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7章
五大仙家,從繼承土地廟開始崛起 作者:佚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孔黑子的“穀桑之爭”很快就發表出來。
這篇文章從“穀桑”之間的矛盾,延伸到了經濟、稅收、政治等諸多方麵。
在文中,孔黑子著重強調,無論什麽時候,糧食永遠是一個國家的基石。
無農不穩,無商不富。
“穩”永遠在“富”之前。
最後,孔黑子又引用典故,將管仲的商戰,以及“重金買鹿”重新剖析。
最後是對“神粟”這個新事物的淺談。
雖然當權者對“神粟”吹得天花亂墜,但是誰也沒見過,誰也不知道究竟如何。
這東西能不能當“粟米”吃還兩可之間。
即便能吃,這東西對肥力消耗大不大?
有沒有可能,種一季就要休地十年?
有沒有可能,種過這種作物的土地,未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能再種其他作物?
有沒有可能,今年的神粟種子免費提供,但是普及開來後突然高價收費,成為上位者新的斂財手段。
有沒有可能……
這是一篇具有極高價值的治國文章。
幾乎所有國家,在日常治國中都會遇到“種糧”還是“種桑”的抉擇。
國家耕地麵積有限,必須精打細算。
但是怎麽打,怎麽算?
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現在讀了孔黑子的文章才明白。
糧貴傷民,穀賤傷農。
種糧多了,必然導致糧價下跌,穀物賤如泥沙。
雖然糧食可以出售給其他國家,可如果其他國家也出現大豐收呢?
糧食籌集到一起,期間的運輸成本、倉儲成本,以及合理損耗等,都是不小的花費。
很有可能這些糧食運出去的成本,已經高於售價。
農民辛辛苦苦種出的糧食,就這樣消耗在毫無意義的征集、轉運中。
除了正常的人吃馬嚼,還有太多的雁過拔毛。
養肥了所有中間商,卻唯獨餓死了農民。
但還是有很多國君不明白其中道理。
為了挽回損失,他們就不斷的加稅,不斷從百姓手中多征糧,以保障自己的利潤。
同時,這也促使更多國家選擇“種桑”。
並不是國君明白了糧價漲跌的根源,而是因為絲綢重量輕,價值大。
種桑並不是為了平抑糧價,而是為了更方便的搜刮百姓。
“神粟”,不過是一種新型的“桑”,一種更加高效,更加快捷的收割手段。
看了孔黑子的文章,眾多國家反應不一。
有的國家不以為意,認為這是薑國炮製出來的文化武器,就是見不得別人好。
但也有國家認為,孔黑子的擔憂合情合理。
高產作物必然消耗更多肥力。
土地越來越貧瘠,最終變成死地。
也有很多作物存在“有我無他”的霸道,它們生長過的地方,其他任何作物都種不活。
真要五十年上百年都無法恢複,後果不堪設想。
還有國家二話不說,查起了糧食係統內的貪腐。
雖然蛀蟲碩鼠們手段高明,行事隱蔽,幾十年上百年都沒被察覺。
但孔黑子文章中列舉了幾十種、上百種貪腐手段。
這些,都是嶽川友情讚助的章節。
華夏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精華”,全都在裏麵了。
最最重要的,孔黑子在《穀桑之爭》中提到蛀蟲碩鼠們的終極大招——放火!
敵兵不可能年年犯境。
糧庫選址時精挑細選,大水也不能正好淹到。
但火災隨時隨地都會出現,位置範圍和大小程度都能人為控製。
這是最好的平賬手段。
想要查貪腐,第一件事就是護住糧倉,防止“走水”。
諸國國君紛紛照做。
可即便如此,還是遍地烽火,滿天狼煙。
在《穀桑之爭》的狂攻之下,幾乎所有國家都中招淪陷。
君臣互疑,上下互忌。
原本鐵板一塊,同仇敵愾的中原諸國,瞬間變得焦頭爛額。
每個國家都在處理家中的爛事,無暇它顧。
原本“熱點”中的鄭國,瞬間遇冷,再也無人關注它們。
但是另一方麵,越來越多的中下層,甚至底層平民百姓知道了《穀桑之爭》這篇文章。
鄭國,以及周邊其他國家,田間地頭、房前屋後、村口巷尾……
經常有一群人討論《穀桑之爭》。
這個時代,人們敬畏知識,敬畏書籍,敬畏有學問的人。
識字的人走到哪都會得到禮遇。
無論他們講什麽,都會有一大群聽眾。
更何況是與他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
人們越聽越惱火。
“什麽?我們種的糧食越多,糧價越賤,當官的沒掙夠錢,就會繼續征糧?”
