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龍聞言也忍不住問:“那其他漢人百姓沒有在此間開墾田地的嗎?”
“早年有,現在少多了,”劉德天無奈說:“軍中命我們少在此間開墾,少和女真人犯衝突。”
他說著便搖頭道:“多少軍戶原先就在衛所邊開墾土地,上邊隻是睜一眼閉一眼,如今卻是軍戶自己多開墾的土地也不讓種了,餓死人的事情都是有的。唉,若非如此,我家也不至於被逼著往南去。”
王驥德和那三個甲骨社的秀才聞言全都滿臉驚訝,王驥德奇怪說道:“這政策卻又是什麽意思?這豈非故意將土地讓給女真人?”
一旁的王文龍見他看來,也是皺眉道:“我也看不懂。”
王文龍知道此時的東北努爾哈赤已經將建州女真統一,又聯合葉赫等部份劃掌控了海西女真,此時正在攻打東海女真以及野人女真。
女真總共就是這四部分,努爾哈赤已經掌握其大半,並且創建了八旗製度,在赫圖阿拉建設了自己的政權。
而這一切都是在李成梁眼皮子底下做出來的。
原世界曆史中的清朝檔案關於這一段的記載非常奇怪,努爾哈赤原先是李成梁的部下,因為父親被明軍誤殺所以憑十三副盔甲起兵,但是此君根本就沒有去打明朝,而是先後打敗了建州女真各部,統一建州,繼承了建州衛指揮使的官職。接著又把其他的女真部落繳的繳、殺的殺。
清朝曆史記載努爾哈赤騎兵的目的是報仇反明,但努爾哈赤如今的作為在李成梁眼裏肯定不是起兵反明,反而努爾哈赤把女真各部統一後,使得女真這些年來犯邊的次數大大減少。李成梁也得了一個安遼能臣的名聲。
如果說讓女真有一個首領方便管理就是李成梁的目的,這還可以理解,但萬曆三十年以來李成梁對於努爾哈赤的縱容哪怕王文龍這個穿越者也看不懂。
李成良主動撤掉邊境的防衛,甚至原曆史中明年還主動撤去已經很有勢力的六堡,為努爾哈赤在東北擴張掃除障礙,誰也說不清這究竟對他有什麽好處?
要說李家就是想要投努爾哈赤也說不通,因為李成梁的直係子孫後來幾乎全都在和後金的作戰中死了,骨氣也都不差,最後李家有人投清,那都得是到明朝末期,整個遼東都亡了的時候。
就比如李成良的兒子李如桂,明亡之後投清,到康熙年間才當了個知縣,雖然官聲還不錯,但這麽小的官也證明滿清並不覺得李家是主動投靠的大漢奸。
至於什麽李家和努爾哈赤有私交、李家子弟娶了努爾哈赤的女兒做妾,都無法說明李成梁偏袒努爾哈赤的原因,李成梁殺起手下來可狠了,怎麽可能會為這點事情就鬆手?
王文龍思來想去,覺得唯一的解釋隻能說李成梁真的太輕視努爾哈赤了,他或許真的覺得對努爾哈赤的些許妥協就會換來他晚年的幾年安穩,還不會釀成大患。
畢竟直到薩爾滸之戰前也不會有人相信十幾萬明軍還打不過六萬八旗軍。
又過了一天,王文龍等人到達鎮夷堡,先到衛所裏打個招呼,這邊疆地方的軍官得知此間來了一個中書舍人以及幾個名士倒也頗為重視,聽說王文龍又不要錢要糧,隻是想要去做什麽考古,自然輕而易舉的放行了。
劉德天到軍戶中一陣打聽,便告知王驥德,在鎮夷堡西北方的土地上最近剛剛挖出了他們所說的那種玉器,一行人連忙趕去。
到達地方一看,王驥德就是眼前發亮。
“這是一個墓葬,還沒有被破壞掉。”
遼東的土地太大,人口太稀少,特別是這邊疆地帶,田地都是廣種薄收,這些軍戶種地時掘土的深度也非常淺,雖然挖出了一些玉器,但是並沒有將墓葬的主體結構破壞。
王文龍連忙詢問這土地的歸屬,然後便很快得知這裏的土地全都是衛所的軍田,想要買也不需要太多錢,給兩季糧食就夠了。
他幹脆聯係了此地軍官,掏錢將這一片土地買下,第二天開始幾個甲骨社的成員便開始下洛陽鏟定位置,很快進行挖掘工作。
這一群讀書人熱鬧鬧的跑到邊境地區來挖地,在本地的衛所軍眼裏的確是稀奇之事,許多軍戶農閑時都跑來看熱鬧。
甲骨社的成員對這一片墓葬也感到驚喜,他們隻是打了幾個探洞就發現這片墓葬的布置很規整,而且很快就探到一個首領的墓,這首領被埋葬的地點居然還符合風水的習慣。
王文龍和王驥德兩人正在坑邊啃饃饃,突然就聽見坑中幹活的幾個力工對話接著便是一個甲骨社員驚喜的喊聲。
“有發現!”
