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站著的正是已經將這套新商稅政策修改了數次的夏元吉,對於如今這套即將呈遞給朱元璋的商稅政策,他充滿了信心。
這套商稅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根據商戶的規模大小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並要求他們分別辦理相應的登記手續。以前,小攤販和小商戶都不需要辦理任何手續,可以自由地推著小車出門擺攤售賣自己的手藝品或商品。然而,那些大型商戶雖然需要辦理相關的商戶登記,但由於朝廷長期以來對商稅不夠重視,隻收取他們不到一成的稅收。這其中存在著許多官員與商戶之間的貓膩,例如在賬冊上做手腳,將原本龐大的營收數據縮小,從而增加給辦差人的好處。這樣一來,朝廷實際上損失了大量的稅款收入。
而現在這套商稅政策,則將小攤販也納入了商戶的管理製度之中。政府在每條街道設立一個街道商戶管理處,所有想要在該街道進行售賣的人,無論是大商戶還是小攤販,都必須到這個管理處辦理商戶手續。
而管理處會根據街道內所有商戶上一月的營收情況,來確定下一月的營收稅額起征點。對於小攤販來說,他們的稅收將根據所售商品的種類來決定,但總體不會超過本月營收的一成。
此外,攤販們還可以自主選擇采用定額稅的方式,即全年無論每月營收狀況好壞或是否開店,都需繳納相同的稅額。
這種政策的實施,使得小攤販們有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決定納稅方式。同時,這也有助於提高稅收征管的效率和公平性,確保每個商戶都能按照規定履行納稅義務。
中等商戶,如小飯店、胭脂鋪和小布行等,其征稅標準采用了更為靈活的階梯式遞增方式。根據營業額的增長,每增加三千兩便加收一成的稅款,但不必過於擔憂,畢竟隻有在生意興隆或接到特大訂單時才會麵臨這種情況。盡管如此,商戶們仍能獲得豐厚的利潤,且最多隻需繳納兩成的稅款。
至於那些大型商號,如酒樓、青樓以及像朱楩所置辦的那些產業,則成為朝廷的重要財源。這些商號的起征點高達兩成,隨著營業額的不斷攀升,每增加一萬兩就需要多繳納一成的稅款,直至達到三成的上限。
這還僅僅隻是有關商稅征收的項目而已,這套新政策裏麵還包含了商戶的管理辦法、商戶行商橫跨兩地的征收方式,甚至連對於從一地賣到另一地這種流動型商戶的征收辦法都詳細詳盡地寫在了上麵。這些規定和辦法既有利於穩定市場秩序,又能夠保證稅收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通過實施這項改革措施,不僅可以有效地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同時也能有力地規範一些商業行為,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進一步推動城市經濟的蓬勃發展。這也將為國朝的繁榮與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並為百姓帶來更多福祉。
朱元璋皺著眉頭,仔細地看著手中那份嶄新的商稅政策,目光如炬。他反複閱讀著這份政策,心裏默默地計算著其中的數據和條款,漸漸地,臉上浮現出一絲滿意的笑容。
“嗯……”朱元璋微微點頭,自言自語道:“這份政策,確實有可能讓我們大明朝的國庫重新充實起來。”
事實上,明朝的農稅向來不高,尤其是在早期,甚至還略有富餘。但這並非完全得益於自身的治理,更多的是前朝的破產重組以及當前階段的暴力式資源再分配。
比如,像藍玉、胡惟庸等這些被打倒的權貴們,他們原本應得的資產或利益現在都被重新分配給了藩王們。從短期來看,這種方式的確能夠維持國家的財政收支平衡,但隨著皇室成員不斷增多,未來的情況將會變得更加複雜。
此外,過去兩年間,明朝與各方勢力的戰爭頻繁發生,同時國內也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需要大量的賑災資金。因此,雖然目前每年的賦稅收入勉強能夠應付各項開支,但想要有結餘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除非全年農業豐收且沒有外部戰亂之憂。
所以,老朱對於商稅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從最初的堅決反對逐漸變為接受。原因在於提高商稅意味著提升商人的地位,而這一點在封建社會以及以農耕文明為主導的中華大地,是所有統治階級所不願看到的。
商稅政策在草擬初期便遭遇了來自戶部眾多官員的強烈抵製情緒。幸運的是,夏元吉思維敏捷,迅速與各級官員溝通,表示如果能夠合理製定商稅,增加稅收收入,那麽官員們微薄的俸祿有可能得到增長。這個理由成功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使得他們在現實利益麵前做出了妥協。
