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保突然說:“我感覺這考古同盜墓也沒什麽差別,不一樣是往地下挖寶貝?隻不過安陽那裏挖的不是人家墓葬,這倒可以接受。”
聽著自家堂哥說的話,王文龍無奈搖搖頭,想要轉變普通人的觀念,需要時間。幸虧安陽的甲骨大多數是放在專門的甲骨坑裏,如果甲骨是保存在墓葬中,甚至保護甲骨的號召都不會被大多數百姓支持。
“考古學發展之後才會有更加精細的考古技術,現在的考古方式還是太粗暴了。”
董其昌在安陽發掘甲骨甚至還找了不少盜墓賊做指導,一切都因為考古概念剛剛出現,相應的技術和工具也沒有發明,隻好找最相近的工種做參考。
等一下,考古工具?
王文龍突然想到,更高級的工具發明不了,但是洛陽鏟自己是可以搞出來的。
王文龍開始思索給董其昌弄兩把洛陽鏟的事,此時眾人也坐船到達了開封,開封是明代河南巡撫、巡按駐地所在,王文龍一到開封便受到了以方大美為首的河南官員熱情的招待,雖然這兩年河南省沒少受災荒,但是開封府的日子還是相當過得去,方大美直接招待《蘇州旬報》訪問團的眾人一頓黃河鯉魚的全魚宴。
鯉魚焙麵是沒有的,這菜原曆史之中得到清朝才發明出來,不過魚丸、魚羹、酥魚、魚鬆等等菜品樣式也足夠精致。
在開封逗遛一日,眾人便繼續北上,到衛輝府汲縣坐船,經過幾條衛河的支流,最後轉入洹水,直接就到了安陽。
王文龍到安陽之時,當地官員也在港口旁熱情迎接。
甲骨社在安陽的發掘一直是受到彰德府本地官員的熱烈支持的,這年代有名士聚集的地方就有聲望和人氣,就如同在常州當知府不可能不去捧東林黨人一樣,甲骨社聚集了這麽一大批著名文人,彰德知府巴不得去拍甲骨社的馬屁,好給自己在政壇上混聲量。
要是沒有彰德府本地官員的支持,董其昌最開始的甲骨發掘根本就進行不下去。
甲骨社的主要發掘地點就在安陽城西北,如今此事已經得到朝廷支持,甲骨社打算進行更大規模的發掘,這地方的地主直接就將田地賣給了社裏。
雖發掘現場都是是好平地,但是在價錢上,地主們也沒有太過於糾結,畢竟甲骨社還是給錢的,而朝廷稅監挖礦脈什麽時候給過錢?萬一過兩天朝廷真的來人說要將此地征收,那他們可一文錢都收不到了。
和董其昌一起來迎接王文龍眾人的是負責安陽考古現場的範允明與浙江名士王士性。
王文龍和眾人打過招呼之後便從自己包袱中拿出了兩把洛陽鏟。
有了拿洛陽鏟的想法之後王文龍本來是打算到了開封府之後找鐵匠鋪打一把,卻沒想到剛到鐵匠鋪,他直接就在一眾打好的農具中找到了兩把成型的洛陽鏟。
王文龍驚訝於這玩意兒怎麽比曆史上出現的這麽早,而且就在省府的鐵匠鋪裏公開賣,河南盜墓賊再是多也不至於猖獗到這種程度吧?
而他一問才知道,原來這種圓形的鏟頭並非盜墓賊所用,而是用來穿井的。
洛陽鏟形製的這種圓形鏟頭在河南一帶早就有了,人力打井時代“鑿地為泉”用的就是這種鏟子,此物在靠近河岸地下水位比較高的地帶非常管用,兩三個用個幾天就可以穿出一口幾米深碗口大的小井,這種鏟子一直到後世機械打井技術普及之前都還在使用。
王士性站在董其昌身旁聽王文龍說了說洛陽鏟的用法,瞬間就明白了,並且眼睛發亮。
王士性字恒叔,台州臨海人,王家是台州的官宦之家,王士性從小就被過繼給族叔王宗沐。
他的養父王宗沐往上三代都是進士,往下,王宗沐的兒子、王士性的從弟王士渙、士琦、士昌也都是進士,並且全部在《明史》有傳。後來人修《台州府誌》,光記載王士性一家的內容就將近五千字,相當於兩章小說。
王士性自己考上進士之後卻因為上書觸怒萬曆被派往外地為官,他一生被派去當官的地方遍布四川、廣西、雲南。
本來在明代被派到這些西南地方做官就應該沒什麽作為了,但是王士性卻另辟蹊徑,在當官過程中順便遊曆各地,足跡遍布全國幾乎所有省份,留下大量記載,最終成為了有名一朝最有名的人文地理學家,原曆史中,四十年後徐霞客在遊記中經常稱讚的“王十嶽”就是王士性。
王士性去的許多地方人跡罕至,常常徐霞客以為自己是第一個到達某地並且為之做記的文人,結果卻發現當地山石上已經有王士性的題記……
原本曆史中王士性才四十幾歲就去世了,不過在這個時空他不知為何也被改變了命運。
萬曆二十六年他在鴻臚卿任上辭官之後回老家安養,縱情山水,然後就被董其昌邀請來了安陽,主要工作是幫助勘探。
王士性見多識廣,又是一個山川地理學家,對於風水葬經也極有研究,甚至研究盜墓。
他幾年前所寫的《廣誌繹》就是曆史上最早記載此時人的盜墓手段的書籍:“洛陽水土資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則發(掘)。”
這種探土方法叫做鐵錐法,用一種尖端帶小孔的長鐵錐刺入地下,可以打到數米深,之後將土樣取出,盜墓賊直接用鼻子聞土就能辨別出墓葬所在。
但是一個小孔所取出的土樣哪裏有洛陽鏟取土的數量大,這東西的好處行內人一聽就明白。
王士性取過洛陽鏟試驗幾下便把這東西玩溜了,叫來幾個賊眉鼠眼手腳粗壯的漢子,吩咐他們去打探洞。
王文龍問王士性:“恒叔先生,過去咱們甲骨社是用什麽方法尋找古跡?”
