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上對於李成梁放棄六堡,全都將之寫成李成梁的過錯,同時如果看過萬曆朝的史書就會發現,萬曆一朝的史書描寫方向明顯都是偏向東林黨的口吻,而在李成梁放棄六堡這一曆史事件中,史官們對於李成梁頗多意見,可是東林黨的身影卻從其中消失了。
站在後世曆史的角度的確很難理解李成梁為什麽放棄六保這麽一個重要的戰略堡壘。要說他不知道六堡的重要性吧?這個戰略堡壘是當年他親自選定地點並且大力移民發展起來的。要說他放棄六堡就是為了給努爾哈赤送禮吧?就如前文所說,李成梁一家在原本曆史上因為遼東的局勢變化死了不少人,活下來的人在滿清入關之後也沒過上什麽好日子,完全不是大漢奸的待遇。
當時站在萬曆朝的時空背景去考慮,李成梁放棄六堡的原因卻非常簡單——黨爭。
萬曆一朝哪件事情離得開黨爭?
李成梁和戚繼光一樣,都是當年張居正提拔起來的親信大將,光是憑借這一條,他就天然是東林黨的敵人。
從張居正死後禦史們就開始彈劾李成梁在遼東兵權太盛,萬曆十六年時已經發展到禦史公然上書說李成梁有“唐末藩鎮割據尾大不掉之勢”了。
他們一直折騰了九年,萬曆十九年萬曆皇帝終於讓李成良從遼東退出來,想調他去宣大山西一帶當總兵,但這件案子被當時的言官連番阻撓給攔了下來,硬是讓李成梁失去所有官職,回鄉養老。
包括萬曆二十六年,李如鬆出任遼東總兵之時,因為他是李成梁的兒子,東林黨和三黨全都是一片反對之聲,又說李成梁要把自己的私軍拉起來了。李如鬆上任四個月就因為出擊中伏而死,當時除了萬曆皇帝給李如鬆相當高程度的讚賞之外,滿朝言官幾乎沒人說話。
東林黨包括三黨之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當年都是靠著罵張居正而起家的,李成梁是在張居正手下做大的,兩邊人馬結怨太深,就算想讓他們和好,他們也會擔心對方在後背捅刀子,這種矛盾在此時黨爭激烈的背景下幾乎無法調和。
後來萬曆皇帝請李成梁重掌遼東時,李成梁上書推辭表示自己:“刀痕劍眼,遍體鱗傷,陰雨西北風,金瘡時發……”
其他官員要裝謙虛,麵對皇帝的出山也會搞三辭三讓的把戲,但最多是說自己德行不夠,能力不夠等等,總不至於說自己連字都不會寫。
而李成梁不光說自己身體不好,甚至說自己連馬都騎不了了,作為一個武官,直言自己不能騎馬,那已經是表示自己沒有當武官的最基本素質了,這是真不想幹。
因為李成梁也怕,他雖然是個軍頭,但是此時又不是遼兵能夠左右朝局的明末,他的能量放到京城的黨爭之中還真不夠看。
李成梁完全沒有鬥倒京中言官的本領,完全是無奈被萬曆皇帝逼著出山。
於是李成梁出山重掌遼東之後,就是一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態度,他對在遼東收刮無度的太監高淮隻是一味的順從,太監自然不和他鬧事,正好這時蒙古各部的王公都已老邁,首領一批接一批的死去,各部還在混亂之中,建州女真大肆擴張,其他少數民族部落被努爾哈赤打的嗷嗷叫,李成梁抄上了個好時候,遼東幾年不聞金鼓。
李成梁也是因為如此才沒有被文官抓到把柄。
而憑李成良的戰略視野,自然是知道寬甸六堡放在建州女真的腹心,很容易成為努爾哈赤下一個攻略的目標,努爾哈赤一旦打過來六寶肯定要陷入苦戰,能不能守得住不知道,但哪怕守住了,言官也會找他的麻煩,隨便一條擅開邊釁的罪責丟過來李成梁就接不住。
與其如此,還不如直接放棄。
毛文龍將自己所了解的遼東情況大致說了說,然後詢問王文龍道:“建陽以為李總兵此法能否成功?放棄六堡這樣的戰略要地難道不會更加挨罵?”
