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顯然沒有仔細讀過《國富論》,他的經濟學思想基本反映了大明朝廷中沒有讀過該書的官員普通水平。


    明朝人對經濟學的理解普遍認為天下的物產是有限的,朝廷所發行貨幣的數量應該根據天下這有限的物產計算得來。


    古人倒不是沒有觀察到經濟發展的存在,不過對於此時的觀念來說經濟發展的本質其實是實業的發展,朝廷會采取一係列措施鼓勵農業生產,比如興修水利,推廣農業技術,通過賦稅手段促進農民開荒等等。


    百姓能種出的糧食更多了,天下的物產自然增加,朝廷所發的貨幣數量才能相應增加。


    而且古代的士大夫階級還很有量入為出的觀念,儒家士大夫從孟子時代就開始強調保護山林、保護漁業資源等等,與其說古人都愛環保,這更像是一種大家長治理全家產業的思維。朝廷就是一家的管理者,一個好的大家長應該要量入為出開源節流、多存錢少花錢,還要教育百姓們也學會勤儉度日,不要當敗家子。


    這種思維明顯和中華文明深厚的農業傳統有關,好處就是中原王朝隻要不亂整,往往能夠有二三百年的國祚,不過中原王朝長期隻把目光放在實業,甚至僅僅是農業上,對於許多金融上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中國古代的研究也就相應減少。


    王文龍在《國富論》最終同樣為了迎合大明的時代特點也隻討論了工業分工的好處和貨幣的本質,對於許多金融學的內容點到即止。


    以至於萬曆皇帝雖然總想著多印錢給自己撈好處,但卻同樣認為這種印錢的方式是一種作弊手段,一邊花錢一邊良心不安。


    王文龍回答道:“回聖上,若按經濟學觀點,貨幣的適當超發乃是正常現象。”


    聽聞此言,不光是萬曆皇帝,就是李太後和陳矩都好奇看向王文龍,他們很好奇王文龍會如何解釋超發貨幣的合理性?


    王文龍繼續說:“大明在律法之上將印鈔發錢之權收歸國有,全國所有貨幣按照法律都應該由朝廷發行。理論上若是貨幣不超發,則從洪武年間至今,市麵上的貨幣就不會增加。然而我大明興盛二百年,人口增長,洪武十四年全國隻有一千零六十五萬戶丁口,而到萬曆六年,全國的戶口數已然過億,人口增長接近十倍。太祖年間戰亂方息,除如今南北二京之外,中原腹地幾乎無一大城,而到本朝,山東、河南、兩湖之地,城郭連綿,城市人口增長比之太祖初年隻怕二十倍也有餘。”


    “城市人口不務農桑,生活日用皆要以錢鈔購買,單單如此計算,本朝之錢鈔總數便應該是太祖年間的二十倍有餘了。”


    “二百餘年間錢鈔總數至少增加二十倍,計算之下單是為了維持經濟的正常運行,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多發行的錢鈔數量就得是之前總數的百中取二點七。這些錢若是發的少了,民間便會出現錢荒的景象。”


    王文龍講的內容非常容易理解,三人都聽懂了,他們以前以為朝廷多發錢對於百姓來說就是一種被動貨幣貶值的手段,是損害百姓利益的,聽王文龍一講才明白如此情況,朝廷要是不發錢,百姓日常生活便根本無錢可用。原來朝廷發錢,還真有正當性,而且這個錢不能發少了。


    常年在外朝辦事的太監陳矩也有些經濟學的技術思維,但是聽到王文龍這個理論還是有耳目一新之感。


    萬曆皇帝笑道:“我總聽官員上書,表示各地缺錢,百姓困苦,原來是這樣道理!”


    李太後不好幹預外朝事物,沒有發表議論。


    老太太過去對於經濟學也沒有什麽興趣,但因為王文龍講的夠直白,老太太也聽懂了王文龍所說的理論,心中頗有學會新東西的滿足感,雖然不好就此事開口誇獎王文龍,但就憑王文龍說的讓她覺得有理,李太後心中便已將王文龍當做是一個有才人物。


    萬曆皇帝對於可以多發錢這事兒頗感興趣,點頭說道:“過去發鈔總是地方上發現錢鈔緊缺,於是上書朝廷,如今照王愛卿所說,朝廷本該以每年百中取二點七的比例,主動多發行貨幣才是。”


    見到萬曆皇帝興奮的表情,王文龍心裏一笑。


    王文龍知道萬曆皇帝乍聽到這個數字,肯定覺得自己手中可以印更多錢來用,然而隻要計算就會知道大明曆代所印的寶鈔增速遠超過百分之二點七的數字,不然也不會導致鈔法廢馳現在隻能重新接受銀本位。


    萬曆皇帝如果真叫人來計算就會發現,按照這個數字他所能印的錢不是更多而是更少,那時也不知是怎樣表情。


    王文龍回答說:“若按微臣觀點,這數字應該比百分之二點七再高一些,超發貨幣會導致市場上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貨幣也是一種商品,數量多了,價錢自然就會便宜下來,這就叫做貨幣貶值。”


    王文龍停頓了一下看三人的表情,發現三人都能聽懂之後,繼續道:“假如說十年前一兩銀子能買一石米,十年之後隻能買半石,如果一個人十年前借了一兩銀子,需要賣一石米才能還,那麽十年後這一兩銀子的債,他隻需要賣半十米就能夠歸還。所以在貨幣貶值的情況下,借錢是件劃算的事情,百姓會更願意借債去發展。”


    “聖上、九蓮菩薩,臣所說的借債在此處隻是一種經濟學行為,並不隻有敗家之人才要借債,比如一個佃農想要增收,往往便會傾向於借貸去購買耕牛和農具,以一個無地莊戶想要擁有自己的田產,便會借債去雇人開墾荒地,乃至於工匠商人,天下百業,初創之時都需要靠借債才能有第一筆資金。如若碰上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或是朝廷想要戍邊屯田、活躍某地市場,那麽增發貨幣非但不是不好的行為,反而還有利於幫助實現朝廷的目的。”


    “當然這種增發還是要限定在一定限額,如原本多發百分之二點七的錢幣,在增發之處便可以轉為百分之三,甚至於百分之四,但若是再多,恐怕就會有貨幣貶值傷害百姓之憂了。”


    王文龍道:“臣以為這種使用貨幣去幫助發展的手段可以叫‘貨幣調節’。”


    王文龍最開始的論述李太後還聽得懂,但是說到貨幣超發的好處,李太後漸漸就有些跟不上了,直到最後王文龍總結之處,她又找了回來,隻覺得王文龍所說的有道理,但又不確定是否正確,於是選擇不說話。


    萬曆皇帝則明顯對這論述感到新奇,扭頭問一旁的陳矩道:“陳大伴以為王愛卿此言如何?”


    王文龍原本以為陳矩肯定會模棱兩可的說話,卻沒想到陳矩隻是稍微思索便笑著點頭:“老奴以為王舍人所說極有道理,將老奴以前不少迷思都解開了。”


    王文龍不禁對陳矩投去訝異的目光,陳矩能夠被外朝官員信任,甚至被稱為“陳佛”,其來有自,他在太監群體中屬於相當靠譜的人物,有一說一,比許多外朝的官員還要正直。


    萬曆皇帝點頭,對王文龍道:“人都說王建陽創立一經濟學,論及經濟事務天下無人能出其右,如今一看果然是身具才幹呀。”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無相黃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無相黃葉並收藏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