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五大仙家,從繼承土地廟開始崛起 作者:佚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建神情不改,麵色不變,隻是定定的注視著伍子胥,注視著伍子胥越發瘋狂的表情。
“這就是你的道嗎?難怪王子殿下說你適合領軍,卻不適合治國。以仇入道,以仇治軍,確實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然而此舉形同飲鴆止渴。伍相,你的路走偏了!”
“哈哈哈!”伍子胥狂笑,“你,也有資格對我的道指指點點嗎?”
王建沒有理會伍子胥的嘲諷,而是深吸一口氣,用略顯蒼涼的聲音唱誦起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眾人沉浸在歌謠中的時候,王建說道:“這是秦國歌謠。仇恨,確實能激起同仇敵愾的鬥誌,確實能把一盤散沙的百姓凝成一股,確實能讓軍隊迸發出更強大的鬥誌。然而,伍相想過沒有,挑起仇恨易,消除仇恨難,難上加難!”
“為將者,眼中隻有勝負,以仇入道,以仇恨凝聚軍心,以仇恨激發鬥誌,並無不可。但是為相者,應當思量十年之計、百年之計。今後兩國該如何相處,兩國百姓該如何相安。”
“秦國,地處邊陲苦寒之地,與犬戎勢不兩立,若能戰勝犬戎,即便將其盡數坑殺,也無傷大雅。但中原列國乃文明之地,雖滅國卻不絕其祀,如何能將敵國軍隊、百姓盡數坑殺?”
“伍相,若有朝一日你成功滅楚,當如何收攏楚國軍心、民心,如何掌控楚國疆域,如何治理楚國百姓?”
伍子胥啞口無言。
因為,他根本沒想過這些。
他隻是想殺掉楚王,為父兄報仇雪恨。
至於其他的,根本就沒想過。
王建哈哈一笑,“仇之道,旁門左道!你能用,對方也能用,最終的結果就是冤冤相報。今日一人流血,明日萬人喪命,一代代積攢的血海深仇,後世子孫如何背負?”
“為了仇恨而宣揚戰爭,為了戰爭而宣揚仇恨,你們……究竟是圖什麽?戰爭,又能給你們帶來什麽?又能給這個天下帶來什麽?”
“假若列國都行仇之道,以同仇敵愾之心互相征伐,如野獸般互相廝殺,子孫後代必將血流成河,屍堆成山。”
“當今天下,禮崩樂壞,再也無人如襄公般恪守禮製。然而,這並不是推行仇之道的理由!仇之道,不過是愚民之道!匹夫之道!”
“盛世將百姓當做牛馬,以忠君愛國為借口,敲其骨、吸其髓。亂世將百姓當做草芥,以同仇敵愾為借口,奪其身、用其命!”
伍子胥雙拳緊握,卻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之前在吳國的時候,就跟河神大人交流,解開了心結,暫時放下報仇雪恨的想法,而是專心經營吳國,衝擊霸主之位,以絕強的優勢碾壓楚國。
但,伍子胥的道是仇。
現在,前方的道路斷了,走到一半,前方無路。
之前伍子胥從來沒有在乎,這條路哪怕隻能走一半,也足夠了。
可是現在,看到薑國眾多賢者,伍子胥深刻明白了自己的膚淺和弱小。
更讓伍子胥無法接受的是,王建當著自己的麵證道,還把自己當成證道的礪石。
隻是,王建的話讓伍子胥無法反駁。
同仇敵愾之心,確實是這樣。
平時用其力,戰時用其命。
一個“與子同仇”,就能煽動成千上萬愚民上戰場賣命,即便上不了戰場的人,忠誠度也會空前提高,可以承受更沉重的剝削,源源不斷為前線輸送糧草。
廉價而高效。
簡單而易得。
沒有什麽比仇之道更容易入手的治軍之法了。
伍子胥深吸一口氣,“王先生有什麽滅國良策,治國良方?”
王建毫不客氣的說道:“我有四個良策、良方,每一個,都比仇之道更強!”
說這話時,王建身上的氣勢猛然爆發。
一股強大的威壓席卷開來。
伍子胥身子晃了晃,卻堅定地站在原地,沒有後退。
隻是,他心中的震驚無以複加。
自己想破腦袋,一夜白頭,也就悟出了一個仇之道,對方竟然悟出了四個,而且還誇下海口每一個都比自己強。
“哈哈哈!願聞王先生高論!”
