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龍邊打著太極拳邊解釋每一步驟的拳理,這東西都是當年網上教程裏的。
“太極拳需要頭頂太極,手玩八卦腳踏五行,我門中的前輩曾經說過‘拳成於《易》而理成於醫’,太極內功心法乃是出自《黃庭經》,練習時需要氣達四梢:發為血之梢,舌為肉之梢,甲為筋之梢,齒為骨之梢……”
三一門的四位長老聽著聽著原本閑適的表情漸漸轉為莊重盧文輝的眉頭漸漸皺緊,雙眼緊盯著王文龍的每一個動作。
他倒不是被王文龍花狸狐哨的說法給迷住,關鍵是發現王文龍這太極拳裏的確有東西。
太極拳的拳理和中醫有相當深的關係,其中還有許多傳統內功的研究成果,雖然後世大學生們許多隻想掙學分不一定能學到啥東西,但是放在練功者眼裏這套拳法絕對是有來路的。
四人帶來的親傳弟子也全都是九序心法的練習者,對於氣功頗有研究,一些弟子跟著王文龍的運動也不經活動,手腳悄悄模仿他的動作。
打完一套太極拳之後,四位長老紛紛點頭。
朱逢時第一個開口說道:“這套拳法極為精妙,虛實結合、氣脈貫通,建陽這太極門當初一定是高人所創。”
張洪都也是連連點頭,“這套拳法是在調動任、督、衝、帶四脈,接著要暢通手足十二正經,以及四奇經。”
張洪都對於內功的研究極為精深,看著王文龍運動之時就發現太極拳的整套動作雖然不斷變化畫圓但是王文龍的尾閭一直保持中正,拳路運轉時許多動作都刻意在擠壓長強穴,此處是任督二脈匯合之處,明顯是想要調通小周天。
盧文輝則是開口詢問:“不知建陽的師傅是何人,有沒有更全的太極套路?”
王文龍當然不可能把自己這個門派編出太多人物,越多人物越容易出紕漏,最好是快絕了才好。
他擦擦汗回答說道:“我這道門人口凋零,現在在大明境內想必已經斷絕,我師父也不過是一個下西洋的水手而已,隻傳了些祖先的本事,更多的招式他卻是不知了。”
盧文輝和林至敬聽著不禁同時道了一聲:“可惜!”
林至敬對王文龍解釋道:“我猜這二十四式太極拳乃是簡化版本,其中許多動作改的並不算太如意,照建陽所說,怕是全本已經失傳。”
大學體育課上標準的二十四式太極拳是改編過後的版本,便於學習,但是也刪減了許多內容,眼前四人都是氣功練習者,以專業眼光來看,很容易就看出太極拳被改動過。
張洪都說道:“這套拳法極其深奧,不光有實戰意義,在煉氣養氣上也是絕佳法門,若有機會建陽當去尋訪自己本門人物將拳法補齊,之後日夜練習,想來於保生實有大意義。”
王文龍心中一笑,太極拳要到清末才被改造出來,他現在找誰學去?
四人對王文龍所學的太極拳連連稱讚,王文龍主動說道:“貴教願意出手幫助推廣新作物,在下感激不盡,我願意將太極拳教給夏教中人。”
四人一愣,盧文輝露出驚喜神色,連忙問道:“建陽公所言是真?”
