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事急從權
別鬧,我才不要當皇帝 作者:杉龍有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嶽明陽等人皺著眉頭,皆是沉默不語。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若是想讓災情得到緩解,糧食才是王道。
隻要災民們有一口吃食,就無人冒著被砍頭的危險,去參與叛亂。
但如今朝廷無糧,嶽明陽等人也是束手無策。
縱觀曆史。
每次發生大麵積的蝗災,在朝廷在無糧救助的情況下,采取的都是任其自生自滅的辦法。
但這樣的觀點也隻能意會,不可言傳。
誰也不敢直接說出來……
正值此刻。
一個小太監弓著身子走了過來,跪地稟報道:“啟稟陛下,吳王殿下攜吳王世子殿外求見。”
梁帝聞言,頓時皺起了眉頭。
剛才秦朗在凝香齋的所作所為,明鏡衛大將軍柯敬玉都和梁帝稟報過了。
但在這個時候。
梁帝哪有心情管秦朗和吳王蕭樂康的這點破事。
但秦朗對蕭景馳出手如此狠厲,竟然把他的腿都打折了,顯然是對皇權毫無敬畏之心。
這不禁讓梁帝心裏起了一些警惕。
梁帝一直把秦朗定義為是蕭景炎的輔臣。
秦朗心思敏捷,常有出人意料之舉。
若是他能盡心盡力的輔佐蕭景炎,想必一定能讓蕭景炎輕鬆不少。
但若是秦朗突然成了一個權臣。
梁帝當然是留他不得。
於是梁帝便吩咐柯敬玉把秦朗帶入明鏡衛的大牢,打算先關他幾個月再說。
等磨平了秦朗的銳氣,梁帝準備再提審秦朗。
若是秦朗仍舊不知悔改。
即便是秦朗曾經救過梁帝和蕭景炎的性命。
梁帝也準備除掉秦朗,以絕後患……
本來這些都是梁帝想好的計劃。
豈知吳王蕭樂康竟然不滿梁帝對秦朗的處置,直接帶著他的兒子來到皇宮。
這不禁讓梁帝感到有些不耐煩。
“你去告訴吳王,朕正在議事。”
“讓他改日再來。”
等小太監出去後,蕭景炎開口道:“父皇,當初賑災的策略,都是秦朗的定下的。”
“要不要讓秦朗去趟災區。”
“看他能不能想出別的辦法來?”
今日秦朗把蕭景馳的腿給打折了。
這個罪名並不小。
自古以來.
皇帝便把皇家的威嚴看的很重。
此事若是嚴重了說。
梁帝即便是把秦朗罷爵殺頭,別人也說不出什麽來。
蕭景炎心裏很清楚。
吳王蕭樂康此次前來,必定是帶著蕭景馳來賣慘,也好要求梁帝從重處置秦朗。
蕭景炎有此提議,其實還是想讓秦朗戴罪立功,讓梁帝有借口免除秦朗的大不敬之罪。
嶽明陽聞言,也不禁眼睛一亮。
此次蝗災的賑災策略,都是按照秦朗當初的想法去施行的。
雖然讓百姓食用蝗蟲的辦法未能成功實施。
但秦朗蝗蟲粥的策略,卻活人無數。
在朝廷無糧的情況下。
秦朗的這個辦法對整個災情的緩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今災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可想。
既然如此的話。
何不死馬當作活馬醫,讓秦朗去試一試呢!
嶽明陽深思半晌,開口道:“忠毅侯才思敏捷,行事天馬行空,常常有出人意料之舉。”
“太子殿下的這個提議很不錯。”
“臣附議。”
梁帝聞言,也不禁心裏一動。
秦朗頭腦靈活,足智多謀。
特別是秦朗那種隨機應變的能力,一直很讓梁帝所欣賞。
若是把秦朗派去災區負責賑災事宜。
說不定他真能想出一個好辦法來……
禮部尚書孔博衍卻皺眉道:“但如今秦朗處在丁憂期。”
“這個時候讓他去災區賑災,恐怕不是很合適。”
梁帝聞言,不禁歎了口氣。
對此他何嚐不知?
當時梁帝沒讓秦朗負責賑災之事,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但如今災情已經發展到這種地步了。
若是再不想想辦法去阻止災情的蔓延,恐怕大梁會有滅國之大禍。
梁帝熟讀史書。
在曆史上因為蝗災而滅國的例子,可以說屢見不鮮……
事到如今,群臣都沒有別的辦法可想。
所以無論秦朗能不能行,梁帝都準備讓他去試一試。
但若是奪情起用秦朗,恐怕還會惹人非議。
因為帝王奪情是一把雙刃劍。
此舉不但會給秦朗的將來帶來一些隱患。
而且對梁帝名聲,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好家夥。
大梁這麽多臣子,難道都是屍位素餐的無能之徒?