兩人連忙放下幹糧,下到挖掘坑中。這地方靠近大臨河水土濕潤,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的文明,墓主人的屍體早就爛幹淨了,隻留下幾顆牙齒。
此時兩人就見在墓主人的胸前位置正躺著一片張牙舞爪的方形石器。
一個甲骨社員小心翼翼的趴上去,一邊用羊毛刷刷去浮土,一邊記錄這石器的形製。
“器體擺放在死者胸前,為扁平的長方形,中心有一鏤空渦旋形彎鉤,四角對稱向外呈勾卷狀,在正麵有與與體輪廓走向一致的淺凹槽……”
稍有見識的人都能認出,這是一枚玉佩,不過具體是模仿什麽形狀卻說不出來。
王驥德一臉驚歎:“這玉佩的磨製太精美了,此墓主人生前肯定是一方豪強。”
幾天的挖掘下來,甲骨社眾人已經有了一致觀點,紅山文化是一個影響力非常大的文明,紅山文化的陶器製造還在較粗糙的水平,說明他們的手工藝還非常落後,在如此落後的環境下,能夠將玉石磨成這樣精美的玉佩,就能說明此文化的聚落定然有不少的人,才能夠養出有這樣閑工夫的統治者。
王驥德話音甫畢,又聽旁邊一個工人說道:“這裏還有發現!”
王文龍和王驥德連忙看過去,就見一個被他們雇來的軍戶在原先墓主人手邊的位置慢慢掃出了一個圓形的東西。
這東西是瑪瑙材質,模樣像是一個卷曲著的圓環,隻不過有一處線型的開口,圓環上雕刻著眼睛鼻子以及龍角的形狀,圓環的另一側還有一個用於掛絲絛的小口。
這器物看模樣就知道結實的很,器型也不大,很快就被清理出來。
劉德天也拿著幹糧過來,看著那圓環笑道:“這就是我跟老爺們說小時候見過的玉環,那上麵雕著的東西像不像個豬?”
他說完卻沒人回應,此時看見這器物的甲骨社眾人卻都已經屏息凝神,王驥德咽了一口唾沫,震驚的說道:“這……這是龍佩?”
王文龍也是第一次親眼看到出土的玉豬龍,一陣心跳之後才穩定心神提醒說:“這更像是龍形佩的早期形製,也許中原後來的龍佩就是從這造型演變過來的。”
“有道理,”一個甲骨社社員眼前一亮,“這玉佩的形製更像是早期的玨,怪不得後來的玨會長成那模樣,原來祖先在這裏了!”
而王驥德在一陣驚訝之後,滿臉喜色的表示:“此間的文物實在太多,我要趕快回一趟鐵嶺,寫信通知甲骨社成員前來!”
這一處遺址的發掘工作已經差不多結束,比較有研究價值的便是挖出了玉豬龍的那一處墓葬,其他墓葬基本上都隻有些陶罐之類的東西,連彩陶都少見。但帶來的震撼已足夠王驥德叫更多人前來了。
出土了大量粗糙的陶器卻沒有文字,說明紅土山一帶的古文明技術還是很落後,甚至是在文字出現之前的文明。
而這幾天的現場考古以及走訪調查,大家已經在鎮夷堡發現了不少紅山文化的玉器,除了王文龍等人自己挖出來的,還有不少是多年間此地衛所軍戶開墾田地時無意中挖出,這些玉器的形製風格非常統一,說明都出自同一文明。
這就可證明這紅山文明的分布範圍絕不隻是鎮夷堡一處。
無論玉豬龍、勾雲佩還是其他的文物形製都表現出紅山文化和中原文明有千絲萬縷的聯係,說是中華文明的祖先都不為過。
先民之足跡,早至遼東,這種消息傳入了解此事重要性的人耳中不啻於一場霹靂。
鎮夷堡附近肯定還有大量其他同時期的遺址,這要靠王文龍他們幾個人挖掘出來是不太可能的,隻能求助於同道的力量。
當天晚上王驥德就回到鎮夷堡打點行裝。
他急於將此間消息傳回去,甲骨社中肯定會有不少人願意前來參與發掘。
王驥德等人收拾行囊的時候,王文龍也一起打點行裝。
他卻不是準備回京城,而是剛剛受邀要去鐵嶺衛做會講。
遼東有幾百萬人口,自然也有讀書人,鐵嶺、開原、沈陽一帶作為遼北重鎮,也是遼東讀書人聚集所在,王文龍也是到東北才知道,本朝鐵嶺衛甚至還出過進士,這邊境衛所的教育水平還真是令他刮目相看。(本章完)
“早年有,現在少多了,”劉德天無奈說:“軍中命我們少在此間開墾,少和女真人犯衝突。”
他說著便搖頭道:“多少軍戶原先就在衛所邊開墾土地,上邊隻是睜一眼閉一眼,如今卻是軍戶自己多開墾的土地也不讓種了,餓死人的事情都是有的。唉,若非如此,我家也不至於被逼著往南去。”
王驥德和那三個甲骨社的秀才聞言全都滿臉驚訝,王驥德奇怪說道:“這政策卻又是什麽意思?這豈非故意將土地讓給女真人?”
