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戚繼光
三國:亂世梟雄,建立最強王朝 作者:月落忘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符看著最後幾張召喚卡也是立刻開始進行最後的召喚了:“係統,接下來使用最後的絕世英靈召喚卡,開始召喚吧!”
【叮,使用絕世英靈召喚卡進行召喚,召喚中......恭喜宿主召喚出絕世英靈戚繼光!
植入身份為:宿主新任命的大明水軍都督!】
【叮,掃描完畢!
戚繼光
武力:103
統帥:109
智力:101
政治:86
發明:110
書法:104
文學:102
神兵:??神威烈水槍
神駒:紅鬃烈馬】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17日\/5日),字元敬、文明、汝謙,號南塘、孟諸。祖籍鳳陽定遠(今安徽定遠),衛籍山東登州(今屬山東蓬萊),生於濟寧。
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自幼家貧力學,博通經史。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至浙江禦倭前線,任寧紹台參將。
至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徒,組練新軍,配以精良戰船、兵械;又創造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稱為“戚家軍”。
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處大勝倭寇,九戰皆捷。次年奉調援閩,將福建境內倭寇主力消滅殆盡,因功升署都督僉事。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衛,進官都督同知,升福建總兵。
隆慶二年(1568年),奉命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四鎮練兵事,在張居正、譚綸支持下長期鎮守北方,抵禦蒙古,保障北疆安全。
累功授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逝後,戚繼光被調往廣東,數年後被劾罷歸鄉,最終在窮困失意中於萬曆十六年(1588年)病逝,享年六十一歲。
後追賜諡號“武莊”,又改諡“武毅”。
戚繼光在四十餘年的軍事生涯中,南征北戰,屢戰屢捷,立下不朽功勳。
他留下的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在練兵、治械、陣圖等方麵多有創見和總結,推動了中國古代軍事科學的發展。
此外,戚繼光工於詩文,有詩文集《止止堂集》傳世。
“果然是戚繼光啊,現在水軍有了戚繼光在,基本上就已經成型了!”張符笑道。
等到解決了草原上的異族,或許就可以對倭國動手了,用戚繼光對付現在的倭國基本上就是橫掃了吧,現在的倭國應該也就是村子,甚至可能連村子都沒有。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現在的倭國應該是女王卑彌呼當政吧,手底下理應是連個能用的大將都沒有,簡直就是碾壓局啊!”
張符回憶了一番,最終也是確定了,倭國就是卑彌呼做女王掌權的,這樣的陣容即便是沒有戚繼光也是穩勝的,現在有了戚繼光外加戚家軍,那就是絕對的橫掃。
隻不過要去攻打倭國需要準備的東西還是要很多的,比如推演天氣應付海浪等自然發動的攻勢,都要應對好才可出兵。
......
戚繼光一生著述頗豐,著有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
其中《紀效新書》撰寫在台州大捷的前後,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春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秋,是戚繼光總結了自己練兵及與倭寇作戰的經驗而編寫的一部兵書。
此此書初編十四卷,台州之捷後補入新內容,擴充至十八卷。
此書通俗易懂,“其詞率如口語,不複潤飾”,實用性強,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經典名著。
到鎮守薊州期間,戚繼光在隆慶五年(1571年)寫出了另一部軍事名著——《練兵實紀》。
正文是根據練兵次序而編成的訓練方法,計有練伍法、練膽氣、練耳目、練手足、練營陣等八卷。
另有雜集六卷。這書是戚繼光訓練士兵、守衛薊鎮的經驗總結,無論是對付北虜的戰術、武器的製造和運用、行陣的布置與變化,還是對士兵具體的訓練方法,都有很大的實用性。
這部著作與《紀效新書》被“兵家奉為金科玉條,可以垂之百世者也”。
戚繼光平生所撰詩文被整理為《止止堂集》。
《止止堂集》包括《橫槊稿》(上、中、下三卷,上卷收詩歌250首左右,中卷匯集了不同時期撰寫的贈序、紀行、墓表、墓誌銘及賀表等,下卷為祭告和誓詞)和《愚愚稿》(上、下兩卷,上卷以儒家經典為憑借,對如何以“智、信、仁、勇、嚴”為標準選拔和培養將領、教諭士兵,如何擔當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
下卷記載了許多異聞奇事)兩部分,由戚繼光本人於萬曆十年(1582年)九月匯編而成。
止止堂是薊州總理署中戚繼光的三間書房,也兼辦公之用。堂名“止止”,取《周易》“大畜”卦意。“大畜”之卦,上卦為艮,下卦為乾。
艮為山,為止;乾為天,為健。
其卦意是“健而止”,謂剛健而不妄行,可止則止。
除《止止堂集》外,戚繼光尚有未成集的奏議140餘篇,多見於《戚少保年譜耆編》及陳子龍選輯的《皇明經世文編》中的《戚少保文集》 。
2001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張德信校釋《戚少保奏議》,該書被稱讚為“迄今能見到的收集戚繼光奏疏和條議最全的文獻”。
現存署名戚繼光著或撰的著作還有《重訂批點類輯練兵諸書》《武經將略》《練兵實紀類鈔》《蒞戎要略》《火攻秘訣》《新編皇明戚將軍將略韜略世法》《登壇輯要》《增訂武備新書》等。
但這些著作或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出自戚繼光的手筆,或明顯為後人編纂。
【叮,使用絕世英靈召喚卡進行召喚,召喚中......恭喜宿主召喚出絕世英靈戚繼光!
