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五大仙家,從繼承土地廟開始崛起 作者:佚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人人如龍的大世界!
琅琊人對這個並不陌生。
因為《論語》中有這一篇。
琅琊人重視書籍,自然購買有薑國紙書。
之前上交的書籍中,就有很多薑國紙書。
所以,聽到“人人如龍的大世界”,在場許多人都情緒激動,目光狂熱。
“是聖人描述的大世界。”
“聖人也向往的地方啊!”
“我們真有機會看到嗎?”
也有很多人沒接觸過紙書,甚至不知道《論語》,對人人如龍的大世界毫無感覺。
他們關心的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
“敢問聖人,何為中華?”
嶽川回答道:
“中華者,中原、華夏也!代表著最先進的文化、最璀璨的文明、最昌盛的科技、最強盛的國力、最幸福的生活!四方戎狄仰慕、八方蠻夷賓服,便是中華!”
“它無關血統,無視出身,隻要習中華文字、著中華衣衫、守中原禮儀、遵中原教化,便是中華!夷狄入中華,則中華之,中華入夷狄,則夷狄之!”
眾人齊齊點頭,明白了中華的意思。
“敢問聖人,何為崛起?”
嶽川回答道:“崛起,是相對開拓而言。開拓,是土地上的增長,開拓荒野,增長國土。然而,土地有限,不可能無止境開拓。”
“尤其是疆土擴張到一定程度,勢必與其他國家接壤,再想增長,就隻能通過戰爭,於是會出現大國兼並小國、強國兼並弱國。天下戰亂,萬國操戈!”
“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會結束!通過戰爭掠奪財富的快感,就像野獸品嚐人血一樣,那是致命的誘惑,會不斷驅使野獸殺戮更多的人,吞噬更多的血!”
“我們以為禮崩樂壞的世道爛透了,卻不知,戰亂的時代沒有任何道義可言,人沒有底線,國家也沒有底線,到時候所有人、所有國家比拚的都是誰更能突破下限!”
“而崛起,恰恰相反!”
嶽川手指向上,指著頭頂的太陽。
“開拓是向四麵八方,而崛起,隻有一個方向!開拓會與周邊鄰國產生摩擦,激化矛盾,但崛起不會!開拓的路上,所有人都是對手,所有國家都是死敵,但崛起的路上,所有人、所有國家都是誌同道合者!”
“崛起最重大的意義就是,當開拓到極限,所有人為了突破下限而拋棄仁義道德的時候,讓他們明白,還有另一條道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還可以不斷地突破上限!”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開拓就如同原野,崛起就如同山嶽。天之道,損有餘以奉不足,所以,山嶽總被風吹雨打,最終變成原野;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所以,我們積水為海、積土成山。”
“便如螻蟻,雖然終生忙碌,不曾有半刻停歇,但生生世世都在探索四方、開拓八方,從不曾抬頭看向天空,甚至,它們都不知道有天空的存在。”
“所以,螻蟻永遠不會崛起!所以,聖人之下,皆為螻蟻!”
“我不希望你們以及你們的子孫,都過著螻蟻般的生活,生生世世、循環往複。”
“所以,我希望你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一番話,說得眾人靈魂戰栗。
人們忍不住回想自己的生活,回想自己的父親、祖父、曾祖等……
他們勤勞,每日麵朝黃土背朝天。
但是,他們的生活格外艱辛。
他們沒有享受過一天好日子。
再想想地上的螞蟻,整天也是整日忙碌,不曾有半刻停息。
然而,人們嘲笑螻蟻時,自己又何嚐不是螻蟻?
聖人之下,皆為螻蟻。
這句話在很多古書上都出現過。
之前並不理解。
還以為是聖人掌握了某種強大的力量,可以睥睨天下,傲視萬物。
今日聽了講道才恍然大悟。
如果不“崛起”,不突破上限,一輩子都是螻蟻,充其量也就是大一點的螻蟻。
所謂開拓,不過是螻蟻尋找食物和水源的本能。
人群瞬間跪地膜拜。
“敢問聖人,讀書和中華崛起有什麽關係?”
嶽川說道:“書籍,是人進步的階梯,也是中華崛起的基石。”
“敢問聖人,我們從小便攻讀書籍,卻還是如螻蟻般,為何?”