一旁的王文龍見他看來,也是皺眉道:“我也看不懂。”
王文龍知道此時的東北努爾哈赤已經將建州女真統一,又聯合葉赫等部份劃掌控了海西女真,此時正在攻打東海女真以及野人女真。
女真總共就是這四部分,努爾哈赤已經掌握其大半,並且創建了八旗製度,在赫圖阿拉建設了自己的政權。
而這一切都是在李成梁眼皮子底下做出來的。
原世界曆史中的清朝檔案關於這一段的記載非常奇怪,努爾哈赤原先是李成梁的部下,因為父親被明軍誤殺所以憑十三副盔甲起兵,但是此君根本就沒有去打明朝,而是先後打敗了建州女真各部,統一建州,繼承了建州衛指揮使的官職。接著又把其他的女真部落繳的繳、殺的殺。
清朝曆史記載努爾哈赤騎兵的目的是報仇反明,但努爾哈赤如今的作為在李成梁眼裏肯定不是起兵反明,反而努爾哈赤把女真各部統一後,使得女真這些年來犯邊的次數大大減少。李成梁也得了一個安遼能臣的名聲。
如果說讓女真有一個首領方便管理就是李成梁的目的,這還可以理解,但萬曆三十年以來李成梁對於努爾哈赤的縱容哪怕王文龍這個穿越者也看不懂。
李成良主動撤掉邊境的防衛,甚至原曆史中明年還主動撤去已經很有勢力的六堡,為努爾哈赤在東北擴張掃除障礙,誰也說不清這究竟對他有什麽好處?
要說李家就是想要投努爾哈赤也說不通,因為李成梁的直係子孫後來幾乎全都在和後金的作戰中死了,骨氣也都不差,最後李家有人投清,那都得是到明朝末期,整個遼東都亡了的時候。
就比如李成良的兒子李如桂,明亡之後投清,到康熙年間才當了個知縣,雖然官聲還不錯,但這麽小的官也證明滿清並不覺得李家是主動投靠的大漢奸。
至於什麽李家和努爾哈赤有私交、李家子弟娶了努爾哈赤的女兒做妾,都無法說明李成梁偏袒努爾哈赤的原因,李成梁殺起手下來可狠了,怎麽可能會為這點事情就鬆手?
王文龍思來想去,覺得唯一的解釋隻能說李成梁真的太輕視努爾哈赤了,他或許真的覺得對努爾哈赤的些許妥協就會換來他晚年的幾年安穩,還不會釀成大患。
畢竟直到薩爾滸之戰前也不會有人相信十幾萬明軍還打不過六萬八旗軍。
又過了一天,王文龍等人到達鎮夷堡,先到衛所裏打個招呼,這邊疆地方的軍官得知此間來了一個中書舍人以及幾個名士倒也頗為重視,聽說王文龍又不要錢要糧,隻是想要去做什麽考古,自然輕而易舉的放行了。
劉德天到軍戶中一陣打聽,便告知王驥德,在鎮夷堡西北方的土地上最近剛剛挖出了他們所說的那種玉器,一行人連忙趕去。
到達地方一看,王驥德就是眼前發亮。
“這是一個墓葬,還沒有被破壞掉。”
遼東的土地太大,人口太稀少,特別是這邊疆地帶,田地都是廣種薄收,這些軍戶種地時掘土的深度也非常淺,雖然挖出了一些玉器,但是並沒有將墓葬的主體結構破壞。
王文龍連忙詢問這土地的歸屬,然後便很快得知這裏的土地全都是衛所的軍田,想要買也不需要太多錢,給兩季糧食就夠了。
他幹脆聯係了此地軍官,掏錢將這一片土地買下,第二天開始幾個甲骨社的成員便開始下洛陽鏟定位置,很快進行挖掘工作。
這一群讀書人熱鬧鬧的跑到邊境地區來挖地,在本地的衛所軍眼裏的確是稀奇之事,許多軍戶農閑時都跑來看熱鬧。
甲骨社的成員對這一片墓葬也感到驚喜,他們隻是打了幾個探洞就發現這片墓葬的布置很規整,而且很快就探到一個首領的墓,這首領被埋葬的地點居然還符合風水的習慣。
王文龍和王驥德兩人正在坑邊啃饃饃,突然就聽見坑中幹活的幾個力工對話接著便是一個甲骨社員驚喜的喊聲。
“有發現!”
