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都督毛忠閉目回憶。
仿佛重回那風起雲湧的歲月,他緩緩說道:“老臣清晰地記得,正統九年。
我正在沙洲駐守。
一日,瓦剌太師也先親自到訪。
他向我討了兩杯清水淡酒,酒過三巡,他開始述說一段情緣。
他提到,他傾心於一位姑娘,那位姑娘乃是赤斤蒙古衛都督僉事阿速的妹妹。
兩人情投意合,甚至聘禮都已交換。
然而,阿速卻極力反對這門親事,覺得也先地位低微,妹妹嫁他乃是辱沒家門。
甚至還向大明英廟皇帝告狀,所以這樣的人,怎麽可能能統一蒙古,更別說率領大軍南下!。”
朱佑極聽後,點了點頭,深思道:
“確實,蒙古部族曆來注重血統,尤以成吉思汗子孫為尊。
那麽,關於土木堡之變前的英廟皇帝。
毛愛卿又有何看法呢?”
毛忠沉吟片刻,似乎有所顧忌。
低聲說:“老臣不敢妄言!”
朱佑極笑著擺了擺手:“毛忠你這是多慮了,但說無妨。
本宮與你相知多年,知曉你的為人。
更何況英廟皇帝已駕崩多年,即便你有何不滿之處,本宮也不會怪罪於你!”
毛忠抬頭看了看朱佑極,似乎得到了鼓勵,便直言道:“既然太子爺執意垂詢。
那老臣就鬥膽直言了。
在老臣看來,英廟皇帝在土木堡之變前,其治國之才、馭民之智。
僅次於太祖與太宗,即便當今聖上與太子爺,也難以與之相提並論!”
朱佑極聽得入神,不禁露出好奇之色。
而一旁的梁芳卻眉頭緊鎖,嗬斥道:
“放肆,敢對主子這麽說話?
主子之治,寬猛相濟,德刑並用。
振綱紀以明法度,倡禮樂以化風俗。
崇儒重道,廣開才路,天下士子,莫不踴躍向化,是以文風鼎盛。
人才輩出,國家昌盛,有若唐虞之世。
主子之仁,惻隱之心,發於至誠。
賑災恤民,不遺餘力;敬老慈幼,廣施恩澤,是以四海之內,鹹沐皇恩。
百姓感恩戴德,如草木之仰春風。
主子之智,洞察秋毫,明辨是非。
決策果斷,指揮若定。
臨大事而不驚,遇變故而不亂。
是以朝政清明,百官奉法,國家安泰,海晏河清。
主子之勇,威武不屈,剛毅果決。
禦外侮以保疆土,靖內亂以安民生。
是以四夷賓服,邊疆無虞,百姓安居樂業,共享太平。
主子之德,如天之高,如地之厚。
言行之間,皆合聖道。
是以萬邦來朝,百姓歸心,上可比三皇五帝,曆代諸賢。
下可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未來必定是千萬古一帝也!”
然而,麵對如此高的讚譽,朱佑極卻顯得有些尷尬,臉色微紅,輕輕拍了拍梁芳的肩膀,笑著說:“好了,梁大伴。
本宮知道自己很優秀。
但也不用這麽直接地說出來嘛。
你這個人啊,就是太實誠了!”
梁芳聞言,也是哈哈一笑,撓了撓頭,表示自己的直性子。
一旁的毛忠見狀,連忙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附和道:“梁掌印說得沒錯。
太子爺未來必定是千萬古一帝!”
朱佑極微微一笑,示意毛忠不必多言。
轉而問道:“好了,我知道自己很優秀,那你說說看,我的祖父。
他又有哪些優秀的地方?”
毛忠思索片刻,回答道:
“正統六年正月,麓川地區發生叛亂。
當時,三楊內閣掌控朝政。
他們主張不出兵。
然而,年輕的英宗皇帝卻力排眾議。
堅持認為如果不及時平定麓川叛亂,將會危及大明的威信和雲南的安全。
他認為,與其被動等待敵人上門挑釁。
不如主動出擊,給予敵人沉重的打擊,讓他們再也不敢輕易冒犯大明。
於是,他任命定西伯蔣貴為總兵官,掛平蠻將軍印,調動雲、川、湖廣等各省兵力前往緬甸平叛。
經過八年的不懈努力。
終於將叛亂徹底平定。
這一戰不僅讓緬甸及西南各國感到震驚和恐懼,也再次彰顯了大明的天威!”
朱佑極聽完毛忠的講述,點了點頭,表示讚同,感慨道:“不錯。
這樣看,勉強算是一位明君。
他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能有如此手腕和遠見,確實令人佩服。
接下來呢?
他還有哪些值得稱道的?”
毛忠繼續講述道:
“正統六年的十一月。
永樂年間被燒毀的三大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經過修繕後煥然一新。
英廟先帝為了慶祝這一盛事,大赦天下,並正式去掉北京行在的稱號。
將北京確立為京師。
此外,英宗皇帝還掌握了兵權,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在正統七年,他又派遣太監洪保出使南洋,告知南洋諸國。
大明將準備再次下西洋,所有國家必須前來朝貢,態度言辭犀利。
南洋諸國皆不敢反對!”
