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龍用手輕輕的在甲骨坑文物之上比畫出代表年代的土壤分層,嚴肅說:“這每一層的地層劃分或許就是幾百年的曆史時光,若是我們能夠在相應的地層中找到有某一代君王名字的骨片,那就可以進一步確定相應的地層所代表的年代,而在同一地層中的甲骨的時期也就能全部確定了。”
“所以我們在發掘之時不光要對土層進行記錄,最好還要將相應土層的土壤留樣,方便以後發掘到對應土層的甲骨之時進行對比。”
王文龍知道地層學規範發掘方法是考古學從肇始時期進入係統化階段的標誌,這非常重要,有了這種科學辦法之後,學者們可以將區域中的出土資料加以整合,並且追溯其曆代的發展。
董其昌和範允臨都聽的嘴巴大張,兩人通過數年的甲骨發掘都已經積累了相當的一線考古的經驗,並且對於自己挖出來的甲骨有大量解讀上的疑惑,總覺得麵對這些紛繁複雜的甲骨文,有許多解讀上的難點。
直到此時聽到王文龍闡述的考古地層學的概念他們才意識到其實有許多信息完全是可以從甲骨的考古現場解讀出來的,隻不過這些信息過去都被他們給遺漏了。
範允臨連忙說道:“我馬上就去發掘現場一趟!”說完之後拔腿就向外走。
董其昌也是臉色激動,對王文龍說道:“建陽所說的地層方法的確好,讓你這一趟來安陽真是來對了!”
兩人這時還隻是覺得王文龍說出的考古地層的思想很新穎,感覺能夠從這種做法之中得到一些好處而已,感覺可以一試。
他們遠遠沒有料想到,從考古地層學開始,王文龍真正給甲骨社引入了近代的考古思維,從此刻開始,甲骨社的發掘研究終於走過了古物學的階段。
別小看這短短一步,前世曆史上的歐洲考古學家僅僅通過記載陶器或其他器物類型的變化和分布,互相比較,就將考古學從探寶變成了一種可以精確判斷所發掘文物的曆史的科學。
歐洲人對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考古,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藝複興時代,歐洲人的古物學至少從1500年就開始發展了,然而原曆史上歐洲考古學家確定以地層學為基礎的發掘方法、器物類型學為基礎的斷代方法,考古學進入係統化階段要到1925年前後,也就是原曆史中中國殷商考古發掘開始前的不久而已。
後世有人以為中國的考古學是從西方引入,所以中國考古學家對於古文化的研究就不比西方人精確,這純是有些不了解考古學發展史。
1925年左右,世界考古學進入係統化階段,1929年中國殷墟考古發掘、1931年中國龍山考古發掘就開始了,中國的學者便就加入了考古實踐並沒有掉隊於世界水平多少。
而係統化考古學出現之前,無論東西方大家對於古文物的思想都不怎麽先進。比如1919年前雅典衛城考古發現的大理石雕像都還帶有色彩,而歐洲的藝術家為了追求自己的審美直接把色彩給磨掉了。這和清朝時信眾重修雲岡石窟,往古代佛像身上打洞、釘楔子,方便掛泥施彩,往眼睛裏打孔,方便塞眼珠的做法本質上沒啥區別。都是係統化的考古學出現之前的常見景象。
王文龍穿越之前雖然不是學曆史的,但是好歹也是學和古文相關的專業,且因為他對於古文化很感興趣,也讀了不少和考古學相關的書。
接下來幾天他便跟著甲骨社的成員一起在安陽現場參與了一些考古工作,過程中王文龍主動提出大量觀點,不少都讓甲骨社的成員感到新奇。