王文龍點點頭,這東西他藏私也沒啥用,這時放出來也好拉拉關係。
而三一教的四位長老以及眾多弟子早已經滿臉欣喜。
林兆恩當年打下的好底子,三一教本來就是收納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武術、藥理、思想然後形成的,九序心法的包容性,連西醫西藥都能吸收進來,收納個太極拳沒有絲毫問題。
剛才看到太極拳四大長老就已經感覺到這拳法之中有頗多妙處,問都不用問,如果這東西能夠被收納入三一教的傳承係統,必然能夠對於教門發展有重大補益。
王文龍也不藏私,說教就教,他在酒席上就表示願意現場傳授太極拳。
四位長老對此極為重視,王文龍已經如此寬宏大度地傳授拳法,四人自然不敢多勞累王文龍。
四人一商量便選了十二個得意門生,每人就學兩招,縮短王文龍的教學時間。
第一個上來的是朱逢時的大徒弟,就是剛才演練艮背法的那位,王文龍做了一個起手勢:
“兩腳並攏,兩手下沉,下肢半蹲。”
朱逢時的弟子看一眼就學會了,然後重複了兩遍。
王文龍漸漸發現雖然是同樣的動作,但是朱逢時的弟子打兩遍之後雖然動作不變,但是整個人的氣勢都改了。
隻見他頭上靈需頂勁,馬步氣沉丹田,雙手緩緩上繃下按,和王文龍自己鬆鬆垮垮的起勢完全是兩個狀態,倒是讓他想起當年看的太極拳教學視頻中的示範動作。
王文龍問道:“這位師兄如何將動作改成這模樣?”
那師兄這才發現自己已經把發力改了,生怕王文龍不滿意,連忙說道:“我打了兩遍,感覺這動作似乎意要向上力卻向下,非要如此絞著勁來氣脈才覺通暢……敢是做錯了?”
王文龍卻突然想到了當年看的資料中解釋太極拳起勢要點:“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那時候他完全沒在意,此時看了這師兄的動作他突然就明白了——果然隔行如隔山,當年練太極拳時他跟著教材都沒學會的東西,人家自學居然悟了出來。
他知道在明白人麵前裝相隻會出醜,於是點頭笑道:“我道門中說太極拳起勢“意在裏不在外”,想來就是這個意思,多謝師兄解惑。”
朱逢時見自己的弟子做的動作和王文龍不一樣,原本還以為王文龍會生氣,卻沒想到王文龍居然大度的接受,還說出感謝的話語。
朱逢時一愣,然後便忍不住感歎說道:“建陽公虛懷若穀,高士風範令人佩服。”
王文龍一笑道:“我本就不通武藝,正好將拳法交給好手研究。”
夏教中選出的十二個弟子一一上場,選出來的全都是練武高手,王文龍的動作隻打了一遍,十二人便全都學會了。
王文龍又將自己知道的拳經內容全部吐露,王文龍的許多動作發力方式都不對,而眾人見王文龍大度,便當場一起分析太極拳的真正用法,王文龍也說出自己記憶之中的教材內容給眾人參考。
很快,整套太極拳的發力方式幾乎都被改變。
比如摟膝坳步這個動作,原本王文龍打出來的時候會把重心後移免得摔倒,但是眾人分析之後王文龍才知道正確的發力應該是重心不變。
朱逢時一邊嚐試一邊親自起身把這動作做了一遍,連環三步,重心穩穩的沉在下盤中央,下虛上實,上虛下實,每一步落腳之時樓板都嗡的一響,手掌推出的時候衣袖都帶著風聲。
不需要會太極拳也能看出朱逢時的發力才是正確的,氣脈中貫,能將全身的力量全都打出去。
