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綸接著追問:“叔父,後來呢?”
牛玉深思熟慮,自忖年歲已高,未知天命如何,既然侄兒有興趣,便娓娓道來。
“那些官員自然反對英宗的決定,朝堂反對之聲此起彼伏,英宗不得不作出讓步,提議讓他們體麵地退休,保留衣冠。
但他們仍不肯放棄手中的權力,堅持反對洪武製度,想要任到天命。
因此英宗隻得狠下心,將幾個反對最激烈的官員下獄。
其中就有戶部尚書劉中敷,王佐、吏部尚書郭璡、王直,以及兵部左侍郎於謙等人,因持異議亦被囚禁下獄!”
牛綸露出嘲諷的笑容:“於謙這些年來,風評不是一直很好嗎?
那些無知的百姓聽了些官員的話,甚至為他立廟建祠,讚頌他清廉正直,剛正不阿。
如果這事屬實,那他為何還要反對呢?”
“這就是為何我當年不會去得罪這些讀書人的原因!”
牛玉感歎道:“你的刀隻能殺人於一時,而他們的筆卻能殺人於千世萬世,永遠將你釘在恥辱的柱子上!”
牛玉深知這一點,這也是他當初為何會與那些人合作,結果卻導致自己被成化帝貶謫到南京的原因。
牛玉繼續說道:“你聽說過鎮守太監,但聽過鎮守大臣嗎?”
牛綸搖了搖頭,表示不解。
牛玉笑道:“世人隻知道三楊賢明,那是因為他們不是皇帝。
在英宗剛登基不久,三楊便試圖控製軍隊,向軍隊伸手。
他們派遣了所謂的鎮守大臣到各地,意圖將軍隊置於文官的控製之下。
如果皇帝不聽話,他們隨時可能發動兵變,而他們事後隻需改動史書,便能將自己塑造成賢臣的形象!”
牛綸聽後震驚不已:“這群人真是狡猾,那英宗皇帝肯定不會同意這樣的安排吧?”
牛玉點了點頭,表示讚同:“確實如此,所以英宗破壞了他們的規則,撤銷了鎮守大臣,改派鎮守太監。
此後,英宗皇帝又廢除了保舉製,恢複了洪武、永樂時期的銓選製。
銓選製就是所有文武官員的考核和任命均由皇帝和吏部負責!”
牛綸聽後皺起了眉頭,陷入了沉思。一臉困惑的他反駁道:
“官員的選拔和任命本來就是由陛下決定的,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那隻是你現在的看法!”
牛玉緩緩道:“咱家聽聞當年的方孝儒非常推崇保舉製,但永樂皇帝卻深惡痛絕。
然而,正統元年,當英宗皇帝剛剛登基,年紀尚幼時,三楊卻迫不及待地推行了保舉製。
保舉製就是那些地方知府甚至更低級的官員,竟然全部由他們自己隨意任命。
你能想象這是多麽可怕的事情嗎?”
聽到這裏,牛綸的表情變得驚愕。
他終於明白了這些官員的真實麵目。
牛玉繼續說道:“正因為如此,英宗皇帝破壞了文官集團的很多利益,最終才導致了土木堡之變。
剛剛所說的隻是官場上的事情,金錢方麵也同樣糟糕。
我記得英宗皇帝因為缺錢,重新開放了福建和浙江等地的銀場。
福建銀場是四萬,浙江是九萬,這些銀場每年上繳的稅收,加起來至少有三十二萬兩。
然而,到了正統年間,這些錢到了皇帝手中,竟然隻有九百兩!
你沒聽錯,就是九百兩!”
牛綸驚愕得幾乎說不出話來,但牛玉的話還在繼續:“這不是把小皇帝當成傻子嗎?
銀場的銀礦每年都在開采,一天都沒有停過,但那些錢都進了誰的腰包呢?”
牛綸回過神來,長歎一聲:“這樣的大臣,大明居然還能不滅亡,真是祖上顯靈了呀!”
牛玉突然變得一臉嚴肅:“這些事情,當時的大臣們或許還能忍受,但真正讓他們無法忍受的,是下西洋的事情。
當初鄭和的船隊下西洋,最多時隻有兩百艘船左右。
而英宗皇帝因為缺錢,又受到文官們的壓榨,隻好命令工部侍郎焦宏為八府總提調官,在福建一次性督造海船一百二十艘。
英宗皇帝想通過下西洋為國家賺取一些財富,畢竟沒有錢如何平定各地的叛亂和擊退外敵呢?
