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染上太多政治問題,王文龍建議報紙的主要內容還是在商業情報和娛樂上,徐學聚也覺得有理。


    這並不奇怪,前世歐洲報紙行業也是從“通商情報紙”開始的,這是在廉價印刷術普及、衙門思想還未轉變階段自然的折中產物。


    至於報紙名字,王文龍最開始建議的是《四民商報》,徐學聚聽了卻是搖頭,他道:“紙上隻要有個商字,隻怕讀書人家都不來買了。”


    徐學聚自己也提了幾個名字,什麽齋什麽軒的,但王文龍也表示報紙的主要購買者還是小商人和中產之家,弄得太過於文縐縐這些人隻怕要望而卻步。


    兩人說的幾個名字都有不妥,最後還是王文龍想個主意:“咱們這報紙一月三份,不如就命名為《旬報》,簡單直白,也不見有多俗氣。”


    徐學聚想了一會兒也是點頭:“倒是這個名字最平直。”


    報紙名定下就開始分排版麵,王文龍拿出後世報紙的排版方式,直接把一張六尺全開的毛紙一開為四,折成一份四頁十六版的報紙。


    這尺寸和後世的報紙尺寸相差也就是幾厘米。


    後世報紙的印刷版式是經過全世界紙媒時代共同檢驗的。


    在紙媒時代末期無論是什麽文明、什麽文字,無論是橫寫豎寫,左讀右讀,幾乎全世界所有報紙都統一成了這樣規格。


    徐學聚拿到王文龍遞給他的“報紙”之後先是有些不適應,但是經王文龍介紹之後,倒也覺得這種印刷方式頗有道理。


    “這樣的版麵兩折之後和人的胸部差不多寬,隻看一版的時候可以很舒適的拿在手中,若是同時看兩版,兩手分開也正好不會覺得幅麵太大或太小。”


    “更關鍵是省錢,大開版印刷,隻要報紙不破就不會丟頁,完全不需要裝訂,而且版麵夠大,哪怕印刷過程之中有一些套板問題也會被忽略,印刷的精度要求可以變得更低。”


    報紙的主要要求就是傳播迅速成本低廉,有了油印技術後可以直接用最便宜的毛邊紙,反正油墨也不會洇開。


    徐學聚連連點頭,“難為你想的如此詳細。”


    兩人商議定下最終報紙便暫定為兩頁,八個版麵,內容包括朝廷公文,官員任免,商業情報,市井消息,生活常識,小說雜文等等,每月逢十發行。


    徐學聚讓王文龍趕快著手準備開始招人以後,如果報紙的銷量好的話甚至布政使司衙門可以繼續投錢,擴大印刷規模。


    徐學聚越想越美,笑道:“這說不定還能給衙門增收。”


    王文龍一笑,突然有種給單位辦三產的即視感。


    徐學聚交待完工作就離開,王文龍想著先找個編輯來幫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鄧誌謨,這位仁兄見識廣博各種亂七八糟的書沒少編,現在放在他的作坊裏頭實在有些屈才,招來做報紙編輯肯定不錯。


    他又想到商業情報可以去找李國助,隻要問清他們在哪些港口需要什麽貨物,既是幫他們籌備貨物,同時也有利於小商人尋找銷路。


    還有好朋友徐興公也可以拉來做特約作者,他的紅雨樓在八閩都有名氣,大可寫一些藏書推薦的內容,徐興公也是閩中詩壇的大將,有他出麵寫文肯定能夠在此時的文人之中引來關注。


    越想越有門路,王文龍攤開紙就開始寫《旬報》創刊號的策劃書。


    他這邊剛剛落筆李鼎就推門進來,一臉氣憤的說道:“建陽,你這些新作物實在是難推行的很,我實在有些愛莫能助了,不如還是回去念經……”


    王文龍見李鼎一臉煩悶,忙起身給他倒了杯水,又拉他坐下笑道:“仙公不要著急,什麽事情慢慢說。”


    李鼎搖頭,說起了所遇到的麻煩。


    原來到了三月紅薯播種的時間,今年徐學聚鼓勵百姓推廣新作物,加上有王文龍的請求,於是李鼎從泉州來到福州,邀了一些道友四處到鄉下去給各地瓜菜仙人廟做道場,推廣種植。


    福建的土地到萬曆年間也已經非常集中,雖然百姓有種紅薯的積極性,但這些地主鄉紳在挺過旱災之後卻都對於試種新作物不再感興趣,見到李鼎他們下鄉推廣種紅薯經常會出來阻攔。


    昨天李鼎受百姓邀請帶著人去福清做仙薯公的道場,結果才做到一半就被當地的地主帶著一群家丁來攪了場子,他們直接把李鼎手下的小道童用棍棒趕跑,鐃鈸踩扁,連敬神用的鼓都被打破。


    那些百姓受阻撓之後也不敢再種紅薯,已經按原來方法,在不適宜種稻的土地上勉強種植水稻。


    李鼎經此一事大為灰心,讓他都不太想再去幫徐學聚推廣紅薯了。


    李鼎說道:“貧道從貢川請來的道友也被打了一拳,今天就上船回閩西去了,你說這事,貧道……貧道實在是做不得了……”


    “這群混蛋!”王文龍聽了大怒,直接道:“仙公哪天還有仙薯公的祭祀?我去同藩台大人要一封手書,我帶人跟著仙公一起去,看他們誰敢鬧事。”


    王文龍現在大小也是徐學聚手下的幕僚,催動幾個衙役跟著自己出去作威作福的本事還是有的,好不容易請了李鼎來幫忙,怎麽可能讓他這樣受委屈而去?