然而,對於朱允炆而言,這種行為簡直就是讓他這位儒家君子與商賈等三教九流之輩同流合汙,嚴重損害了他作為儒君的形象。
可以明顯看出,站在朱元璋身旁的朱允炆對這項新商稅政策滿臉不情願,隻差沒有將自己的反對意見直接寫在臉上了。
朱元璋靠在躺椅之上,看著一旁的朱允炆說道:“允炆啊,你來看看,對於這新修的商稅還有沒有什麽要修改和補充的?”說罷便將手中的政策遞向了一旁的朱允炆。
朱允炆聽後,臉上露出一絲猶豫之色,但還是走上前去接過了朱元璋手中的政策。他緩緩展開那卷紙,開始仔細閱讀起來。整個大殿內一片死寂,仿佛時間都停止了流動,隻剩下紙張翻動時發出的沙沙聲。
從朱允炆對於手中政策翻動的頻率來看,他顯然沒有像老朱那樣認真對待這些文件。老朱總是仔細地閱讀每一頁,甚至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但朱允炆卻隻是粗枝大葉地翻動著,似乎並沒有真正投入其中。
過了好一會兒,朱允炆才終於將政冊合起來,然後輕輕地放在朱元璋身前的桌案上。他深吸一口氣,開口說道:“皇爺爺,孫兒覺得既然這份政策是由夏尚書主擬的,那麽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不過……”
朱元璋打斷了他的話,語氣平和但堅定地問道:“不過什麽?直接說。”
朱允炆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隻是,如果我們抬高商稅,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向各級官員傳達一個信息——朝廷開始重視商人了。這樣一來,商人的地位將會得到提升,而以往一直是以農稅為主的百姓們可能會感到不滿。畢竟,商人並不從事生產活動,他們所做的無非是一些左手進右手出的買賣。如果讓他們的地位提高了,百姓們都紛紛效仿去行商,那農田就會荒廢,最終會引發社會動蕩啊!”
朱允炆這通分析也不無道理,而且可以說是幾千年來封建社會培養出的標準答案了
夏元吉見朱元璋沒有開口,這政策又是他主擬的,於是開口說到“太孫說的極是,但如今靠農稅所得勉強能夠應付朝廷支出,若日後皇室壯大起來,分封各地所需供養的皇室成員增加,那便無法給到國庫用於朝廷用度的份額,況且隻是增加一些商稅並不等於提高商人地位,我們還是以農稅為主,增收的商稅也隻不過是讓朝廷多一些可調度當然銀兩罷了。”
這套商稅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根據商戶的規模大小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並要求他們分別辦理相應的登記手續。以前,小攤販和小商戶都不需要辦理任何手續,可以自由地推著小車出門擺攤售賣自己的手藝品或商品。然而,那些大型商戶雖然需要辦理相關的商戶登記,但由於朝廷長期以來對商稅不夠重視,隻收取他們不到一成的稅收。這其中存在著許多官員與商戶之間的貓膩,例如在賬冊上做手腳,將原本龐大的營收數據縮小,從而增加給辦差人的好處。這樣一來,朝廷實際上損失了大量的稅款收入。
而現在這套商稅政策,則將小攤販也納入了商戶的管理製度之中。政府在每條街道設立一個街道商戶管理處,所有想要在該街道進行售賣的人,無論是大商戶還是小攤販,都必須到這個管理處辦理商戶手續。
而管理處會根據街道內所有商戶上一月的營收情況,來確定下一月的營收稅額起征點。對於小攤販來說,他們的稅收將根據所售商品的種類來決定,但總體不會超過本月營收的一成。
此外,攤販們還可以自主選擇采用定額稅的方式,即全年無論每月營收狀況好壞或是否開店,都需繳納相同的稅額。
這種政策的實施,使得小攤販們有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決定納稅方式。同時,這也有助於提高稅收征管的效率和公平性,確保每個商戶都能按照規定履行納稅義務。
中等商戶,如小飯店、胭脂鋪和小布行等,其征稅標準采用了更為靈活的階梯式遞增方式。根據營業額的增長,每增加三千兩便加收一成的稅款,但不必過於擔憂,畢竟隻有在生意興隆或接到特大訂單時才會麵臨這種情況。盡管如此,商戶們仍能獲得豐厚的利潤,且最多隻需繳納兩成的稅款。
至於那些大型商號,如酒樓、青樓以及像朱楩所置辦的那些產業,則成為朝廷的重要財源。這些商號的起征點高達兩成,隨著營業額的不斷攀升,每增加一萬兩就需要多繳納一成的稅款,直至達到三成的上限。