王士性回答道:“先看山形水勢,尋找可能藏有甲骨的地點,之後再在地麵上尋找有無甲骨碎片,將範圍確定在大致地方,然後便紮入鐵錐,尋看土樣,若是發現有焚燒過的白土,那便多半是埋藏甲骨的地點了。”
“這種方法隻怕誤差還是大了些,”王文龍對董其昌和王士性建議說,“我看大多數甲骨坑的遺址大小都超過三丈見方,不如將可能藏有甲骨的地方圈出一大塊,之後於地麵上畫出一個個三丈米乘三丈的方格,在每個方格的交點處都打一些探洞取土,用這種網格法當可確保不會遺漏甲骨坑。”
董其昌點頭道:“有理,如此就萬無一失了,建陽果然機敏!”他轉頭對王士性等人笑道:“這樣好的辦法如何過去我們從沒想到?”
王士性拿著洛陽鏟笑著說道:“這辦法也是有了取土方便的洛陽鏟才能奏效,若沒有這個寶貝,打好網格後要一個探洞一個探洞用鐵錐穿刺然後用鼻子去聞,非得把咱們的鼻子都給嗅壞不可。”(本章完)
聽著自家堂哥說的話,王文龍無奈搖搖頭,想要轉變普通人的觀念,需要時間。幸虧安陽的甲骨大多數是放在專門的甲骨坑裏,如果甲骨是保存在墓葬中,甚至保護甲骨的號召都不會被大多數百姓支持。
“考古學發展之後才會有更加精細的考古技術,現在的考古方式還是太粗暴了。”
董其昌在安陽發掘甲骨甚至還找了不少盜墓賊做指導,一切都因為考古概念剛剛出現,相應的技術和工具也沒有發明,隻好找最相近的工種做參考。
等一下,考古工具?
王文龍突然想到,更高級的工具發明不了,但是洛陽鏟自己是可以搞出來的。
王文龍開始思索給董其昌弄兩把洛陽鏟的事,此時眾人也坐船到達了開封,開封是明代河南巡撫、巡按駐地所在,王文龍一到開封便受到了以方大美為首的河南官員熱情的招待,雖然這兩年河南省沒少受災荒,但是開封府的日子還是相當過得去,方大美直接招待《蘇州旬報》訪問團的眾人一頓黃河鯉魚的全魚宴。
鯉魚焙麵是沒有的,這菜原曆史之中得到清朝才發明出來,不過魚丸、魚羹、酥魚、魚鬆等等菜品樣式也足夠精致。
在開封逗遛一日,眾人便繼續北上,到衛輝府汲縣坐船,經過幾條衛河的支流,最後轉入洹水,直接就到了安陽。
王文龍到安陽之時,當地官員也在港口旁熱情迎接。
甲骨社在安陽的發掘一直是受到彰德府本地官員的熱烈支持的,這年代有名士聚集的地方就有聲望和人氣,就如同在常州當知府不可能不去捧東林黨人一樣,甲骨社聚集了這麽一大批著名文人,彰德知府巴不得去拍甲骨社的馬屁,好給自己在政壇上混聲量。
要是沒有彰德府本地官員的支持,董其昌最開始的甲骨發掘根本就進行不下去。
甲骨社的主要發掘地點就在安陽城西北,如今此事已經得到朝廷支持,甲骨社打算進行更大規模的發掘,這地方的地主直接就將田地賣給了社裏。
雖發掘現場都是是好平地,但是在價錢上,地主們也沒有太過於糾結,畢竟甲骨社還是給錢的,而朝廷稅監挖礦脈什麽時候給過錢?萬一過兩天朝廷真的來人說要將此地征收,那他們可一文錢都收不到了。
和董其昌一起來迎接王文龍眾人的是負責安陽考古現場的範允明與浙江名士王士性。
王文龍和眾人打過招呼之後便從自己包袱中拿出了兩把洛陽鏟。
有了拿洛陽鏟的想法之後王文龍本來是打算到了開封府之後找鐵匠鋪打一把,卻沒想到剛到鐵匠鋪,他直接就在一眾打好的農具中找到了兩把成型的洛陽鏟。
王文龍驚訝於這玩意兒怎麽比曆史上出現的這麽早,而且就在省府的鐵匠鋪裏公開賣,河南盜墓賊再是多也不至於猖獗到這種程度吧?