董其昌對於王文龍的見解十分重視,也開始嚐試將他的許多觀點都納入考古實踐之中。
甲骨社的這一係列實踐其實都是在為中國培養考古學人才。
在後世的曆史記載中明萬曆年間出現的甲骨社將成為人類曆史上第一個近代化的考古社團,包括王文龍和董其昌在內都將成為近代考古學的先驅。
特別是提出地層工作法的王文龍,直接被冠上一個“考古學規範化之父”的名頭。
發掘全程席浪仙和潘秀也在考古現場采訪寫稿,席浪仙還畫了不少考古現場的繪畫,王文龍這一次好不容易來到安陽,自然要親自操刀給《蘇州旬報》弄幾篇關於甲骨文考古的稿件。
《蘇州旬報》采訪團的忙碌被甲骨社同道們看在眼裏,心中感激,所以董其昌便專門讓人挑了幾片甲骨送給王文龍做禮物。
這年代的考古學都還沒發展出來,人們對於古文物的思想也就是這樣了,能不把甲骨拿去磨粉就是極大進步。
甲骨社的成員雖說會仔細地保存甲骨,但是嚴守的道德標準也就是不把發掘出來的甲骨收歸己有而已,但安陽到處都能買到甲骨,社員私下從外界買來甲骨珍藏肯定是難免的。
董其昌作為甲骨社的掌舵者自己私藏的甲骨就有幾千片,而且到處去為甲骨研究疏通關係之時,精美的甲骨也是董其昌常用的禮物。
王文龍被贈送的五片甲骨中三片是甲書,兩片是骨書,每一片上的文字全都超過十五個,而且兩片甲和兩片骨分別是塗朱塗墨的,就是在刻下文字之後再在文字上用顏料加以塗色,這種甲骨的價值遠超僅有契刻的甲骨,甚至還有一片甲更為珍貴,直接就是朱書。
此時通過對甲骨的研究,甲骨社的成員已經破解了蒙恬製筆的傳說故事,因為安陽的甲骨中出土了一批朱書甲骨,這些甲骨之上沒有刻畫,直接就是用筆蘸上紅色顏料書寫卜辭。
在董其昌這些書法大家眼中一眼就能看出商人書寫所用的是毛筆,還是硬毫,且用筆方式相當有特點,書寫出來的文字很有味道。
蒙恬是秦代人,傳說中都說是他第一個製造了毛筆,但是甲骨研究給出的實證卻顯然證明早在商朝就已經有毛筆了。
對於這一批甲骨王文龍小心翼翼的保存,他先在安陽找匠人製作和胛骨大小相同的盒子,又於盒子中墊上軟襯,還弄來石灰等東西吸水防潮,再用細棉線將甲骨細細的繃在盒內,防止回家路上因為顛簸而有所磕碰。
幾千年前人寫的毛筆字啊,蹭掉一個墨點都是對國寶的大不敬。
王文龍收下甲骨也並非單純貪財,而是他參與了甲骨發掘的全程真想留點東西做紀念。等他百年之後,或許中華文明能走上不同的道路,到時候自己的子孫把這玩意兒往博物館裏一捐,下麵放個“甲骨文發現者王文龍收藏甲骨”的牌子,肯定能評個特級文物。(本章完)
“所以我們在發掘之時不光要對土層進行記錄,最好還要將相應土層的土壤留樣,方便以後發掘到對應土層的甲骨之時進行對比。”
王文龍知道地層學規範發掘方法是考古學從肇始時期進入係統化階段的標誌,這非常重要,有了這種科學辦法之後,學者們可以將區域中的出土資料加以整合,並且追溯其曆代的發展。
董其昌和範允臨都聽的嘴巴大張,兩人通過數年的甲骨發掘都已經積累了相當的一線考古的經驗,並且對於自己挖出來的甲骨有大量解讀上的疑惑,總覺得麵對這些紛繁複雜的甲骨文,有許多解讀上的難點。
直到此時聽到王文龍闡述的考古地層學的概念他們才意識到其實有許多信息完全是可以從甲骨的考古現場解讀出來的,隻不過這些信息過去都被他們給遺漏了。
範允臨連忙說道:“我馬上就去發掘現場一趟!”說完之後拔腿就向外走。
董其昌也是臉色激動,對王文龍說道:“建陽所說的地層方法的確好,讓你這一趟來安陽真是來對了!”