然而,他萬萬沒想到,連海上的財富,文臣們都要搶走,一點都不給國家留下。
有時候咱家甚至都懷疑,這些人是否真的是大明的臣子。
這樣的事情,估計是不會被記載在史書裏的!”
牛綸問道:“如果真是這樣,後世之人又如何得知真相呢?”
牛玉輕聲說道:“若焦宏有意讓後世了解這群文官的嘴臉,他或許會在墓誌銘中留下一些痕跡!”
牛綸急切地問道:“船隻已造好,那些文官還能有何作為?”
牛玉輕輕啜了一口茶,笑道:“此事你尚未明了。
他們當然不會公然阻撓,無人敢公然抗旨。
然而,暗地裏就不同了。
記得當年船隻剛造好,江西的葉宗留和福建的鄧茂七便掀起了叛亂,而且都發生在出海口的關鍵位置。
這次叛亂與眾不同,他們並不殺害官員和地主,反而專門對付百姓和前來鎮壓的軍隊,意圖製造混亂,使海路無法通行。”
牛綸似乎有些明白了,他低聲說:“我明白了,所以正統十三年,英宗皇帝才會派軍平叛?”
牛玉微微一歎:“那時的文官們,已經對英宗起了殺心。
但要對皇帝動手,他們必須得調走軍隊。
因此,這兩處叛亂應運而生。
英宗皇帝尚不知情,派遣了寧陽侯陳懋為總兵官,率領十萬大軍去平叛福建。
其中,有兩萬是京中的精銳,包括五軍營和神機營!”
牛綸疑惑地問:“叔父,既然福建和江西有叛亂,英宗皇帝為何不用其他地方軍隊平叛,而要動用京軍呢?
如果用地方軍隊,不就可以避免京中實力受損,英宗也許就不會出事了?”
牛玉笑了笑:“你能想到這些,那些文官豈會想不到?
當時南方大部分地方軍隊都已被他們掌控,與叛軍勾結,使得叛亂長時間無法平定。
而英宗皇帝派遣京中精銳,僅用了三個月便平定了叛亂。
這其中的深意,你可曾想過?”
牛玉之所以與侄兒牛綸長談這些,也是諄諄教誨他需增強防備之心。
尤其是對待這群文官,務必謹慎行事,以免遭受他們的暗算,這群文官,都是笑裏藏刀,狡詐狠辣之人。
牛玉深思熟慮,自忖年歲已高,未知天命如何,既然侄兒有興趣,便娓娓道來。
“那些官員自然反對英宗的決定,朝堂反對之聲此起彼伏,英宗不得不作出讓步,提議讓他們體麵地退休,保留衣冠。
但他們仍不肯放棄手中的權力,堅持反對洪武製度,想要任到天命。
因此英宗隻得狠下心,將幾個反對最激烈的官員下獄。
其中就有戶部尚書劉中敷,王佐、吏部尚書郭璡、王直,以及兵部左侍郎於謙等人,因持異議亦被囚禁下獄!”
牛綸露出嘲諷的笑容:“於謙這些年來,風評不是一直很好嗎?
那些無知的百姓聽了些官員的話,甚至為他立廟建祠,讚頌他清廉正直,剛正不阿。
如果這事屬實,那他為何還要反對呢?”
“這就是為何我當年不會去得罪這些讀書人的原因!”
牛玉感歎道:“你的刀隻能殺人於一時,而他們的筆卻能殺人於千世萬世,永遠將你釘在恥辱的柱子上!”
牛玉深知這一點,這也是他當初為何會與那些人合作,結果卻導致自己被成化帝貶謫到南京的原因。
牛玉繼續說道:“你聽說過鎮守太監,但聽過鎮守大臣嗎?”
牛綸搖了搖頭,表示不解。
牛玉笑道:“世人隻知道三楊賢明,那是因為他們不是皇帝。
在英宗剛登基不久,三楊便試圖控製軍隊,向軍隊伸手。
他們派遣了所謂的鎮守大臣到各地,意圖將軍隊置於文官的控製之下。
如果皇帝不聽話,他們隨時可能發動兵變,而他們事後隻需改動史書,便能將自己塑造成賢臣的形象!”
牛綸聽後震驚不已:“這群人真是狡猾,那英宗皇帝肯定不會同意這樣的安排吧?”
牛玉點了點頭,表示讚同:“確實如此,所以英宗破壞了他們的規則,撤銷了鎮守大臣,改派鎮守太監。
此後,英宗皇帝又廢除了保舉製,恢複了洪武、永樂時期的銓選製。
銓選製就是所有文武官員的考核和任命均由皇帝和吏部負責!”
