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雲:別後千年今又來,蒼海化作桑田沒?但願人間良善在,不負萬裏取經回。
次日,唐僧等人一身僧衣打扮,每人拿著包裹,裏麵裝些換洗衣服、幹糧和盤纏,出了大雄門。
悟空道:“我的筋鬥雲快,先行一步,我給各位腦中都裝了一個藍靈珠,雖然效果不太好,但需要時也可將就使用一下。”
說完一個筋鬥就不見了蹤影。
八戒沙僧小白龍也各自走了。
唐僧出了大雄門後,覺得有點頭暈,等他回過神來時,看其他人都走了,不禁暗暗叫苦,自從來到佛國後從來沒有離開過,到凡間的路怎麽走都不知道,這可如何是好?
正在暗自著急,守門金剛看到了唐僧窘狀,過來問道:
“佛爺欲往何處?”
唐僧道:
“去長安。”
那金剛道:
“大雄門和人間每個寺廟之間都有直達的時空隧道,用來傳遞人間善男信女的心願,我們管它叫許願橋,同時也能傳遞香火和供品。你可以沿著這些隧道走。”
唐僧喜道:
“太好了,可怎麽進這些隧道呢?”
金剛道:“您別急,您告訴我具體寺廟名稱,我幫你調出隧道。”
唐僧想了一下道:
“當年我是從洪福寺出發前往西天取經的,那裏有我青年時期的美好回憶,我想先回那裏去看看。”
金剛道:“長安現在叫西安,在陝西省。”
他來到一根柱子前,那柱子上有一個指路牌。
金剛道:
“導航到陝西西安洪福寺。”
柱子遲疑了一會道:
“查無此寺,不過有一個名稱相近的叫薦福寺。”
金剛道:
“那就導航到此寺吧。”
指路牌開始轉動,轉到一個方向後停住,一道七彩隧道從指路牌上射出,向遠方筆直延伸出去。
金剛道:
“佛爺,您沿著這許願橋一直走,就能抵達西安薦福寺,到了那裏後你再打聽洪福寺吧。”
唐僧謝了金剛,沿著七彩隧道往前飛去。
期間不斷有香煙飄來,也有供品徐徐飛來,看到自己喜愛的糕點,唐僧忍不住抓住吃了一塊。
出了隧道,唐僧發現自己在一座寺廟的大雄寶殿前。
唐僧定神往四周瞧,隻見殿前一個巨大的香爐裏明火不斷嫋嫋飄出,整個爐子都已經被熏得烏黑,還不斷有善男信女往香爐裏扔香紙蠟燭,可見香火之旺。
唐僧心中暗喜,看來佛陀和菩薩在人間還是很受歡迎的。
再看那善男信女,男的一改寬袍博袖,女的一改裙羅衩帶,都改穿短衣長褲;男的頭發一律剪得短短的,甚至有的女的也是短發。
唐僧看著稀奇,心想:
“曆經千年,人們在穿著打扮上改變了不少,不知僧衣有無變化,不然我這樣的穿著豈不是讓人奇怪!”
遠處看到有一個僧人在掃地,穿著的僧衣似無大變,唐僧這才放心。
走進大雄寶殿,見一尊如來佛像高坐蓮台,肉髻金身,法相莊嚴。
佛像前麵擺著幾個蒲團,不斷有善男信女跪在上麵念念有詞俯首叩拜,叩拜完後還將一些紅紅綠綠的紙往一個功德箱裏塞。
唐僧不禁想聽聽他們都在求些什麽,於是就跪倒在一個蒲團上,一邊默念“阿彌陀佛”,一邊豎起耳朵傾聽。
聽到有求子的,有求姻緣的,有求身體健康的,有求病體痊愈的,有求考試成功的,有求長命百歲的,還有求長生不老的,更多的是求升官發財的。
唐僧正聽得出神,有人拍了拍他肩膀,唐僧回頭看時,是一個和尚。
那和尚問道:“師父從哪裏來?為何跪在這裏念經?”
唐僧連忙立起身,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便扯了個謊:
“貧僧從鎮江金山寺而來,欲往洪福寺而去。”
那僧人想了一下說:“小僧出家有二十多年,對本市的寺廟都有所了解,但從未聽說有洪福寺。”
唐僧又問:
“現在是李家哪位皇帝當朝?唐王宮該怎麽走?”