朱佑極在一旁沉思著,他說:
“祖父此番作為,意在重振皇權。
如此大事,三楊怎會坐視不理?”
毛忠笑了笑,回應道:“三楊確實沒有明著反對,但他們心裏的算盤可精明著呢。
然而,英廟先帝也不是省油的燈,他懂得逐個擊破,殺雞儆猴的道理。
他命令錦衣衛深入調查三楊的家底,想要看看他們的家人是否如他們所言,那般老實本分。
果不其然。
錦衣衛的調查結果令人震驚。
原來,楊士奇的長子楊稷在老家竟是個無惡不作的惡霸,他強搶民女,掘人墳墓,甚至草菅人命,殺了十幾個無辜百姓。
這些行為與他父親楊士奇平日裏滿口仁義道德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更讓人氣憤的是,楊士奇得知兒子的惡行後,並沒有嚴加管教。
反而利用自己的權勢,擺平了六科給事中和都察院,讓他們不敢揭露真相。
而那些受害者,大多數都是普通的百姓,他們無處申冤,甚至連進京告狀都不敢,生怕半路就被滅口。
英廟先帝得知此事後,立即派人護送受害者進京,將楊稷押入詔獄。
可還未等行刑,楊稷便嚇得招供了所有的罪行,還供出了三百名與他同流合汙的官員。
按照大明律,楊稷的罪名足以讓他人頭落地,更何況還有楊士奇的包庇之罪。
然而,英廟先帝並沒有急於處決楊稷。
他明白,殺人雖然容易,但要打敗三楊這股勢力卻並非易事。
因此,他暫時將楊稷關押起來,既不釋放也不判刑,就這樣一直關著。
這一招果然奏效。
楊士奇得知兒子被關押後,再也不敢輕易反對英廟先帝了。
因為他知道,隻要稍有不慎,說錯一句話,他的兒子就可能人頭落地。
內閣中的其他成員見狀。
也都不敢輕舉妄動。
後來,楊士奇多次請求先帝釋放兒子,但先帝總是避而不談。
長時間的擔憂和思念讓楊士奇的身體日漸衰弱,最終臥病在床,奄奄一息。
這時,英廟先帝派了一個太監去看望楊士奇,可太監剛剛離開不久,楊士奇就氣死了。
先帝看到楊稷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
便下令將他處決,為百姓報仇!”
仿佛重回那風起雲湧的歲月,他緩緩說道:“老臣清晰地記得,正統九年。
我正在沙洲駐守。
一日,瓦剌太師也先親自到訪。
他向我討了兩杯清水淡酒,酒過三巡,他開始述說一段情緣。
他提到,他傾心於一位姑娘,那位姑娘乃是赤斤蒙古衛都督僉事阿速的妹妹。
兩人情投意合,甚至聘禮都已交換。
然而,阿速卻極力反對這門親事,覺得也先地位低微,妹妹嫁他乃是辱沒家門。
甚至還向大明英廟皇帝告狀,所以這樣的人,怎麽可能能統一蒙古,更別說率領大軍南下!。”
朱佑極聽後,點了點頭,深思道:
“確實,蒙古部族曆來注重血統,尤以成吉思汗子孫為尊。
那麽,關於土木堡之變前的英廟皇帝。
毛愛卿又有何看法呢?”
毛忠沉吟片刻,似乎有所顧忌。
低聲說:“老臣不敢妄言!”
朱佑極笑著擺了擺手:“毛忠你這是多慮了,但說無妨。
本宮與你相知多年,知曉你的為人。
更何況英廟皇帝已駕崩多年,即便你有何不滿之處,本宮也不會怪罪於你!”
毛忠抬頭看了看朱佑極,似乎得到了鼓勵,便直言道:“既然太子爺執意垂詢。
那老臣就鬥膽直言了。
在老臣看來,英廟皇帝在土木堡之變前,其治國之才、馭民之智。
僅次於太祖與太宗,即便當今聖上與太子爺,也難以與之相提並論!”
朱佑極聽得入神,不禁露出好奇之色。
而一旁的梁芳卻眉頭緊鎖,嗬斥道:
“放肆,敢對主子這麽說話?
主子之治,寬猛相濟,德刑並用。
振綱紀以明法度,倡禮樂以化風俗。
崇儒重道,廣開才路,天下士子,莫不踴躍向化,是以文風鼎盛。
人才輩出,國家昌盛,有若唐虞之世。
主子之仁,惻隱之心,發於至誠。
賑災恤民,不遺餘力;敬老慈幼,廣施恩澤,是以四海之內,鹹沐皇恩。
百姓感恩戴德,如草木之仰春風。
主子之智,洞察秋毫,明辨是非。
決策果斷,指揮若定。
臨大事而不驚,遇變故而不亂。
是以朝政清明,百官奉法,國家安泰,海晏河清。
主子之勇,威武不屈,剛毅果決。
禦外侮以保疆土,靖內亂以安民生。
是以四夷賓服,邊疆無虞,百姓安居樂業,共享太平。
主子之德,如天之高,如地之厚。
言行之間,皆合聖道。
是以萬邦來朝,百姓歸心,上可比三皇五帝,曆代諸賢。
下可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未來必定是千萬古一帝也!”