牛綸聽後皺起了眉頭,陷入了沉思。一臉困惑的他反駁道:
“官員的選拔和任命本來就是由陛下決定的,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那隻是你現在的看法!”
牛玉緩緩道:“咱家聽聞當年的方孝儒非常推崇保舉製,但永樂皇帝卻深惡痛絕。
然而,正統元年,當英宗皇帝剛剛登基,年紀尚幼時,三楊卻迫不及待地推行了保舉製。
保舉製就是那些地方知府甚至更低級的官員,竟然全部由他們自己隨意任命。
你能想象這是多麽可怕的事情嗎?”
聽到這裏,牛綸的表情變得驚愕。
他終於明白了這些官員的真實麵目。
牛玉繼續說道:“正因為如此,英宗皇帝破壞了文官集團的很多利益,最終才導致了土木堡之變。
剛剛所說的隻是官場上的事情,金錢方麵也同樣糟糕。
我記得英宗皇帝因為缺錢,重新開放了福建和浙江等地的銀場。
福建銀場是四萬,浙江是九萬,這些銀場每年上繳的稅收,加起來至少有三十二萬兩。
然而,到了正統年間,這些錢到了皇帝手中,竟然隻有九百兩!
你沒聽錯,就是九百兩!”
牛綸驚愕得幾乎說不出話來,但牛玉的話還在繼續:“這不是把小皇帝當成傻子嗎?
銀場的銀礦每年都在開采,一天都沒有停過,但那些錢都進了誰的腰包呢?”
牛綸回過神來,長歎一聲:“這樣的大臣,大明居然還能不滅亡,真是祖上顯靈了呀!”
牛玉突然變得一臉嚴肅:“這些事情,當時的大臣們或許還能忍受,但真正讓他們無法忍受的,是下西洋的事情。
當初鄭和的船隊下西洋,最多時隻有兩百艘船左右。
而英宗皇帝因為缺錢,又受到文官們的壓榨,隻好命令工部侍郎焦宏為八府總提調官,在福建一次性督造海船一百二十艘。
英宗皇帝想通過下西洋為國家賺取一些財富,畢竟沒有錢如何平定各地的叛亂和擊退外敵呢?
然而,他萬萬沒想到,連海上的財富,文臣們都要搶走,一點都不給國家留下。
有時候咱家甚至都懷疑,這些人是否真的是大明的臣子。
這樣的事情,估計是不會被記載在史書裏的!”
牛綸問道:“如果真是這樣,後世之人又如何得知真相呢?”
牛玉輕聲說道:“若焦宏有意讓後世了解這群文官的嘴臉,他或許會在墓誌銘中留下一些痕跡!”
牛綸急切地問道:“船隻已造好,那些文官還能有何作為?”
牛玉輕輕啜了一口茶,笑道:“此事你尚未明了。
他們當然不會公然阻撓,無人敢公然抗旨。
然而,暗地裏就不同了。
記得當年船隻剛造好,江西的葉宗留和福建的鄧茂七便掀起了叛亂,而且都發生在出海口的關鍵位置。
這次叛亂與眾不同,他們並不殺害官員和地主,反而專門對付百姓和前來鎮壓的軍隊,意圖製造混亂,使海路無法通行。”
牛綸似乎有些明白了,他低聲說:“我明白了,所以正統十三年,英宗皇帝才會派軍平叛?”
牛玉微微一歎:“那時的文官們,已經對英宗起了殺心。
但要對皇帝動手,他們必須得調走軍隊。
因此,這兩處叛亂應運而生。
英宗皇帝尚不知情,派遣了寧陽侯陳懋為總兵官,率領十萬大軍去平叛福建。
其中,有兩萬是京中的精銳,包括五軍營和神機營!”
牛綸疑惑地問:“叔父,既然福建和江西有叛亂,英宗皇帝為何不用其他地方軍隊平叛,而要動用京軍呢?
如果用地方軍隊,不就可以避免京中實力受損,英宗也許就不會出事了?”
牛玉笑了笑:“你能想到這些,那些文官豈會想不到?
當時南方大部分地方軍隊都已被他們掌控,與叛軍勾結,使得叛亂長時間無法平定。
而英宗皇帝派遣京中精銳,僅用了三個月便平定了叛亂。
這其中的深意,你可曾想過?”
牛玉之所以與侄兒牛綸長談這些,也是諄諄教誨他需增強防備之心。
尤其是對待這群文官,務必謹慎行事,以免遭受他們的暗算,這群文官,都是笑裏藏刀,狡詐狠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