那僧人不悅道:“你這和尚好生奇怪,現在哪裏還是李家王朝,哪裏還有什麽唐王宮。”
唐僧“哦”的驚叫一聲,沉默了片刻,又問道:“那現在還有唐王朝留下來的遺跡嗎?”
那和尚道:“那倒挺多的,這座薦福寺就是其中之一,還有那邊的小雁塔也是。”
順著和尚所指方向望去,不遠處有一座石塔,唐僧一眼就看出這是一座和大雁塔一樣的密簷式磚結構佛塔,便想過去看看。
謝過那和尚,便信步向石塔走去。
寺中綠化很好,到處鬱鬱蔥蔥,有一種“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境。
穿過一條竹徑,來到一個小湖邊。
隻見垂柳依依,波光粼粼,水中倒映著金黃色的塔影,隨著波光蕩漾如同搖曳多姿的少女;抬頭看時,因塔頂脫落,身材略顯豐滿,轉眼變成美麗端莊的少婦。
唐僧忍不住吟道:
“小雁多風采,獨立柳岸旁。舉頭若少婦,俯首似姑娘”。
讀了塔旁的文字介紹,才知道此塔是為存放義淨法師從天竺帶回來的佛經而建。
蓋因有佛法護持,所以此塔曆史上經曆了“三次開裂,三次愈合”的神跡,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與大雁塔東西輝映,成為西安的地標景觀。
從介紹文字中,唐僧得出兩條重要信息:一是在他之後,還有僧人前赴後繼地從天竺取回真經,二是存放自己取回真經的大雁塔還健在。
既然如此,大雁塔必須去看看。
出了寺門,隻見路上跑過一個四個輪子的怪物,裏麵還坐著人。
唐僧嚇了一跳,接著又跑來一個很多個輪子的龐然大物,裏麵坐著更多的人;唐僧很快就明白這是當代的一種交通工具。
再看那房子,一座座高聳入雲的大樓,一幢幢形狀各異的建築,早已不再是千年前的土牆黑瓦。
唐僧心想:“看來這一千多年來,人間的生產技術和科技水平都有了很大進步,不知世風民情變化大不大?”
邊思忖著,邊信步走去。
次日,唐僧等人一身僧衣打扮,每人拿著包裹,裏麵裝些換洗衣服、幹糧和盤纏,出了大雄門。
悟空道:“我的筋鬥雲快,先行一步,我給各位腦中都裝了一個藍靈珠,雖然效果不太好,但需要時也可將就使用一下。”
說完一個筋鬥就不見了蹤影。
八戒沙僧小白龍也各自走了。
唐僧出了大雄門後,覺得有點頭暈,等他回過神來時,看其他人都走了,不禁暗暗叫苦,自從來到佛國後從來沒有離開過,到凡間的路怎麽走都不知道,這可如何是好?
正在暗自著急,守門金剛看到了唐僧窘狀,過來問道:
“佛爺欲往何處?”
唐僧道:
“去長安。”
那金剛道:
“大雄門和人間每個寺廟之間都有直達的時空隧道,用來傳遞人間善男信女的心願,我們管它叫許願橋,同時也能傳遞香火和供品。你可以沿著這些隧道走。”
唐僧喜道:
“太好了,可怎麽進這些隧道呢?”
金剛道:“您別急,您告訴我具體寺廟名稱,我幫你調出隧道。”
唐僧想了一下道:
“當年我是從洪福寺出發前往西天取經的,那裏有我青年時期的美好回憶,我想先回那裏去看看。”
金剛道:“長安現在叫西安,在陝西省。”
他來到一根柱子前,那柱子上有一個指路牌。
金剛道:
“導航到陝西西安洪福寺。”
柱子遲疑了一會道:
“查無此寺,不過有一個名稱相近的叫薦福寺。”
金剛道:
“那就導航到此寺吧。”
指路牌開始轉動,轉到一個方向後停住,一道七彩隧道從指路牌上射出,向遠方筆直延伸出去。
金剛道:
“佛爺,您沿著這許願橋一直走,就能抵達西安薦福寺,到了那裏後你再打聽洪福寺吧。”
唐僧謝了金剛,沿著七彩隧道往前飛去。
期間不斷有香煙飄來,也有供品徐徐飛來,看到自己喜愛的糕點,唐僧忍不住抓住吃了一塊。
出了隧道,唐僧發現自己在一座寺廟的大雄寶殿前。
唐僧定神往四周瞧,隻見殿前一個巨大的香爐裏明火不斷嫋嫋飄出,整個爐子都已經被熏得烏黑,還不斷有善男信女往香爐裏扔香紙蠟燭,可見香火之旺。
唐僧心中暗喜,看來佛陀和菩薩在人間還是很受歡迎的。
再看那善男信女,男的一改寬袍博袖,女的一改裙羅衩帶,都改穿短衣長褲;男的頭發一律剪得短短的,甚至有的女的也是短發。
唐僧看著稀奇,心想:
“曆經千年,人們在穿著打扮上改變了不少,不知僧衣有無變化,不然我這樣的穿著豈不是讓人奇怪!”