“原來是這麽回事,我說怎麽征糧一次又一次,沒完沒了。”
“還真是!越是好年景,稅越重,豐年不豐收,豐收不豐年啊!”
“這不是永遠都沒有好年景,好日子了嗎?”
“本以為咱們越勤勞,收成就越多,沒想到恰恰相反,咱們越勤勞,越困苦。”
“不!如果糧食隻是為了吃,肯定是越勤勞越幸福,可糧食為了賣,就是越勤勞,越困苦!”
“說得對!人再能幹,還能幹的過牛馬麽?”
“牛馬一年才幹幾個月?咱們一年能歇幾天?”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最後都開始講述自己的“不幸福”,講述起完糧納稅時遇到的怪事。
越說越起勁的人們根本沒注意到,最初給大家講《穀桑之爭》的人早已消失不見。
當權者的利益各不相同。
任何漲跌起落都會導致利益的重疊和碰撞。
但底層百姓的利益完全一致。
他們都是為了吃飽,都是為了活著。
在明白自己的勤勞非但不能帶給自己幸福生活,反而讓自己更加貧窮困苦後,底層百姓都開始尋求改變命運的方法。
而這時候,一個牽著小駟的少年人從東方趕來。
這個少年很帥,但他注定不是主角。
就像牽馬的沙僧永遠搶不了唐僧的風頭。
“巨子,我們到鄭國了。”
“哦……”
小駟背上的少年迷迷糊糊睜開眼。
他拍了拍大腿旁邊的竹筐。
“班,我們到鄭國了。”
一個小腦袋伸出來,同樣打了個哈欠,隨即好奇的向四周望去。
“哇~哇~哇哇……”
“巨子,他說什麽?”
“他說……鄭國一望無際,全是大平原,最適合鋪設軌道,行駛列車。”
“他沒有說這麽多吧?”
“我猜的!”
“巨子,何故戲弄與我?”
“是我猜的沒錯,但是我猜對了啊。”
王家三郎轉頭看向竹筐,正好看到公輸班重重點頭。
三郎無語。
繼續抬頭望著前方的大平原。
“為什麽,我看到這幅景象,想到的隻有種地,讓鄭國人世世代代種地?這麽大的平原,不種點什麽,真是可惜了。”
小墨捏著下巴想了許久……許久……
最終答道:“因為……你不是這片土地上的人!”
這篇文章從“穀桑”之間的矛盾,延伸到了經濟、稅收、政治等諸多方麵。
在文中,孔黑子著重強調,無論什麽時候,糧食永遠是一個國家的基石。
無農不穩,無商不富。
“穩”永遠在“富”之前。
最後,孔黑子又引用典故,將管仲的商戰,以及“重金買鹿”重新剖析。
最後是對“神粟”這個新事物的淺談。
雖然當權者對“神粟”吹得天花亂墜,但是誰也沒見過,誰也不知道究竟如何。
這東西能不能當“粟米”吃還兩可之間。
即便能吃,這東西對肥力消耗大不大?
有沒有可能,種一季就要休地十年?
有沒有可能,種過這種作物的土地,未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能再種其他作物?
有沒有可能,今年的神粟種子免費提供,但是普及開來後突然高價收費,成為上位者新的斂財手段。
有沒有可能……
這是一篇具有極高價值的治國文章。
幾乎所有國家,在日常治國中都會遇到“種糧”還是“種桑”的抉擇。
國家耕地麵積有限,必須精打細算。
但是怎麽打,怎麽算?
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現在讀了孔黑子的文章才明白。
糧貴傷民,穀賤傷農。
種糧多了,必然導致糧價下跌,穀物賤如泥沙。
雖然糧食可以出售給其他國家,可如果其他國家也出現大豐收呢?
