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頓時緊張起來,然後急忙問十三:“是什麽話?”


    卻不想我的反應卻讓十三很鄙視,他白了我一眼說道:“你這麽激動幹嘛?”


    我有一種想要當場暈過去的衝動,你說這都什麽時候了十三還在這裏賣關子,我催促道:“究竟是什麽話,那時候除了我們三個人,根本沒其他人的。”


    第一百一十一章何氏


    十三望了一眼周遭,顯得很小心的樣子,似乎生怕周邊有人聽到了一樣。


    然後確定了這裏就我們兩個人再無其他的時候,他這才小心翼翼地叮囑我說道:“我和你說你可別人和任何人說啊,這可是人命關天的。”


    我說:“究竟是什麽話這麽重要?”


    十三卻一定要得到我的確切答複,我隻聽見他說:“你先說你答不答應?”


    十三非要聽我親口說出來,我無法隻得發誓說道:“這件事除了你和我之外我保證誰都不告訴,否則就讓我變成和餘一樣的下場。”


    十三這才說道:“你不會變成餘那樣的。”


    我也不因為十三這樣做而心有芥蒂,反而更加好奇倒底是什麽事讓十三必須這樣小心翼翼,連我都不能隨便告訴。


    我於是催他:“究竟是什麽,你這倒是說啊。”


    十三這才神神秘秘地湊到我身邊,在我耳邊用很小的聲音說道:“當時我聽見了曆在黃金牆之後的咆哮,當時薛也聽見了,似乎對曆的話很憤怒。”


    憤怒?我幾乎從來沒有見過薛有過表情,而現在十三和我說薛很憤怒?那麽曆又是說了什麽說不得的話,讓薛都能夠一反常態,有了表情。


    曆被薛封在了黃金牆後麵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究其緣由,或許我並不知道最確切的隱情,而且曆似乎也並不怎麽懼怕薛,所以薛將他困在裏麵一定是動了一番腦子的,雖然薛並不擅長算計,但是像曆這樣的莽夫其實也不需要花費多少心機。


    我問:“曆在說什麽?”


    十三這時候臉上露出了很詭異的表情,然後輕飄飄的話一字一字傳到我的耳朵裏,他說:“曆說‘當他得知真相後第一個要殺的就是你,你縱然待他千般好也是枉然’,薛聽到這句話之後幾乎是閃電般地折了回來,他看見我還留在原地甚至都動了殺機,可是不知怎麽的又被他壓了下去,他最後警告我說我如果敢把聽到的這些話說出去半個字會讓我死得很難看。”


    我知道薛言出必行,而且這樣威脅十三,說明他對這句話十分在意,我想到這裏於是問十三道:“那你為什麽要告訴我?”


    十三說:“第一我是信任你,知道你不會亂說出去;第二則是你難道沒聽出來曆說的是誰嗎?”


    我當然聽得出,傻子才會聽不懂曆的意思,他說的那個人分明就是我,可是我和薛又有什麽過節,竟然到了要殺死他的地步?


    我說:“所有人都說我是那個人,可是唯獨我卻絲毫感覺沒有,我甚至連丁點兒那個人的記憶都沒有。”


    十三則說:“連師傅都這麽說應該錯不了,師傅看人很準的,你還沒想起來那是還沒到時候。”


    或許十三說的對,這是因為還沒到時候的緣故,可是什麽又是他口中所謂的時候呢?


    我說:“或許從一開始就是你們認錯了人而已。”


    可是這回我卻看到十三的頭搖得就像撥浪鼓一樣,他用一種像是能洞悉一切的眼神看著我說:“何遠,其實你就從未簡單過。”


    我見十三這麽說,那就是他一定知道一些原委了,我問他:“那又是一個怎樣不簡單法?”


    十三接著卻問了我一個連我自己也解釋不清楚的問題:“據我所知,你本家的姓氏是周,可是你卻姓何,這是何故?”


    我用自己那八九不離十的猜測說道:“我跟的是我奶奶那邊家族的姓氏。”


    十三說:“那你可知道你奶奶那邊家族的來曆?”


    我搖搖頭說:“我連她們家族的人都沒有見過,又怎麽會了解。”


    十三說:“暫且不說你姓的這個何和我知道的何姓的起源有什麽淵源,但我覺得這裏麵即便沒有十分的聯係,也應該有九分。”


    我驚奇地看著十三,他竟然知道,果真他平時看著吊兒郎當的,說正經事的時候卻一點都不含糊,我問:“那你說說看。”


    十三說:“何作為姓,其實是源出於音訛,它是‘韓’的誤讀。而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周王室則是屬於黃帝的後代,所以何氏家族的許多譜係也就可以將先祖追溯到黃帝的時候。”


    我說:“你是說何姓最開始其實是韓姓?”


    十三點點頭繼續說:“西周成王有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這個地方,讓他侍奉晉國。這個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其實,他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


    “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就是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所以韓厥既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韓厥之後,勢力日漸壯大起來。春秋時候晉景公十一年,韓厥與另一位晉臣邵克帥軍大敗齊國,奠定了韓的政治地位。晉出公十七年,韓與趙、魏、知氏滅了範氏、中行氏。晉出公二十二年韓又與魏、趙聯合,打敗了知氏,並三分其地,到了此時,韓的力量已達到一個鼎盛時期,與趙、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麵。”


    十三說到這裏的時候,我失聲喊道:“三家分晉!”


    十三看了我一眼,沒有再說下去,而我根本掩飾不住自己的震驚,因為這四個字給我的印象實在是太深刻,我還記得當初瘋子在給我講述魏姓的來源時候也曾經提到過這件事,而現在十三也提到了這件事,可是這回他說的卻是何姓的來源。


    這兩個姓氏竟然共同參與了同一件曆史事件,而且巧合的是,它們竟然與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十三見我驚訝,又說出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讓我的思路頓時明晰起來,他說:“這段來曆是師傅告訴我的。”


    被十三這麽提起,我才想起瘋子就是蔣,也就是說無論是魏氏的起源還是何氏的起源,都是出自蔣的口,隻是不同的是,他將一個說與了我,而另一個則說與了十三。


    我自言自語地說:“這絕對不是巧合。”


    我似乎已經看到了一張若隱若現的網正在虛空中交織而起,而我就站在網的正中央。


    而十三則繼續講述道:“可是到了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韓王安在位的第九個年頭,這時韓國的內外部環境經曆了一係列的變化,內有嚴仲子與相國俠累的爭權結冤,導致了聶政刺俠累的內訌動蕩;外有秦國經過變法改革,勢力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地攻城掠地,進攻周邊國家,韓國的境況也越來越不好。也就在這一年,秦派內史滕大舉攻韓,韓王安被俘,韓國滅亡。


    “韓國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麵八方。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製,生產、生活水平的製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曆史的變遷,久而久之,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成了‘何’。”


    十三給我詳細講述了何姓的起源,可是我對於這些年代什麽的根本就沒有多少概念,所以並不是聽得很明白,但是唯獨那一個“三家分晉”聽得清清楚楚,一字不落。


    我問十三:“可是蔣又是為什麽要和你講述何姓的起源?”


    十三看著我說:“因為我出現在玄鳥墓裏碰見你就是師傅刻意安排的,師傅要我和你交好,自然會告訴我你的名字,我一時好奇當然就問了你有什麽特殊的地方要這樣大費周章,結果師傅就給我講述了何姓的來源,其實當時我也聽不太懂,很多事也是後來到了魏氏族墓才漸漸明白的。”


    這裏十三終於說出了一個我十分關心的問題,蔣讓他接近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盜墓詭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燭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燭陽並收藏盜墓詭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