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做完開場詞之後,便是去年重要的甲骨文研究會研究成果的朗讀。
甲骨文研究會去年雖然因為沈一貫的倒台,所以運營上有些艱難,但是還是做了不少事情。這一批研究員對於考古學的理解恐怕是本時空最強的,他們所做的許多內容在後世看起來都是很淺的考古課題,可是在這時代都具有開創性。
雖然場中大多數人都是為看熱鬧而來,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真正喜愛考據學和金石學的學者,隻要是熟悉這些行當的人物,就能知道去年甲骨文研究會的成果有多麽重大的意義。
沈德符去年跟著範允臨等人一起去參加了兩次的紅山考古,發掘這次便作為紅山考古的介紹人上台,朗讀去年紅山考古的重要發現:
“在大淩河這一片區域的墓葬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特殊的遺址。此遺址的墳墓內部沒有發現如同其他墓葬群一樣的陶器,而全部是玉器,最初我們懷疑此地可居民能是紅山先民之中的異族部落。
但隨著後續的考古發現,我們也發現了玉玦型的玉豬龍、勾雲形玉器,玉龍玉鳳等等典型的紅山文化玉器,而沒有出現其他風格的葬物,可見此地確然是紅山文化的遺址群落。
這或許說明在上古的紅山先民之中是分成不同習俗的部落的,有的部落習慣以陶器入葬,有的部落習慣以玉器入葬。
……
這種部落之間的區別,從墓地的布置也可以看出。比如發掘出玉器的墓地,其貴重玉器一般放在墓主人的右手邊……”
沈德符一邊說著,一邊用自己的手示意,又拿出早就做好的圖示板,向大家詳細解釋當地墓葬的情況。
而當他將畫有骨殖情況的圖示板放到台上時,台下圍觀眾人中頓時發出一小陣驚呼聲。
“我就說吧,他們真是開棺見骨了?”
“其人已然安眠地下,居然主動發掘,還掠奪走地下的陪葬器物。”
“什麽考古發掘?與盜墓有何異?”
一些老學究們紛紛變色,然後便漸漸罵起來,台上的沈德符隻有硬著頭皮往下說,不敢理會。
見到這些聽眾們的反應,王文龍也忍不住露出苦笑。
在此時搞考古發掘需要對付的不光是惡劣的發掘環境,還有百姓對於考古工作的不理解。
之前王文龍就和董其昌討論過要不要把甲骨研究會對於古墓發掘的報告公之於眾。董其昌最終還是決定公開,因為萬曆皇帝已經默許他們甲骨研究會對紅山遺址開挖研究,遮遮掩掩,反而會使得他們在東北的考古發掘引來更多的非議。
與此同時,在場還有許多前來參會的好事之徒甚至是各大報紙的記者,他們卻是激動不已。
在沈德符說完報告之後,很多人便上去提問。
一個操著江南口音的記者道:“我乃《金陵時報》特聘的記者,想要請問研究會,你們所挖掘的上古墓葬之中最高的品級大概到了什麽程度?”
這是各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研究會如果回答他挖到了紅山遺址的首領墓葬,這記者回去就敢寫他們挖到了堯舜之墓,定能夠提升報紙銷量。
董其昌不敢讓沈德符回答這個問題,上前搶過發言權道:“我們對紅山文化的了解還很淺薄,不過現在也已確定,紅山文化還在部落階段,那時恐怕堯舜都還未出,最高級別的首領也無非是墓葬中使用了玉玦的部落首領而已。此部落大小方圓恐不會超過如今一縣之地,墓主人在上古文獻中恐怕並無記載。。”
又有人問:“甲骨研究會之考古發掘算是盜墓嗎?所發掘的物品你們將如何處置?”
董其昌連忙回答說道:“我們對於上古遺址發掘並非盜墓,紅山與安陽遺址的範圍遠比今日之城市要小,當時的墳地與居民區相隔亦是不遠,且地麵上並無明顯的墳地標記。
我等隻是在挖掘過程中記錄了所發掘出來的物品一點點拚湊,反推當地數千年前的情景,才能推斷出某處是墳地、某處是作坊。
由於日久年深,即使當地百姓也說不出何處是墳地所在,甚至許多地方因為地形平坦,所以早都是當地百姓的農田,許多屍骨早就被翻動了多次了的。
……
我們並未發掘過秦漢以後的墳墓。
研究會規定即使要發掘秦漢以後的墳墓,也是必須首先發現古墓坍塌或者出現了盜洞之後才可以進行,違反者由甲骨文研究會拿其罪證,即送法辦,絕不留情。這一點可見於研究會章程‘保護性發掘’一章。”
董其昌心中慶幸,甲骨研究會在考古之初就由王文龍主導確定了對於古墓“保護性發掘”的原則。
此時金石學家中不少都和盜墓賊有勾搭,但是甲骨研究會在這一點上有嚴格的紀律,這給甲骨研究會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但也保證了研究會的工作可以被大眾所接受。
不過場下這些人可聽不懂什麽保護性挖掘。
有人說道:“開棺見骨到底是有辱先人,即使墳墓坍塌,墓中主人原本安於棺槨之中,你等卻要將墳墓打開,此大違倫理也。這一點毋庸狡辯吧?”
