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蘭似乎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一臉淡然地等待著命運的降臨。袁巧兒和周妃卻依然沉浸在巨大的震驚之中,麵對這樣的情形不知道該如何辦才是。就在此時,朱楩再次打破了沉寂,說出了一個更令她們震驚到的消息。
\"姐姐,陛下要納你為妃。\" 這句話如同比先前還要響的霹雷一般,讓在場的每個人都陷入了驚愕之中。尤其是欣蘭本人,她萬萬沒想到自己會從必死之境變成了皇帝的嬪妃。這種突如其來的轉變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就像是後世的過山車一樣,讓人的心情瞬間從穀底衝向高峰,這次換做是她就那麽呆呆的看著朱楩,說不出一句話來。
周妃曾經也是一名妃子,深知宮廷生活的艱辛與不易。成為妃子不僅需要忍受無盡的孤獨寂寞,更意味著可能永遠無法離開京城,被困於宮廷之中。但無論如何,至少欣蘭不用再麵對殉葬的命運,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想到這裏,周妃的心稍稍放寬了一些。
而這個消息在袁巧兒與柳柳耳中聽來,則是說的欣蘭不用殉葬,不用死了,自然是高興的,忙追問道:“殿下,快說說這是為什麽呀,怎麽新皇會想納欣蘭姐姐為妃?”
朱楩其實心裏很清楚,朱允炆要納欣蘭為妃,明顯不是因為喜歡她,而是要利用欣蘭來限製和掌控自己。這種情況對於欣蘭來說,真的是好事嗎?而且,他與朱允炆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能真正解決的,他們之間注定不會和平共處。
雖然目前兩人還能相安無事,但以後呢?現在朱楩能夠憑借收複安南的戰功,讓朱允炆不敢輕易對他動手。但如果朱允炆將他架空一年或兩年,然後給他找點替罪羊幹的事情,往他頭上扣幾頂黑鍋,那他也隻能乖乖地接受被削藩的命運。到那時,欣蘭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她的結局恐怕不會比殉葬好多少。想到這裏,朱楩不禁感到一陣沉重。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權衡,最終還是決定將今天所發生的事情向這四位自己最為信任的女子一五一十地講述清楚。於是乎,他開始詳細敘述起朱允炆如何利用老朱臨終時留下的遺言漏洞,重新啟動了殘酷的殉葬製度,接著又講述了自己與朱允炆針鋒相對的過程,甚至包括在最後關鍵時刻,朱允炆竟然會拿出了欣蘭這張牌來逼迫自己就範的事情。
聽完這一切後,周妃的心情變得異常沉重,她怎麽也想不到,自己的兒子竟會被當今天下權勢最大之人用自己的幹女兒作為要挾。而一旁的袁巧兒也恍然大悟,此刻她們所處的境地實在是如履薄冰、進退兩難,表麵上看,似乎是讓欣蘭僥幸逃脫了殉葬的命運,但實際上無論是對朱楩還是欣蘭而言,都猶如身處溫水之中,逐漸被煮熟的青蛙一般,毫無反抗之力。
然而,在這過程中,欣蘭的眼神中卻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不情願。事實上,在她內心深處,早已有了心儀之人,隻可惜如今已無法如願嫁給那個人。因此,她寧願選擇一生陪伴在周妃身旁。但此時此刻,她卻被當今聖上點名要求封為妃子,麵對這樣的情況,她甚至連拒絕的權利都沒有。
“姐姐,你放心,我會想辦法盡量把時間往後拖,你不願從他,弟弟我怎麽可能讓你委屈求全,此事還有轉機,我需謀劃一番,到時候母妃與姐姐得多多配合。”朱楩看著有些不太情願的欣蘭淡然說道,語氣很平靜,但眼神卻堅定而決絕。
倒是周妃聽到這句話後,臉上露出驚愕之色,她似乎想到了什麽不好的事情,一把抓住朱楩的胳膊,用極小的聲音問道:“你要造反?”
這個問題雖然很小聲,小到幾乎聽不到,但在場所有人都能從周妃的唇間看出這四個字,因為她的嘴唇動得很慢,仿佛每一個字都充滿了恐懼和擔憂。
是的,周妃就是這麽問的,而且問得非常直接,也隻有對象是自己的兒子時,她才敢問出這樣的話來。
欣蘭連忙搖頭,眼中滿是驚慌,搶先說道:“若是這樣,那殿下切莫為了我做這種事,欣蘭承受不起。”
朱楩緊緊地握住周妃用力抓著自己胳膊的手,輕輕地搖了搖頭,然後用一種幾乎聽不到的聲音,但卻能夠讓她們通過唇語理解的方式說出了三個字:“清君側!”