王建拱手,向四方行禮,隨即開始了自己的講道。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者,兵也!然而,戎人是異族,征伐戎人,乃外戰,生死之戰。餘者皆為華夏苗裔,乃內戰,勝負之戰。”
“列國交兵,皆循禮製,隻決勝負,不分生死。無仇、無怨!點到即止!願賭服輸!”
“若將外戰之法引入內戰,以仇代禮,列國交兵,既分高下、也決生死!”
“此後敗者,必以複仇之心,行複仇之事,暗蓄武力、以待良機。如此,或可反敗為勝。”
“反敗為勝者,必行斬草除根之策,防止敵人東山再起。此後每逢戰爭,必至最後一人,必盡最後一血!”
“是以,為將者,首禁仇之道!”
伍子胥牙關緊咬。
他沒想到王建如此針對自己,針對自己的仇之道。
可是,伍子胥想象了一下王建描述的場景,心中頓時動搖。
一旦仇之道進入戰場,今後的戰爭必將慘烈無比。
這不再是國君、公卿、士族之間的勝負比賽,而是兩個國家,兩個國家所有百姓之間的生死決鬥。
敗者,必將被斬草除根。
屠刀一開,就再也不可能收回去。
伍子胥冷聲道:“王先生,不要隻顧著評判仇之道,大家等著聽你的良方良策呢!”
王建哈哈一笑,“我從小鑽研家學,師從家中長輩,又在軍營呆了三十多年,練兵、治軍皆有所悟。”
“之後家中遭難,攜子嗣一路奔逃,中途染上疾病,險些喪命。好在有嶽先生和白郎中施以援手,我這才險死還生。”
“生死之間有大恐怖,也有大機遇!我回溯畢生所學、所思、所想、所感,隱約觸摸到兵之道。”
“這段時間,每日與國中諸賢交流經驗、印證心得,對兵之道的領悟越發清晰、明朗。”
“我道有四,分別是:形勢、權謀、陰陽、技巧!”
“其中小道可強兵!中道可強軍!大道可強國!四道齊聚,可止幹戈、安天下!”
“這就是你的道嗎?難怪王子殿下說你適合領軍,卻不適合治國。以仇入道,以仇治軍,確實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然而此舉形同飲鴆止渴。伍相,你的路走偏了!”
“哈哈哈!”伍子胥狂笑,“你,也有資格對我的道指指點點嗎?”
王建沒有理會伍子胥的嘲諷,而是深吸一口氣,用略顯蒼涼的聲音唱誦起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眾人沉浸在歌謠中的時候,王建說道:“這是秦國歌謠。仇恨,確實能激起同仇敵愾的鬥誌,確實能把一盤散沙的百姓凝成一股,確實能讓軍隊迸發出更強大的鬥誌。然而,伍相想過沒有,挑起仇恨易,消除仇恨難,難上加難!”
“為將者,眼中隻有勝負,以仇入道,以仇恨凝聚軍心,以仇恨激發鬥誌,並無不可。但是為相者,應當思量十年之計、百年之計。今後兩國該如何相處,兩國百姓該如何相安。”
“秦國,地處邊陲苦寒之地,與犬戎勢不兩立,若能戰勝犬戎,即便將其盡數坑殺,也無傷大雅。但中原列國乃文明之地,雖滅國卻不絕其祀,如何能將敵國軍隊、百姓盡數坑殺?”
“伍相,若有朝一日你成功滅楚,當如何收攏楚國軍心、民心,如何掌控楚國疆域,如何治理楚國百姓?”
伍子胥啞口無言。
因為,他根本沒想過這些。
他隻是想殺掉楚王,為父兄報仇雪恨。
至於其他的,根本就沒想過。
王建哈哈一笑,“仇之道,旁門左道!你能用,對方也能用,最終的結果就是冤冤相報。今日一人流血,明日萬人喪命,一代代積攢的血海深仇,後世子孫如何背負?”
“為了仇恨而宣揚戰爭,為了戰爭而宣揚仇恨,你們……究竟是圖什麽?戰爭,又能給你們帶來什麽?又能給這個天下帶來什麽?”
