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老聽完,不禁笑道:“顯兒,你雖然說得有理,但我還是不信。
一個兩歲的孩子怎麽可能那麽聰明?
這簡直不合常理!”
蕭顯信心滿滿地回答道:
“奶奶,這世間奇事多了去了。
就拿北宋的蔡伯俙來說吧,他雖然不到三歲,但已經能作詩,還懂得人情世故,比許多成年人都狡猾。
還有春秋時期的項橐,他六七歲時就已經讓孔子自愧不如。
孔子問他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而孔子被他反過來問問題時,他卻一個字都沒答出來。
這些例子足以說明,天賦異稟的人確實存在。
太子爺能成為神童,也不足為奇!”
孤老越聽越震驚,忍不住追問道:“蔡伯俙和項橐真的那麽厲害嗎?
他們回答的都是些什麽問題呀?”
蕭顯略一思索,便列舉了其中幾個問題:“孔子問的都是一些。
什麽車沒車輪?什麽牛不生小牛?
什麽馬不生小馬?什麽刀沒刀環?
什麽火沒煙?什麽人沒妻子?
什麽女子沒丈夫?什麽季節白天短?
什麽季節白天長?什麽樹沒樹葉?
什麽城沒官員?什麽人沒名字?”
孤老聽得目瞪口呆,感歎道:“原來世間真的有如此聰明絕頂之人啊!
顯兒,你的見識真是了不得!”
這些問題,宛如一串串迷人的謎語,容易讓人一時陷入了沉思。
因為這都是些極其刁鑽難解的問題,並且此時他才六七歲。
卻一一答出,而他隻問孔子三個問題,孔子卻一個字都答不上,最後孔子尊一個小孩為老師。
蕭顯繼續說道:“還有這些都是七歲之前的神童,比如:
曹衝:三國曹孟德的兒子,曹衝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超人的天賦,五六歲的智商就與成年人一般,還留下了“曹衝稱象”的典故。
李賀:唐代著名的詩人,六七歲時就能吟詩作對,曾即興賦詩《高軒過》。
蔡文姬:東漢末年著名的女才人和文學家,作品《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並且六歲時能聽琴辨音,無師自通掌握音律。
方仲永:五歲前不識字,某日突然能識字並一口氣寫了四句詩。
奶奶這些都是七歲前的,七歲後的神童,就更多了,這裏就不列舉了。
但顯兒發現,神童之人雖多,但大多數,並不長壽,這倒是不知是什麽原因!”
第二日*將軍府。
黎明,陽光透過薄霧,溫暖地灑落在將軍府的青石地麵上。
守備將軍劉鬆忠,這位身披亮銀色鎧甲的英勇將領,正端坐在堂上。
他的鎧甲在晨曦的映照下,閃爍著冷冽而堅定的光芒,宛如一座孤獨的山峰,屹立不倒。
他的眼神深邃而明亮,仿佛能夠洞察世間的萬千風雲。
他的雙手交疊在精致的案幾上,一旁燃燒的檀香,散發出淡淡的香氣,與堂上的靜謐氣氛形成鮮明的對比。
此時,一位老人弓著背,步履蹣跚地走進堂中。
她的白發在昏黃的燈光下顯得異常醒目,宛如一片被歲月漂白的雪地。
她的雙手緊緊握著幾張紙張,那是她侄孫蕭顯的字跡,字裏行間充滿了力量與希望。
老人的眼中閃爍著期待與敬畏的光芒,她凝視著劉鬆忠,仿佛在尋找一個能夠改變命運的契機。
堂上的氣氛莊重而肅穆,仿佛時間在這一刻凝固了。
劉鬆忠微微抬起頭,他的目光與老人的視線在空中交匯。
他微微一笑,溫和地問道:
“老人家,請問您是從何而來?
為何到將軍府擊鼓呢?”
老人聞言,心中一動。
她抬起頭,用略帶顫抖的聲音回答道:
“將軍,老身是角山人,就住在山腳下的村落中,老身的侄孫寫了一些字。
讓我交給將軍!”
劉鬆忠輕輕搖了搖頭,有些疑惑地說道:“老人家,本將乃是武將。
要你侄孫寫的字做什麽呢?”
老人回答道:“將軍,我的侄孫蕭顯說,你會收下他的字!”
“什麽?蕭顯是你的侄孫?”