然而,麵對如此高的讚譽,朱佑極卻顯得有些尷尬,臉色微紅,輕輕拍了拍梁芳的肩膀,笑著說:“好了,梁大伴。
本宮知道自己很優秀。
但也不用這麽直接地說出來嘛。
你這個人啊,就是太實誠了!”
梁芳聞言,也是哈哈一笑,撓了撓頭,表示自己的直性子。
一旁的毛忠見狀,連忙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附和道:“梁掌印說得沒錯。
太子爺未來必定是千萬古一帝!”
朱佑極微微一笑,示意毛忠不必多言。
轉而問道:“好了,我知道自己很優秀,那你說說看,我的祖父。
他又有哪些優秀的地方?”
毛忠思索片刻,回答道:
“正統六年正月,麓川地區發生叛亂。
當時,三楊內閣掌控朝政。
他們主張不出兵。
然而,年輕的英宗皇帝卻力排眾議。
堅持認為如果不及時平定麓川叛亂,將會危及大明的威信和雲南的安全。
他認為,與其被動等待敵人上門挑釁。
不如主動出擊,給予敵人沉重的打擊,讓他們再也不敢輕易冒犯大明。
於是,他任命定西伯蔣貴為總兵官,掛平蠻將軍印,調動雲、川、湖廣等各省兵力前往緬甸平叛。
經過八年的不懈努力。
終於將叛亂徹底平定。
這一戰不僅讓緬甸及西南各國感到震驚和恐懼,也再次彰顯了大明的天威!”
朱佑極聽完毛忠的講述,點了點頭,表示讚同,感慨道:“不錯。
這樣看,勉強算是一位明君。
他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能有如此手腕和遠見,確實令人佩服。
接下來呢?
他還有哪些值得稱道的?”
毛忠繼續講述道:
“正統六年的十一月。
永樂年間被燒毀的三大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經過修繕後煥然一新。
英廟先帝為了慶祝這一盛事,大赦天下,並正式去掉北京行在的稱號。
將北京確立為京師。
此外,英宗皇帝還掌握了兵權,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在正統七年,他又派遣太監洪保出使南洋,告知南洋諸國。
大明將準備再次下西洋,所有國家必須前來朝貢,態度言辭犀利。
南洋諸國皆不敢反對!”
朱佑極在一旁沉思著,他說:
“祖父此番作為,意在重振皇權。
如此大事,三楊怎會坐視不理?”
毛忠笑了笑,回應道:“三楊確實沒有明著反對,但他們心裏的算盤可精明著呢。
然而,英廟先帝也不是省油的燈,他懂得逐個擊破,殺雞儆猴的道理。
他命令錦衣衛深入調查三楊的家底,想要看看他們的家人是否如他們所言,那般老實本分。
果不其然。
錦衣衛的調查結果令人震驚。
原來,楊士奇的長子楊稷在老家竟是個無惡不作的惡霸,他強搶民女,掘人墳墓,甚至草菅人命,殺了十幾個無辜百姓。
這些行為與他父親楊士奇平日裏滿口仁義道德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更讓人氣憤的是,楊士奇得知兒子的惡行後,並沒有嚴加管教。
反而利用自己的權勢,擺平了六科給事中和都察院,讓他們不敢揭露真相。
而那些受害者,大多數都是普通的百姓,他們無處申冤,甚至連進京告狀都不敢,生怕半路就被滅口。
英廟先帝得知此事後,立即派人護送受害者進京,將楊稷押入詔獄。
可還未等行刑,楊稷便嚇得招供了所有的罪行,還供出了三百名與他同流合汙的官員。
按照大明律,楊稷的罪名足以讓他人頭落地,更何況還有楊士奇的包庇之罪。
然而,英廟先帝並沒有急於處決楊稷。
他明白,殺人雖然容易,但要打敗三楊這股勢力卻並非易事。
因此,他暫時將楊稷關押起來,既不釋放也不判刑,就這樣一直關著。
這一招果然奏效。
楊士奇得知兒子被關押後,再也不敢輕易反對英廟先帝了。
因為他知道,隻要稍有不慎,說錯一句話,他的兒子就可能人頭落地。
內閣中的其他成員見狀。
也都不敢輕舉妄動。
後來,楊士奇多次請求先帝釋放兒子,但先帝總是避而不談。
長時間的擔憂和思念讓楊士奇的身體日漸衰弱,最終臥病在床,奄奄一息。
這時,英廟先帝派了一個太監去看望楊士奇,可太監剛剛離開不久,楊士奇就氣死了。
先帝看到楊稷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
便下令將他處決,為百姓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