“這位先生說錯了。”見王文龍站起身反駁董其昌暗暗擦了擦汗,總算有人能幫他說話了。
“建陽先生有何意見?”
王文龍道:“古代墳墓之所以不該去動,是因為長久的封閉使得墳墓之中不見水和空氣,乃處於一種平衡狀態,墓中屍骨與陪葬器物都能安然保存,後人若是加以擾動,則陪葬器將化為灰飛,屍骨也即會朽爛。”
他停頓了一下,見眾人都點頭表示聽懂,這才繼續說:
“保護性發掘的前提是墳墓產生了破孔破洞,或是人為或是天災,在此情況下,外界的陽光空氣甚至雨水、蛇鼠都會進入墓室之中,墓中的器物全將化為黃土:絲織品腐爛、陶器碎裂、墓中主人也將立時腐爛。這種情況下若是後人有敬愛先人之心,自然該請出屍骨重新裝槨、研究隨葬品、尋訪先人技藝。難道該不管不顧任由墓穴之中精美的陪葬器化成泥土,古人屍骸也由他被蛇蟲鼠蟻吞噬嗎?”
能參加這次會議的不少都是金石學愛好者,原本就是站在甲骨文研究會這一邊。
不少人之前對於保護性發掘的意義還了解的不太清楚。此時聽到王文龍一說才明白。
有人點頭道:“原來如此,發掘古墓是為了讓先人的遺物不會爛在泥土之中。”
“怪不得叫保護性發掘,目的是保護,另外還有發掘的意義,這是今古兩相全之法了。”
但還是有一些比較保守的人士依舊搖頭:“那便讓它爛在泥土裏,人死之後開關見骨,無人性也!難道為了我等後人研究古人文化,就要使得古人屍骨顏麵無存嗎?”
對於這個說法,讚同者居然還頗不少。
王文龍也是無奈,一直到他穿越的前世,資訊發達還有不少人堅持認為考古和盜墓沒有區別,更別說在此時,他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說服所有人,隻要讓其中大部分人能夠接受保護性挖掘的做法就已經算不錯。
(本章完)
甲骨文研究會去年雖然因為沈一貫的倒台,所以運營上有些艱難,但是還是做了不少事情。這一批研究員對於考古學的理解恐怕是本時空最強的,他們所做的許多內容在後世看起來都是很淺的考古課題,可是在這時代都具有開創性。
雖然場中大多數人都是為看熱鬧而來,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真正喜愛考據學和金石學的學者,隻要是熟悉這些行當的人物,就能知道去年甲骨文研究會的成果有多麽重大的意義。
沈德符去年跟著範允臨等人一起去參加了兩次的紅山考古,發掘這次便作為紅山考古的介紹人上台,朗讀去年紅山考古的重要發現:
“在大淩河這一片區域的墓葬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特殊的遺址。此遺址的墳墓內部沒有發現如同其他墓葬群一樣的陶器,而全部是玉器,最初我們懷疑此地可居民能是紅山先民之中的異族部落。
但隨著後續的考古發現,我們也發現了玉玦型的玉豬龍、勾雲形玉器,玉龍玉鳳等等典型的紅山文化玉器,而沒有出現其他風格的葬物,可見此地確然是紅山文化的遺址群落。
這或許說明在上古的紅山先民之中是分成不同習俗的部落的,有的部落習慣以陶器入葬,有的部落習慣以玉器入葬。
……
這種部落之間的區別,從墓地的布置也可以看出。比如發掘出玉器的墓地,其貴重玉器一般放在墓主人的右手邊……”
沈德符一邊說著,一邊用自己的手示意,又拿出早就做好的圖示板,向大家詳細解釋當地墓葬的情況。
而當他將畫有骨殖情況的圖示板放到台上時,台下圍觀眾人中頓時發出一小陣驚呼聲。
“我就說吧,他們真是開棺見骨了?”
“其人已然安眠地下,居然主動發掘,還掠奪走地下的陪葬器物。”
“什麽考古發掘?與盜墓有何異?”