劉鬆忠立刻站了起來,臉上露出了激動的神情。
他急忙吩咐道:“來人,快把這位老人家的字拿過來!”
“來人,給老人家搬個凳子!”
原來,劉鬆忠一直在等待蕭顯的字。
因為太子爺點名要蕭顯的字,劉鬆忠不敢催促,但又怕沒有蕭顯的字無法給太子爺交代。
此刻,他終於等到了。
當副將把字拿了過來,劉鬆忠迫不及待地展開紙張。
隻見上麵寫著“天下第關”四個大字,字跡雄渾有力,氣勢磅礴。
然而,劉鬆忠卻疑惑地問道:
“這為何隻有四個字,少了個一字呢?”
原來,老人交上來的字中確實少了一個“一”字。
這個遺漏讓劉鬆忠感到困惑,也讓整個將軍府的氣氛變得更加緊張。
孤老緩緩地搖了搖頭,眼眸中透露出無盡的迷茫與無奈。
“老身這把年紀了,許多事情都已看不太清,隻是我那侄孫常常提起。
說將軍您送上去的那份東西,太子殿下自會明白其中的深意!”
她停頓了一下,似乎在回憶著侄孫的話語,然後繼續道:“如果連尊貴無比的太子殿下都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
我那侄孫說,隻需在那空白之處,找個書法家填上一個字就好。
就一個“一”字。
既簡單又不深刻,不需要什麽高深的學問,任何人都能輕易書寫!”
“嗯,這樣能行麽?”
守將劉鬆忠,一位身材魁梧、麵容剛毅的漢子,他站在老婦人麵前。
眉頭緊鎖,似乎正在努力消化老婦人的話,他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沉聲道:
“好吧,既然如此,那就依你所言,先將那份東西送上去看看。
如果真的如你所說。
太子殿下真看中了你們家那份東西,那麽太子爺一定不會忘記你的功勞,封賞自然會送到你的手中”
隨著劉鬆忠的話語落下,老婦人的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
而劉鬆忠則轉身離去,步履堅定,似乎肩負著重大的使命。
整個場景仿佛被定格在這一刻,孤獨的老婦人與堅定的守將,構成了一幅動人的畫麵,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一個兩歲的孩子怎麽可能那麽聰明?
這簡直不合常理!”
蕭顯信心滿滿地回答道:
“奶奶,這世間奇事多了去了。
就拿北宋的蔡伯俙來說吧,他雖然不到三歲,但已經能作詩,還懂得人情世故,比許多成年人都狡猾。
還有春秋時期的項橐,他六七歲時就已經讓孔子自愧不如。
孔子問他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而孔子被他反過來問問題時,他卻一個字都沒答出來。
這些例子足以說明,天賦異稟的人確實存在。
太子爺能成為神童,也不足為奇!”
孤老越聽越震驚,忍不住追問道:“蔡伯俙和項橐真的那麽厲害嗎?
他們回答的都是些什麽問題呀?”
蕭顯略一思索,便列舉了其中幾個問題:“孔子問的都是一些。
什麽車沒車輪?什麽牛不生小牛?
什麽馬不生小馬?什麽刀沒刀環?
什麽火沒煙?什麽人沒妻子?
什麽女子沒丈夫?什麽季節白天短?
什麽季節白天長?什麽樹沒樹葉?
什麽城沒官員?什麽人沒名字?”
孤老聽得目瞪口呆,感歎道:“原來世間真的有如此聰明絕頂之人啊!
顯兒,你的見識真是了不得!”
這些問題,宛如一串串迷人的謎語,容易讓人一時陷入了沉思。
因為這都是些極其刁鑽難解的問題,並且此時他才六七歲。
卻一一答出,而他隻問孔子三個問題,孔子卻一個字都答不上,最後孔子尊一個小孩為老師。
蕭顯繼續說道:“還有這些都是七歲之前的神童,比如:
曹衝:三國曹孟德的兒子,曹衝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超人的天賦,五六歲的智商就與成年人一般,還留下了“曹衝稱象”的典故。
李賀:唐代著名的詩人,六七歲時就能吟詩作對,曾即興賦詩《高軒過》。
蔡文姬:東漢末年著名的女才人和文學家,作品《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並且六歲時能聽琴辨音,無師自通掌握音律。
方仲永:五歲前不識字,某日突然能識字並一口氣寫了四句詩。
奶奶這些都是七歲前的,七歲後的神童,就更多了,這裏就不列舉了。
但顯兒發現,神童之人雖多,但大多數,並不長壽,這倒是不知是什麽原因!”