為了這次賑災。
陛下反而需要奪情起用一個少年人,莫非是老糊塗了?
若是秦朗能控製住災情還好。
萬一秦朗去了災區,也毫無作為,想必整個大梁的國民都會懷疑梁帝的決策……
要知道皇帝奪情這件事情,一定會記入史書的。
這不禁又讓梁帝心裏有了些許猶豫。
中書令史柏軒見梁帝已經有所意動,立刻開口道:“正所謂事急從權。”
“如今災情緊急,急需忠毅侯這樣的年輕才俊去災區力挽狂瀾。”
“陛下若是不願奪情起用忠毅侯。”
“臣認為讓忠毅侯以平亂的名義前去災區,也未嚐不可……”
史柏軒提出來的這辦法很好。
武將丁憂不解除官職。
在國家有難之時,武將隨時都要披甲上陣。
若是秦朗以武將的身份前往災區,就不會給人留下讓人攻訐的把柄。
而梁帝也用不著奪情起用秦朗了。
梁帝心裏有了決定,便對高進忠吩咐道:“去宣忠毅侯秦朗覲見。”
高進忠彎腰拱手道:“老奴遵旨。”
還沒等高進忠走出崇政殿,在門口守著的小太監又走了進來。
“啟稟陛下。”
“吳王不肯離開,在殿外長跪不起……”
梁帝聞言,皺眉道:“讓他跪著吧!”
“等秦朗過來之後,讓他們一起進來。”
如今國庫不足,梁帝號召群臣捐錢捐糧。
吳王蕭樂康家大業大,據說生活奢侈無比,最後竟然隻捐了一百石糧食。
此舉顯然是沒有給梁帝半點顏麵。
反觀秦朗。
人家不但捐了糧食,還捐出了二十萬兩白銀。
而且梁帝也已經知道。
中書令嶽明陽,禮部尚書孔博衍之所以各捐獻二十萬兩白銀,也是秦朗運作的結果。
如此一對比,高下立見。
梁帝讓吳王蕭樂康在殿外跪一會,這其中也有敲打之意……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若是想讓災情得到緩解,糧食才是王道。
隻要災民們有一口吃食,就無人冒著被砍頭的危險,去參與叛亂。
但如今朝廷無糧,嶽明陽等人也是束手無策。
縱觀曆史。
每次發生大麵積的蝗災,在朝廷在無糧救助的情況下,采取的都是任其自生自滅的辦法。
但這樣的觀點也隻能意會,不可言傳。
誰也不敢直接說出來……
正值此刻。
一個小太監弓著身子走了過來,跪地稟報道:“啟稟陛下,吳王殿下攜吳王世子殿外求見。”
梁帝聞言,頓時皺起了眉頭。
剛才秦朗在凝香齋的所作所為,明鏡衛大將軍柯敬玉都和梁帝稟報過了。
但在這個時候。
梁帝哪有心情管秦朗和吳王蕭樂康的這點破事。
但秦朗對蕭景馳出手如此狠厲,竟然把他的腿都打折了,顯然是對皇權毫無敬畏之心。
這不禁讓梁帝心裏起了一些警惕。
梁帝一直把秦朗定義為是蕭景炎的輔臣。
秦朗心思敏捷,常有出人意料之舉。
若是他能盡心盡力的輔佐蕭景炎,想必一定能讓蕭景炎輕鬆不少。
但若是秦朗突然成了一個權臣。
梁帝當然是留他不得。
於是梁帝便吩咐柯敬玉把秦朗帶入明鏡衛的大牢,打算先關他幾個月再說。
等磨平了秦朗的銳氣,梁帝準備再提審秦朗。
若是秦朗仍舊不知悔改。
即便是秦朗曾經救過梁帝和蕭景炎的性命。
梁帝也準備除掉秦朗,以絕後患……
本來這些都是梁帝想好的計劃。
豈知吳王蕭樂康竟然不滿梁帝對秦朗的處置,直接帶著他的兒子來到皇宮。
這不禁讓梁帝感到有些不耐煩。
“你去告訴吳王,朕正在議事。”
“讓他改日再來。”
等小太監出去後,蕭景炎開口道:“父皇,當初賑災的策略,都是秦朗的定下的。”
“要不要讓秦朗去趟災區。”
“看他能不能想出別的辦法來?”