遠處看到有一個僧人在掃地,穿著的僧衣似無大變,唐僧這才放心。
走進大雄寶殿,見一尊如來佛像高坐蓮台,肉髻金身,法相莊嚴。
佛像前麵擺著幾個蒲團,不斷有善男信女跪在上麵念念有詞俯首叩拜,叩拜完後還將一些紅紅綠綠的紙往一個功德箱裏塞。
唐僧不禁想聽聽他們都在求些什麽,於是就跪倒在一個蒲團上,一邊默念“阿彌陀佛”,一邊豎起耳朵傾聽。
聽到有求子的,有求姻緣的,有求身體健康的,有求病體痊愈的,有求考試成功的,有求長命百歲的,還有求長生不老的,更多的是求升官發財的。
唐僧正聽得出神,有人拍了拍他肩膀,唐僧回頭看時,是一個和尚。
那和尚問道:“師父從哪裏來?為何跪在這裏念經?”
唐僧連忙立起身,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便扯了個謊:
“貧僧從鎮江金山寺而來,欲往洪福寺而去。”
那僧人想了一下說:“小僧出家有二十多年,對本市的寺廟都有所了解,但從未聽說有洪福寺。”
唐僧又問:
“現在是李家哪位皇帝當朝?唐王宮該怎麽走?”
那僧人不悅道:“你這和尚好生奇怪,現在哪裏還是李家王朝,哪裏還有什麽唐王宮。”
唐僧“哦”的驚叫一聲,沉默了片刻,又問道:“那現在還有唐王朝留下來的遺跡嗎?”
那和尚道:“那倒挺多的,這座薦福寺就是其中之一,還有那邊的小雁塔也是。”
順著和尚所指方向望去,不遠處有一座石塔,唐僧一眼就看出這是一座和大雁塔一樣的密簷式磚結構佛塔,便想過去看看。
謝過那和尚,便信步向石塔走去。
寺中綠化很好,到處鬱鬱蔥蔥,有一種“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境。
穿過一條竹徑,來到一個小湖邊。
隻見垂柳依依,波光粼粼,水中倒映著金黃色的塔影,隨著波光蕩漾如同搖曳多姿的少女;抬頭看時,因塔頂脫落,身材略顯豐滿,轉眼變成美麗端莊的少婦。
唐僧忍不住吟道:
“小雁多風采,獨立柳岸旁。舉頭若少婦,俯首似姑娘”。
讀了塔旁的文字介紹,才知道此塔是為存放義淨法師從天竺帶回來的佛經而建。
蓋因有佛法護持,所以此塔曆史上經曆了“三次開裂,三次愈合”的神跡,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與大雁塔東西輝映,成為西安的地標景觀。
從介紹文字中,唐僧得出兩條重要信息:一是在他之後,還有僧人前赴後繼地從天竺取回真經,二是存放自己取回真經的大雁塔還健在。
既然如此,大雁塔必須去看看。
出了寺門,隻見路上跑過一個四個輪子的怪物,裏麵還坐著人。
唐僧嚇了一跳,接著又跑來一個很多個輪子的龐然大物,裏麵坐著更多的人;唐僧很快就明白這是當代的一種交通工具。
再看那房子,一座座高聳入雲的大樓,一幢幢形狀各異的建築,早已不再是千年前的土牆黑瓦。
唐僧心想:“看來這一千多年來,人間的生產技術和科技水平都有了很大進步,不知世風民情變化大不大?”
邊思忖著,邊信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