“因為,你們讀錯了書!”嶽川笑了笑,說道:“便如之前所言,一個人想要發家致富,卻攻讀修身養性的書,最終會是什麽結果呢?滿嘴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人如此,書籍亦如此。為政者,當攻讀政略,為將者,當熟稔兵書,務農者,當研習農典,務工者,當鑽研工紀……百工千業,均有圭臬。”
“書籍無分高下、貴賤,唯有用途,便是無用之書,亦可消磨時光。明月皎潔,亦需繁星點亮夜空,陽光璀璨,亦需百花裝點世間。”
“我輩讀書人,應當找好自己的位置,找準自己的方向!如夏花般絢爛綻放,如寒星般靜美閃爍,不斷為後人留一抹色彩和光芒,指引他們前進的方向!”
有的人點頭,有的人搖頭。
“聖人啊,我是一個農民,我家裏有三間草房,二十畝薄田,我每天忙碌,卻還是吃不飽、穿不暖,我家中還有老母需要贍養,有妻兒需要照料,請問我應該怎麽讀書呢?”
此言一出,許多人紛紛響應。
他們大都是底層的貧苦百姓,或是家徒四壁,或是流落街頭,還不如剛才說話的人。
嶽川問道:“你的煩惱是什麽呢?你著重告訴我三間草房,是因為草房無法居住嗎?”
“回聖人,草屋雖陋,卻也能遮風擋雨。”
“那麽,你著重告訴我二十畝薄田,是因為產出的口糧不夠一家人吃喝嗎?”
“回聖人,二十畝薄田,繳納稅賦之後,勉強可以糊口,若能補種一些雜糧,一家人可以吃飽,還能留下種子來年播種。”
“那麽,如果有六間草屋、四十畝薄田,你就能心無旁騖的讀書了嗎?”
“這……”
發問之人瞬間啞口無言。
三間草屋已經足夠居住,六間草屋也沒什麽意義。
二十畝地已經是自己耕作的極限,再來二十畝地,怕是累死也種不完。
“敢問聖人,困擾我們窮人讀書的原因是什麽呢?”
琅琊人對這個並不陌生。
因為《論語》中有這一篇。
琅琊人重視書籍,自然購買有薑國紙書。
之前上交的書籍中,就有很多薑國紙書。
所以,聽到“人人如龍的大世界”,在場許多人都情緒激動,目光狂熱。
“是聖人描述的大世界。”
“聖人也向往的地方啊!”
“我們真有機會看到嗎?”
也有很多人沒接觸過紙書,甚至不知道《論語》,對人人如龍的大世界毫無感覺。
他們關心的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
“敢問聖人,何為中華?”
嶽川回答道:
“中華者,中原、華夏也!代表著最先進的文化、最璀璨的文明、最昌盛的科技、最強盛的國力、最幸福的生活!四方戎狄仰慕、八方蠻夷賓服,便是中華!”
“它無關血統,無視出身,隻要習中華文字、著中華衣衫、守中原禮儀、遵中原教化,便是中華!夷狄入中華,則中華之,中華入夷狄,則夷狄之!”
眾人齊齊點頭,明白了中華的意思。
“敢問聖人,何為崛起?”
嶽川回答道:“崛起,是相對開拓而言。開拓,是土地上的增長,開拓荒野,增長國土。然而,土地有限,不可能無止境開拓。”
“尤其是疆土擴張到一定程度,勢必與其他國家接壤,再想增長,就隻能通過戰爭,於是會出現大國兼並小國、強國兼並弱國。天下戰亂,萬國操戈!”
“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會結束!通過戰爭掠奪財富的快感,就像野獸品嚐人血一樣,那是致命的誘惑,會不斷驅使野獸殺戮更多的人,吞噬更多的血!”
“我們以為禮崩樂壞的世道爛透了,卻不知,戰亂的時代沒有任何道義可言,人沒有底線,國家也沒有底線,到時候所有人、所有國家比拚的都是誰更能突破下限!”
“而崛起,恰恰相反!”