王文龍搖頭道:“不會挨罵的。那女真首領努爾哈赤並不是個蠢人,李成梁主動放棄六堡,給了他大片土地,努爾哈赤隻要抓緊消化六堡就能夠獲得一個穩定後方,有了根據地以後他就能施然對其他女真部落擴張,當此之時他力量還不夠大,何必將族人性命浪費在進攻遼東上?得了這麽一大塊肥肉,女真那邊先就安穩下來了。”
“至於朝中議論他喪失要地,這樣的言語肯定是有,但遼東表麵上局勢安穩,這就是李成梁最大的底氣,隻要有這一條,朝中對他的所有攻擊都沒用。”
萬曆十九年李成梁走後,接任的遼東總兵實在是太拉胯,其中李如鬆算是倒楣,才幹了四個月遼東總兵就死了,而其他的九任總兵沒一個能夠鎮住場子。
關鍵是遼東這個地方實在是太複雜了,長期觀內對於遼東百姓的歧視,使得遼東百姓有了強烈的內部認同思想,對外來的空降官員首先就不配合,遼東百姓都如此,百姓之上的士兵們就更是不服,加上那時蒙古各部叩邊頻繁,女真崛起攪的遼東一團亂,援朝鮮戰爭剛剛打完朝鮮的局勢也非常複雜,還有一個萬曆皇帝派出來的監軍太監高淮搞七搞八。
這場麵除了李成梁還真沒人能鎮得住。
而李成梁一當回遼東總兵,遼東的局勢馬上就穩定下來,治亂之間的對比實在是太強烈,以至於反對李成梁的言官們也無話可說,現在李總兵都快八十了,還沒人敢說讓李成良退休的話。
“如此說來,放棄六堡倒是一步好棋了?”毛文龍問。
“揚湯止沸爾!”王文龍搖頭說,“放棄六堡是李成梁怕女真人來打六堡給他造成麻煩,根本原因是建州女真的實力已經太過強大。”
“振南想想,建州女真如今就已如此強大,若放棄了六,堡建州女真吃下這塊肥肉,繼續擴張,總有一天會難以受製。李成梁大概以為自己是快死的人了,隻求生前少挨罵,哪管身後洪水滔天!”
“原來如此!”毛文龍聞言先驚後怒,“李總兵這一手好沒見識,豈不是將國朝之未來都給丟棄了!”
(本章完)
站在後世曆史的角度的確很難理解李成梁為什麽放棄六保這麽一個重要的戰略堡壘。要說他不知道六堡的重要性吧?這個戰略堡壘是當年他親自選定地點並且大力移民發展起來的。要說他放棄六堡就是為了給努爾哈赤送禮吧?就如前文所說,李成梁一家在原本曆史上因為遼東的局勢變化死了不少人,活下來的人在滿清入關之後也沒過上什麽好日子,完全不是大漢奸的待遇。
當時站在萬曆朝的時空背景去考慮,李成梁放棄六堡的原因卻非常簡單——黨爭。
萬曆一朝哪件事情離得開黨爭?
李成梁和戚繼光一樣,都是當年張居正提拔起來的親信大將,光是憑借這一條,他就天然是東林黨的敵人。
從張居正死後禦史們就開始彈劾李成梁在遼東兵權太盛,萬曆十六年時已經發展到禦史公然上書說李成梁有“唐末藩鎮割據尾大不掉之勢”了。
他們一直折騰了九年,萬曆十九年萬曆皇帝終於讓李成良從遼東退出來,想調他去宣大山西一帶當總兵,但這件案子被當時的言官連番阻撓給攔了下來,硬是讓李成梁失去所有官職,回鄉養老。
包括萬曆二十六年,李如鬆出任遼東總兵之時,因為他是李成梁的兒子,東林黨和三黨全都是一片反對之聲,又說李成梁要把自己的私軍拉起來了。李如鬆上任四個月就因為出擊中伏而死,當時除了萬曆皇帝給李如鬆相當高程度的讚賞之外,滿朝言官幾乎沒人說話。
東林黨包括三黨之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當年都是靠著罵張居正而起家的,李成梁是在張居正手下做大的,兩邊人馬結怨太深,就算想讓他們和好,他們也會擔心對方在後背捅刀子,這種矛盾在此時黨爭激烈的背景下幾乎無法調和。