而眾人對於王文龍也不敢輕視,雖然王文龍練的不到家,但這到底是人家的功夫。
越是練習內功的人越能感覺到太極拳的奧妙,朱逢時剛才隻是打了幾招就感覺身體氣脈貫通,心中已經對這太極拳讚不絕口。
二十四式太極拳全部分析完,三一教中眾人對王文龍早已是感激不盡。
這麽精深的拳法無論放在哪個會道門中都是鎮山法寶級別的,王文龍願意傾囊相授,絕對是莫大的人情。
王文龍也頗高興——他啥也沒損失,聽眾人一番分析講解,還學會了太極拳動作真正的發力方法。
三一教分“文道”“武道”,也是有自己的武術傳承的,就朱逢時手下的這些弟子,站出來拿上武器就是軍隊。
王文龍教幾套全路就得到了三一教的友誼,關鍵時刻好處不可估量。
(本章完)
“太極拳需要頭頂太極,手玩八卦腳踏五行,我門中的前輩曾經說過‘拳成於《易》而理成於醫’,太極內功心法乃是出自《黃庭經》,練習時需要氣達四梢:發為血之梢,舌為肉之梢,甲為筋之梢,齒為骨之梢……”
三一門的四位長老聽著聽著原本閑適的表情漸漸轉為莊重盧文輝的眉頭漸漸皺緊,雙眼緊盯著王文龍的每一個動作。
他倒不是被王文龍花狸狐哨的說法給迷住,關鍵是發現王文龍這太極拳裏的確有東西。
太極拳的拳理和中醫有相當深的關係,其中還有許多傳統內功的研究成果,雖然後世大學生們許多隻想掙學分不一定能學到啥東西,但是放在練功者眼裏這套拳法絕對是有來路的。
四人帶來的親傳弟子也全都是九序心法的練習者,對於氣功頗有研究,一些弟子跟著王文龍的運動也不經活動,手腳悄悄模仿他的動作。
打完一套太極拳之後,四位長老紛紛點頭。
朱逢時第一個開口說道:“這套拳法極為精妙,虛實結合、氣脈貫通,建陽這太極門當初一定是高人所創。”
張洪都也是連連點頭,“這套拳法是在調動任、督、衝、帶四脈,接著要暢通手足十二正經,以及四奇經。”
張洪都對於內功的研究極為精深,看著王文龍運動之時就發現太極拳的整套動作雖然不斷變化畫圓但是王文龍的尾閭一直保持中正,拳路運轉時許多動作都刻意在擠壓長強穴,此處是任督二脈匯合之處,明顯是想要調通小周天。
盧文輝則是開口詢問:“不知建陽的師傅是何人,有沒有更全的太極套路?”
王文龍當然不可能把自己這個門派編出太多人物,越多人物越容易出紕漏,最好是快絕了才好。
他擦擦汗回答說道:“我這道門人口凋零,現在在大明境內想必已經斷絕,我師父也不過是一個下西洋的水手而已,隻傳了些祖先的本事,更多的招式他卻是不知了。”
盧文輝和林至敬聽著不禁同時道了一聲:“可惜!”
林至敬對王文龍解釋道:“我猜這二十四式太極拳乃是簡化版本,其中許多動作改的並不算太如意,照建陽所說,怕是全本已經失傳。”
大學體育課上標準的二十四式太極拳是改編過後的版本,便於學習,但是也刪減了許多內容,眼前四人都是氣功練習者,以專業眼光來看,很容易就看出太極拳被改動過。
張洪都說道:“這套拳法極其深奧,不光有實戰意義,在煉氣養氣上也是絕佳法門,若有機會建陽當去尋訪自己本門人物將拳法補齊,之後日夜練習,想來於保生實有大意義。”
王文龍心中一笑,太極拳要到清末才被改造出來,他現在找誰學去?
四人對王文龍所學的太極拳連連稱讚,王文龍主動說道:“貴教願意出手幫助推廣新作物,在下感激不盡,我願意將太極拳教給夏教中人。”
四人一愣,盧文輝露出驚喜神色,連忙問道:“建陽公所言是真?”