嶽川手指向上,指著頭頂的太陽。
“開拓是向四麵八方,而崛起,隻有一個方向!開拓會與周邊鄰國產生摩擦,激化矛盾,但崛起不會!開拓的路上,所有人都是對手,所有國家都是死敵,但崛起的路上,所有人、所有國家都是誌同道合者!”
“崛起最重大的意義就是,當開拓到極限,所有人為了突破下限而拋棄仁義道德的時候,讓他們明白,還有另一條道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還可以不斷地突破上限!”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開拓就如同原野,崛起就如同山嶽。天之道,損有餘以奉不足,所以,山嶽總被風吹雨打,最終變成原野;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所以,我們積水為海、積土成山。”
“便如螻蟻,雖然終生忙碌,不曾有半刻停歇,但生生世世都在探索四方、開拓八方,從不曾抬頭看向天空,甚至,它們都不知道有天空的存在。”
“所以,螻蟻永遠不會崛起!所以,聖人之下,皆為螻蟻!”
“我不希望你們以及你們的子孫,都過著螻蟻般的生活,生生世世、循環往複。”
“所以,我希望你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一番話,說得眾人靈魂戰栗。
人們忍不住回想自己的生活,回想自己的父親、祖父、曾祖等……
他們勤勞,每日麵朝黃土背朝天。
但是,他們的生活格外艱辛。
他們沒有享受過一天好日子。
再想想地上的螞蟻,整天也是整日忙碌,不曾有半刻停息。
然而,人們嘲笑螻蟻時,自己又何嚐不是螻蟻?
聖人之下,皆為螻蟻。
這句話在很多古書上都出現過。
之前並不理解。
還以為是聖人掌握了某種強大的力量,可以睥睨天下,傲視萬物。
今日聽了講道才恍然大悟。
如果不“崛起”,不突破上限,一輩子都是螻蟻,充其量也就是大一點的螻蟻。
所謂開拓,不過是螻蟻尋找食物和水源的本能。
人群瞬間跪地膜拜。
“敢問聖人,讀書和中華崛起有什麽關係?”
嶽川說道:“書籍,是人進步的階梯,也是中華崛起的基石。”
“敢問聖人,我們從小便攻讀書籍,卻還是如螻蟻般,為何?”
“因為,你們讀錯了書!”嶽川笑了笑,說道:“便如之前所言,一個人想要發家致富,卻攻讀修身養性的書,最終會是什麽結果呢?滿嘴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人如此,書籍亦如此。為政者,當攻讀政略,為將者,當熟稔兵書,務農者,當研習農典,務工者,當鑽研工紀……百工千業,均有圭臬。”
“書籍無分高下、貴賤,唯有用途,便是無用之書,亦可消磨時光。明月皎潔,亦需繁星點亮夜空,陽光璀璨,亦需百花裝點世間。”
“我輩讀書人,應當找好自己的位置,找準自己的方向!如夏花般絢爛綻放,如寒星般靜美閃爍,不斷為後人留一抹色彩和光芒,指引他們前進的方向!”
有的人點頭,有的人搖頭。
“聖人啊,我是一個農民,我家裏有三間草房,二十畝薄田,我每天忙碌,卻還是吃不飽、穿不暖,我家中還有老母需要贍養,有妻兒需要照料,請問我應該怎麽讀書呢?”
此言一出,許多人紛紛響應。
他們大都是底層的貧苦百姓,或是家徒四壁,或是流落街頭,還不如剛才說話的人。
嶽川問道:“你的煩惱是什麽呢?你著重告訴我三間草房,是因為草房無法居住嗎?”
“回聖人,草屋雖陋,卻也能遮風擋雨。”
“那麽,你著重告訴我二十畝薄田,是因為產出的口糧不夠一家人吃喝嗎?”
“回聖人,二十畝薄田,繳納稅賦之後,勉強可以糊口,若能補種一些雜糧,一家人可以吃飽,還能留下種子來年播種。”
“那麽,如果有六間草屋、四十畝薄田,你就能心無旁騖的讀書了嗎?”
“這……”
發問之人瞬間啞口無言。
三間草屋已經足夠居住,六間草屋也沒什麽意義。
二十畝地已經是自己耕作的極限,再來二十畝地,怕是累死也種不完。
“敢問聖人,困擾我們窮人讀書的原因是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