兩人連忙放下幹糧,下到挖掘坑中。這地方靠近大臨河水土濕潤,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的文明,墓主人的屍體早就爛幹淨了,隻留下幾顆牙齒。
此時兩人就見在墓主人的胸前位置正躺著一片張牙舞爪的方形石器。
一個甲骨社員小心翼翼的趴上去,一邊用羊毛刷刷去浮土,一邊記錄這石器的形製。
“器體擺放在死者胸前,為扁平的長方形,中心有一鏤空渦旋形彎鉤,四角對稱向外呈勾卷狀,在正麵有與與體輪廓走向一致的淺凹槽……”
稍有見識的人都能認出,這是一枚玉佩,不過具體是模仿什麽形狀卻說不出來。
王驥德一臉驚歎:“這玉佩的磨製太精美了,此墓主人生前肯定是一方豪強。”
幾天的挖掘下來,甲骨社眾人已經有了一致觀點,紅山文化是一個影響力非常大的文明,紅山文化的陶器製造還在較粗糙的水平,說明他們的手工藝還非常落後,在如此落後的環境下,能夠將玉石磨成這樣精美的玉佩,就能說明此文化的聚落定然有不少的人,才能夠養出有這樣閑工夫的統治者。
王驥德話音甫畢,又聽旁邊一個工人說道:“這裏還有發現!”
王文龍和王驥德連忙看過去,就見一個被他們雇來的軍戶在原先墓主人手邊的位置慢慢掃出了一個圓形的東西。
這東西是瑪瑙材質,模樣像是一個卷曲著的圓環,隻不過有一處線型的開口,圓環上雕刻著眼睛鼻子以及龍角的形狀,圓環的另一側還有一個用於掛絲絛的小口。
這器物看模樣就知道結實的很,器型也不大,很快就被清理出來。
劉德天也拿著幹糧過來,看著那圓環笑道:“這就是我跟老爺們說小時候見過的玉環,那上麵雕著的東西像不像個豬?”
他說完卻沒人回應,此時看見這器物的甲骨社眾人卻都已經屏息凝神,王驥德咽了一口唾沫,震驚的說道:“這……這是龍佩?”
王文龍也是第一次親眼看到出土的玉豬龍,一陣心跳之後才穩定心神提醒說:“這更像是龍形佩的早期形製,也許中原後來的龍佩就是從這造型演變過來的。”
“有道理,”一個甲骨社社員眼前一亮,“這玉佩的形製更像是早期的玨,怪不得後來的玨會長成那模樣,原來祖先在這裏了!”
而王驥德在一陣驚訝之後,滿臉喜色的表示:“此間的文物實在太多,我要趕快回一趟鐵嶺,寫信通知甲骨社成員前來!”
這一處遺址的發掘工作已經差不多結束,比較有研究價值的便是挖出了玉豬龍的那一處墓葬,其他墓葬基本上都隻有些陶罐之類的東西,連彩陶都少見。但帶來的震撼已足夠王驥德叫更多人前來了。
出土了大量粗糙的陶器卻沒有文字,說明紅土山一帶的古文明技術還是很落後,甚至是在文字出現之前的文明。
而這幾天的現場考古以及走訪調查,大家已經在鎮夷堡發現了不少紅山文化的玉器,除了王文龍等人自己挖出來的,還有不少是多年間此地衛所軍戶開墾田地時無意中挖出,這些玉器的形製風格非常統一,說明都出自同一文明。
這就可證明這紅山文明的分布範圍絕不隻是鎮夷堡一處。
無論玉豬龍、勾雲佩還是其他的文物形製都表現出紅山文化和中原文明有千絲萬縷的聯係,說是中華文明的祖先都不為過。
先民之足跡,早至遼東,這種消息傳入了解此事重要性的人耳中不啻於一場霹靂。
鎮夷堡附近肯定還有大量其他同時期的遺址,這要靠王文龍他們幾個人挖掘出來是不太可能的,隻能求助於同道的力量。
當天晚上王驥德就回到鎮夷堡打點行裝。
他急於將此間消息傳回去,甲骨社中肯定會有不少人願意前來參與發掘。
王驥德等人收拾行囊的時候,王文龍也一起打點行裝。
他卻不是準備回京城,而是剛剛受邀要去鐵嶺衛做會講。
遼東有幾百萬人口,自然也有讀書人,鐵嶺、開原、沈陽一帶作為遼北重鎮,也是遼東讀書人聚集所在,王文龍也是到東北才知道,本朝鐵嶺衛甚至還出過進士,這邊境衛所的教育水平還真是令他刮目相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