“假若列國都行仇之道,以同仇敵愾之心互相征伐,如野獸般互相廝殺,子孫後代必將血流成河,屍堆成山。”
“當今天下,禮崩樂壞,再也無人如襄公般恪守禮製。然而,這並不是推行仇之道的理由!仇之道,不過是愚民之道!匹夫之道!”
“盛世將百姓當做牛馬,以忠君愛國為借口,敲其骨、吸其髓。亂世將百姓當做草芥,以同仇敵愾為借口,奪其身、用其命!”
伍子胥雙拳緊握,卻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之前在吳國的時候,就跟河神大人交流,解開了心結,暫時放下報仇雪恨的想法,而是專心經營吳國,衝擊霸主之位,以絕強的優勢碾壓楚國。
但,伍子胥的道是仇。
現在,前方的道路斷了,走到一半,前方無路。
之前伍子胥從來沒有在乎,這條路哪怕隻能走一半,也足夠了。
可是現在,看到薑國眾多賢者,伍子胥深刻明白了自己的膚淺和弱小。
更讓伍子胥無法接受的是,王建當著自己的麵證道,還把自己當成證道的礪石。
隻是,王建的話讓伍子胥無法反駁。
同仇敵愾之心,確實是這樣。
平時用其力,戰時用其命。
一個“與子同仇”,就能煽動成千上萬愚民上戰場賣命,即便上不了戰場的人,忠誠度也會空前提高,可以承受更沉重的剝削,源源不斷為前線輸送糧草。
廉價而高效。
簡單而易得。
沒有什麽比仇之道更容易入手的治軍之法了。
伍子胥深吸一口氣,“王先生有什麽滅國良策,治國良方?”
王建毫不客氣的說道:“我有四個良策、良方,每一個,都比仇之道更強!”
說這話時,王建身上的氣勢猛然爆發。
一股強大的威壓席卷開來。
伍子胥身子晃了晃,卻堅定地站在原地,沒有後退。
隻是,他心中的震驚無以複加。
自己想破腦袋,一夜白頭,也就悟出了一個仇之道,對方竟然悟出了四個,而且還誇下海口每一個都比自己強。
“哈哈哈!願聞王先生高論!”
王建拱手,向四方行禮,隨即開始了自己的講道。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者,兵也!然而,戎人是異族,征伐戎人,乃外戰,生死之戰。餘者皆為華夏苗裔,乃內戰,勝負之戰。”
“列國交兵,皆循禮製,隻決勝負,不分生死。無仇、無怨!點到即止!願賭服輸!”
“若將外戰之法引入內戰,以仇代禮,列國交兵,既分高下、也決生死!”
“此後敗者,必以複仇之心,行複仇之事,暗蓄武力、以待良機。如此,或可反敗為勝。”
“反敗為勝者,必行斬草除根之策,防止敵人東山再起。此後每逢戰爭,必至最後一人,必盡最後一血!”
“是以,為將者,首禁仇之道!”
伍子胥牙關緊咬。
他沒想到王建如此針對自己,針對自己的仇之道。
可是,伍子胥想象了一下王建描述的場景,心中頓時動搖。
一旦仇之道進入戰場,今後的戰爭必將慘烈無比。
這不再是國君、公卿、士族之間的勝負比賽,而是兩個國家,兩個國家所有百姓之間的生死決鬥。
敗者,必將被斬草除根。
屠刀一開,就再也不可能收回去。
伍子胥冷聲道:“王先生,不要隻顧著評判仇之道,大家等著聽你的良方良策呢!”
王建哈哈一笑,“我從小鑽研家學,師從家中長輩,又在軍營呆了三十多年,練兵、治軍皆有所悟。”
“之後家中遭難,攜子嗣一路奔逃,中途染上疾病,險些喪命。好在有嶽先生和白郎中施以援手,我這才險死還生。”
“生死之間有大恐怖,也有大機遇!我回溯畢生所學、所思、所想、所感,隱約觸摸到兵之道。”
“這段時間,每日與國中諸賢交流經驗、印證心得,對兵之道的領悟越發清晰、明朗。”
“我道有四,分別是:形勢、權謀、陰陽、技巧!”
“其中小道可強兵!中道可強軍!大道可強國!四道齊聚,可止幹戈、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