王文龍點點頭,這東西他藏私也沒啥用,這時放出來也好拉拉關係。
而三一教的四位長老以及眾多弟子早已經滿臉欣喜。
林兆恩當年打下的好底子,三一教本來就是收納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武術、藥理、思想然後形成的,九序心法的包容性,連西醫西藥都能吸收進來,收納個太極拳沒有絲毫問題。
剛才看到太極拳四大長老就已經感覺到這拳法之中有頗多妙處,問都不用問,如果這東西能夠被收納入三一教的傳承係統,必然能夠對於教門發展有重大補益。
王文龍也不藏私,說教就教,他在酒席上就表示願意現場傳授太極拳。
四位長老對此極為重視,王文龍已經如此寬宏大度地傳授拳法,四人自然不敢多勞累王文龍。
四人一商量便選了十二個得意門生,每人就學兩招,縮短王文龍的教學時間。
第一個上來的是朱逢時的大徒弟,就是剛才演練艮背法的那位,王文龍做了一個起手勢:
“兩腳並攏,兩手下沉,下肢半蹲。”
朱逢時的弟子看一眼就學會了,然後重複了兩遍。
王文龍漸漸發現雖然是同樣的動作,但是朱逢時的弟子打兩遍之後雖然動作不變,但是整個人的氣勢都改了。
隻見他頭上靈需頂勁,馬步氣沉丹田,雙手緩緩上繃下按,和王文龍自己鬆鬆垮垮的起勢完全是兩個狀態,倒是讓他想起當年看的太極拳教學視頻中的示範動作。
王文龍問道:“這位師兄如何將動作改成這模樣?”
那師兄這才發現自己已經把發力改了,生怕王文龍不滿意,連忙說道:“我打了兩遍,感覺這動作似乎意要向上力卻向下,非要如此絞著勁來氣脈才覺通暢……敢是做錯了?”
王文龍卻突然想到了當年看的資料中解釋太極拳起勢要點:“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那時候他完全沒在意,此時看了這師兄的動作他突然就明白了——果然隔行如隔山,當年練太極拳時他跟著教材都沒學會的東西,人家自學居然悟了出來。
他知道在明白人麵前裝相隻會出醜,於是點頭笑道:“我道門中說太極拳起勢“意在裏不在外”,想來就是這個意思,多謝師兄解惑。”
朱逢時見自己的弟子做的動作和王文龍不一樣,原本還以為王文龍會生氣,卻沒想到王文龍居然大度的接受,還說出感謝的話語。
朱逢時一愣,然後便忍不住感歎說道:“建陽公虛懷若穀,高士風範令人佩服。”
王文龍一笑道:“我本就不通武藝,正好將拳法交給好手研究。”
夏教中選出的十二個弟子一一上場,選出來的全都是練武高手,王文龍的動作隻打了一遍,十二人便全都學會了。
王文龍又將自己知道的拳經內容全部吐露,王文龍的許多動作發力方式都不對,而眾人見王文龍大度,便當場一起分析太極拳的真正用法,王文龍也說出自己記憶之中的教材內容給眾人參考。
很快,整套太極拳的發力方式幾乎都被改變。
比如摟膝坳步這個動作,原本王文龍打出來的時候會把重心後移免得摔倒,但是眾人分析之後王文龍才知道正確的發力應該是重心不變。
朱逢時一邊嚐試一邊親自起身把這動作做了一遍,連環三步,重心穩穩的沉在下盤中央,下虛上實,上虛下實,每一步落腳之時樓板都嗡的一響,手掌推出的時候衣袖都帶著風聲。
不需要會太極拳也能看出朱逢時的發力才是正確的,氣脈中貫,能將全身的力量全都打出去。
而眾人對於王文龍也不敢輕視,雖然王文龍練的不到家,但這到底是人家的功夫。
越是練習內功的人越能感覺到太極拳的奧妙,朱逢時剛才隻是打了幾招就感覺身體氣脈貫通,心中已經對這太極拳讚不絕口。
二十四式太極拳全部分析完,三一教中眾人對王文龍早已是感激不盡。
這麽精深的拳法無論放在哪個會道門中都是鎮山法寶級別的,王文龍願意傾囊相授,絕對是莫大的人情。
王文龍也頗高興——他啥也沒損失,聽眾人一番分析講解,還學會了太極拳動作真正的發力方法。
三一教分“文道”“武道”,也是有自己的武術傳承的,就朱逢時手下的這些弟子,站出來拿上武器就是軍隊。
王文龍教幾套全路就得到了三一教的友誼,關鍵時刻好處不可估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