同樣的一件事情,如果采用不同的說法,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意義。如果說造反,那就意味著皇帝下台,由自己取而代之;而清君側則表示皇帝仍然是皇帝,隻不過皇帝身邊的人都必須聽從他的指揮。
這其實是一個關於是否要成為劉邦或曹操的抉擇。顯而易見的是,就朱楩當下的實力以及從禮法層麵所獲得的支持而言,他並不具備直接反叛並取代皇帝的能力。但是,“清君側”這個借口卻是恰如其分,而且他內心深知,按照當前的局勢持續演變下去,削藩必定會發生,而北方的燕王朱棣在未來改元永樂也是板上釘釘之事。
此刻,四位女子的神情由最初的驚訝,繼而轉為難以置信,隨後變得黯淡無光,繼而是憂心忡忡,最後則是無可奈何地相信,也唯有相信而已。畢竟,朱楩此時此刻的表情已經向她們表明,他已經做出了這樣的決定,而她們所能做的便是全力配合他。
第二天清晨,新的朝堂迎來了全新的議政議程。朱允炆將他精心策劃的建文新政呈現在眾人麵前,並委派黃子澄和方孝孺向朝中全體官員詳細講解、深入探討以及嚴密監督其實施進程。其中一項重要舉措便是推行井田製,這一政策已全麵下達至全國各地。
這屬於民政範疇,盡管對於廣大百姓而言,這種古老且已被實踐證明無法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製度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他們所麵臨的困境,但它卻是轟皇致力於恢複周禮的關鍵環節,因此必須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浪潮。至少京城周邊的數個行省已經率先展開行動。
除了井田製之外,建文新政還包括另外兩項重要內容:一是修改各地的地名,即按照周禮製度恢複各地昔日的舊名;二是對官員的官職名稱進行調整變更。然而,這些新政措施在短期內幾乎不具備任何實質性意義,隻是為了順應周禮而不得不付諸實踐。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也給朝廷各級官員增加了大量向民眾宣傳普及的工作量。
最後一項就是削藩,沒錯,削藩,在他登基稱帝的第二天,朱元璋頭七後的第二天,他把建文新政中最重要議題留給了削藩,而今日讓眾臣討論的便是如何削,怎麽削,從誰先開始削。
其實這個話題他與那四人早在朱元璋在世之時便已經確定好了,製定出了詳細的削藩流程和順序,今日拿出來議,不過隻是為了走個形式,目的自然是最後收尾時由黃子澄來宣布一下他們早已做好的計劃罷了。
朱楩自然是不在場的,他早就不上朝了,今日當然也不上朝,即便這是新皇正式稱朝的第一天,隻要沒有召見他,他依然不去,不過略有不同的是,今日他已經換好了朝服,來到奉天殿外不遠處的涼亭下坐著等待著早朝的結束,他有事要奏。
\"姐姐,陛下要納你為妃。\" 這句話如同比先前還要響的霹雷一般,讓在場的每個人都陷入了驚愕之中。尤其是欣蘭本人,她萬萬沒想到自己會從必死之境變成了皇帝的嬪妃。這種突如其來的轉變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就像是後世的過山車一樣,讓人的心情瞬間從穀底衝向高峰,這次換做是她就那麽呆呆的看著朱楩,說不出一句話來。
周妃曾經也是一名妃子,深知宮廷生活的艱辛與不易。成為妃子不僅需要忍受無盡的孤獨寂寞,更意味著可能永遠無法離開京城,被困於宮廷之中。但無論如何,至少欣蘭不用再麵對殉葬的命運,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想到這裏,周妃的心稍稍放寬了一些。
而這個消息在袁巧兒與柳柳耳中聽來,則是說的欣蘭不用殉葬,不用死了,自然是高興的,忙追問道:“殿下,快說說這是為什麽呀,怎麽新皇會想納欣蘭姐姐為妃?”