第二日*將軍府。
黎明,陽光透過薄霧,溫暖地灑落在將軍府的青石地麵上。
守備將軍劉鬆忠,這位身披亮銀色鎧甲的英勇將領,正端坐在堂上。
他的鎧甲在晨曦的映照下,閃爍著冷冽而堅定的光芒,宛如一座孤獨的山峰,屹立不倒。
他的眼神深邃而明亮,仿佛能夠洞察世間的萬千風雲。
他的雙手交疊在精致的案幾上,一旁燃燒的檀香,散發出淡淡的香氣,與堂上的靜謐氣氛形成鮮明的對比。
此時,一位老人弓著背,步履蹣跚地走進堂中。
她的白發在昏黃的燈光下顯得異常醒目,宛如一片被歲月漂白的雪地。
她的雙手緊緊握著幾張紙張,那是她侄孫蕭顯的字跡,字裏行間充滿了力量與希望。
老人的眼中閃爍著期待與敬畏的光芒,她凝視著劉鬆忠,仿佛在尋找一個能夠改變命運的契機。
堂上的氣氛莊重而肅穆,仿佛時間在這一刻凝固了。
劉鬆忠微微抬起頭,他的目光與老人的視線在空中交匯。
他微微一笑,溫和地問道:
“老人家,請問您是從何而來?
為何到將軍府擊鼓呢?”
老人聞言,心中一動。
她抬起頭,用略帶顫抖的聲音回答道:
“將軍,老身是角山人,就住在山腳下的村落中,老身的侄孫寫了一些字。
讓我交給將軍!”
劉鬆忠輕輕搖了搖頭,有些疑惑地說道:“老人家,本將乃是武將。
要你侄孫寫的字做什麽呢?”
老人回答道:“將軍,我的侄孫蕭顯說,你會收下他的字!”
“什麽?蕭顯是你的侄孫?”
劉鬆忠立刻站了起來,臉上露出了激動的神情。
他急忙吩咐道:“來人,快把這位老人家的字拿過來!”
“來人,給老人家搬個凳子!”
原來,劉鬆忠一直在等待蕭顯的字。
因為太子爺點名要蕭顯的字,劉鬆忠不敢催促,但又怕沒有蕭顯的字無法給太子爺交代。
此刻,他終於等到了。
當副將把字拿了過來,劉鬆忠迫不及待地展開紙張。
隻見上麵寫著“天下第關”四個大字,字跡雄渾有力,氣勢磅礴。
然而,劉鬆忠卻疑惑地問道:
“這為何隻有四個字,少了個一字呢?”
原來,老人交上來的字中確實少了一個“一”字。
這個遺漏讓劉鬆忠感到困惑,也讓整個將軍府的氣氛變得更加緊張。
孤老緩緩地搖了搖頭,眼眸中透露出無盡的迷茫與無奈。
“老身這把年紀了,許多事情都已看不太清,隻是我那侄孫常常提起。
說將軍您送上去的那份東西,太子殿下自會明白其中的深意!”
她停頓了一下,似乎在回憶著侄孫的話語,然後繼續道:“如果連尊貴無比的太子殿下都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
我那侄孫說,隻需在那空白之處,找個書法家填上一個字就好。
就一個“一”字。
既簡單又不深刻,不需要什麽高深的學問,任何人都能輕易書寫!”
“嗯,這樣能行麽?”
守將劉鬆忠,一位身材魁梧、麵容剛毅的漢子,他站在老婦人麵前。
眉頭緊鎖,似乎正在努力消化老婦人的話,他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沉聲道:
“好吧,既然如此,那就依你所言,先將那份東西送上去看看。
如果真的如你所說。
太子殿下真看中了你們家那份東西,那麽太子爺一定不會忘記你的功勞,封賞自然會送到你的手中”
隨著劉鬆忠的話語落下,老婦人的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
而劉鬆忠則轉身離去,步履堅定,似乎肩負著重大的使命。
整個場景仿佛被定格在這一刻,孤獨的老婦人與堅定的守將,構成了一幅動人的畫麵,讓人不禁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