。
楊盈卓然立於一眾跪地的人中央,將每個人的神情變化都盡收眼底。
她自然明白,在場的每一個人心裏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不過這不重要。
因為隻要他們上了自己這條“賊船”,就不會再有脫身的機會。
事情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楊盈的謀劃已經成功了大半。
杜城一眾官員簇擁著楊盈到了杜城行宮,一路上他們的言行舉止無不畢恭畢敬,待到楊盈吩咐他們退下後,這些官員才依次退去。
使團眾人自然跟著楊盈住進了行宮,吃飽喝足後,一夜好眠。
次日清晨,杜長史以及寧遠舟就來到了楊盈所在,卻被門口守衛攔住,直到侍衛通報過後,才讓他們進去。
此時晨光微露,透過雕花木窗,灑在書房內的每一寸角落,為這古韻盎然的空間添上了一抹溫柔的色彩。
桌案上一爐檀香嫋嫋升起,淡淡的香氣與書香交織在一起,讓人心神寧靜。
楊盈身前有一張寬大的桌案,上麵散落著無數紙張,上麵密密滿滿的寫滿了字。
此時她正神情凝重,低頭忙碌著,提筆在紙上寫寫畫畫,袖子都挽到了手肘處,一副全神貫注的模樣。
杜長史與寧遠舟進入書房時,感受到的不僅是楊盈的忙碌,更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壓迫感。
在這種壓迫下,兩人感覺到有些拘謹,下意識整理衣冠依製行禮。
“免禮!”
聽見動靜的楊盈抬起頭,放下手中毛筆,從桌案前走出,雙臂自然舒展,兩邊服侍的侍女立即上前為她仔細整理了衣襟和袖子。
“二位此來,所為何事?”楊盈直接開門見山,沒有多餘的客套話,現在她的時間緊迫,不容絲毫的浪費。
寧遠舟掃了一眼杜長史,率先開口道:“殿下,如今大行皇帝崩逝,不知使團何時返回梧都?”
“返回梧都?”
這怎麽可能?
楊盈眉頭幾不可察的皺了一下,隨即轉身,目光穿過窗欞,遙望安都方向,冷哼一聲:“孤王昨天所言,可不是嘴上說說而已,皇兄被安帝逼死,此仇此恨不共戴天,孤王誓報血仇!”
“即使殿下有心為聖上報仇,可此事事關重大,理應先奏報朝廷,之後盡快動身返回梧都,待新君繼位之後,共議國事……”
“寧遠舟!”
楊盈忽然提高聲音,打斷寧遠舟的話,臉上是掩蓋不住的憤怒:“現在皇兄屍骨未寒,爾等不念君臣之義,不思為君報仇,反過來勸孤王回梧都,何其荒謬!”
寧遠舟瞪大了眼睛,滿臉不可思議的看著楊盈,沒想到楊盈會突然爆發,心中一驚,連忙躬身解釋:“殿下息怒,臣等並非不念先皇之恩,實在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您身上既然有大行皇帝的遺詔,自然要先冊立新君以安民心,之後再談報仇之事。”
楊盈聞言,眼神越發清冷,如寒潭深邃,語氣中透露出一股難以言喻的悲涼:“你們言之鑿鑿,實則皆為私利所驅使。你們根本不在意皇兄的死活,你們在意的隻有自己的利益。無論是你、杜長史、使團所有的人,還是皇嫂、丹陽王兄、章相,都在盼著皇兄去死,以圖己利。”
此言一出,滿室皆靜,氣氛凝重的仿佛連呼吸都能凝成冰霜。
楊盈此話之重,重到足以逼死話中提到的這幾個人!
“殿下,你、你……”
寧遠舟不可置信的看著楊盈,有些不敢相信她居然能說出這種話來,一時竟說不出話來。
杜長史見狀,急忙上前焦急地說道:“殿下,臣等絕無此心呐!臣等今日來找殿下,隻是想讓殿下以大局為重,早日返回梧都冊立新君,以免有心人因神器空懸,趁機生亂啊!”
楊盈抬手抹了一把眼淚:“孤王不懂的什麽叫大局為重,我隻知道我的親哥哥死在安國,屍骨孤零零的飄零異鄉,還等著我去接他回來。”
說著,她從懷中掏出一張紙,麵向他們展開,上麵所寫的文字於印章清清楚楚:
‘朕以天子之位,秉承天命,蒙祖宗之靈,賴群臣之力,承繼大統。今朕被困異國,難堪國事,思慮再三,決意退位,傳位於 ,以安社稷,以利百姓。特此昭告天下,望爾等同心同德,共赴國運昌隆。’
兩人定睛看去,具是精神一振。
是傳位詔書!
原來殿下沒有騙他們,大行皇帝生前真的寫了傳位詔書。
隻是梧大行皇帝到底把皇位傳給了誰?
看不到啊!
楊盈用手拿著詔書,其中兩根手指正好遮擋在關鍵處,讓他們根本看不到詔書上麵寫了誰名字。
“敢問殿下,大行皇帝到底將皇位傳給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