後來萬曆皇帝請李成梁重掌遼東時,李成梁上書推辭表示自己:“刀痕劍眼,遍體鱗傷,陰雨西北風,金瘡時發……”
其他官員要裝謙虛,麵對皇帝的出山也會搞三辭三讓的把戲,但最多是說自己德行不夠,能力不夠等等,總不至於說自己連字都不會寫。
而李成梁不光說自己身體不好,甚至說自己連馬都騎不了了,作為一個武官,直言自己不能騎馬,那已經是表示自己沒有當武官的最基本素質了,這是真不想幹。
因為李成梁也怕,他雖然是個軍頭,但是此時又不是遼兵能夠左右朝局的明末,他的能量放到京城的黨爭之中還真不夠看。
李成梁完全沒有鬥倒京中言官的本領,完全是無奈被萬曆皇帝逼著出山。
於是李成梁出山重掌遼東之後,就是一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態度,他對在遼東收刮無度的太監高淮隻是一味的順從,太監自然不和他鬧事,正好這時蒙古各部的王公都已老邁,首領一批接一批的死去,各部還在混亂之中,建州女真大肆擴張,其他少數民族部落被努爾哈赤打的嗷嗷叫,李成梁抄上了個好時候,遼東幾年不聞金鼓。
李成梁也是因為如此才沒有被文官抓到把柄。
而憑李成良的戰略視野,自然是知道寬甸六堡放在建州女真的腹心,很容易成為努爾哈赤下一個攻略的目標,努爾哈赤一旦打過來六寶肯定要陷入苦戰,能不能守得住不知道,但哪怕守住了,言官也會找他的麻煩,隨便一條擅開邊釁的罪責丟過來李成梁就接不住。
與其如此,還不如直接放棄。
毛文龍將自己所了解的遼東情況大致說了說,然後詢問王文龍道:“建陽以為李總兵此法能否成功?放棄六堡這樣的戰略要地難道不會更加挨罵?”
王文龍搖頭道:“不會挨罵的。那女真首領努爾哈赤並不是個蠢人,李成梁主動放棄六堡,給了他大片土地,努爾哈赤隻要抓緊消化六堡就能夠獲得一個穩定後方,有了根據地以後他就能施然對其他女真部落擴張,當此之時他力量還不夠大,何必將族人性命浪費在進攻遼東上?得了這麽一大塊肥肉,女真那邊先就安穩下來了。”
“至於朝中議論他喪失要地,這樣的言語肯定是有,但遼東表麵上局勢安穩,這就是李成梁最大的底氣,隻要有這一條,朝中對他的所有攻擊都沒用。”
萬曆十九年李成梁走後,接任的遼東總兵實在是太拉胯,其中李如鬆算是倒楣,才幹了四個月遼東總兵就死了,而其他的九任總兵沒一個能夠鎮住場子。
關鍵是遼東這個地方實在是太複雜了,長期觀內對於遼東百姓的歧視,使得遼東百姓有了強烈的內部認同思想,對外來的空降官員首先就不配合,遼東百姓都如此,百姓之上的士兵們就更是不服,加上那時蒙古各部叩邊頻繁,女真崛起攪的遼東一團亂,援朝鮮戰爭剛剛打完朝鮮的局勢也非常複雜,還有一個萬曆皇帝派出來的監軍太監高淮搞七搞八。
這場麵除了李成梁還真沒人能鎮得住。
而李成梁一當回遼東總兵,遼東的局勢馬上就穩定下來,治亂之間的對比實在是太強烈,以至於反對李成梁的言官們也無話可說,現在李總兵都快八十了,還沒人敢說讓李成良退休的話。
“如此說來,放棄六堡倒是一步好棋了?”毛文龍問。
“揚湯止沸爾!”王文龍搖頭說,“放棄六堡是李成梁怕女真人來打六堡給他造成麻煩,根本原因是建州女真的實力已經太過強大。”
“振南想想,建州女真如今就已如此強大,若放棄了六,堡建州女真吃下這塊肥肉,繼續擴張,總有一天會難以受製。李成梁大概以為自己是快死的人了,隻求生前少挨罵,哪管身後洪水滔天!”
“原來如此!”毛文龍聞言先驚後怒,“李總兵這一手好沒見識,豈不是將國朝之未來都給丟棄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