而他一問才知道,原來這種圓形的鏟頭並非盜墓賊所用,而是用來穿井的。
洛陽鏟形製的這種圓形鏟頭在河南一帶早就有了,人力打井時代“鑿地為泉”用的就是這種鏟子,此物在靠近河岸地下水位比較高的地帶非常管用,兩三個用個幾天就可以穿出一口幾米深碗口大的小井,這種鏟子一直到後世機械打井技術普及之前都還在使用。
王士性站在董其昌身旁聽王文龍說了說洛陽鏟的用法,瞬間就明白了,並且眼睛發亮。
王士性字恒叔,台州臨海人,王家是台州的官宦之家,王士性從小就被過繼給族叔王宗沐。
他的養父王宗沐往上三代都是進士,往下,王宗沐的兒子、王士性的從弟王士渙、士琦、士昌也都是進士,並且全部在《明史》有傳。後來人修《台州府誌》,光記載王士性一家的內容就將近五千字,相當於兩章小說。
王士性自己考上進士之後卻因為上書觸怒萬曆被派往外地為官,他一生被派去當官的地方遍布四川、廣西、雲南。
本來在明代被派到這些西南地方做官就應該沒什麽作為了,但是王士性卻另辟蹊徑,在當官過程中順便遊曆各地,足跡遍布全國幾乎所有省份,留下大量記載,最終成為了有名一朝最有名的人文地理學家,原曆史中,四十年後徐霞客在遊記中經常稱讚的“王十嶽”就是王士性。
王士性去的許多地方人跡罕至,常常徐霞客以為自己是第一個到達某地並且為之做記的文人,結果卻發現當地山石上已經有王士性的題記……
原本曆史中王士性才四十幾歲就去世了,不過在這個時空他不知為何也被改變了命運。
萬曆二十六年他在鴻臚卿任上辭官之後回老家安養,縱情山水,然後就被董其昌邀請來了安陽,主要工作是幫助勘探。
王士性見多識廣,又是一個山川地理學家,對於風水葬經也極有研究,甚至研究盜墓。
他幾年前所寫的《廣誌繹》就是曆史上最早記載此時人的盜墓手段的書籍:“洛陽水土資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則發(掘)。”
這種探土方法叫做鐵錐法,用一種尖端帶小孔的長鐵錐刺入地下,可以打到數米深,之後將土樣取出,盜墓賊直接用鼻子聞土就能辨別出墓葬所在。
但是一個小孔所取出的土樣哪裏有洛陽鏟取土的數量大,這東西的好處行內人一聽就明白。
王士性取過洛陽鏟試驗幾下便把這東西玩溜了,叫來幾個賊眉鼠眼手腳粗壯的漢子,吩咐他們去打探洞。
王文龍問王士性:“恒叔先生,過去咱們甲骨社是用什麽方法尋找古跡?”
王士性回答道:“先看山形水勢,尋找可能藏有甲骨的地點,之後再在地麵上尋找有無甲骨碎片,將範圍確定在大致地方,然後便紮入鐵錐,尋看土樣,若是發現有焚燒過的白土,那便多半是埋藏甲骨的地點了。”
“這種方法隻怕誤差還是大了些,”王文龍對董其昌和王士性建議說,“我看大多數甲骨坑的遺址大小都超過三丈見方,不如將可能藏有甲骨的地方圈出一大塊,之後於地麵上畫出一個個三丈米乘三丈的方格,在每個方格的交點處都打一些探洞取土,用這種網格法當可確保不會遺漏甲骨坑。”
董其昌點頭道:“有理,如此就萬無一失了,建陽果然機敏!”他轉頭對王士性等人笑道:“這樣好的辦法如何過去我們從沒想到?”
王士性拿著洛陽鏟笑著說道:“這辦法也是有了取土方便的洛陽鏟才能奏效,若沒有這個寶貝,打好網格後要一個探洞一個探洞用鐵錐穿刺然後用鼻子去聞,非得把咱們的鼻子都給嗅壞不可。”(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