糧食籌集到一起,期間的運輸成本、倉儲成本,以及合理損耗等,都是不小的花費。
很有可能這些糧食運出去的成本,已經高於售價。
農民辛辛苦苦種出的糧食,就這樣消耗在毫無意義的征集、轉運中。
除了正常的人吃馬嚼,還有太多的雁過拔毛。
養肥了所有中間商,卻唯獨餓死了農民。
但還是有很多國君不明白其中道理。
為了挽回損失,他們就不斷的加稅,不斷從百姓手中多征糧,以保障自己的利潤。
同時,這也促使更多國家選擇“種桑”。
並不是國君明白了糧價漲跌的根源,而是因為絲綢重量輕,價值大。
種桑並不是為了平抑糧價,而是為了更方便的搜刮百姓。
“神粟”,不過是一種新型的“桑”,一種更加高效,更加快捷的收割手段。
看了孔黑子的文章,眾多國家反應不一。
有的國家不以為意,認為這是薑國炮製出來的文化武器,就是見不得別人好。
但也有國家認為,孔黑子的擔憂合情合理。
高產作物必然消耗更多肥力。
土地越來越貧瘠,最終變成死地。
也有很多作物存在“有我無他”的霸道,它們生長過的地方,其他任何作物都種不活。
真要五十年上百年都無法恢複,後果不堪設想。
還有國家二話不說,查起了糧食係統內的貪腐。
雖然蛀蟲碩鼠們手段高明,行事隱蔽,幾十年上百年都沒被察覺。
但孔黑子文章中列舉了幾十種、上百種貪腐手段。
這些,都是嶽川友情讚助的章節。
華夏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精華”,全都在裏麵了。
最最重要的,孔黑子在《穀桑之爭》中提到蛀蟲碩鼠們的終極大招——放火!
敵兵不可能年年犯境。
糧庫選址時精挑細選,大水也不能正好淹到。
但火災隨時隨地都會出現,位置範圍和大小程度都能人為控製。
這是最好的平賬手段。
想要查貪腐,第一件事就是護住糧倉,防止“走水”。
諸國國君紛紛照做。
可即便如此,還是遍地烽火,滿天狼煙。
在《穀桑之爭》的狂攻之下,幾乎所有國家都中招淪陷。
君臣互疑,上下互忌。
原本鐵板一塊,同仇敵愾的中原諸國,瞬間變得焦頭爛額。
每個國家都在處理家中的爛事,無暇它顧。
原本“熱點”中的鄭國,瞬間遇冷,再也無人關注它們。
但是另一方麵,越來越多的中下層,甚至底層平民百姓知道了《穀桑之爭》這篇文章。
鄭國,以及周邊其他國家,田間地頭、房前屋後、村口巷尾……
經常有一群人討論《穀桑之爭》。
這個時代,人們敬畏知識,敬畏書籍,敬畏有學問的人。
識字的人走到哪都會得到禮遇。
無論他們講什麽,都會有一大群聽眾。
更何況是與他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
人們越聽越惱火。
“什麽?我們種的糧食越多,糧價越賤,當官的沒掙夠錢,就會繼續征糧?”
“原來是這麽回事,我說怎麽征糧一次又一次,沒完沒了。”
“還真是!越是好年景,稅越重,豐年不豐收,豐收不豐年啊!”
“這不是永遠都沒有好年景,好日子了嗎?”
“本以為咱們越勤勞,收成就越多,沒想到恰恰相反,咱們越勤勞,越困苦。”
“不!如果糧食隻是為了吃,肯定是越勤勞越幸福,可糧食為了賣,就是越勤勞,越困苦!”
“說得對!人再能幹,還能幹的過牛馬麽?”
“牛馬一年才幹幾個月?咱們一年能歇幾天?”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最後都開始講述自己的“不幸福”,講述起完糧納稅時遇到的怪事。
越說越起勁的人們根本沒注意到,最初給大家講《穀桑之爭》的人早已消失不見。
當權者的利益各不相同。
任何漲跌起落都會導致利益的重疊和碰撞。
但底層百姓的利益完全一致。
他們都是為了吃飽,都是為了活著。
在明白自己的勤勞非但不能帶給自己幸福生活,反而讓自己更加貧窮困苦後,底層百姓都開始尋求改變命運的方法。
而這時候,一個牽著小駟的少年人從東方趕來。
這個少年很帥,但他注定不是主角。
就像牽馬的沙僧永遠搶不了唐僧的風頭。
“巨子,我們到鄭國了。”
“哦……”
小駟背上的少年迷迷糊糊睜開眼。
他拍了拍大腿旁邊的竹筐。
“班,我們到鄭國了。”
一個小腦袋伸出來,同樣打了個哈欠,隨即好奇的向四周望去。
“哇~哇~哇哇……”
“巨子,他說什麽?”
“他說……鄭國一望無際,全是大平原,最適合鋪設軌道,行駛列車。”
“他沒有說這麽多吧?”
“我猜的!”
“巨子,何故戲弄與我?”
“是我猜的沒錯,但是我猜對了啊。”
王家三郎轉頭看向竹筐,正好看到公輸班重重點頭。
三郎無語。
繼續抬頭望著前方的大平原。
“為什麽,我看到這幅景象,想到的隻有種地,讓鄭國人世世代代種地?這麽大的平原,不種點什麽,真是可惜了。”
小墨捏著下巴想了許久……許久……
最終答道:“因為……你不是這片土地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