這還僅僅隻是有關商稅征收的項目而已,這套新政策裏麵還包含了商戶的管理辦法、商戶行商橫跨兩地的征收方式,甚至連對於從一地賣到另一地這種流動型商戶的征收辦法都詳細詳盡地寫在了上麵。這些規定和辦法既有利於穩定市場秩序,又能夠保證稅收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通過實施這項改革措施,不僅可以有效地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同時也能有力地規範一些商業行為,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進一步推動城市經濟的蓬勃發展。這也將為國朝的繁榮與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並為百姓帶來更多福祉。
朱元璋皺著眉頭,仔細地看著手中那份嶄新的商稅政策,目光如炬。他反複閱讀著這份政策,心裏默默地計算著其中的數據和條款,漸漸地,臉上浮現出一絲滿意的笑容。
“嗯……”朱元璋微微點頭,自言自語道:“這份政策,確實有可能讓我們大明朝的國庫重新充實起來。”
事實上,明朝的農稅向來不高,尤其是在早期,甚至還略有富餘。但這並非完全得益於自身的治理,更多的是前朝的破產重組以及當前階段的暴力式資源再分配。
比如,像藍玉、胡惟庸等這些被打倒的權貴們,他們原本應得的資產或利益現在都被重新分配給了藩王們。從短期來看,這種方式的確能夠維持國家的財政收支平衡,但隨著皇室成員不斷增多,未來的情況將會變得更加複雜。
此外,過去兩年間,明朝與各方勢力的戰爭頻繁發生,同時國內也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需要大量的賑災資金。因此,雖然目前每年的賦稅收入勉強能夠應付各項開支,但想要有結餘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除非全年農業豐收且沒有外部戰亂之憂。
所以,老朱對於商稅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從最初的堅決反對逐漸變為接受。原因在於提高商稅意味著提升商人的地位,而這一點在封建社會以及以農耕文明為主導的中華大地,是所有統治階級所不願看到的。
商稅政策在草擬初期便遭遇了來自戶部眾多官員的強烈抵製情緒。幸運的是,夏元吉思維敏捷,迅速與各級官員溝通,表示如果能夠合理製定商稅,增加稅收收入,那麽官員們微薄的俸祿有可能得到增長。這個理由成功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使得他們在現實利益麵前做出了妥協。
然而,對於朱允炆而言,這種行為簡直就是讓他這位儒家君子與商賈等三教九流之輩同流合汙,嚴重損害了他作為儒君的形象。
可以明顯看出,站在朱元璋身旁的朱允炆對這項新商稅政策滿臉不情願,隻差沒有將自己的反對意見直接寫在臉上了。
朱元璋靠在躺椅之上,看著一旁的朱允炆說道:“允炆啊,你來看看,對於這新修的商稅還有沒有什麽要修改和補充的?”說罷便將手中的政策遞向了一旁的朱允炆。
朱允炆聽後,臉上露出一絲猶豫之色,但還是走上前去接過了朱元璋手中的政策。他緩緩展開那卷紙,開始仔細閱讀起來。整個大殿內一片死寂,仿佛時間都停止了流動,隻剩下紙張翻動時發出的沙沙聲。
從朱允炆對於手中政策翻動的頻率來看,他顯然沒有像老朱那樣認真對待這些文件。老朱總是仔細地閱讀每一頁,甚至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但朱允炆卻隻是粗枝大葉地翻動著,似乎並沒有真正投入其中。
過了好一會兒,朱允炆才終於將政冊合起來,然後輕輕地放在朱元璋身前的桌案上。他深吸一口氣,開口說道:“皇爺爺,孫兒覺得既然這份政策是由夏尚書主擬的,那麽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不過……”
朱元璋打斷了他的話,語氣平和但堅定地問道:“不過什麽?直接說。”
朱允炆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隻是,如果我們抬高商稅,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向各級官員傳達一個信息——朝廷開始重視商人了。這樣一來,商人的地位將會得到提升,而以往一直是以農稅為主的百姓們可能會感到不滿。畢竟,商人並不從事生產活動,他們所做的無非是一些左手進右手出的買賣。如果讓他們的地位提高了,百姓們都紛紛效仿去行商,那農田就會荒廢,最終會引發社會動蕩啊!”
朱允炆這通分析也不無道理,而且可以說是幾千年來封建社會培養出的標準答案了
夏元吉見朱元璋沒有開口,這政策又是他主擬的,於是開口說到“太孫說的極是,但如今靠農稅所得勉強能夠應付朝廷支出,若日後皇室壯大起來,分封各地所需供養的皇室成員增加,那便無法給到國庫用於朝廷用度的份額,況且隻是增加一些商稅並不等於提高商人地位,我們還是以農稅為主,增收的商稅也隻不過是讓朝廷多一些可調度當然銀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