植入身份為:宿主新任命的大明水軍都督!】
【叮,掃描完畢!
戚繼光
武力:103
統帥:109
智力:101
政治:86
發明:110
書法:104
文學:102
神兵:??神威烈水槍
神駒:紅鬃烈馬】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17日\/5日),字元敬、文明、汝謙,號南塘、孟諸。祖籍鳳陽定遠(今安徽定遠),衛籍山東登州(今屬山東蓬萊),生於濟寧。
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自幼家貧力學,博通經史。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至浙江禦倭前線,任寧紹台參將。
至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徒,組練新軍,配以精良戰船、兵械;又創造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稱為“戚家軍”。
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處大勝倭寇,九戰皆捷。次年奉調援閩,將福建境內倭寇主力消滅殆盡,因功升署都督僉事。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衛,進官都督同知,升福建總兵。
隆慶二年(1568年),奉命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四鎮練兵事,在張居正、譚綸支持下長期鎮守北方,抵禦蒙古,保障北疆安全。
累功授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逝後,戚繼光被調往廣東,數年後被劾罷歸鄉,最終在窮困失意中於萬曆十六年(1588年)病逝,享年六十一歲。
後追賜諡號“武莊”,又改諡“武毅”。
戚繼光在四十餘年的軍事生涯中,南征北戰,屢戰屢捷,立下不朽功勳。
他留下的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在練兵、治械、陣圖等方麵多有創見和總結,推動了中國古代軍事科學的發展。
此外,戚繼光工於詩文,有詩文集《止止堂集》傳世。
“果然是戚繼光啊,現在水軍有了戚繼光在,基本上就已經成型了!”張符笑道。
等到解決了草原上的異族,或許就可以對倭國動手了,用戚繼光對付現在的倭國基本上就是橫掃了吧,現在的倭國應該也就是村子,甚至可能連村子都沒有。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現在的倭國應該是女王卑彌呼當政吧,手底下理應是連個能用的大將都沒有,簡直就是碾壓局啊!”
張符回憶了一番,最終也是確定了,倭國就是卑彌呼做女王掌權的,這樣的陣容即便是沒有戚繼光也是穩勝的,現在有了戚繼光外加戚家軍,那就是絕對的橫掃。
隻不過要去攻打倭國需要準備的東西還是要很多的,比如推演天氣應付海浪等自然發動的攻勢,都要應對好才可出兵。
......
戚繼光一生著述頗豐,著有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
其中《紀效新書》撰寫在台州大捷的前後,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春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秋,是戚繼光總結了自己練兵及與倭寇作戰的經驗而編寫的一部兵書。
此此書初編十四卷,台州之捷後補入新內容,擴充至十八卷。
此書通俗易懂,“其詞率如口語,不複潤飾”,實用性強,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經典名著。
到鎮守薊州期間,戚繼光在隆慶五年(1571年)寫出了另一部軍事名著——《練兵實紀》。
正文是根據練兵次序而編成的訓練方法,計有練伍法、練膽氣、練耳目、練手足、練營陣等八卷。
另有雜集六卷。這書是戚繼光訓練士兵、守衛薊鎮的經驗總結,無論是對付北虜的戰術、武器的製造和運用、行陣的布置與變化,還是對士兵具體的訓練方法,都有很大的實用性。
這部著作與《紀效新書》被“兵家奉為金科玉條,可以垂之百世者也”。
戚繼光平生所撰詩文被整理為《止止堂集》。
《止止堂集》包括《橫槊稿》(上、中、下三卷,上卷收詩歌250首左右,中卷匯集了不同時期撰寫的贈序、紀行、墓表、墓誌銘及賀表等,下卷為祭告和誓詞)和《愚愚稿》(上、下兩卷,上卷以儒家經典為憑借,對如何以“智、信、仁、勇、嚴”為標準選拔和培養將領、教諭士兵,如何擔當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
下卷記載了許多異聞奇事)兩部分,由戚繼光本人於萬曆十年(1582年)九月匯編而成。
止止堂是薊州總理署中戚繼光的三間書房,也兼辦公之用。堂名“止止”,取《周易》“大畜”卦意。“大畜”之卦,上卦為艮,下卦為乾。
艮為山,為止;乾為天,為健。
其卦意是“健而止”,謂剛健而不妄行,可止則止。
除《止止堂集》外,戚繼光尚有未成集的奏議140餘篇,多見於《戚少保年譜耆編》及陳子龍選輯的《皇明經世文編》中的《戚少保文集》 。
2001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張德信校釋《戚少保奏議》,該書被稱讚為“迄今能見到的收集戚繼光奏疏和條議最全的文獻”。
現存署名戚繼光著或撰的著作還有《重訂批點類輯練兵諸書》《武經將略》《練兵實紀類鈔》《蒞戎要略》《火攻秘訣》《新編皇明戚將軍將略韜略世法》《登壇輯要》《增訂武備新書》等。
但這些著作或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出自戚繼光的手筆,或明顯為後人編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