    ……


    福清縣最富饒的地方是龍江兩岸,那裏有大片良田,種水稻也可保衣食充足,但是離開江岸大片地方就不再適合種稻,多年前逃荒到此地的居民加上衛所百姓聚集在山間小片平地上過著苦哈哈的日子。


    福清縣,江陰。


    此地在後世會成為福州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但是這年頭根本沒有疏浚和開發這種深水港的能力,這地方離著淡水,水源又遠,土地受鹽堿侵害又多為沙壤,種水稻產量極低,可稱地瘠民貧。


    一口油鍋燒的冒煙,婦女用飛快速度將蔥頭下鍋炒香,又將花蛤、小蝦小蟹丟入鍋中煸炒,加入青菜炒軟,這才倒入一瓢清水。


    等到鮮湯燒開,婦女便又從一旁的鍋中撈出一粒粒番薯丸,下到鍋中燒滾。


    不一會兒三碗熱騰騰的番薯丸就端到了王文龍陳經綸和李鼎麵前。


    那農家婦女不善言辭,臉上掛著樸實笑容道:“幾位老爺請用飯。”


    王文龍和李鼎連忙道謝。


    那女子高興說道:“我們也不會做,隻怕不合老爺口味。”


    王文龍笑道:“做的很好,多謝嬸嬸忙碌。”


    “哎,老爺好和氣呦。”女子在圍裙上擦擦手笑著便去了。


    王文龍低頭一看,隻見碗中青菜碧綠、丸子金黃,加上一碗滿是海鮮的鮮湯,看起來就頗為美味。


    他夾起一粒番薯丸放入口中咀嚼,隻覺丸子清甜彈牙,裏麵還包了蔬菜和紫菜碎做成的餡料,雖然不舍得放油,但是口感也算豐富。


    陳經綸介紹說道:“本地稻米產量實在太低,別處隻拿番薯煮粥做飯,本地百姓卻是將番薯當做米麵一般,拿它做麵擀餅,這番薯丸也是本地百姓想出來的吃法。紅色丸子是拿紅薯做的,較為彈牙,白色的丸子用的是白薯,口感較粉麵,兩位試試合不合口味。”


    陳經綸一家就是福州長樂人,與福清沒隔著多少路,幾年前他和父親在金學曾支持之下推廣番薯,福清縣江陰一帶就是推廣成功的試點地區之一,陳經綸對此地風俗真是如數家珍。


    陳經綸笑著說:“番薯不挑地,挖個坑埋下去,等成熟再挖出來就是了,實在是懶漢糧,本地百姓也不是願意偷懶,隻是過去實在沒地種,現在種了番薯家家戶戶施肥的可勤了呢,種出的番薯又大又甜。”


    李鼎吃著番薯丸也覺美味,不禁感歎:“這番薯真是好,若無此物此地百姓隻怕都要挨餓。”


    “是要大力推廣呀。”王文龍點頭說。


    不止福建,前世到建國時南方許多地方的紅薯產量已經超過主糧,一年十多億擔的總產額可不是開玩笑的。


    隨著中國的人口數量增加,適宜主糧耕種的田地會越發緊張,紅薯在貧瘠之地上的生產能力就越發有價值。


    生長力強,耐旱,高產,適應度高,生熟都可以吃。


    特別是對福清這樣的地方,紅薯一季收可抵半年糧,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且王文龍還知道今年推廣紅薯種植的另一個必要之處——天變。


    如果曆史沒有被他的到來而改變到極大程度,那麽此時南美於埃納普地火山大噴發剛剛結束。


    這是前後三百年最大的一次氣候事件,三十立方千米的火山灰衝向天空,全球都能有所感受。


    不出意外,幾個月後福建百姓會突然發現天上開始掉灰塵。


    更要命的是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反射掉大量的太陽輻射,全球的氣溫將由此迎來驟降。


    明年將是六百年中地球最寒冷的一年,一個無夏之年。


    而更讓王文龍緊張的是他知道南美火山大噴發還隻是這場氣候變遷的開端而已。


    南美火山的噴發宣告地表火山進入活躍期,接下來幾十年中影響到氣候的大噴發將有十幾次,這是人類文明以來火山活動最猛烈的一個世紀。


    火山噴發出來的灰塵和硫化物將越來越長時間的懸浮在高空中遮蔽陽光,天氣隻會越來越寒冷。


    接下來的五十年,寒冷將成為世界的主基調。


    全球的農作物將會大規模死亡,在歐洲,常年可以通航的泰晤士河變得每年冰封,冬季溫暖的南歐威尼斯海麵上都出現浮冰,俄羅斯地區就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會因為氣候異常和糧食短缺而死亡。


    整個亞洲的春天都會推遲出現。


    北方的百姓會漸漸發現到農曆三四月份才出現春天,然後飛快入秋。


    三伏天從過去的四十幾天變成三十天,到崇禎年間的極端情況變成隻剩十天。


    站在萬曆二十八年的起點,小冰期即將到來,早一年推行新作物都能救活很多的人。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無相黃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無相黃葉並收藏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