朱楩其實心裏很清楚,朱允炆要納欣蘭為妃,明顯不是因為喜歡她,而是要利用欣蘭來限製和掌控自己。這種情況對於欣蘭來說,真的是好事嗎?而且,他與朱允炆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能真正解決的,他們之間注定不會和平共處。
雖然目前兩人還能相安無事,但以後呢?現在朱楩能夠憑借收複安南的戰功,讓朱允炆不敢輕易對他動手。但如果朱允炆將他架空一年或兩年,然後給他找點替罪羊幹的事情,往他頭上扣幾頂黑鍋,那他也隻能乖乖地接受被削藩的命運。到那時,欣蘭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她的結局恐怕不會比殉葬好多少。想到這裏,朱楩不禁感到一陣沉重。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權衡,最終還是決定將今天所發生的事情向這四位自己最為信任的女子一五一十地講述清楚。於是乎,他開始詳細敘述起朱允炆如何利用老朱臨終時留下的遺言漏洞,重新啟動了殘酷的殉葬製度,接著又講述了自己與朱允炆針鋒相對的過程,甚至包括在最後關鍵時刻,朱允炆竟然會拿出了欣蘭這張牌來逼迫自己就範的事情。
聽完這一切後,周妃的心情變得異常沉重,她怎麽也想不到,自己的兒子竟會被當今天下權勢最大之人用自己的幹女兒作為要挾。而一旁的袁巧兒也恍然大悟,此刻她們所處的境地實在是如履薄冰、進退兩難,表麵上看,似乎是讓欣蘭僥幸逃脫了殉葬的命運,但實際上無論是對朱楩還是欣蘭而言,都猶如身處溫水之中,逐漸被煮熟的青蛙一般,毫無反抗之力。
然而,在這過程中,欣蘭的眼神中卻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不情願。事實上,在她內心深處,早已有了心儀之人,隻可惜如今已無法如願嫁給那個人。因此,她寧願選擇一生陪伴在周妃身旁。但此時此刻,她卻被當今聖上點名要求封為妃子,麵對這樣的情況,她甚至連拒絕的權利都沒有。
“姐姐,你放心,我會想辦法盡量把時間往後拖,你不願從他,弟弟我怎麽可能讓你委屈求全,此事還有轉機,我需謀劃一番,到時候母妃與姐姐得多多配合。”朱楩看著有些不太情願的欣蘭淡然說道,語氣很平靜,但眼神卻堅定而決絕。
倒是周妃聽到這句話後,臉上露出驚愕之色,她似乎想到了什麽不好的事情,一把抓住朱楩的胳膊,用極小的聲音問道:“你要造反?”
這個問題雖然很小聲,小到幾乎聽不到,但在場所有人都能從周妃的唇間看出這四個字,因為她的嘴唇動得很慢,仿佛每一個字都充滿了恐懼和擔憂。
是的,周妃就是這麽問的,而且問得非常直接,也隻有對象是自己的兒子時,她才敢問出這樣的話來。
欣蘭連忙搖頭,眼中滿是驚慌,搶先說道:“若是這樣,那殿下切莫為了我做這種事,欣蘭承受不起。”
朱楩緊緊地握住周妃用力抓著自己胳膊的手,輕輕地搖了搖頭,然後用一種幾乎聽不到的聲音,但卻能夠讓她們通過唇語理解的方式說出了三個字:“清君側!”
同樣的一件事情,如果采用不同的說法,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意義。如果說造反,那就意味著皇帝下台,由自己取而代之;而清君側則表示皇帝仍然是皇帝,隻不過皇帝身邊的人都必須聽從他的指揮。
這其實是一個關於是否要成為劉邦或曹操的抉擇。顯而易見的是,就朱楩當下的實力以及從禮法層麵所獲得的支持而言,他並不具備直接反叛並取代皇帝的能力。但是,“清君側”這個借口卻是恰如其分,而且他內心深知,按照當前的局勢持續演變下去,削藩必定會發生,而北方的燕王朱棣在未來改元永樂也是板上釘釘之事。
此刻,四位女子的神情由最初的驚訝,繼而轉為難以置信,隨後變得黯淡無光,繼而是憂心忡忡,最後則是無可奈何地相信,也唯有相信而已。畢竟,朱楩此時此刻的表情已經向她們表明,他已經做出了這樣的決定,而她們所能做的便是全力配合他。
第二天清晨,新的朝堂迎來了全新的議政議程。朱允炆將他精心策劃的建文新政呈現在眾人麵前,並委派黃子澄和方孝孺向朝中全體官員詳細講解、深入探討以及嚴密監督其實施進程。其中一項重要舉措便是推行井田製,這一政策已全麵下達至全國各地。
這屬於民政範疇,盡管對於廣大百姓而言,這種古老且已被實踐證明無法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製度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他們所麵臨的困境,但它卻是轟皇致力於恢複周禮的關鍵環節,因此必須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浪潮。至少京城周邊的數個行省已經率先展開行動。
除了井田製之外,建文新政還包括另外兩項重要內容:一是修改各地的地名,即按照周禮製度恢複各地昔日的舊名;二是對官員的官職名稱進行調整變更。然而,這些新政措施在短期內幾乎不具備任何實質性意義,隻是為了順應周禮而不得不付諸實踐。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也給朝廷各級官員增加了大量向民眾宣傳普及的工作量。
最後一項就是削藩,沒錯,削藩,在他登基稱帝的第二天,朱元璋頭七後的第二天,他把建文新政中最重要議題留給了削藩,而今日讓眾臣討論的便是如何削,怎麽削,從誰先開始削。
其實這個話題他與那四人早在朱元璋在世之時便已經確定好了,製定出了詳細的削藩流程和順序,今日拿出來議,不過隻是為了走個形式,目的自然是最後收尾時由黃子澄來宣布一下他們早已做好的計劃罷了。
朱楩自然是不在場的,他早就不上朝了,今日當然也不上朝,即便這是新皇正式稱朝的第一天,隻要沒有召見他,他依然不去,不過略有不同的是,今日他已經換好了朝服,來到奉天殿外不遠處的涼亭下坐著等待著早朝的結束,他有事要奏。