兩人這時還隻是覺得王文龍說出的考古地層的思想很新穎,感覺能夠從這種做法之中得到一些好處而已,感覺可以一試。
他們遠遠沒有料想到,從考古地層學開始,王文龍真正給甲骨社引入了近代的考古思維,從此刻開始,甲骨社的發掘研究終於走過了古物學的階段。
別小看這短短一步,前世曆史上的歐洲考古學家僅僅通過記載陶器或其他器物類型的變化和分布,互相比較,就將考古學從探寶變成了一種可以精確判斷所發掘文物的曆史的科學。
歐洲人對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考古,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藝複興時代,歐洲人的古物學至少從1500年就開始發展了,然而原曆史上歐洲考古學家確定以地層學為基礎的發掘方法、器物類型學為基礎的斷代方法,考古學進入係統化階段要到1925年前後,也就是原曆史中中國殷商考古發掘開始前的不久而已。
後世有人以為中國的考古學是從西方引入,所以中國考古學家對於古文化的研究就不比西方人精確,這純是有些不了解考古學發展史。
1925年左右,世界考古學進入係統化階段,1929年中國殷墟考古發掘、1931年中國龍山考古發掘就開始了,中國的學者便就加入了考古實踐並沒有掉隊於世界水平多少。
而係統化考古學出現之前,無論東西方大家對於古文物的思想都不怎麽先進。比如1919年前雅典衛城考古發現的大理石雕像都還帶有色彩,而歐洲的藝術家為了追求自己的審美直接把色彩給磨掉了。這和清朝時信眾重修雲岡石窟,往古代佛像身上打洞、釘楔子,方便掛泥施彩,往眼睛裏打孔,方便塞眼珠的做法本質上沒啥區別。都是係統化的考古學出現之前的常見景象。
王文龍穿越之前雖然不是學曆史的,但是好歹也是學和古文相關的專業,且因為他對於古文化很感興趣,也讀了不少和考古學相關的書。
接下來幾天他便跟著甲骨社的成員一起在安陽現場參與了一些考古工作,過程中王文龍主動提出大量觀點,不少都讓甲骨社的成員感到新奇。
董其昌對於王文龍的見解十分重視,也開始嚐試將他的許多觀點都納入考古實踐之中。
甲骨社的這一係列實踐其實都是在為中國培養考古學人才。
在後世的曆史記載中明萬曆年間出現的甲骨社將成為人類曆史上第一個近代化的考古社團,包括王文龍和董其昌在內都將成為近代考古學的先驅。
特別是提出地層工作法的王文龍,直接被冠上一個“考古學規範化之父”的名頭。
發掘全程席浪仙和潘秀也在考古現場采訪寫稿,席浪仙還畫了不少考古現場的繪畫,王文龍這一次好不容易來到安陽,自然要親自操刀給《蘇州旬報》弄幾篇關於甲骨文考古的稿件。
《蘇州旬報》采訪團的忙碌被甲骨社同道們看在眼裏,心中感激,所以董其昌便專門讓人挑了幾片甲骨送給王文龍做禮物。
這年代的考古學都還沒發展出來,人們對於古文物的思想也就是這樣了,能不把甲骨拿去磨粉就是極大進步。
甲骨社的成員雖說會仔細地保存甲骨,但是嚴守的道德標準也就是不把發掘出來的甲骨收歸己有而已,但安陽到處都能買到甲骨,社員私下從外界買來甲骨珍藏肯定是難免的。
董其昌作為甲骨社的掌舵者自己私藏的甲骨就有幾千片,而且到處去為甲骨研究疏通關係之時,精美的甲骨也是董其昌常用的禮物。
王文龍被贈送的五片甲骨中三片是甲書,兩片是骨書,每一片上的文字全都超過十五個,而且兩片甲和兩片骨分別是塗朱塗墨的,就是在刻下文字之後再在文字上用顏料加以塗色,這種甲骨的價值遠超僅有契刻的甲骨,甚至還有一片甲更為珍貴,直接就是朱書。
此時通過對甲骨的研究,甲骨社的成員已經破解了蒙恬製筆的傳說故事,因為安陽的甲骨中出土了一批朱書甲骨,這些甲骨之上沒有刻畫,直接就是用筆蘸上紅色顏料書寫卜辭。
在董其昌這些書法大家眼中一眼就能看出商人書寫所用的是毛筆,還是硬毫,且用筆方式相當有特點,書寫出來的文字很有味道。
蒙恬是秦代人,傳說中都說是他第一個製造了毛筆,但是甲骨研究給出的實證卻顯然證明早在商朝就已經有毛筆了。
對於這一批甲骨王文龍小心翼翼的保存,他先在安陽找匠人製作和胛骨大小相同的盒子,又於盒子中墊上軟襯,還弄來石灰等東西吸水防潮,再用細棉線將甲骨細細的繃在盒內,防止回家路上因為顛簸而有所磕碰。
幾千年前人寫的毛筆字啊,蹭掉一個墨點都是對國寶的大不敬。
王文龍收下甲骨也並非單純貪財,而是他參與了甲骨發掘的全程真想留點東西做紀念。等他百年之後,或許中華文明能走上不同的道路,到時候自己的子孫把這玩意兒往博物館裏一捐,下麵放個“甲骨文發現者王文龍收藏甲骨”的牌子,肯定能評個特級文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