一些老學究們紛紛變色,然後便漸漸罵起來,台上的沈德符隻有硬著頭皮往下說,不敢理會。
見到這些聽眾們的反應,王文龍也忍不住露出苦笑。
在此時搞考古發掘需要對付的不光是惡劣的發掘環境,還有百姓對於考古工作的不理解。
之前王文龍就和董其昌討論過要不要把甲骨研究會對於古墓發掘的報告公之於眾。董其昌最終還是決定公開,因為萬曆皇帝已經默許他們甲骨研究會對紅山遺址開挖研究,遮遮掩掩,反而會使得他們在東北的考古發掘引來更多的非議。
與此同時,在場還有許多前來參會的好事之徒甚至是各大報紙的記者,他們卻是激動不已。
在沈德符說完報告之後,很多人便上去提問。
一個操著江南口音的記者道:“我乃《金陵時報》特聘的記者,想要請問研究會,你們所挖掘的上古墓葬之中最高的品級大概到了什麽程度?”
這是各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研究會如果回答他挖到了紅山遺址的首領墓葬,這記者回去就敢寫他們挖到了堯舜之墓,定能夠提升報紙銷量。
董其昌不敢讓沈德符回答這個問題,上前搶過發言權道:“我們對紅山文化的了解還很淺薄,不過現在也已確定,紅山文化還在部落階段,那時恐怕堯舜都還未出,最高級別的首領也無非是墓葬中使用了玉玦的部落首領而已。此部落大小方圓恐不會超過如今一縣之地,墓主人在上古文獻中恐怕並無記載。。”
又有人問:“甲骨研究會之考古發掘算是盜墓嗎?所發掘的物品你們將如何處置?”
董其昌連忙回答說道:“我們對於上古遺址發掘並非盜墓,紅山與安陽遺址的範圍遠比今日之城市要小,當時的墳地與居民區相隔亦是不遠,且地麵上並無明顯的墳地標記。
我等隻是在挖掘過程中記錄了所發掘出來的物品一點點拚湊,反推當地數千年前的情景,才能推斷出某處是墳地、某處是作坊。
由於日久年深,即使當地百姓也說不出何處是墳地所在,甚至許多地方因為地形平坦,所以早都是當地百姓的農田,許多屍骨早就被翻動了多次了的。
……
我們並未發掘過秦漢以後的墳墓。
研究會規定即使要發掘秦漢以後的墳墓,也是必須首先發現古墓坍塌或者出現了盜洞之後才可以進行,違反者由甲骨文研究會拿其罪證,即送法辦,絕不留情。這一點可見於研究會章程‘保護性發掘’一章。”
董其昌心中慶幸,甲骨研究會在考古之初就由王文龍主導確定了對於古墓“保護性發掘”的原則。
此時金石學家中不少都和盜墓賊有勾搭,但是甲骨研究會在這一點上有嚴格的紀律,這給甲骨研究會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但也保證了研究會的工作可以被大眾所接受。
不過場下這些人可聽不懂什麽保護性挖掘。
有人說道:“開棺見骨到底是有辱先人,即使墳墓坍塌,墓中主人原本安於棺槨之中,你等卻要將墳墓打開,此大違倫理也。這一點毋庸狡辯吧?”
“這位先生說錯了。”見王文龍站起身反駁董其昌暗暗擦了擦汗,總算有人能幫他說話了。
“建陽先生有何意見?”
王文龍道:“古代墳墓之所以不該去動,是因為長久的封閉使得墳墓之中不見水和空氣,乃處於一種平衡狀態,墓中屍骨與陪葬器物都能安然保存,後人若是加以擾動,則陪葬器將化為灰飛,屍骨也即會朽爛。”
他停頓了一下,見眾人都點頭表示聽懂,這才繼續說:
“保護性發掘的前提是墳墓產生了破孔破洞,或是人為或是天災,在此情況下,外界的陽光空氣甚至雨水、蛇鼠都會進入墓室之中,墓中的器物全將化為黃土:絲織品腐爛、陶器碎裂、墓中主人也將立時腐爛。這種情況下若是後人有敬愛先人之心,自然該請出屍骨重新裝槨、研究隨葬品、尋訪先人技藝。難道該不管不顧任由墓穴之中精美的陪葬器化成泥土,古人屍骸也由他被蛇蟲鼠蟻吞噬嗎?”
能參加這次會議的不少都是金石學愛好者,原本就是站在甲骨文研究會這一邊。
不少人之前對於保護性發掘的意義還了解的不太清楚。此時聽到王文龍一說才明白。
有人點頭道:“原來如此,發掘古墓是為了讓先人的遺物不會爛在泥土之中。”
“怪不得叫保護性發掘,目的是保護,另外還有發掘的意義,這是今古兩相全之法了。”
但還是有一些比較保守的人士依舊搖頭:“那便讓它爛在泥土裏,人死之後開關見骨,無人性也!難道為了我等後人研究古人文化,就要使得古人屍骨顏麵無存嗎?”
對於這個說法,讚同者居然還頗不少。
王文龍也是無奈,一直到他穿越的前世,資訊發達還有不少人堅持認為考古和盜墓沒有區別,更別說在此時,他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說服所有人,隻要讓其中大部分人能夠接受保護性挖掘的做法就已經算不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