今日秦朗把蕭景馳的腿給打折了。
這個罪名並不小。
自古以來.
皇帝便把皇家的威嚴看的很重。
此事若是嚴重了說。
梁帝即便是把秦朗罷爵殺頭,別人也說不出什麽來。
蕭景炎心裏很清楚。
吳王蕭樂康此次前來,必定是帶著蕭景馳來賣慘,也好要求梁帝從重處置秦朗。
蕭景炎有此提議,其實還是想讓秦朗戴罪立功,讓梁帝有借口免除秦朗的大不敬之罪。
嶽明陽聞言,也不禁眼睛一亮。
此次蝗災的賑災策略,都是按照秦朗當初的想法去施行的。
雖然讓百姓食用蝗蟲的辦法未能成功實施。
但秦朗蝗蟲粥的策略,卻活人無數。
在朝廷無糧的情況下。
秦朗的這個辦法對整個災情的緩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今災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可想。
既然如此的話。
何不死馬當作活馬醫,讓秦朗去試一試呢!
嶽明陽深思半晌,開口道:“忠毅侯才思敏捷,行事天馬行空,常常有出人意料之舉。”
“太子殿下的這個提議很不錯。”
“臣附議。”
梁帝聞言,也不禁心裏一動。
秦朗頭腦靈活,足智多謀。
特別是秦朗那種隨機應變的能力,一直很讓梁帝所欣賞。
若是把秦朗派去災區負責賑災事宜。
說不定他真能想出一個好辦法來……
禮部尚書孔博衍卻皺眉道:“但如今秦朗處在丁憂期。”
“這個時候讓他去災區賑災,恐怕不是很合適。”
梁帝聞言,不禁歎了口氣。
對此他何嚐不知?
當時梁帝沒讓秦朗負責賑災之事,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但如今災情已經發展到這種地步了。
若是再不想想辦法去阻止災情的蔓延,恐怕大梁會有滅國之大禍。
梁帝熟讀史書。
在曆史上因為蝗災而滅國的例子,可以說屢見不鮮……
事到如今,群臣都沒有別的辦法可想。
所以無論秦朗能不能行,梁帝都準備讓他去試一試。
但若是奪情起用秦朗,恐怕還會惹人非議。
因為帝王奪情是一把雙刃劍。
此舉不但會給秦朗的將來帶來一些隱患。
而且對梁帝名聲,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好家夥。
大梁這麽多臣子,難道都是屍位素餐的無能之徒?
為了這次賑災。
陛下反而需要奪情起用一個少年人,莫非是老糊塗了?
若是秦朗能控製住災情還好。
萬一秦朗去了災區,也毫無作為,想必整個大梁的國民都會懷疑梁帝的決策……
要知道皇帝奪情這件事情,一定會記入史書的。
這不禁又讓梁帝心裏有了些許猶豫。
中書令史柏軒見梁帝已經有所意動,立刻開口道:“正所謂事急從權。”
“如今災情緊急,急需忠毅侯這樣的年輕才俊去災區力挽狂瀾。”
“陛下若是不願奪情起用忠毅侯。”
“臣認為讓忠毅侯以平亂的名義前去災區,也未嚐不可……”
史柏軒提出來的這辦法很好。
武將丁憂不解除官職。
在國家有難之時,武將隨時都要披甲上陣。
若是秦朗以武將的身份前往災區,就不會給人留下讓人攻訐的把柄。
而梁帝也用不著奪情起用秦朗了。
梁帝心裏有了決定,便對高進忠吩咐道:“去宣忠毅侯秦朗覲見。”
高進忠彎腰拱手道:“老奴遵旨。”
還沒等高進忠走出崇政殿,在門口守著的小太監又走了進來。
“啟稟陛下。”
“吳王不肯離開,在殿外長跪不起……”
梁帝聞言,皺眉道:“讓他跪著吧!”
“等秦朗過來之後,讓他們一起進來。”
如今國庫不足,梁帝號召群臣捐錢捐糧。
吳王蕭樂康家大業大,據說生活奢侈無比,最後竟然隻捐了一百石糧食。
此舉顯然是沒有給梁帝半點顏麵。
反觀秦朗。
人家不但捐了糧食,還捐出了二十萬兩白銀。
而且梁帝也已經知道。
中書令嶽明陽,禮部尚書孔博衍之所以各捐獻二十萬兩白銀,也是秦朗運作的結果。
如此一對比,高下立見。
梁帝讓吳王蕭樂康在殿外跪一會,這其中也有敲打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